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七): 美麗都城 (一)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七): 美麗都城 (一)

普雷雪倫廣場 (陶雨台空拍)

普雷雪倫雕像

三重橋 (陶雨台空拍)

粉紅色教堂 (楊志傑攝)

最美麗建築 (楊志傑攝)

新穎造型建築   (楊志傑攝)

河邊咖啡座

飛龍橋

普羅米修斯雕像  (楊志傑攝)

亞當與夏娃雕像 (陳學安攝)
 
市政廳

三水噴泉 (陳學安攝)

午餐後前往東北方向約五十公里外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城市-盧比亞納 (Ljubljana),它是一文化大熔爐,也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最大城市,面積163.8平方公里,人口約29.3萬(2019年統計),同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市是斯洛維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的駐地。由於交通聯繫、產業集中、科研機構和產業傳統等方面的優勢,在斯洛維尼亞得以擁有首席經濟地位。

該地處於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強烈影響,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布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梁,高地上始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則俯瞰整個古城。[1]

從巴士下車後,步行約一百公尺到市中心的普雷雪倫廣場 (Prešeren Square)。廣場東邊建有斯洛維尼亞著名詩人普雷雪倫 (France Prešeren) 的銅像。附近還有多座著名觀光地,如
方濟會報喜教堂、三重橋、飛龍橋等,2007年曾進行大幅修建,該年9月變成行人專用區,只准有許可證的鄰近住客使用車輛。[3,4]

雕像中的詩人,面向他心愛的戀人曾經居住的窗戶
身著當時的服裝,手持象徵他的詩歌的書。雕塑高 3.5 公尺,在他後上方有一坐在岩石上,手裡拿著一根月桂樹枝的藝術女神繆斯雕塑,整個紀念碑高 9.6 公尺。[5]

廣場一邊為盧比亞納河,上有三重橋 (Triple Bridge),連接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和現代城市。
為了防止建於 1842 年的石拱橋成為交通瓶頸,建築師 Jože Plečnik 於 1929 年設計了橋樑的延伸部分,在橋的兩側各建了兩座與原橋方向略微偏離的人行橋,該橋於1932年4月通車。自 2021 年 8 月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預備名單。[6]

廣場邊的另一醒目景點是巴洛克風格粉紅色的方濟會報喜教堂 (Franciscan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它的粉紅色象徵方濟會修道院。[7] 另外在到廣場途中,經過號稱該市最著名,甚至最美麗的建築物 Vurnik 大樓 (Vutnik House) 或合作商業銀行大樓 (Cooperative Business Bank Building),外牆以斯洛維尼亞紅、白、藍三色的色彩組合裝飾,極為華麗耀眼。[8]

接著沿河步行到下一景點飛龍橋,經過許多咖啡座,欣賞到當地人悠閒生活的一面;龍是該市的象徵,它代表著力量、勇氣和偉大。龍最初只是城市徽章上方的裝飾。在巴洛克時期,成為徽章的一部分,而在19世紀,尤其是20世紀,它的重要性超過了塔樓和其他元素。飛龍橋建於1901年,橋的主要景點是四個角落的基座上站立的四尊龍雕像。此外,橋上還裝飾著十六尊較小的龍雕像。[9] 沿途也見到不少神話中人物雕像,如普羅米修斯、亞當與夏娃等,散發濃郁藝術氣息。

