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材料化學與物理」初期出版沿革


「材料化學與物理」初期出版沿革*


美國杜魯門總統時代國務卿 Dean Acheson自傳以 Present at Creation為名,對「材料化學與物理」而言,本人自草創以迄擔任主編十一年,堪稱 present at creation。學會在八十七年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時,本人適在主編任內,曾以「「材料化學與物理」出版沿革與展望」為題略敘出版沿革與展望。如今「時過境遷」,在學會邀稿之際,再就初期出版經過作一報告,內容大致為十年前文章之精簡版,以為歷史見証。

一、緣由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自民國五十七年成立以來,即在創辦國際期刊方面多方努力,但由於客觀情勢的限制,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民國七十九年學會理監事會在當時理事長吳秉天先生與前任許樹恩、林垂宙理事長等材料界先進倡議下,研議出版國際期刊可行性,並於當年七月2122日邀集學術研究界領導人士80位,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旅館,舉行研議出版國際期刊會議,會中達成創辦具有高水準之國際化期刊共識,並成立「國際期刊籌備小組」,由本人擔任召集人,積極展開籌備工作。

二、籌備出版
籌備小組首先致函全球約十家出版公司,探詢與學會合作出版的可能性。經過冗長的聯繫接洽過程,終於與世界最大學術期刊出版公司荷蘭 Elsevier 公司於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九日簽訂一長達六年合約,合作出版國際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預定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

三、接辦「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原為一以義大利為基地,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已有十六年歷史之國際期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與Elsevier 公司合作出版MCP最大優點為Elsevier擁有全球發行網,同時該刊已列名於「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簽訂合約中,明訂在約期中,雙方共同擁有MCP,期刊主編由雙方協議聘請之,負責審稿作業,所接受之論文則寄交Elsevier 公司印製,Elsevier並負責發行。原則上由學會負擔所有編輯費用,而Elsevier分擔印製、發行費用,台灣區以外期刊訂閱及其他收入歸Elsevier所有外,學會須以「特價」訂購一定數目期刊以為「補貼」。雖然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事實上自訂約次月,即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起,投稿論文即開始從原任主編,義大利熱內亞大學V. Lorenzelli教授轉來,正式開始編輯作業。八十一年七月一日以新設計MCP的封面、版面(從B5改為A4大小)嶄新風貌面世。

四、主編人選
在籌備接辦MCP初期,學會即與Elsevier建立共識,在國際化的考量下,設國內主編一人,並延聘美國與歐洲籍主編各一人。除決定由本人擔任主編外,由時任IBM研究中心資深經理杜經寧博士、德國Halle Max Planck研究所所長Ulrich Goesele博士擔任共同主編團隊。博士與Goesele博士在服務數年後分別請辭,由時任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程海東教授與University of StuggartWolfgang West教授繼任。本人於九十二年辭卸編務,由成功大學林光隆教授接任。程海東教授與Wolfgang West教授分別辭任,目前林光隆教授為唯一主編

五、經費籌措
在接辦MCP之初,財務估計每年學會應分攤的經費約三百萬元。初期在吳秉天理事長等先進籌措下,陸續獲得工研院、李國鼎基金會、華新麗華公司、立青基金會、台達電子基金會、中技社資助,財務問題暫獲解決。自八十三年起,MCP連續十四年獲得國科會「傑出期刊獎」及相當實質的經費獎助,財務問題才較穩定。以後學會與Elsevier續約三次各五年,合作出版MCP至民國一百零二年。

六、初期出版情況現況
每年出版 12-16期,退稿率為 40%,稿源來自全球59個國家,每年處理約300篇論文,其中 80%來自國外。截至八十七年八月底,前十名投稿國家與篇數、佔總數百分比分別為我國(39520%)、印度(33117%)、中國大陸(1799%)、美國(1749%)、埃及(1266%)、日本(1055%)、法國(704%)、阿爾及利亞(653%)、義大利(563%)、韓國(533%),約佔總數百分之七十九。在接辦MCP前兩年,印度來稿一直獨佔鰲頭。也許是因為其退稿率較高,也可能是MCP在國內漸打開知名度,自八十三年起,國內投稿論文總數高居第一。國內當時收錄於SCI中的期刊共有七種,但長期以來國外稿源佔一半以上的僅有本刊。以此國際化尺度而言,本刊也是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
「材料化學與物理」自學會接辦以來,在SCI材料科學類期刊排名,大致維持中上水準。因此在吸引美、日先進國家高水準論文方面,必須下額外的工夫。截至八十七年八月底美、日投稿論文所以分居所有投稿國家第四、六名,與本刊歷年來規劃了各種以美、日論文為主的專輯有直接的關係。
在此期間「材料化學與物理」連續五年榮獲國科會傑出期刊獎, Elsevier出版公司在第一期合作出版六年期滿前,主動提出續約五年(至民國九十二年),都代表相當程度的肯定。一位知名美國學者最近稱讚本刊為近年來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少見之成功範例,也許並無過譽。

