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庚子年清華「梅園」的梅花

 庚子年清華「梅園」的梅花

大型立體歡迎看版

梅花越冷越開花是一種誤解

梅花點點

多見待放的花苞

含苞待放

長江後浪推前浪

辛勤汲取花蜜的蜜蜂 (陳信文攝)

望梅止渴

最近連續有兩個寒流來襲,對清華人來說,是賞梅好時節的訊號;12 月底到「梅園」,[1] 可見梅花點點,到1月10日,則已蔚然可觀,淡雅清香撲鼻而來。

清華的「梅園」名聞遐邇,今年校方特別做了一個大型立體歡迎看版,假期中已是遊人如織,梅花是隆冬名花,花期約1025,與往年相似,大概會持續到農曆新年

今年的「梅園」可見到幾十株用竹條圈起來約一人高的幼梅,原來梅園老梅至今超過五十歲,部分已屆退休年齡,而由新梅替代;與人事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是大自然的常規,才得生生不息;可喜的是部分幼梅上已萌生美麗花朵。梅花在冬天開花的好處是沒有其他植物來競爭傳粉者,如果仔細觀察,可在樹上看到許多辛勤汲取花蜜的蜜蜂。另一方面,開出的花朵似乎比往年大些,不知是否是因為施肥或汰舊換新之際,讓老梅汲取養分空間加大之故。同時,在梅枝上多見待放的花苞,可見賞梅後勢可期,

由於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梅花」,歌詞一開頭就是「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會讓人以為天冷會催發梅花,但實際上,並不一定能當真。有報導比較在較暖的台灣梅花已經綻放時,而較低溫的上海還未開花;同時日本放送協會 (NHK) 在某年3月初,介紹京都梅花所在地時,受訪專家表示「梅花越暖越開花,京都這兩天氣溫高昇,也因此梅花才會盛開,而且梅花的花瓣對溫度非常敏感,因此是每天下午一點氣溫最高的時候,以及吸收了幾個小時的暖和的陽光,是一天裡開的最好的時光!」如果瞭解緯度較京都低的台灣梅花之花期約為12月至翌年1-2月,對照之下,又多一分佐證。

所以梅花越冷越開花,應是一種誤解;這牽涉到植物的花期,俗語說:「春暖花開」,春天確實是繁花似錦的季節,但大自然演化的奧秘是,偏偏有梅花等在冬季開花。目前在科學上從基因變化了解,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當中,植物通過進化形成了複雜精確的機制,能夠整合分析內源信號與外部環境和季節資訊,調控開花時間,從而達到適應環境的目的。大多數美麗的花在春天盛開一方面是因為溫度,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植物需要經過冬天長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在春季或夏季開花。

研究表明,在植物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曾經的低溫記憶被擦掉了,因此在胚胎發育時期,負調控再一次被啟動打開,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這一胎性啟動狀態會傳遞到幼苗,這樣就形成了苗期的胎性記憶,好比成年人的幼時記憶。負調控在秋季的幼苗中處於啟動狀態,從而防止植物在過冬前或過冬時開花。由此看來,一些植物在經歷了寒冷的冬季之後,負調控被關閉,當春天來臨時,日益增長的光照又使正調控被打開從而誘導植物在春天開花。不過這些也不是唯一的因素,春天氣溫變暖、土壤潮濕、營養豐富,這些因素都使植物更加適合生長。植物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開花、結果,也讓我們對美麗的花朵有了更多的期待!

對於梅花來說在夏天長芽,到了秋天,花芽因為日照短、低溫而進入休眠狀態,停止成長,休眠經過一段期間後,如果再遇到低溫,就會打破休眠狀態而醒來,花芽從休眠狀態醒來後,一旦氣溫升高,變得暖和,就會開始綻放花朵。同理,櫻花的花期緊接在梅花之後,是因為要讓其花芽醒來需要的低溫期間,比梅花長,才能打破休眠狀態

[1] 「梅園」是清華的景點,每年一、二月間梅花盛開,「賞梅」遊人如織。由於「梅園」依傍「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梅貽琦陵墓,是安葬梅校長的墓園,並因梅校長命名,對清華人來說,更具感恩追思意義。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三) : 非金屬元素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 : 非金屬元素


偏旁部首

在中文元素命名法裡,每個化學元素用一個漢字命名,並用該字部首來表示此元素常溫(25攝氏度,77華氏度,或者298克氏度)時之物態:

對非金屬元素:

氣態元素使用氣 (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一、氣態元素使用氣 (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1. (1) (H, hydrogen): 在燃燒時產生水,在希臘語中是水的形成者;重量輕,徐壽譯為輕氣,。

2. (2) (He, helium):以希臘太陽神Helios的名字命名。因科學家首次在陽光光譜發現其黃色光譜線特徵;在中文裡,晚清時由傳教士創辦的益智書會譯作「氜」,以表示從太陽光中發現的氣態元素。(【正字通】俗陽字。本作昜,讀作「日」)1915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無機化學命名草案》則採用發音與英文第一音節更為一致的「氦」() 造字,並沿用至今。

7. (7) (Nnitrogen) : 源於法文   nitrogène,因其在硝酸和硝酸鹽(nitric acid and nitrates) 中發現,希臘詞根 genēs,意為根源;徐壽譯為淡氣,「淡」取沖淡空氣之意。

8. (8) (Ooxygen) : 源自希臘詞根(oxys,酸,酸味)和(genēs,根源);徐壽譯為養氣,「養」取「養育」生命之意。

9. (9) (Ffluorine): 螢石 (fluorite) 被添加到金屬礦石中可降低其熔點以利其冶煉,所以礦物名稱以拉丁語動詞   fluo (流動)命名。氟的主要礦物來源極為螢石 (fluorite),因而命名;日文音譯德文   Fluor的第一個發音而稱之為「弗素」。1871年,徐壽譯為弗氣,直至1933年,化學家鄭貞文在其主持編寫出版的《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中改成氟,一直沿用至今。