次往綠頂雙塔的聖尼古拉斯大教堂,途經中央市場以及露天市集,雖然午後天氣炎熱,仍不乏問津顧客;附近有盧比安納市政廳 (Ljubljana Town Hall) 不只是市政府重要官員辦公的地方,更蘊藏著豐富的藝術、建築與歷史,非常值得探索。最初的建築建於 1484 年,為哥德式風格,但目前的建築則都是在 18 世紀初時重建的,經歷了巴洛克風格的翻修。正門外市鎮廣場 (Mestni Trg) 中有三水噴泉 (Robba Fountain 或 Fountain of Three Carniolan Rivers)。噴泉中巴洛克風格的紀念碑,是 18 世紀威尼斯雕刻家法蘭西斯科.羅巴 (Francesco Robba) 的作品,以華麗裝飾刻畫出三名河神。[10,11]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jubljana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盧比安納
該地區已知最早的居住點,是在青銅時代建於水上的木屋。公元15年,羅馬帝國在此建立艾摩那殖民地(Colonia Iulia Aemona)。452年,艾摩那被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洗劫並摧毀。6世紀時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維尼亞人抵達此地。
1895年復活節期間,一場地震破壞了該市的很大一部分。後來經過翻建並且相當普遍地改變為新藝術運動建築,與保存下來的早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同存在。隨著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盧比安納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The 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 內斯洛維尼亞的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Drava Banovina的正式省會。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授予盧比安納市「英雄城市」的稱號,因為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來的英雄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盧比安納成為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Socialist Republic of Slovenia, part of the 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的首府。1991年十日戰爭後,南斯拉夫人民軍撤出,斯洛維尼亞取得獨立,仍以該市為首都。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šeren_Square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普雷雪倫廣場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šeren_Monument_(Ljubljana)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ple_Bridge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can_Church_of_the_Annunciation
[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operative_Business_Bank_Building_(Ljubljana)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agon_Bridge_(Ljubljana)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jubljana_Town_Hall
[1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盧比安納市政廳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六): 別有洞天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六): 別有洞天

享用風味料理 (葉吉倫攝)

公園指示圖 (陳學安攝)

溶岩洞在望 (楊志傑攝)

洞穴入口 (陳學安攝)

電動小火車

天賦異稟

俄羅斯橋 (楊志傑攝)

俄羅斯橋上

義大利麵鐘乳石

溶岩石塔 (陳學安攝)

溶岩堡壘 (陳學安攝)

窗簾式溶岩 (陳學安攝)

鐘乳石柱

銀針鐘乳石

花椰菜鐘乳石 (楊志傑攝)

可容萬人會議廳

特有的洞螈 (陳學安攝)

洞螈布偶 (陳學安攝)

挑高餐廳 (陳學安攝)

風味料理 (陳學安攝)

白色松果菊

粉色松果菊

早上自布雷德鎮南行約一百公里到波斯托伊那 (Postojna) ,參觀著名的天然鐘乳石洞,洞穴的規模顯然比在廣西、貴州與雲南見到許多巧奪天工的龐大鐘乳石洞還要大很多,壯麗景色令人歎為觀止,可謂「別有洞天」。

波斯托伊那洞穴是由皮夫卡河 (Pivka River) 歷經數百萬年的侵蝕而形成的,是一個 24,340 米長,深達115米的喀斯特 (Karst) 洞穴系統。遠在1819 年,斐迪南大公參觀了這些洞穴,使這些洞穴從此正式成為旅遊勝地。在1884 年,甚至在首府盧布爾雅那 (Ljubljana)之前就增加了電力照明。第一列供遊客使用的洞穴列車則於1872年開始行駛。1945年後,燃氣小火車被電動小火車取代。雖然洞穴系統長 24 公里,但只有 5 公里向公眾開放。石洞是也是頂級旅遊景點之一
據統計,每年有超過百萬遊客。[1-4]

到石洞入口,首先要穿越石洞公園,途中看到不少美麗花卉,尤其是以往沒有見過的松果菊,有粉、白兩款,頗令人驚艷;入口在公園之一角,首先搭電動火車深入地下,時而穿過狹窄坑道,時而現身於巨大廳堂,到終點後。剩餘的 1.5 公里則由步行遊覽,可近距離欣賞奇景,並拍照留念;整個遊覽時間約1.5小時。由於洞內溫度全年恆定,約10 °C,一般須加外套保暖,但也看到一些穿露背裝的女士,只能說個人稟賦不同。[4]

沿途可看到形形色色石筍、鐘乳石和看起來像折疊的窗簾而被稱為窗簾或帷幔的結構,變化多端,可想像生成各種仿真結構,如銀針、白色花椰菜、沙堡等。鐘乳石洞內由一道深溝分成兩個區域,分別為大山區和美麗洞區,該深溝懸空處便以俄羅斯橋搭接。按該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戰俘被迫建造的橋樑,因而命名。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占領軍利用該洞穴儲存飛機燃料,這些燃料於 1944 年 4 月被斯洛維尼亞游擊隊摧毀,大火連燒七天,燒毀了大片洞穴。