七、心得與感想
「材料化學與物理」自學會接辦,可謂「創業唯艱,守成不易」。在籌備、創刊初期,學會方面其實對出版國際期刊相關問題並沒有很好的概念,因此在發行與財務的執行上均證明與當初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
在發行方面,因為本刊自創刊迄今一直為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創刊初期適值亞太地區「經濟起飛」時期,區域科技受到國際的重視,因此學會與Elsevier初期努力目標之一為透過學會為創始會員之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UMRS),促成日、韓等科技較先進國家材料研究學會積極參與,增強實力,擴大競爭優勢,最後也不是太意外的沒有成功。近兩年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分別出版了各自的學術期刊,均以國際化、進入SCI為目標。主要還是亞洲人傳統「當家做主」觀念牢不可破。
在財務方面,當初打的如意算盤是數年後得以「自給自足」,到接手後才親身体驗到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大勢,亦即世界各國圖書館訂購學術期刊經費不是逐漸縮水即是漲幅遠小於學術期刊訂價漲幅,因此圖書館通常都在減少訂購期刊。所以如MCP一般在SCI期刊排名中上之期刊要靠大幅增加訂戶事實上是難以達成,而必須「慘澹經營」。由於學會並無其他財源,出版費用只有靠「捐助」與「獎助」,而籌辦當初並未考慮到予本刊出版前六年在經費上資助最多的國科會與李國鼎基金會的支援,回想起來,還不免捏一把冷汗。
與國外一流出版公司Elsevier合作出版的優點是能維持一定的編印水準,不僅印製精美、有相當高水準論文英文編修,而且具有全球發行網,提供網際網路線上檢索、電子期刊服務。缺點則是跨國大型出版公司人事更迭頻仍,六年以來,與主編來往最密切的出版編輯(publishing editor)與專案編輯(desk editor),均已三易其人,也就是在本人與Elsevier接觸中,迄今需要作七度的調適。同時由於學會無法對在國內的助理編輯提供優渥的待遇與長期工作的保障,因此現任助理編輯也是第四位任職的助理,人事的不穩定自然帶來相當的困擾,消耗不少時間精力。
在創辦初期,四處籌募經費時,有人質疑國內高水準的論文自然可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何必自己辦刊物。在國內辦科技性國際期刊的意義可能有多重:
一是提升我國學術地位與研究水準。
二是展現我國科技實力,吸收國內優良稿源,作為我國科技成果櫥窗。
三是促成國際合作,打破孤立,增進我國與國際學術界之互動。
四是祛除學術邊緣心態,爭取從事學術主流事業地位。
五是回饋國際學術界:國內學者習於投稿科技先進國家期刊,少數也偶而為國際期刊審稿,從某方面來看,主要是接受先進國家學術界的服務。在我國科技實力達到一定水準之際,有所回饋,亦屬合理。
「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的時機是否適當,今天不做,是否明天就會後悔,這可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主、客觀條件,考慮人才、財力、腹地因素,當時評估應屬可以一搏(marginal),亦即勉力行之,或有可為。另一方面從通訊科技進展對經營國際期刊影響的技術觀點來看,對切入點是否恰當疑問的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本刊初期主編分居亞、美、歐三地,出版編輯與專案編輯分駐英國與瑞士,而印製地則在荷蘭,相互之間密切而迅速的聯繫是必要的。在創刊出期,彼此聯繫幾乎全靠傳真,近年來電子郵件的盛行,更增加了「即時反應」不少方便。反過來看,如果聯繫全靠傳統郵遞,如此跨國多地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擔任主編最主要的工作是尋找優良稿源與處理審稿工作。MCP雖維持每年約三百篇投稿論文,但多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因此為提升品質,必須主動出擊。一方面與國內外高水準國際會議聯繫,徵得主辦單位同意,將論文集以專輯方式出版,另一方面邀請知名學者擔任特輯客座編輯,或藉資深傑出學者退休或滿壽出紀念論文集專輯,均為本刊帶來了許多世界一流學者的稿件。另外盡量每期刊登資深知名學者特邀回顧性論文(Invited Review),甚受重視與好評。
在審稿方面,由於絕大多數的稿件還是直接投到國內來,為爭取時效,大部份稿件都是請國內專家學者擔任。以一篇論文兩位評審計,每年須要動員的學者專家達四、五百人次。由於MCP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涵蓋甚廣,來稿所以大多可請國內專家學者審查,反應出國內材料科學界有一定的實力,另一方面則因人才庫並未達到豐沛的地步,雖有八位國內傑出學者擔任編輯顧問委員協助「網羅」,仍不可能「面面顧到」,有時不免「捉襟見肘」。同時偶然碰到少數審查委員在三請四催之後仍然不能完成審稿工作,而作者又催促甚急時,增加不少緊張氣氛。

