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通識清華」序


通識清華

世紀風華 清華新
廿年引領 通識行

  兩岸的清華大學有文理並重之優良傳統,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早在半世紀前(1941) 已指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台灣清華大學於1989年率全國之先成立通識教育中心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作為推行通識教育的專責單位,顯示本校對通識教育的前瞻與遠見,以及長期投入的決心。歷來清華通識教育中心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發揚清華大學之精神,人文科技對話的傳統,致力培育學養俱優、文理兼修的清華人。
  
  清華通識教育中心成立迄今2011年已逾二十寒暑,已有多項通識教育改革特色及成果,近年來的改革措施主要為:核心通識課程七大向度與進階選修通識制度之規劃與施行、核心通識師資與專業系所合聘制度、清華學院(住宿學院制)、助教三級制等等創新措施。

  長期以來,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除了在各自的學術專業領域上研究積極且表現優異,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肯定等外,對通識課程之規劃施行、通識教育政策之研擬、落實均不遺餘力,扮演本校大學教育改革重要的推手。因而,本校通識教育在課程改革與大學教育改進上不斷有創新之舉,同時也成為國內高等教育學習之典範,引領著全國高教之發展。

  本人於2010年二月接任校長,不久即欣逢清華大學百歲校慶,又值通識教中心成立20週年之喜。適為對校務進行全盤地回顧、分析與理解契機,藉此深刻體認到清華大學要追求卓越、培育新時代的社會精英,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大學部教育再提昇與清華獨特校園文化的重塑更為當務之急。

  於參與本校「通識中心成立20週年論壇」時,本人曾表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清華的教育希望透過多元、充實及豐富的校園生活,培養學生活出精彩人生的能力;專業教育固然重要,通識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不容置疑的,通識教育的推動內涵事實上即為整體大學教育的事務,亦是本人任期內的重要的課題之一。

  未來的清華校園要發展出「以開授全校性通識課為教師之榮耀」的校園氛圍與共識,目前已有些院系所在這方面努力施行,更希望本校教師能以培養懷各自系所以外的他系學生之學習成長為己任,確實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與人師;而學生上通識課有如同上專業課程般認真投入的敬業態度。此外,鼓勵教師在教學上善用資通科技與數位化教學資源,並且在教學軟硬體上持續改善,如提供設備良的好大型教室從事大班教學及滿足不同課程性質需求的特殊教學功能教室的空間等。

  通識教育中心楊主任響應清華百歲校慶,將通識教育中心成立20週年系列活動等成果彙總編撰成「通識清華:通識教育中心成立20週年暨百歲校慶」特輯,作為「國立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系列叢書」,邀請本人作序言。綜觀本書編排極為用心,精美且具特色,內容豐富,除回首來時路,並期許展佈於未來,以持續提昇本校通識教育之教學研究品質與效益,本人深感認同,欣然作序以推薦之。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建校可溯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華學堂」,乃由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賠款」設立,經多年努力經營,人才輩出,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以及有數學諾貝爾獎之譽的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擴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領域科系;如今清華已成為一理、工、原科、人文社會、生科、電資、管理均衡發展的學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過五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三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學校除正規專業與通識課程外,亦提供智、體、美育學習鍛鍊的機會,更藉由導師輔導與課外活動提升道德感、價值觀念與群我互動關係,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自復校以來,本校即積極延攬優秀人才,以增強師資陣容,提升研究、教學、服務品質,培育優秀學生,同時提供豐富校園生活以及激發學生成長機會,改善基礎設施,營造卓越研究環境,加強產學合作研究,推廣人性關懷科技,把握區域優勢,整合資源。近年來面對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戰,清華全面啟動「新能源綠色校園」計畫,有效整合現有優勢與資源,使清華成為台灣能源科技以及維護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鎮。

在許多學術指標上,清華教師的表現均為兩岸三地大學第一。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台灣能有大學進入世界前百大」是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觀諸全球大學,根據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調查,清華排名第107名,在台灣居冠,教師規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學,本校排名第30名;而如以教師規模700名以下的大學來評比,本校更排名第9;因此如果台灣希望有大學能夠進入全球前十大,「清華」絕對是唯一的選擇。現階段努力方向是打造清華成為華人地區首屈一指的學府。