同時這些洞穴也是當地
特有的洞螈 (Proteus anguinus) 的家園,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兩棲動物。
洞穴之旅包括一個水族館,裡面有一些洞螈。由於洞螈畏光,在昏暗光線下,要碰運氣,才能看清楚洞螈活動,而旅遊團就正好有團友不僅幸運地得以目睹,而且拍得珍貴照片與影片。按洞螈長約25-30公分,在水裡會釋放微弱電流,7年不吃東西也能存活;它同時也是波斯托納鐘乳石洞的吉祥物,在禮品店可看到大量的洞螈布偶

中午在石洞旁酒店餐廳享用道地風味
料理
酒店甚為豪華氣派,又有地利之便,但偌大餐廳頗見冷清,不知是否與景氣有關。

經查波斯托伊那洞穴並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推測可能受同屬斯洛維尼亞的什科茨揚洞群早於1995年申遺成功捷足先登牽累。[5,6]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ojna_Cave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源於斯洛維尼亞伊斯特拉 (Istra) 半島的的喀斯特高原(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德語為 Karst)。這裡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廣泛的厚實的石灰岩層。經過長時間的水流侵蝕,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地理學家最早在該地做有系統的岩溶地貌研究。十九世紀中葉,地質學家們將這種石灰岩層所特有的地貌冠名以「喀斯特」。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酸性雨和石灰岩層所造成。隨著地表下的岩石不斷與水反應,將不溶的碳酸鹽在與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生成可溶但不穩定的碳酸氫鹽,在排水較好的地下岩層就能形成一個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動時,其溶解的碳酸氫鹽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溶洞中從高處落下這樣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碳酸鹽沉降在溶洞頂部,而另一部分則會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往往形成一個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筍。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st
[4] https://www.postojnska-jama.eu/en/
該洞穴系統長 24.34 公里(15.12 英里),由通過同一條地下河相互連接的四個洞穴組成。然而,根據洞穴學規則,連接洞穴的通道和虹吸管必須由人類步行或游過才能被認為是一個整體。連接兩個主要洞穴系統將使其成為斯洛文尼亞最長的洞穴系統,也是歐洲最長的洞穴系統之一。兩個洞穴之間仍有 400 米(1,300 英尺)的距離,這使得洞穴系統的長度在 31,000 米(102,000 英尺)至 35,000 米(115,000 英尺)之間。


[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什科茨揚洞群
[6] https://www.park-skocjanske-jame.si/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從G20看西方媒體偏差

從G20看西方媒體偏差

2023-09-13 02:48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今年G20峰會於日前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印度卯足全力籌備,精心打造「開發與非開發國家橋梁」形象,在世界媒體前展現「大國崛起」。不料會前卻飽受西方主流媒體冷嘲熱諷,從貧民窟、髒亂、空氣汙染、嚴重的婦女不安全,到種族暴亂等社會問題都被放大檢視,後來更將焦點放在猖獗的猴子為害問題。例如美國某主流大報的報導標題即為「印度籌備G20 也必須考慮到猴子」,負面訊息充斥,應是印度接辦峰會時始料未及。

近年來在美國「印太戰略」下,極力拉攏印度共同對抗中國,印度也一時成為西方媒體「寵兒」,吹捧「世界最大民主國家」挾其龐大年輕人口,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另一方面,印度獨立後長期採取不結盟政策,並因最先國內政治傾左,故與蘇聯走得較近,武器系統多由其供應,近年則與美國關係大幅改善。俄烏大戰展開後,印度在美俄間採中立立場,但大買俄國廉價石油;雖不為美國所喜,在大戰略考量下仍然「網開一面」。總理莫迪於六月底訪美,更得到白宮與國會以國是訪問的高規格接待,自然樂得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

印度民族以善辯著稱,媒體自然大聲喊冤,有資深媒體人說:「許多印度人對外國媒體重複同樣的猴子故事感到非常厭煩」,同時強調「不記得印度有任何活動或峰會被猴子擾亂過」。許多當地媒體質疑西方媒體對印度有偏見,直斥西方人根深蒂固的「殖民心態」,不樂見曾被踩在腳下幾世紀的亞洲人「出頭天」。