八、結語
從企業經營觀點,有一說是「不為數一數二(No. 1 or No. 2),不為也」,從「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觀點,目標是一流,而非數一數二。這主要與「實力與腹地邊界條件」有關。我國在科技方面起步較晚,人才與財力資源有限,「致勝之道」之一即是借重旅居海外華人學者專家。因此在創刊之際,費了相當大的力量說服了Elsevier的反對意見,網羅了遠超過研究人口比例的華裔學者為顧問委員會的成員。這些學者均為一時之選,對本刊聲譽的建立與高水準論文稿源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另一王牌為結合日、韓科技界力量。雖如前述在爭取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合作方面遭遇困難,但因本刊為亞太地區唯一列入SCI之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多年的互動在日、韓學界漸打開知名度,日、韓投稿論文近年來很明顯的有增加的趨勢,因此仍然是可以努力的目標。而我國普遍較高之英文語文能力將是與日、韓各國競爭之優勢之一。
由於本刊在封面內頁即載明為「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國際期刊」,在封面內頁與封底內頁多處皆出現「中華民國(ROC)」字樣,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多年來採取低調作法,因而也未遭到大陸官方杯葛。目前大陸學者來稿約佔總數10%,遍及各主要學術與研究機構,且有明顯逐年增加驅勢。假如未來兩岸關係得以改善,以本刊身居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材料學術期刊地位,經過積極經營,吸引大陸地區高水準稿源,成為世界「舉足輕重」之學術期刊是非常有希望的。
「材料化學與物理」為學會刊物,而且顧名思義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由於材料科學涵蓋甚廣,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較不易成為學者必讀的刊物。而且限於「實力與腹地」,並無轉型為較專門領域刊物的客觀條件,這可能是考慮期刊未來走向必須思考的邊界條件。
本人於八十一年「材料化學與物理」創刊初期,在無意願之情況下,因先進們敦促「盛情難卻」勉任主編,九十二年終得如願辭卸編務,當時感覺以「如釋重負」形容應甚為貼切。近年來喜見本刊亦推行網路投稿,除電子期刊發行網大增外,去年SCI Impact Factor已高達1.871,後勢更為看好。在此應特別感謝接任之林光隆教授,據教授告知現今所收稿件數目更達數倍於往昔,尤其久無共同編輯之協助,其繁忙與付出的程度,對一個研究仍處高峰期的學者真是「不可承受之重」。期盼學會在「可喜可賀」之餘,應竭力協助早日解決本刊之編務問題。

*原載材料學會三十週年慶特刊,85-89,中國材料科學學會 (200812)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四十而不惑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四十而不惑*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於四十年前在許多材料界前輩積極推動之下成立。近年來國內材料科技蓬勃發展,「材料科學學會」功不可沒,學會在八十七年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時,本人適任理事長,曾以,「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三十而立」為題將學會歷年重要工作與現況作─簡略報告。如今忝任學會榮譽理事,雖已淡出日常事務,但仍以學會為心靈故鄉,謹在此略抒對學會未來的期望。
  在「材料科學學會」三十周年慶時,整理出歷年重要工作包括:
一、推介材料科學、闡揚材料社群觀點
二、舉辦學術論文發表會與研討會
三、定期出版刊物
四、出版中文教材及手冊
五、建立與維持全球資訊網路站
六、推動課程教材上網路
七、開辦教育訓練課程
八、推動成立「材料科技聯合會」
九、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
十、表揚優秀材料科技人士
由於時空變遷,學會資源有限,學會重要工作優先順序自然應有相當的調整,僅擇其中幾項建言以為未來努力之參考或思孝的方向:


一、年會論文發表會
  在本人所見世界各國學會年會中,最成功的論文發表會應屬以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以「主題研討會」(theme symposium)模式舉辦的各種會會議。特色是各「主題研討會」以當前受人矚目的主題,由三至五位專家學者擔心籌辦人(organizers)。籌辦人負責所有與學術相關事務,包括邀稿(call for papers),次主題擬定,邀請特邀演講人(invited speakers),安排議程,編輯論文集等。學會以往亦曾嘗試引入「主題研討會」與「一般研討會」並行方式進行,有部份成效,但整體而言並不成功,「聊備一格」的癥結應與籌辦人的熱心程度有關。如何提供平台與誘因,尋覓適當籌辦人,將是學會未來的挑戰。
二、全球資訊網路站
  在Web2.0時代,主動 (proactive) 與互動 (interactive) 網路,以極少管理人員,動員熱心公益之志工大軍,有潛力提供便捷與正確的資訊。高度成功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 模式,很值得學會取法。
三、               辦理材料專業認證事宜
  近年來喜見材料科技在國內成為「顯學」,在大學入學成績已直逼電機電子系所。據統計年前國內大學與技術學院系所冠有材料名稱者超過五十系所,目前有「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與「中華工程教育協會」辦理系所評鑑與認證事宜。對眾多系所畢業生未來就業問題學會應未雨綢繆,著手評估辦理畢業生專業認證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包羅產官學研各界菁英,具有相當可觀的整合力量。期盼學會在未來我國材料科技發展,肩負領航之重要使命,承先啟後,發揚光大。




*原載材料學會四十週年慶特刊,18,中國材料科學學會 (200811)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我的學思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陳力俊

