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在五、六月邀請到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到校演講,學校因而趁機辦理「諾貝爾大師月」活動。諾貝爾大師蒞校以往每年平均約有兩、三次。在一個多月內,有五位密集到訪,則屬空前,是清華師生以及鄰近學子難得的知識饗宴。
諾貝爾獎是學術桂冠,如所有難得獎項一樣,有運氣成份,而常有遺珠之憾,但得獎人往往實至名歸。諾貝爾獎大師一般都平易近人,思路清晰,善於溝通,知識淵博,精於表達,是學者最佳典範。
2011化學獎得主Dan Shechtman 勉勵學子對自我要有信心,並有排除眾議的勇氣,要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成為這個領域的翹楚;1997年物理獎得主 Claude Cohen-Tannoudji歸因獲得非凡成就,主要受父親與猶太傳統價值、良師益友的啟發與法國學院使他拓展知識範圍、觸類旁通經驗的影響;2008年化學獎得主 Martin Chalfie受益於猶太家庭重視教育、學習的傳統,以及他能在挫折中獲取教訓,學會向人請教以及與人合作,在一連串機遇下,由貴人指引,把握學習機會,在適當研究環境中茁壯,同時能不隨流俗,專心執意,按步就班,終於登上學術最高殿堂;2004與2009化學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 與 Ada Yonath 在同一天演講,是名符其實「滿漢全席」級的盛筵。他們都從小就具有好奇心與冒險精神,受到好老師影響,貴人相助,有境外學習經驗,保持與其他國際團隊合作,長期投入並不畏挫折。值得注意的是五位大師不約而同的指出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由觀念革命開始,進而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可能發展出意想不到的應用,成為推動創新的引擎,影響人類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