另一近例是印度「月船三號」日前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成為繼美國、蘇聯及中國之後第四個登月國家。西方媒體報導時,不忘提醒發生在內部種族關係緊張之時,並強調美國與歐洲太空總署聲稱的不可或缺功勞,「沒有我們支持,它走在哪裡都不知道」。另外在印度官員自豪登月花費比其他國家低時,揭露其月球車僅重十五公斤,只能運作兩周,在印度人歡天喜地慶祝時刻大潑冷水。還有英國主流媒體質疑「有七億貧窮人口的國家,為何要浪費資源在登月上」;有政客則建議停止對印度每年幾千萬英磅的援助,讓印度媒體人憤憤不平反駁「英國人為何如此充滿怨恨?如要算帳,應償還殖民時期榨取的四十五兆英鎊」。

印度當前處境,正是中國近年在西方媒體遭受的待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原拉攏中國抗蘇,在蘇聯解體,而中國迅速崛起後,便轉而全力打壓。在西方媒體上幾乎多是負面報導,學術界人士如果不反華,很難拿到研究資源;大企業界人士如果偶爾講中國好話,就會被國會議員質疑。有人比喻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比二戰與日本的「熱戰」及蘇聯解體前的「冷戰」,都要激烈。

在民主國家,除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大眾對媒體有「第四權」的期許。如今即使在歐美號稱民主較先進國家,媒體的客觀公正亦受到強烈質疑,令人慨嘆。台灣民眾處於執政黨五權在握,又掌握絕大多數媒體,得以橫行霸道環境中,更應慎思明辨,才能在混亂世道中安身立命。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現實政治大師對台灣的忠告

 現實政治大師對台灣的忠告



以小搏大

九月十一日在台北有一場「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主題是「雙象衝突,台灣何在?」論壇可謂名家雲集,其中實體參加的包括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以及哈佛大學教授華特(Stephen Walt)等,兩位都是經常在美國對外關係上,勇於發表與政治、學術以及輿論界主流論點不同的現實政治 (Realpolitik) 重量級學者。

現實政治主張,當政者應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考量,不受意識型態限制,不講情面意氣,被有些人稱為「冷血政治」:二十世紀美國的季辛吉代表作是: 聯合與美國意識型態不同的中國對抗頭號強敵蘇聯以及背棄盟邦越南撤出越戰。在俄烏戰爭上,兩位學者與高齡過百的季辛吉一樣,都認為是肇因於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以達削弱俄國目的,與美國政府和主流輿論只強調俄國入侵,美國與歐盟全力援助烏克蘭是因為「民主、正義、人權」的基調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他們對台海局勢的看法受到很大的矚目。

米爾斯海默教授原主張美國應「放棄台灣」,但近年來,又認為美國應該協助保衛台灣,因為他看到中國崛起,抑制中國成為區域霸權,以免未來挑戰美國,以台灣問題困擾中共是一手好棋:當天他以「台灣應該從烏克蘭獲得什麼樣的經驗教訓?」為題演講,提出幾個理由,認為中共不會在沒有把握迅速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侵台,否則美國因考慮東亞盟邦喪失信心情下,無疑會協防台灣。提起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時開戰是由於政治凌駕軍事,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明知無法取勝,仍偷襲珍珠港;所以台灣不應做出讓中共無法忍受的挑釁行為。

華特教授長年對美國外交政策提出嚴厲批評,認為美國一向高唱「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但「只要不方便就可以隨意違反美國制訂的規則」。在中國方面,他指出「美國誇大中國實力與威脅對自己無益」,「離岸平衡是應對中國的最佳策略」:當天他的講題正是: 「東亞的離岸平衡」,華特也認為,在兩岸問題上,台灣不宜過度挑釁,台灣固然要鞏固與美國重要政治人物的關係,但必須用聰明的方法,以免陷自己於險境。

這兩位專家的盲點是沒有充分體會季辛吉最近所說: 「中國只想要自己富強康樂」,未必有挑戰美國霸權的野心,另一盲點是似乎沒有注意到美國幾乎全方位的打壓中國的行為,也可能導致戰爭。美國在烏克蘭不親自參戰,在遭遇強大敵人時仍然會投入戰爭是很有疑問的;同時有在越南與阿富汗倉皇撤軍,棄盟友於不顧紀錄,讓東亞盟邦信心何來? 令人惋惜的是對當天也出席的馬英九前總統任內,成功平弭兩岸敵意的選項,以及對「熱戰」以外的其他戰爭手段如經濟封鎖似未提出具體看法。