首先非常感謝工學院舉辦這次慶祝會,當初周主任跟我提要舉辦這活動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非常的不敢當,不應麻煩、驚動大家。剛才陳校長說我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在清華大學完成的,這句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我如果有一點小成就的話,都是清華大學所賜,因此清華大學要做什麼事,只要能力所及,我一定配合演出,真的很謝謝大家。今天我選「學思歷程」作為我的演講題目,是以為有一些個人的經歷和想法也許可以提供同學們做參考,由於時間有限,我採取以條列的方式來闡訴我的學思過程。
第一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從小在新竹長大,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平平,不過我的作文一直是甲上,小學五年級時更得到全省作文比賽第五名,三年級起默讀測驗則始終是全年級第一名。小學高年級後,漸懂得用功,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也履得各種競賽優勝,民國五十三年以全年級第一名自新竹中學高中畢業,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一直被師長同學認為很聰明。我從小喜歡下象棋,而且很少碰到敵手,但到台大唸書時,有一次跟同年級一位電機系的同學下棋,竟然感覺動彈不得,完全不能發揮,在我在自認棋下的很好的情況下,發現完全不是他的對手,讓我領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有所成就,必須把握時間作有效運用。事實上,在學校裡面同學間的資質不會差很多,如果要比別人表現好,努力是不二法門。大作曲家-巴哈曾經說過「我必須要很努力,因為我知道當別人跟我一樣努力的時候,就會跟我一樣的好,」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要出類拔萃,必須比別人勤奮。
第二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這一生最崇敬的人是我就讀新竹中學時的辛志平校長,他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看似平易,能秉持健全教育理念、貫徹始終「三十年如一日」則甚為不易。而他能在威權時代、「升學主義」盛行時期堅持教學不但沒有理組與文組之分,而且也沒有主科與副科之別,建立竹中優良傳統,持續發揚光大,是真正的一流人物,值得我們崇敬效法。我對辛校長的一個深刻印象是經常看到他彎腰撿紙屑,他曾引劉備白帝城托孤時要阿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語教導學生,自己更身體力行。我近年來頗為滿意的一件事就是原來常見工四館研究室外中庭有很多紙屑,多年以前,決定將研究室附近區域當作責任區,看到紙屑就撿,不多久就少見人亂丟紙屑,效果很好。達爾文說「微乎其微的優勢,往往會帶來勝利,」道盡生命演化的奧秘。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日久自見功效。
其次是「人生有很多的不可預測性,在作重大決定時求心安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我在念大學時,並不知道材料科學是什麼,當時高能物理是顯學,但是到美國留學時發現高能物理可能不是一個有很好機會的領域,而選擇固態物理為研究方向。在柏克萊加大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由一位物理系與一位材料系教授共同指導而與材料科學研究結緣。我在台大時,原沒想到以後會在大學教書。直到我到美國讀書時,發現如果一位稱職的老師好好的提點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我們在念大學時代,台灣沒有做研究的環境,因此大多老師沒有做過研究,對較高深的課程,多有心無力,所以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助益不大。但在美國唸研究所時,由於教師的點化,本來覺得很艱深的課程學習起來輕鬆的多,尤其物理學的特色是重要的科目只要弄通幾個重要的觀念,其他主要是數學的處理,如果你觀念正確而數學不錯的話,念書就可得心應手,因此開始發願以在大學教書為志業。當我拿到博士要離開柏克萊到UCLA當博士後研究員時,材料系有一位研究正在巔峰狀態的老師希望我留下跟他一起做研究,我在考慮一陣子後,履行當初的承諾到UCLA去。在六十年代留學生畢業後,往往徘徊在要回國,還是繼續留在美國就業之間。我民國六十六年來到清華大學教書,主要原因是我的母親在前一年去世,從發病到逝世只有短短四個月,讓我深感人生的變化不可預測,同時因為從小與我們住在一起,隻身在台的年老姨媽需要就近照顧,所以選擇回台灣工作對我來說變得很自然。我母親原在工研院化工所的前身聯工所服務。工研院光明新村宿舍與清華大學緊鄰,我從民國四十七年起就住在清大旁邊。中學六年,上下學都經過現在工一館、工四館與學府路。很巧合的是初到清華時所住宿舍離我光明新村的家只有五十公尺,可說與清華淵源非常深。
在座的鄭晃忠教授是我指導的第一屆碩士生也是第一屆博士生,他碩一的時候,同一研究室的四位同學都非常優秀,研究進度相當好,到暑假時我到美國去做為期兩個月的研究,當時沒有e-mailSkype,聯絡很不方便,如果打越洋電話每三分鐘花費現值大約要一千元,因此兩個月間沒有與他們聯絡。待暑假結束自美返國時發現他們研究幾乎都在原地踏步。為什麼這麼優秀用功的學生研究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沒有進展?主要是因為遇到小瓶頸,小瓶頸如果你有經驗是很容易迎刃而解的,之後他們又開始順利的做研究,這次經驗讓我體認到當指導老師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在清華,我從研究中得到許多樂趣,看到指導的學生成材也很有成就感,不覺一愰近三十年。人一生中,要作重大決定時,很難說那種選擇是最正確而聰明的,我認為人生既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作選擇的時候,讓自己心安的可能是最好的。我現今回顧以往的生活,大体上感覺很充實,而沒有多大遺憾,也許可以供大家參考。
「有效率不見得有效果、有活動不代表有成就,」多年來我在材料界發現很多同儕都很忙,可是整體效果卻不好。探究原因可能是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各種成效不彰的活動上,舉例而言,我曾經擔任過兩個學會的理事長,對學會辦活動略有經驗。目前國內與材料相關學會約有二十個,大部份學會規模都很小。看到每個學會除定期開理監事會外,每年舉辦年會還要出學術雜誌,年會如大拜拜,研討會紛雜而冷落,學術雜誌運作要有人編輯,有人投稿,有人審查論文,再付諸編印、校對、寄送,花費太多的人力、時間與金錢,但大多沒有人看。為改善這種情況,我在擔任材料學會理事長時,成立了台灣材料學會聯合會,推動聯合出版期刊、舉辦年會以及其他活動,獲得一定成效。其他這類耗費時間、精力而效果不彰的例子很多,實應檢討改進。
「聞過則喜,」前幾年到義大利旅遊,一位在當地住了幾年的導遊談起義大利人「聞過則怒。」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我們活在一個精明人的世界,要指出他人過錯而惹人不快是很少人願意做的,也因而人年紀稍大即無法「兼聽。」有人說「人過了三十歲就不會改變,」我的觀察也大致如此。人生的悲劇,是稍為注意即可大大改進,而不自知。忠言逆耳利於行,一般人應不願意從年青起即停滯不前,「聞過則喜,」可能會很有幫助。
最近有位博士後研究員問我,歷年實驗室畢業那麼多的同學,比較有成就的具有那些特質?我對這有趣而重要的問題的答案是:大略可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曾兼任實驗室總務,第二類則是會主動跟老師親近的同學,如果兩者並兼的更佳。我想這是因為當總務的同學有領導的特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樂於服務,自助助人,願意主動跟老師親近,表示他比較成熟喜歡與學識、見識比他高的人接近,把老師當成是「貴人,」我定義「貴人」是會幫助你成功的人。每個成功的人都有某種形式的導師,給你適切的指引與協助。人生中有貴人相助是很幸福而且重要的,但貴人不會從天而降,值得細心尋覓,而你的師長們是很好的候選人。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感嘆「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說道「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人生潮起潮落,把握方向與意義是千古賢哲也都碰到的難題。有一個希臘老人海邊垂釣的寓言很可以給我們參考,寓言內容是一個遊客看到魚群成梭,但老人釣到兩條魚後便收竿回家,於是遊客問老人為什麼不多釣兩條魚?老人反問,為什麼要多釣兩條魚?遊客說可以賣錢,賣錢多了可以買船、買房子、開店投資、擴大營業後當老闆,老人又問,然後呢?遊客答這時你可以有閒暇到海邊釣魚,而回到原點。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個悲劇,一個是達成心願,另一是不能達到,」也很值得我們深思。一時得失,往往如過眼雲煙,「人爵不如天爵,」「放開放鬆,從長遠看」也許是比較健康的處世之道。如果問孔老夫子,他會說「未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庶幾俯仰無愧矣。」