清華過去已有許多開創性的教育規劃,如多元跨領域的學程,領先全國的優質通識課程規劃,最近則有繁星計畫、雙專長院學士班、住宿學院-「清華學院」的設立、以大一不分系方式招收音樂、體育及美術特殊專長學生,乃至學生擔任國際志工、從事國際交流學習等計畫,協助同學創發並實踐自己的夢想與對社會的理想與期望,期望培育出具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能力,且胸懷社會理想與全球視野的清華人。

改進本校大學部教育環境,參考世界著名學府措施後,本校「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針對教育目標以及校園生活、共同必修課、通識教育作全面性檢討,已提出整體性改進方案,正陸續施行中於此過程中,老師是潛能的激發者與引導者,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期許學生們在清華學習環境中,經由輔導,擴大生活體驗,思索及討論重要議題,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增長計劃規劃能力與執行力,強化挫折復原力以及人際互動與合作精神。

民國一百年同時為清華歡慶創校百歲生日,本校科系博覽會配合清華百歲慶活動,擴大辦理為「清華紫荊季」,歡迎同學們親臨本校瞭解各學院、學系(班),更歡迎同學們能在完成高中學業後,選擇“清華園”作為進一步追求知識、尋求真理的殿堂,清華的優質學習環境,將陪伴你體驗豐富的校園生活,並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實自己,以「究天人之際」,得以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進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此為基,在人生的歷程中盡情的揮灑。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清華大學鍛鍊學子科學人文兼備
高標準打造高水準 先天優勢締造後天成就

                                       
歷史悠久的清華大學,是許多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學習殿堂,更是長久以來,培育許多優秀人才、為台灣締造不朽紀錄的大專院校標竿。強調學術及實務兼備,人文與科學並重,正是清華大學屢創國際口碑佳績的主要原因。

            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以期盼培育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優,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全才學子。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

以優質師資引領學子邁向康莊大道
            清華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術卓越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師」傳承立論、主持學術研究,如此一來,學子才能循著前人的腳印,邁向更卓越的境地。清華大學最引以為傲的資產即在於擁有高水準研發能量的教師,不僅學術聲望卓著,更是盡心盡力輔導學生。任職教師中,20%教師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與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榮譽,比率居全國之冠。清華大學現有各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均衡發展,各具特色。執世界大學排名牛耳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公布2010年世界大學排名,清大為世界第107名,位居臺灣各大學排名之首。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你,在清大絕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創新的教育制度,開闊的學術交流
            清大在教育制度上更勇於創新不論是教學上之學程、不分系成績等級制或是招生制度上之繁星大一不分系雙專業等,均是開全國風氣之先。開放自由的校風讓你可以盡情發展自己的長才,開拓自我眼界。在國際學術交流上,與對岸的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全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係,經常舉辦研討會、學生活動,並提供優渥的獎學金鼓勵學生赴北京清華進行短期研究。以企望清華學子能懷抱宏觀的胸襟,秉持國際視角,開展自我更為寬闊的人生大道。

坐擁優勢環境,研究佐以實務
            清華校園座落佳地,坐擁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實驗研究院之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家衛生院、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為鄰。清華學子可就近與其他學術研究單位、我國主要產業研發機構及主要產業園區,做緊密的產學研究合作。也因清華優異的學術地位口碑高科技之產業均極力招攬、提攜清大所培育的學生。
            此外,清華大學得天獨厚、美麗典雅的校園是其它大學所無可比擬之處因為清華大學在卓越的研究成果爭取到國內比例最高之學術研究經費同時也因頂尖大學計畫之資助使得清華大學得以在學術儀器設備等硬體上保持國內之領先

完善的學習殿堂,豐厚的獎學金制度
            清華大學費心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清大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成立學生讀書會,涉獵專業科目外的知識,成效斐然。另外,清華大學宿舍有臺灣版「霍格華茲學院」之稱,安排新生宿舍輔導學長姐,舉辦各類活動;清華住宿學院」更融合課程教育與生活教育,致力社會關懷,跨領域學習,以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以至專案人才為目標。在社團活動上,亦大力推動國際與國內志工,鼓勵同學參與社會服務及關心公眾議題,以讓同學可以立足清華,關懷世界。豐厚的各類獎學金鼓勵同學在各方面的表現,其中非常具有清華特色的「還願獎學金」與「逐夢獎學金」,更是照顧且激勵了許多清華人力學爭取。

