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2022 年花東之旅 (四)

2022 年花東之旅 (四)

午餐後往台東縣太麻里多良觀光車站出發,距離約九十公里,費時約一百分鐘,為此次花東之旅所到達之東岸最南端。
多良在日治時期名為「多多良」,在南迴鐵路設站時,將地名簡化為「多良」。多良車站原本是山坡地,兩端均為隧道,車站特別將屋頂改為觀景台,站上月台即可眺望海景,晴天時山海交織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被譽為「全臺灣最美車站」。
與前一天半風和日麗不同
,下午一行人抵達多良時天公不作美,從遊覽車下車走上山坡,先下小雨,逐漸加大,到達車站,正值淫雨傾注之際。無法體會有些網友認為觀光車站是必須朝聖地方
約一千年前,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述遷客騷人,在霪雨霏霏之際,登斯樓而感時傷世,而今之公知墨客不受天候影響,仍興致勃勃,紛紛冒雨登上露天景觀台,觀看火車進出隧道:另一方面,海景別有氣象,有同事看到朋友夫妻共同張傘,想起「一支小雨傘」溫馨景象,
同時有團員夫妻在我愛多良立牌前曬恩愛,也算雨中作樂大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以對總之不虛此行。

山坡路

鐵道下 (陶雨台攝)

海景別有氣象

特色市集

一支小雨傘

火車來了 (傅麗華攝)

火車進隧道  (陶雨台攝)

下一站是約三十公里外台東大學金字塔圖書館
台東大學地處荒郊野外遠離塵囂,但仍在台東市範圍內,讓人體驗到「不到台東不知台東之大」之說。沿途火焰木花盛開火紅花朵頗為耀眼。

到達目的地已近黃昏,幸好雨勢已歇,金字塔圖書館綠色意象讓人印象深刻;時逢周日,但仍開館到晚上十時,燈火通明;在偏鄉中見證「絃歌不輟」,令人感動。

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於2014年12月8日揭幕。新建之圖書資訊館在陳良全建築師山水意象的精心設計下,巧妙地呼應了臺東大學山海環繞、得天獨厚的地理景觀。北面的圖書館是一棟五層樓的山形建築;南面的資訊中心是一棟兩層樓的水形建築,蜿蜒在鏡心湖畔。由於採綠建築設計,造型獨特、湖畔映襯,週邊又有保安林地,空氣清新、生態盎然,不僅是校園的地標建築,也是臺東的新亮點,2015年獲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路票選為「臺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2016年獲IFLA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網站登錄為「此生必去的1001座圖書館」;同年,亦被architizer.com國際建築師網站評選為全球八座獨特圖書館之一。[1]
[1] https://lic.nttu.edu.tw/ct.asp?xItem=1747&CtNode=702&mp=1

台東俗稱後山,因交通不便以致未遭到快速城市開發的破壞,保留了台灣最原味的環境景觀,更由於山海關係的密切,造就壯闊的景觀視野優勢。台東大學位於台東利嘉溪下游西側,射馬干山腳下的沖積平原,距離台東市約十五分鐘車程,是一處脫離城市(塵世)的獨立校園,金字塔圖書館基地位於校園空間主軸端點的鏡心湖邊上
 [2]
[2]://www.xinmedia.com/article/134406

在圖書資訊館旁有「雲入深山」公共藝術雕塑,為藝術家林昭慶於2016年創作;以「臺東山水」為設計本意,輔以象徵電算中心意象的鍵盤的控制鍵,作為設計組成,同時分佈於流暢的線性律動及地面間,透過「山水雲霧」及「資訊串流」的抽象表徵,象徵電算中心為東大重要的整合性平臺,透電算科技將各項資訊交互應用與連結,彰顯臺東大學關懷環境、擁抱生命並以科技創建新生活的積極作為。[3]
[3] https://tpa.ccl.ttct.edu.tw/Arts/Details/49

山水意象 (葉均蔚攝)

圖書館與資訊中心 (葉均蔚攝)

鏡心湖畔 (葉均蔚攝)

「雲入深山」公共藝術雕塑 (葉均蔚攝)

全員到齊打卡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2022 年花東之旅 (三)

2022 年花東之旅 (三)

1月16日路線圖

1月16日一早從美崙飯店出發,今日旅遊主要景點為三仙台、多良觀光車站與台東大學金字塔圖書館
、全程大致沿花東海岸公路 (即台11線)
約一小時半車程後抵達花蓮豐濱北回歸線紀念碑公園稍歇;台灣一共有三個北回歸線標,分別在嘉義水上鄉、花蓮舞鶴台地、豐濱鄉,而這座北回歸線標碑位於台11線70.5公里處。潔白的地標坐擁海岸山脈與太平洋的美景,常常吸引了許多遊客來此拍照、休憩,
北回歸線是指北緯23.5°之緯線,象徵著熱帶以及溫帶的分界點,最明顯的就是台灣東部北回歸線以南主要種植的作物,為熱帶的鳳梨以及釋迦,以北主要的作物就是溫帶作物茶以及水稻;這座北回歸線標碑中間有一條細縫,乃因夏至中午時陽光會正好射入北回歸線標的縫中,此刻塔旁的遊客即可體驗太陽下無影子的奇觀,了解四季的奧妙。[1]
[1] 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15