2004年7月1日 星期四

「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序


「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序*
200471日星期四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近三十年間,從無到有,歷經六十年代工研院團隊赴美國RCA公司取經,七十年代新竹科學園區設立,聯華、台積電公司成立,工研院深次微米計畫衍生為世界先進公司,以及其他積體電路公司之興衰起落,由起步、萌芽、茁壯,到現在被公認為世界級產業,創造經濟奇蹟;也建立國人在高新科技領域於國際舞台上競爭的信心,影響極為深遠。近年來我國平面顯示器產業迅速崛起,產值近兆,市佔率即將超越韓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亦與半導體產業奠定的良好基礎息息相關。因此半導體產業在我國高新科技發展上,無疑地佔據了制高點,仍將扮演龍頭主導角色。

剖析台灣半導體產業優勢,個人認為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生產管理最為突出。有人認為,半導體製造先進設備,均附有操作條件與步驟指示(recipe),只要肯投資,「轉動鑰匙」(turn key) 依樣畫葫蘆即可。但實際上,先進積體電路製程,步驟動輒數以百計,由於高精密度的要求,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而由於產業進步迅速,及時引進新製程為持續不斷的挑戰,可謂與時間賽跑,在產業毛利率逐漸下滑之際,製程整合與生產管理至為重要。

簡禎富教授為本院「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傑出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決策分析、半導體製造模式與分析、資料挖礦等,不僅學有專精獲獎無數,並與產業界互動良好。例如,其研究成果「最佳化晶圓曝光樣型最佳化」,已獲得發明專利等具體成果,並於半導體公司上線使用,因而榮獲八十九年度教育部産學合作研究獎。如今擬以與產業界合作成果部份內容,整合產業相關知識,出版「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一書,當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重要參考。本人從事半導體製程相關教學研究多年,身處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洪流中,友朋學生亦多為從業人員,見證產業整體蓬勃發展,個別興替,感受特別深刻,自樂為之序。
 