由於美國抑制中國崛起,在其國內幾乎已成共識,美中衝突未來必將加劇,台灣處於兩大之間,不挑釁為必要,一面倒向美國則甚為不智。孟子說:「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畏天者也,畏天者保其國」,而孟子也苦勸君王「重義輕利」 ,兩位奉行「重利輕義」現實政治大師不約而同地對台灣忠告: 「避免過度挑釁」,三者同是智者之言;台灣人民要的是安居樂業,政客們為私利,陷全民於萬劫不復,將成為千古罪人。

整合卓越提升: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二十年」序

 整合卓越提升: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二十年」序

斐然有成

蔚為典範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台灣聯大) 是國內第一個大學系統,開台灣高等教育之新猷,歷經參與學校師生同仁二十年的戮力經營,斐然有成,蔚為典範,特委請在系統內服務達十八年之久的陳正成教授主筆撰寫本書,以誌紀念。

有道是「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許多事件發生時歷歷在目,但時過境遷,日久記憶逐漸模糊,甚至完全忘卻,非當事人更是無從知曉,所以對重要事件的記載極為重要。例如「台灣聯大」肇始於教育部在 2002年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以競爭性經費鼓勵研究型大學整合。中央、交通、清華以及陽明等四所頂尖大學,受加州大學系統運作成功的啟發,順勢共組「台灣聯大」(University of Taiwan, UST),期望能藉由大學系統的合作平台來整合四校的教學資源發揮互補性,以形成足夠的臨界質量,來共同追求學術卓越,朝世界一流大學麼目標邁進。

「台灣聯大」在2021年2 月,由於「陽明交通大學」的成立與「政治大學」的加入,成員仍為四校,但陣容更為壯大,目前生合計約 6.8萬人,教師約 3.3千人,達到同時兼備廣度與深度的規模,提供培育跨領域人才及追求學術卓越的能量,對於臺灣高等教育的整合與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由本書可見「台灣聯大二十年」各方面的努力多已開花結果;要言之,包括:

一、教學資源整合:突破學制藩籬,四校如一校、推動跨校選課,共享特色課程,開辦跨校經典通識系列講座、辦理聯合招生,吸引更多優秀學子。

二、行政資源整合:圖書資源共享及整合,提升師生教學及研究資源、強化校園網路及資訊設施,提升跨校溝通與整合效率、以跨校校際專車加強聯繫、鼓勵跨校學生活動,促進四校學生的交流。

三、研究資源整合: 分享研究成果,目前設置有「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和「腦科學研究中心」、推行「榮台聯大整合型研究計畫」。

四、國際化資源整合: 成立跨校國際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國內、外人才,陸續成立4個跨校國際學位學程:「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及「環境科技博士學位學程」,推動華語教學整合,提升華語教學品質、推動各項國際合作計畫,辦理國際交換生計畫、國際實習和國際志工服務學習。

台灣頂尖高校近年來備受財務困窘以及法規限制困擾,深為學費凍漲及教育部細微管理所苦,在國際競爭力客觀指標上,不進反退,展望未來,面對嚴峻挑戰,「台灣聯大」允應聯合四校,通力合作。尋求突破,以成為高等教育標竿為己任,在現有基礎上,更上層樓,是所至盼。

最後要感謝歷年來熱心奉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工作的各校師生同仁以及各項活動的支持機構或單位,「眾志成城,良有以也」。陳正成教授以約兩年半時間,全力撰寫本書,為「台灣聯大」留存寶貴紀錄,居功至偉,也是同仁們應深致謝意的。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五): 最美藍湖

2023 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十五): 最美

九十九階之上

歐洲之眼 (陶雨台空拍)

布雷德堡 (陶雨台空拍)

布雷德堡 (楊志傑攝)


教堂矗立島上
 (楊志傑攝)

平底船上 (葉吉倫攝)

湖水清澈 (陳學安攝)

教堂鐘樓 (陳學安攝)

鍍金主祭壇 (陳學安攝)

如在畫中

抹大拉的馬利亞雕像

特色奶油蛋糕 

懸崖之上

堡中一角 (陳學安攝)