豐濱北回歸線標碑 (陶雨台空拍照片)

熱帶與溫帶分界點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是一處岬角,但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海底熱帶魚群聚,適合潛水和游泳。
而因其為火山噴發而出的小島,島上奇石分布,其中又以三座珊瑚礁岩形成的山峰最為獨特,因此民間相傳,八仙過海時,李鐵拐,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休憩,烙印了仙跡,因此取名為三仙台。而這個跨海拱橋為方便遊客登島,1987年興建一座八拱跨海人行步道橋。因造形優美,配合「八仙過海」之傳說設計,已成為當地地標。[2]
[2] https://www.tony60533.com/sanxiantai/

三仙台介紹

三仙台空拍照片 (陶雨台攝)

三仙台長久以來,就是阿美族放養羊群及從事採珊瑚礁岩區海藻、海菜、螺類及捕魚的場所。三仙台原名PiSiLiAng,意思是養羊的地方,因為很久以前,部落居民常將羊群放養在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讓羊群留在島上,不能亂跑。
三仙台離岸島都是由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所構成,周圍有隆起的珊瑚礁分佈。海岬的北側是一片礫石海灘,潮水和海浪翻湧沖刷海灘時,會發出震撼的聲響。[3]
[3] 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41

八拱跨海人行步道橋 (汪建民攝)

人行步道橋 (汪建民攝)

在三仙台景區多見美麗的野芒果花,離島上則遍布林投樹,結實累累,果實酷似鳳梨,有「結在樹上的鳳梨」之稱,果實可用以煮湯食用;按林投為優良的防風樹種,台灣海邊常可見到。

野芒果花

林投樹結實累累

中午在新港順大飯店用餐,多人感覺最後用的海鮮炒麵最對味。新港漁港,又名成功漁港,位於台東縣成功鎮,且與伽藍漁港為臺灣東海岸近海漁業的重要基地,屬第二級漁港,是東臺灣最大漁港,以海產及柴魚聞名。在飯店附近看到金蓮木花
,頗為驚艷

東臺灣最大漁港 (陶雨台空拍照片)

順大新港飯店

金蓮木花

2022 年花東之旅 (二)

2022 年花東之旅 (二)

次赴松園別館;根據官網,該館日本時代舊稱「花蓮港陸軍兵事部」辦公室,由於視野直對北濱海灘之美崙溪入海口,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戰爭期間輕易掌控出入南濱海面的船隻及南機場航機起降,成為日軍當時在花蓮的重要軍事指揮中心。二次大戰結束後,此地由國軍接管,民國三十六年管理單位為陸軍總部,後來又成為美軍顧問軍事團休閒渡假中心。中美斷交後,民國六十六年改由國有財產局所有,民國六十七年交由行政院退輔會管理,民國八十五年傳出主管單位將售予財團,由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號召許多民間團體發起搶救,獲得許多民眾及民意代表支持,順利獲得保留。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十三日由花蓮縣政府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民國九十一年展開修建,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修復落成啟用,最初由由花蓮文化局委託花東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2006年起委由祥瀧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成為花蓮重要的歷史及人文空間。

主體二層洋樓建築

百年老松

松園因園中有多株百年老琉球松而得名,內有日據時期之歷史建物共四棟,主體建築為折衷主義形式的磚木,RC混合二層洋樓建築,一、二層樓皆設拱廊,日本瓦頂。前棟為做西北向東南的二層樓房,軍事公務用途外兼具廚房、伙房、洗衣間、睡房等宿舍設施,因為RC混凝土結構,因而保存較佳
,目前正進行原住民藝品展;向南RC建築後方另有一幢日式木造公用宿舍住宅。同時可見防空洞、爆破門等設施。

原住民藝品展 (傅麗華攝)

此園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軍官休憩所,傳說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時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神秘色彩濃厚,增添許多想像空間。在園中
防空洞中可見陳列之「神風特攻隊家屬來花印證松園別館傳說」看板。如今看來,年輕熱血青年為野心黷武政客愚行犧牲寶貴生命
,是大時代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

政客愚行讓人髮指

在園中巧遇四位清華動機畢業校友結伴遊園,三位為76級,一位為79級,四人均已退休;由於其中一位是伊利諾大學博士,並曾在元智大學任工學院院長,所以很快得與多位團員相認;加之同為清華人,感到分外親切。