陳力俊
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

*「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簡禎富、施義成、林振銘、陳瑞坤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4)




2003年5月29日 星期四

「材料化學與物理」出版沿革與展望

「材料化學與物理」出版沿革與展望

陳力俊

一、緣由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為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協助提高我國研究水準,自民國五十七年成立以來,即在創辦國際期刊方面多方努力,但由於客觀情勢的限制,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民國七十九年學會理監事會在當時理事長吳秉天先生與前任許樹恩、林垂宙理事長等材料界先進倡議下,研議出版國際期刊可行性,並於當年七月2122日邀集學術研究界領導人士80位,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旅館,舉行研議出版國際期刊會議,會中達成創辦具有高水準之國際化期刊共識,並成立「國際期刊籌備小組」,積極展開籌備工作。

二、籌備出版
籌備小組首先致函全球約十家出版公司,探詢與學會合作出版的可能性。同時邀請國外三十九位知名學者為顧問委員,國內三十三位傑出學者為學術委員,參與編審工作。經過冗長的聯繫接洽過程,終於與世界最大學術期刊出版公司荷蘭 Elsevier 公司於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九日簽訂一長達六年合約,合作出版國際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預定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

三、接辦「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原為一以義大利為基地,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已有十六年歷史之國際期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與Elsevier 公司合作出版MCP最大優點為Elsevier擁有全球發行網,同時該刊已列名於「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簽訂合約中,明訂在約期中,雙方共同擁有MCP,期刊主編由雙方協議聘請之,負責審稿作業,所接受之論文則寄交Elsevier 公司印製,Elsevier並負責發行。原則上由學會負擔所有編輯費用,而Elsevier分擔印製、發行費用,台灣區以外期刊訂閱及其他收入歸Elsevier所有外,學會須以「特價」訂購一定數目期刊以為「補貼」。雖然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事實上自訂約次月,即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起,投稿論文即開始從原任主編,義大利熱內亞大學V. Lorenzelli教授轉來,正式開始編輯作業。八十一年七月一日以新設計MCP的封面、版面(從B5改為A4大小)嶄新風貌面世。

四、主編人選
在籌備接辦MCP初期,學會即與Elsevier建立共識,在國際化的考量下,設國內主編一人,並延聘美國與歐洲籍主編各一人。除決定由本人擔任主編外,並展開物色外籍主編工作。在吳秉天理事長等先進積極遊說下,幾經折衝,終於徵得時任IBM研究中心資深經理杜經寧博士同意擔任在美主編。杜博士在國際上學術地位甚為崇隆,加入主編陣容,不啻為MCP出版打了一劑強心針。而歐洲主編經過長期延攬,最後商得在德國Halle Max Planck研究所所長Ulrich Goesele博士同意於八十三年三月就任。至此主編團隊的組成才告一段落。
杜經寧博士於八十二年轉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工程系任教,在新環境中,感覺能為MCP盡力的時間較少,無法繼續擔任主編而懇辭。本會在極力挽留無效後,決定尊重杜教授意願,開始積極尋覓接任人選。經專案小組委員多次討論,決定邀請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程海東教授繼任。經徵求程教授同意,獲得Elsevier公司支持,並由本會理監事聯席會通過,於八十六年七月正式出任新職。杜經寧教授自本會接辦「材料化學與物理」之初即擔任在美主編迄卸任,在職剛滿五年,對期刊之建立與維持國際聲譽居功厥偉。杜教授並以顧問委員的身份繼續為「材料化學與物理」盡力。程海東教授為美國金屬學會傑出會員(fellow),在多項材料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五、經費籌措
在接辦MCP之初,財務估計每年學會應分攤的經費約三百萬元。初期在吳秉天理事長等先進籌措下,陸續獲得工研院、李國鼎基金會、華新麗華公司、立青基金會、台達電子基金會、中技社資助,財務問題暫獲解決。尤其李國鼎基金會自創刊之始,分兩期共六年持續支助,以及自八十三年起,MCP連續五年獲得國科會「傑出期刊獎」及相當實質的經費獎助,最初六年財務問題才較穩定。去年學會與Elsevier續約五年,合作出版MCP至民國九十二年,所需經費目前正在積極籌措中。