10. (10) (Neneon): 名稱源自希臘詞   neos,意思是新的;「氖」取第一音節造字,

17. (17) (Clchlorine) :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hlôros,表明其顏色的淺綠色 徐壽譯為綠氣,後改為氯,一直沿用至今。

18. (18) (Arargon): 源自希臘語單詞,表示惰性,表明   argon幾乎沒有化學反應的事實;中文也是取第一音節造字,氬的音應該讀作「亞」,但是英文的第一音節讀作「啊」!這可能是古音和今音差別。

36. (36) (Krkrypton):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ryptos,表示隱藏;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4. (54) (Xexeon): 源自希臘語單詞   xénon,表示陌生,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86. (86) (Rnradon): 源自   radium emanation,即放射性氣體;

中文取第二音節「don」去造字,因第一音節「Ra」以為鐳所用。

二、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5. (5) (Bboron): 由古希臘人即已用於清潔,保存食物之硼酸 (boric acid) 還原而來,原命名 boracium”(shí)表示砂石;”(péng)表示朋比,朋友,兼表示字音;醫學中有解毒、消腫作用。”(péng)”(péng)的簡寫,表示膨脹,膨腫,兼表示字音。

6. (6) (Ccarbon): 源自拉丁語 carbo (木炭);碳是木炭的基礎成份。”(tàn)表示木炭,兼表示字音。

14. (14) (Sisilicon): 拉丁語   silex 代表火石 (flint),是一種常見矽質岩石;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xī)”(duō)的簡寫,表示豐富,兼表示字音。

15. (15) (Pphosphorous): 在暴露於氧氣時會發出微弱的輝光-因此,其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發光者(拉丁Lucifer),指的是晨星,即金星;”(lín)表示其自燃時的狀態,兼表示字音。”(mǐ)字形在古文中寫作”(yán),表示火炎,即著火;”(chuǎn)表示雙腳,即踩踏。

16. (16) (Ssulfur): 源自拉丁語 sulpur; 俗稱硫磺,形成粉沫後容易迅速燃燒。古人留在家中引火。留,畱,畄”(liú)表示保留,留存,兼表示字音;”(tū)”(liú)的簡寫,表示流動,即成為液態,兼表示字音。

33. (33) (Asarsenic): 源自希臘語   arsenikon ,意為 "有毒";舊時稱作砒礵,因其有劇毒,為維護安全,製造使用有嚴格的管理制度。”(shēn)表示申束,束縛,兼表示字音。

34. (34) (Seselenium): 源自古希臘文selḗnē,意為 "月亮" 

其導電能力隨光的照射強度而改變,可用來製作半導體電晶體和光電管。屬於光敏材料。西”(xī)”(shài)的簡寫,表示日光照射,兼表示字音。

52. (52) (Tetellurium): 源自拉丁字 tellus,意為 "地球";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3. (53) (Iiodine): 源自希臘語   ioeidēs ,意為 "紫色";中文碘用最後音節,”(diǎn)表示典型的,即無需解釋說明的,容易識別,兼表示字音。

85. (85) (Atastatine): 源自希臘語   astatos ,意為 "不穩定";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三、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35. (35) (Brbromine): 源自希臘字根 bromos ,意為 "惡臭";中文因其味道臭,原翻譯作臭氣。

80. (Hg,拉丁語 hydrargyrusmercury): 以羅馬神明   Mercury命名, 以前被稱為 quicksilver (水銀) ,即  hydrargyrum,在常溫下呈銀白色液態,原叫水銀,因單字命名法而改為汞。汞為澒簡寫,銀白色液體,有劇毒,用於器物鎦金及黃金純化工藝。使用時其放置高度不得高於頸項,即脖子之下。”(shuǐ)表示水,即液體;項,項”(xiàng)表示頸項,即脖子。

參考資料

[1] 徐壽,《化學鑒原》: 是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本無機化學教材,也是中國第一本近代化學理論教科書,是根據D.A. Wells的《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中的無機化學部分翻譯而來的,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化學翻譯著作之一,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

[] 徐壽(1818-1884),清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化學鑒原》由美國傳教士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完成,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無機化學的譯著。《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對它的描述是:英國威爾斯撰,傅蘭雅口譯,金匿徐壽筆述,所以鑒別原質,無機化學為首務也

原著《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是由DA.威爾斯(David Ames Wells)在1858年編寫的。原著前後經歷了15次再版增訂,一直為當時美國流行的化學教科書。

[2] 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了化學譯名審查委員會,由教育部聘鄭貞文負責起草化學譯名草案。他採用中國文字的特點,有些則另創新字。他以徐壽所定的部分命名為基礎,在他的專著《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中提到金屬元素名加金字旁,對非金屬氣態元素加上氣字頭,對於液態非金屬元素加上三點水,對於固態非金屬元素加上石字旁等原則。

[3] 化學元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

[4] 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5] 漢典: https://www.zdic.net/: 收錄超過八萬個漢字,二十萬個詞語。

[6] 漢字567:  http://www.hanzi567.com/hanzichaxui.asp

 網站包括漢語查詢,文字專刊,教學課件三個主要部分,同時通過新聞動態反映當代漢字研究、漢字教育的最新消息。

[7] 林震煌,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中文和日文在元素與化學名詞翻譯上的異同,臺灣化學教育, 29/201901 (2019)

[8] 李祐慈,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鉻不叫Chromium,也是五彩繽紛!元素名稱字源趣談,臺灣化學教育,第29/20190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