清華人相見歡

在松園後院有一池塘,依附水塘周圍成長的植物包括車輪草、立鶴花等,附近則見杜鵑花、日日春、雀榕等,比較特殊的是盆栽玉龍觀音以及花圃中的寬葉十萬錯。

玉龍觀音

寬葉十萬錯

晚在花蓮市闔家歡用餐,菜餚豐富可口,一席盡歡;夜宿花蓮美侖飯店,除了幾位勇健之士隨葉教授出外懷舊,其餘則早早補,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席盡歡

菜餚豐富可口 (陳幼雪攝)

勇健之士 (陳幼雪攝)

按美侖飯店於1993年開業。為花蓮第一家國際型度假飯店,佔地甚廣,花園與綠地均經刻意修整,頗為賞心悅目。園中變葉木、木瓜樹、美人蕉、杜鵑花南美粉樸花等均正綻放美麗花朵、同時欣睹在清華罕見的黑板樹綠色線形蓇葖果。

變葉木花

木瓜花

黑板樹蓇葖果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2022 年花東之旅 (一)

2022 年花東之旅 (一)

2020年1月20日自緬甸之旅返台,三天後即遭逢武漢因新冠疫情爆發宣布封城,病毒運速傳遍全球;不意快兩年後,染疫人數已接近三億五千萬人,死亡人數則超過五百五十萬人,目前疫情仍未獲得有效控制,無疑已成百年大疫。
台灣在疫情控制方面,有島國得以較有效鎖國的優勢,加上民眾防疫意識強,確診與死亡人均數都遠低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惟最近具高度傳染性 Omicron 毒株肆虐,是否能如前化險為夷,尚在未定之天。
清華材料系多年旅伴在約兩月前即籌畫花東之旅,呼朋引伴之下,迅速成團,共八對夫婦,因團員均為清大人,由導遊取名「清大花東摯友團」,並特別安排VIP頭等艙雙排椅遊覽車,在Omicron疫情尚未波及花東情況下,一行十六名團員與美女金牌導遊二人及帥哥模範司機一名,於一月十五日晨展開四天三夜歡樂行程。

VIP頭等艙遊覽車

雙排椅舒適便利

1月15日路線圖

途經國五蘇澳休息站與台泥DAKA園區分別稍事休息;蘇澳休息站主體建築物外牆以呼應宜蘭當地建物之灰色系洗石子為主,材料分割線配合開窗型式採折線設計,整體建築物似船航行,也與周遭山勢地貌融為一體,展現蘇澳當地自然意境,但也有人想像外觀像隻可愛的大鯨魚。一旁公共藝術作品《流動的光河》,是藝術家楊尊智及其團隊共同創作,以雪隧空間的真實比例呈現,高度自明性的作品造型,作為蘇澳服務區之重要指標入口意象。是交通部為紀念高速公路局成立50周年,藉由公共藝術計劃打造,於2020年9月23日發表。按
楊尊智先生亦為清華奕園之設計藝術家

蘇澳休息站

公共藝術作品《流動的光河》

DAKA於2020年1月開幕,是由台泥在此打造的循環經濟園區;DAKA太魯閣族語意為「瞭望」,恰與在園區中景點「星巴克」、「和平花」、「百鳳園」打卡同音。「和平花」為全台第一座隨太陽角度開合轉動的太陽能發電藝術裝置,因似花形而位於花蓮和平村而得名;「百鳳園」則號稱是全世界唯一鳳梨科植物園。

太陽能發電藝術裝置

「和平花」說明

世界唯一鳳梨科植物園

於中午時分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先在「藍藍餐廳」用風味餐,在餐廳旁看到以前未注意到的「奇花異草」,如燈籠花、蝴蝶草冬紅、拖鞋蘭等,頗令人驚喜。

燈籠花

蝴蝶草

冬紅

拖鞋蘭

午後先在飯店附近東西橫貫公路入口處「打卡」,不遠處長春祠因土石流毀壞迄今已三遷重建,沿途山坡地多見有礙水土保持的椰子林,生計與環保之兩難,讓人感慨不已。

在東西橫貫公路入口處「打卡」

長春祠已三遷重建

接著沿砂卡礑溪走步道,從入口處到五間屋來回全長約3公里;砂卡礑原住民語意為臼齒,相傳是有族人在溪邊撿到臼齒而得名,五間屋則直指當地有五間商店屋; 砂卡礑溪約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溪水清澈,兩岸多見美麗的岩石及蓊鬱的森林;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在五間屋有商家販售馬告香腸以及特色咖啡,頗有風味。按馬告是泰雅族語,中文名字則是山胡椒,因為新鮮的馬告籽會有點麻有點辣,原住民通常用它來代替鹽巴。

砂卡礑溪與立霧溪

峽谷峻秀

溪水清澈

山壁褶皺 (傅麗華攝)

五間屋在望 (傅麗華攝)

採購中

享用馬告香腸與特色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