六、現況
本刊每年出版 12-16期,退稿率為 40%,稿源來自全球59個國家,每年處理約300篇論文,其中 80%來自國外。截至本年八月底,前十名投稿國家與篇數、佔總數百分比分別為我國(39520%)、印度(33117%)、中國大陸(1799%)、美國(1749%)、埃及(1266%)、日本(1055%)、法國(704%)、阿爾及利亞(653%)、義大利(563%)、韓國(533%),約佔總數百分之七十九。前十一至二十名,投稿篇數約佔總數百分之一以上國家依序為波蘭、西班牙、阿根廷、德國、墨西哥、南斯拉夫、新加坡、保加利亞、加拿大、俄國,共佔總數百分之十二。在接辦MCP前兩年,印度來稿一直獨佔鰲頭。也許是因為其退稿率較高,也可能是MCP在國內漸打開知名度,自八十三年起,國內投稿論文總數高居第一。八十四年年底,前十名投稿國家分別為我國、印度、美國、中國大陸、埃及、阿爾及利亞、法國、日本、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與今年八月底比較排序變化不大。國內目前收錄於SCI中的期刊共有七種,但長期以來國外稿源佔一半以上的僅有本刊。以此國際化尺度而言,本刊也是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
國內稿源來自清華大學等三十八個單位。截至本年八月底,前十名投稿單位與篇數、佔總數百分比分別為清華大學(8321%)、成功大學(6617%)、工所院材料所(4211%)、台灣大學(369%)、交通大學(328%)、大同工學院(154%)、中山大學(143%)、逢甲大學(133%)、中科院材發中心(103%)、虎尾技術學院(82%),約佔總數百分之八十一,大致涵蓋國內材料研究十強。而此排名順序也約略與八十四年年底時情況相同。
「材料化學與物理」目前仍為國內工程與應用科學領域唯一列入SCI期刊。自學會接辦以來,在SCI材料科學類期刊排名,大致維持中上水準。因此在吸引美、日先進國家高水準論文方面,必須下額外的工夫。截至本年八月底美、日投稿論文所以分居所有投稿國家第四、六名,與本刊歷年來規劃了各種以美、日論文為主的專輯有直接的關係。
在此期間「材料化學與物理」連續五年榮獲國科會傑出期刊獎, Elsevier出版公司在第一期合作出版六年期滿前,主動提出續約五年(至民國九十二年),都代表相當程度的肯定。一位知名美國學者最近稱讚本刊為近年來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少見之成功範例,也許並無過譽。

七、心得與感想
個人從籌備、創刊到擔任編輯「無役不與」,迄今最大的感想是「創業唯艱,守成不易」。在籌備、創刊初期,學會方面其實對出版國際期刊相關問題並沒有很好的概念,因此在發行與財務的執行上均證明與當初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
在發行方面,因為本刊自創刊迄今一直為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創刊初期適值亞太地區「經濟起飛」時期,區域科技受到國際的重視,因此學會與Elsevier初期努力目標之一為透過學會為創始會員之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UMRS),促成日、韓等科技較先進國家材料研究學會積極參與,增強實力,擴大競爭優勢,最後也不是太意外的沒有成功。近兩年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分別出版了各自的學術期刊,均以國際化、進入SCI為目標。主要還是亞洲人傳統「當家做主」觀念牢不可破。
在財務方面,當初打的如意算盤是數年後得以「自給自足」,到接手後才親身体驗到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大勢,亦即世界各國圖書館訂購學術期刊經費不是逐漸縮水即是漲幅遠小於學術期刊訂價漲幅,因此圖書館通常都在減少訂購期刊。所以如MCP一般在SCI期刊排名中上之期刊要靠大幅增加訂戶事實上是難以達成,而必須「慘澹經營」。由於學會並無其他財源,出版費用只有靠「捐助」與「獎助」,而籌辦當初並未考慮到予本刊出版前六年在經費上資助最多的國科會與李國鼎基金會的支援,回想起來,還不免捏一把冷汗。而近一年來由於台幣對美金匯率大幅度的貶值,對支出大部份以美金支付的本刊,也突增不少負擔。
與國外一流出版公司Elsevier合作出版的優點是能維持一定的編印水準,不僅印製精美、有相當高水準論文英文編修,而且具有全球發行網,提供網際網路線上檢索、電子期刊服務。缺點則是跨國大型出版公司人事更迭頻仍,六年以來,與主編來往最密切的出版編輯(publishing editor)與專案編輯(desk editor),均已三易其人,也就是在本人與Elsevier接觸中,迄今需要作七度的調適。同時由於學會無法對在國內的助理編輯提供優渥的待遇與長期工作的保障,因此現任助理編輯也是第四位任職的助理,人事的不穩定自然帶來相當的困擾,消耗不少時間精力。另一方面由於合作雙方均對主編人選得行使同意權,民國八十五年本人任滿四年之時曾正式請辭,「慘遭」Elsevier否決,再加上其間國外主編易人,「套牢」至今,正思選擇適當時機「解套」中。
在創辦初期,四處籌募經費時,有人質疑國內高水準的論文自然可投稿國際一流期刊,何必自己辦刊物。在國內辦科技性國際期刊的意義可能有多重:
一是提升學術地位與研究水準。
二是展現我國科技實力,吸收國內優良稿源,作為我國科技成果櫥窗。
三是促成國際合作,打破孤立,增進我國與國際學術界之互動。
四是祛除學術邊緣心態,爭取從事學術主流事業地位。
五是回饋國際學術界:國內學者習於投稿科技先進國家期刊,少數也偶而為國際期刊審稿,從某方面來看,主要是接受先進國家學術界的服務。在我國科技實力達到一定水準之際,有所回饋,亦屬合理。
「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的時機是否適當,今天不做,是否明天就會後悔,這可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主、客觀條件,考慮人才、財力、腹地因素,當時評估應屬可以一搏(marginal),亦即勉力行之,或有可為。另一方面從通訊科技進展對經營國際期刊影響的技術觀點來看,對切入點是否恰當疑問的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本刊主編分居亞、美、歐三地,出版編輯與專案編輯分駐英國與瑞士,而印製地則在荷蘭,相互之間密切而迅速的聯繫是必要的。在創刊出期,彼此聯繫幾乎全靠傳真,近年來電子郵件的盛行,更增加了「即時反應」不少方便。反過來看,如果聯繫全靠傳統郵遞,如此跨國多地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擔任主編最主要的工作是尋找優良稿源與處理審稿工作。MCP雖維持每年約三百篇投稿論文,但多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因此為提升品質,必須主動出擊。一方面與國內外高水準國際會議聯繫,徵得主辦單位同意,將論文集以專輯方式出版,如本年七月所出版第531-3期,即為「國際材料研究聯合會」(IUMRS)  1997年在日本千葉縣亞洲區國際會議專題研討會H《離子與雷射束合成與調制材料》(Materials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by Ion and/or Laser Beams)研討會論文集,或致函論文發表者鼓勵其投稿本刊,如學會主辦IUMRS系列1994年國際電子材料會議(ICEM)與亞洲區國際會議(ICA),19941996年國際電子元件與材料會議(IEDMS)之論文發表者。另一方面邀請知名學者擔任特輯客座編輯,如美國S.P. Murarka教授主編之「銅金屬化」(Copper Metallization)專輯,或藉資深傑出學者退休或滿壽出紀念論文集專輯,包括美國A. Clearfield教授(Thirty Years of Layered Compounds)、J.W. Mayer教授滿六十五歲、日本堂山昌男(M. Doyama)教授滿七十歲與日本宗宮重行(S. Somiya)教授滿七十歲專輯,均為本刊帶來了許多世界一流學者的稿件。另外盡量每期刊登資深知名學者特邀回顧性論文(Invited Review),甚受重視與好評。
在審稿方面,由於絕大多數的稿件還是直接投到國內來,為爭取時效,大部份稿件都是請國內專家學者擔任。以一篇論文兩位評審計,每年須要動員的學者專家達四、五百人次。由於MCP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涵蓋甚廣,來稿所以大多可請國內專家學者審查,反應出國內材料科學界有一定的實力,另一方面則因人才庫並未達到豐沛的地步,雖有八位國內傑出學者擔任編輯顧問委員協助「網羅」,仍不可能「面面顧到」,有時不免「捉襟見肘」。同時偶然碰到少數審查委員在三請四催之後仍然不能完成審稿工作,而作者又催促甚急時,增加不少緊張氣氛。