懷抱憧憬、踏實築夢、成就未來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期勉所有學子們,請帶著開放的心胸進入清大。希冀能對知識懷抱好奇心,把握所有的學習機會,多方累積自己的學術涵養與人脈資本。接受且主動投入多元活動,勇敢接受不同事物的挑戰,以開發自己無窮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應該學習關心周遭環境與社會議題,提昇自己的敏銳度和實踐力。清華大學本著崇高的教育目標、最優良的師資,也期望對自我要求高的同學加入,相信經過四年的淬煉,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將因你的全心投入而益加美好、燦爛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話說清華」「圖像清華」序言


百年首學   世紀展望

走過百年的國立清華大學,不論是從建校的緣起,或是歷史的角度觀察,都是一所很獨特的學校。
1909年以美國退還超收的庚子賠款成立「遊美學務處」,並規劃在北京惇親王的清華園內興建「遊美肄業館」,1911429「清華學堂」正式開學,1912年改稱「清華學校」隸屬於外交部。1928年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對日抗戰期間輾轉遷校,師生們的足跡走過大半個中國。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清華大學於1956年在台建校,而且建校始於建造全國唯一的水池式核子反應器,也就是大家通稱的「原子爐」。1974年同時成立原子科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相較於其他大學先成立系所、學院,隨後再建校的次序完全不同。
與國同壽的清華,不僅師生的學術研究成果傑出,還有許多創新的理念落實在各個層面,例如:研發電動車、實施通識教育、推動校園民主化、擬定中長程計畫建立教育管理制度,還有率先開設中學教師暑期進修班、成立盲友會、從自強基金會進而發展出育成中心乃至於產學聯盟、繁星計畫、清華學院等。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多年來在各單位協助下,持續蒐集、整理許多校史檔案資料,為慶祝清華百年校慶,經陳信雄教授、莊慧玲教授、謝小芩教授、吳泉源教授、陳華教授、許明德校友等校史委員討論後,挑選出具重大意義的主題,委請專人撰寫四十一篇專文,由吳泉源教授擔任主編,輯成《話說清華》一書;另精選五百餘張年代橫跨半世紀之久的圖片、手稿、文件檔案,配合簡潔的中英文說明,由謝小芩教授擔任主編,編輯為《圖像清華》一書。
兩書以校史為主軸,分別以文、圖為重點的方式,呈現清華大學發展的歷史軌跡,有別於資料堆積,提供具有可讀性的文章與圖片,期使讀者透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了解清華師生多元的成果。透過《圖像清華》、《話說清華》兩書,讀者也可以看到清華校園面貌隨著歲月而變遷,但不變的是校友對於母校的向心力與付出。迄今校內多項硬體建設,如台北的月涵堂、大禮堂,還有「百人會」募款興建的多功能體育館等,都來自於校友對母校的回饋。
承此百年校慶,僅以兩書獻給所有的清華人,以及關心清華的各界人士。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藝於言表」序言


藝術清華慶百年

欣逢清華百年校慶,學校規劃出版百年校慶叢書,藝術自然是盛宴中榮耀的一環。校園與藝術的對話由二十多年前的校園一角努力紮根繁衍,至今枝繁葉茂、人文薈萃、氣象萬千,本人自1977年開始任教於清華,深刻感受到長久以來校園藝術文化氣息活絡滋長的歷程。

國民政府遷台後選定新竹為清華大學在台復校的地點,初期追求學術上卓越亮眼的表現,而教學內容偏重實用取向的理工相關課程,直到1980年年代校方成立人文社會系所,接著通識教育中心隨之設立,才有所改善。但藝術方面的課程則始終在主要教學規劃中付之闕如,而校方也深感建立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早期在通識教育中心之下籌設「美育實驗課程計畫」藝術教育課程。為提昇藝術教育的成效並刺激更廣泛、更直接的藝術參與及經驗,1988年乃成立「藝術中心」,著手籌劃藝術展覽及音樂表演活動,藉此激發整個校園藝術與人文素養。