聖瑪蒂娜教區教堂

地方政府公署

午餐後赴約一百公里外的布雷德湖 (Lake Bled) 遊覽;布雷德湖在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境內,該國是歐洲新興國家,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雖然是中歐國家,但是在歷史和文化上深受南歐的義大利和東南歐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影響,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6月25日獨立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長期為斯拉夫國家中人均 GDP 最高的國家。[1,2]

布雷德湖是一個冰蝕湖,
長 2,120米,寬 1,380米,面積平方公里,最大深度 30.6米,海拔高度 475米。該湖位於風景如畫的環境中,被群山和森林環抱。一座中世紀城堡布雷德堡 (Bled Castle) 聳立於湖的北岸。布萊德島 (Bled Island) 由布萊德湖包圍著,是斯洛維尼亞唯一一個的天然島嶼。島上有幾棟建築,最大的是聖母蒙召升天教堂 (Church of Assumption of Mary),並飾有中世紀壁畫和豐富的巴洛克藝術。教堂擁有高達52米的塔樓,內有99級台階,教堂建於十七世紀末,定期在此舉行婚禮。站在布雷德城堡上俯視整個湖面,湖中心的小島彷彿鑲嵌在布萊德湖的眼睛,因此有「歐洲之眼」稱呼同時也是世界十大名湖之一。

前往布雷德島的傳統交通工具是一艘被稱為 “pletna” 的木船。Pletna 意為
平底船Pletna  的形狀與意大利貢多拉 (Gondola) 相似,可容納20 名乘客。現代船隻仍然是手工製造的,並且可以通過其色彩繽紛的遮陽篷來識別。槳手運用掌舵技術,用兩支槳推動和駕駛船隻穿過湖面。槳手的角色可以追溯到 1740 年,當時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a) 授予當地 22 個家庭獨家權利,可以載送宗教朝聖者穿過布雷德湖前往布雷德島進行禮拜。該職業仍受到限制。許多現代槳手都是最初 22 個家族的直系後裔。[3,4]

抵達目的地後,首先搭木船到布雷德島,由於湖面約只有日月潭1/5大小,在槳手熟練的駕駛下,輕舟片刻就到達湖心島;要造訪教堂得先爬99層階梯;傳說若新人要在島上教堂結婚,得抱著新娘爬階梯! 挑戰實在不小。99在中文中與久久諧音,代表長久是吉利話,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含意豐富,光在基督教聖經中,就在多處出現,並有多重含意,不知此處99階是根據哪個典故而設計。[5]

島上主要景點即是教堂,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在1509年的一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它被徹底修復成那個時期典型的早期巴洛克風格。今天的教堂有一個美麗的鍍金雕刻主祭壇,側面祭壇也很炫麗。這座教堂的鐘樓高 54米,建於15世紀,經歷過兩次嚴重地震和雷擊,曾多次翻修。教堂周圍的所有建築以及與教堂相關的景點都保留了從 17 世紀至今的特色形象。[6]

晚餐在酒店用自助餐,菜餚一般在水準之上,品嘗到當地特產奶油蛋糕 (Bled Cream Cake),口感甚好,名不虛傳。[7]

飯後在附近湖邊公園 (Karvana Park) 散步,傍晚不再炎熱,得以細細觀賞當前湖光山色美景,以及各種美麗花卉,頗為愜意。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lovenia
14 世紀時斯洛維尼亞大部分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該王朝即奧匈帝國的建立者。1918年,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旋即崩潰。斯洛維尼亞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重歸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時期的斯洛維尼亞是六個加盟共和國當中最富裕的一個。
在蘇聯瓦解後,斯洛維尼亞正式宣佈獨立,曾與南斯拉夫間有「十日戰爭」。1992年,歐洲共同體承認斯洛維尼亞為獨立國家,並接納斯洛維尼亞加入聯合國。同年,斯洛維尼亞正式獨立。2004年3月斯洛維尼亞加入了北約組織,5月1日加入歐盟,在2007年1月正式啟用歐元,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斯洛維尼亞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e_Bled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布萊德湖
[5] https://www.biblestudy.org/bibleref/meaning-of-numbers-in-bible/99.html
[6] https://www.slovenijanadlani.si/cerkev/
[7] https://the-slovenia.com/en/slovenia/blejska-kremsnita-bled-cream-c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