八、展望
從企業經營觀點,有一說是「不為數一數二(No. 1 or No. 2),不為也」,從「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觀點,目標是一流,而非數一數二。這主要與「實力與腹地邊界條件」有關。我國在科技方面起步較晚,人才與財力資源有限,「致勝之道」之一即是借重旅居海外華人學者專家。因此在創刊之際,費了相當大的力量說服了Elsevier的反對意見,網羅了遠超過研究人口比例的華仍學者為顧問委員會的成員。這些學者均為一時之選,對本刊聲譽的建立與高水準論文稿源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但其年齡分佈也正反應出我國旅美學者年齡結構的改變,也就是多年來出國攻讀高等學位的留學生已少到讓人擔心的地步,而且多以技術掛帥,在學術界發展的一流學者大都在六十歲以上,因此以長久計,這獨特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有須要突破之處。另一王牌為結合日、韓科技界力量。雖如前述在爭取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合作方面遭遇困難,但因本刊為亞太地區唯一列入SCI之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多年的互動在日、韓學界漸打開知名度,日、韓投稿論文近年來很明顯的有增加的趨勢,因此仍然是可以努力的目標。而我國普遍較高之英文語文能力將是與日、韓各國競爭之優勢之一。
由於本刊在封面內頁即載明為「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國際期刊」,在封面內頁與封底內頁多處皆出現「中華民國(ROC)」字樣,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多年來採取低調作法,因而也未遭到大陸官方杯葛。目前大陸學者來稿約佔總數10%,遍及各主要學術與研究機構,且有明顯逐年增加驅勢。假如未來兩岸關係得以改善,以本刊身居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材料學術期刊地位,經過積極經營,吸引大陸地區高水準稿源,成為世界「舉足輕重」之學術期刊是非常有希望的。
「材料化學與物理」為學會刊物,而且顧名思義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由於材料科學涵蓋甚廣,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較不易成為學者必讀的刊物。而且限於「實力與腹地」,並無轉型為較專門領域刊物的客觀條件,這可能是考慮期刊未來走向必須思考的邊界條件。

九、誌謝
本刊自創刊迄今,承蒙材料科學學會全體會員鼎力支持,多位先進極力倡導支持,編輯顧問委員會以及由國內傑出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各委員諸多協助,超過三千人次的審稿委員細心審查,作者踴躍賜稿,都是應該致謝的對象。國科會長期獎助,李國鼎基金會等長期支助,均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