清大藝術中心發展重點雙管齊下,一直縈繞著兩個核心架構,朝著多元、全方位的藝術活動面向發展:一為靜態的藝術展覽,包括了繪畫、攝影、雕塑、陶瓷、書法、裝置藝術、數位藝術與公共藝術。另為動態的表演藝術,包含音樂、戲劇與舞蹈。而近年來世界藝術潮流的發展已邁向跨領域的範疇,更證明清大藝中初始的發展重點是動靜兼備切重要領。

藝術中心由綜合二館八樓的辦公空間作為臨時展覽空間開始,一路披荊斬棘,到目前完備的展覽廳與表演廳,並且規劃活動引介當代的視覺與表演藝術菁英之作,也呈現藝術界的多樣化,吸引校內外各階層人士前來欣賞同樂。二十多年的節目活動不勝枚舉時常辦理藝術季、文藝季、專題影展,甚至也照顧到小眾藝術例如風箏展、傳統剪紙、木偶戲、傀儡戲、皮影戲、中國傳統服飾、茶藝、蠟染、相聲、手工書等等,而古典音樂、交響樂以及現代舞、搖滾樂、或實驗劇場等各種表演輪番上陣。

這二十多年來,清大藝術中心已經成為校園和社區文化藝術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在九0年代,大學尚未有設立藝術中心的風尚之時,更是一枝獨秀引領風華,清大藝中的活動將服務對象擴展到新竹社區民眾,尤其是二十多年來展覽廳持續安排當代國內外藝術家的展覽,累積豐富的視覺藝術資訊給各界參考。本人自擔任校長以來,多次參加校內藝文活動,包括人社院學士班、中文系、外語系畢業戲劇公演、清華樂集、管樂社、合唱團演出、藝文走廊展覽、美術史講座、書法展、畫展等,深感本校藝文氣息濃厚,深入校園各角落。這學期的水墨展覽,我也親臨開幕與座談會的現場向當代水墨藝術家們與民眾致意,更能體會到他們熱烈地沈浸於水墨內化感受與美感經驗之中,充分反映新竹民眾對藝術求知若渴的精神,而清大藝中正是藝術的傳導先鋒,也受到廣大新竹藝術人士的肯定。

本人應邀為藝術中心即將出版的百年校慶專輯撰寫校長序文,藝中是清大人與民眾接近藝術的場域,藝術創新觀念的實驗場所,也體現清大藝術精神與印記。這本百年校慶藝術專書見證清大藝中自創立以來二十多年的藝術軌跡,內文涵蓋藝中相關人士近五十篇的文章,也是藝術界樂見其成的紮實回顧文集,亦是有志從事藝術行政管理的新生與研究大學藝術機構人士的重要參考。

藝術是文化之精華,感謝前人努力,藝術不再是附會風雅的貴族文化,校園內蓬勃的藝術氣息,藝術儼然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師生去圖書館時,自然而然會繞進藝術中心看看展覽,聽聽音樂。放眼未來,期待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在不斷的創新努力下能有更多樣化的藝術呈現,預期藝術能更深入學術殿堂以及每人的生活之中,成為專業的人才搖籃,人人樂於欣賞藝術,喜愛藝術,甚至討論藝術。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與原科院劃上等號。初期不但順利執行我國第一座核子反應器的建造與運轉,也培育台灣至今唯一在本土完成碩士研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校友。明年清華大學歡慶在台建校五十五週年,也正代表台灣發展核能五十五年,在我國核能發展史上,別具意義。而清大自始至今,為全國唯一兼備教學與研究的核能科技之教育機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其歷史地位更是不可撼動。
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一方面受到侷限,另一方面則可聚焦於核能基礎研究和平應用,包括同位素與輻射、保健物理、核能發電。由本書第十一章清華與核能發電記載,我國與核能發電有密切關係的原子能委員會與所屬核能研究所以及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部門,清華人可說扮演「中流砥柱」以及引領的角色,台灣核能發電有今天的規模與績效,清華人居功厥偉。
由於美國三哩島事件影響,國際間彌漫反核風潮,核能發展受到強烈質疑,原科院招生也遭遇衝擊,乃有改名之舉與轉型之議。一方面擴展至奈米系統、微機電系統、電漿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生醫光電、醫學物理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再出發的元氣,2007年為滿足國內核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核能的復興熱潮,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核工所得以恢復成立碩士班,而博士班也獲教育部核定於2008年開始招生。充分顯示清華人的軔性與耐力。
核子工程系是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最先設立兩個學系之一。1968年畢業生也是清華大學在台第一屆大學部校友,包括民國92-98年擔任校友會理事長的許明德校友。本年第二屆(1969)校友李偉德博士,捐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是清華在台建校以來,最大一筆畢業校友以個人名義進行的捐贈,極具歷史及啟發的深義。李偉德校友並非巨富,但他選擇投資教育,「希望協助清華大學早日邁進世界一百大」,嘉惠更多學子,尤為感人。另外清大為籌建「多功能體育館」,以成立「百人會」方式,希望招募百位校友,各捐款一百萬元以上,募集一億元資金,配合學校經費,早日達成興建新體育館的目標,獲得校友熱烈廻響,而其中核子工程系校友至十一月底捐贈已超過一千七百萬元,代表校友對學校培育的感念,展示出強烈向心力。

展望未來,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是清華大學發展的優勢與機會,也是本校對台灣社會應盡的責任。一方面要面對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受到侷限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認清中等規模國家如台灣的迫切需求。觀諸過往,清華人展現出無比智慧與毅力,未來本校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應是「前途光明,風景無限。」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創業清華」序言


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就在清華校園旁的光明新村成長,對於清華悠久歷史與光榮傳統,早已耳濡目染,對新竹清華建校過程的蓽路藍縷,更是印象深刻。1977年回到新竹在清華教書研究,至今已30多年。

30多年來,我看著一屆屆學生畢業,在事業上各自闖出一片天,又在校園中、或街頭巷尾與我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著事業與人生的高低起伏,有時不免自問,清華人的特質是什麼?清華的教育賦予他們哪些往後面對挑戰的態度?

在這本「創業清華」書中,作者訪問了55位校友,大部份在台灣創業成功,或者在知名國際企業中一路晉升至高階經理人。他們都是在清華時期,隨著大環境薰陶,師長的身教言教影響,以及個人自我惕厲,讓性格中「專注」與「勤奮」的特質更為彰顯,在畢業投入社會前,就建立起日後創業及經營管理的基本態度。

我常告訴學生,尋找研究題目除了是本身有興趣的領域外,如果對世界人類福祉有幫助,是更理想的事。本書中的校友創業故事,也如同尋找研究題目一般,創業研發的產品,不僅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技術,且研究發展出的產品,也往往成為使我們生活更有效率、更健康的產品。從台灣早年的石化相關、進而轉至半導體、電腦、通訊,乃至近十餘年的太陽能、LED、軟體應用等技術,都有清華人深耕貢獻的角色,在金融、保險、法律、出版、藝術、房地產等多元化領域,清華人也從不缺席。

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新竹清華校友,可以從中感受到當年清華園中濃郁的同學師生情誼,回想起水木清華的秀麗校園中許多美好回憶。對於還在清華求學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從學長姊們的創業故事中,領略清華人精神的正面價值,對規畫未來人生更有助益。

而對於大部份未曾造訪台灣的北京清華校友,希望能從這本書許多人物故事間,看到「我們新竹清華這些年」,特別是40年前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過程中,清華人貢獻的心力與智慧,以及開拓出的影響力等。

適逢清華百年校慶,校園將建立多功能體育館,學校規劃成立百人會,由100多位校友各慷慨捐出100萬元以上,共一億餘元捐款,做為體育館建館經費。「創業清華」書中介紹的校友,許多人已是「百人會」成員。希望未來校友們不只是金錢上的捐輸,更能將創業及經營心得傳承給學弟妹,讓這一代年輕人可以接棒上一世代學長姊的熱情與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