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乾院士傳序
中央研究院自1948年開始選舉院士以來,院士榮銜成為國內學人學術專業的桂冠、至高的榮譽。碩學鴻儒,窮首皓經,而能出類拔萃,必有過人的智慧、不凡之際會,值得後進學習與效法。令人婉惜太嘆的是,許多院士往生前無意或未及立傳,精彩人生無以較完整的方式傳世,因而本人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推動由「清華出版社」出版「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鎖定與清華淵源深厚的院士為對象,或以回憶錄,或以口述歷史方式,幸得多位院士支持,陸續出版「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父子雙傑清華傳承」、「陳守信院士回憶錄」,本書是「院士傳記系列」已完成的第四本傳記。
與秉乾兄接觸較多要溯及在清華沈君山校長任內,由於發生校內教授上法院控告一群生科院學生事件,沈校長指定本人與當時擔任生科院院長的秉乾兄等,組成三人小組,協助校方了解實情;在執行校方任務期間,深感秉乾兄不僅在專業上傑出卓越,對人情義理,尤其有高卓的體認與看法,令人印象極為深刻。2006年,本人忝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也與黃院士夫人,黃周汝吉院士,接觸機會較多,同時在本人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在校務推動上,總是能獲得黃院士伉儷不遺餘力的協助,至今銘感不已。
黃院士伉儷情深,尤其是中央研究院有史以來,極少見的院士伉儷 (迄今一共僅三對),也是第一對從台灣大學出生的夫妻檔;黃院士形容夫人: great daughter, good sister, sweet lover, devoted wife, loving mother, dedicated scientist, caring teacher, lasting friend and a trusting colleague. 黃周汝吉院士說:「五十年之研究生涯轉瞬即逝,唯吾夫婦情趣依舊,深感晚年新生命的珍貴。」讓人想起「只羨鴛鴦不羨仙」千古名句。
本書對黃院士的精彩生平與志業,有很生動的描述,但如黃院士所願,重點放在清華,可以黃院士清華情來形容,而以「清華因緣」為名甚為適切;黃院士強調,放眼兩岸以及中國的歷史發展,清華既是典範,也是特例。二十餘年來,黃院士高度認同清華人,非但意欲接續清華的優良人文傳統,且發願有以開創,寄望清華在西學東漸大潮中繼承過去的燦爛,且能再現高潮;他於1985年即參與清華新成立的生命科學諮詢委員會,1993-97年擔任清華生科院院長,從獨創了中文「生命科學」的新名詞,到籌備以及創立生命科學院的規劃,從課程設計與羅致、聘用人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用心投入與參與,集中心力推動生命科學,憑藉前此已然奠定的深厚根基,開拓恢弘遼闊的景觀;黃院士雖於1996年返美任教,但持續關注清華,始終保持密切聯繫,至今仍擔任清華大學校務諮詢委員,清華生命科學院諮詢委員兼主席。本人也有幸長年有機會獲得教益,誠如我在接受清華百年校慶推出的 「人物清華」 一書作者訪問中,略敘黃院士與清華之因緣中所說:「多年來他一直把他自己當作清華的一員,可以說是他的歸屬,」「這幾年,他都回來幫生科院授課;每年的校務諮詢委員會議,他都從美國老遠專程回國全程參與,針對議題建言,持續為清華服務,熱誠投入。」黃夫人曾說: 「秉乾對清華的感情是歷史性的,認為清華人是很了不起的,秉乾很認同清華的傳統。」
黃院士伉儷雖大半時間身居海外,除個人取得的學術成就外,近半個世紀以來,及長期承擔者引介生命科學在台灣生根和發展的使命與抱負;他以清華國學院導師之一的陳寅恪肯定另一位導師王國維治學與文化情操雋語:「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得以發揚,」引為圭臬。黃周汝吉院士曾說:「我們夫妻要說對台灣有甚麼貢獻,那就是幫忙建立分子生物學。」黃院士長期以來以教育為志趣,在校園裡和年輕同學相處也是他的樂趣。他強調Pedagogy is more than teaching,即教學不止在課堂傳道授業。他在大一開「生命科學導論」,且連開四年。他很重視與學生的互動,關懷學生是否能在清華園陶冶心智而成材;他說: 「清華人應具備的知識菁英內涵,非僅具有學術價值,且能淑世,有以貢獻於人類社會。」「在我任教那幾年,同學都知道。念清華生科系不是為了就業,而是超越就業。」他對初進清華的新鮮人,都會強調要能高度認同清華的傳統,也就是文理會通。「讀書就是要能開創個人的選擇空間,樂於個人選擇的工作,成功就是懂得選擇。」他學生的座右銘即是「to be able to choose, and 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chosen.」他很費心思,加強師生互動,也很珍惜師生關係,此外,他致力於推動兵役制度改革,突破限制,使清華學子在求學期間,得以在暑期出國交流,爭取生科系役男分發,改革替代役,也打開了從義務役逐漸走向募兵制的思維,貢獻許多心力,居功厥偉。
最難得的是,黃院士交卸生命科學院長職務後,從不認為他已從清華退休,而是持續關懷清華,樂於接受諮詢,也勇於提出意見,諸如建立清華學生住宿學院;推動並促成編寫「生命科學與工程」教科書;為提升學生競爭力,主張強化英語能力,推動醫學文學閱讀;參與催生醫學科學系,主張再生科院以人的科學為核心繼續設立第三個學系,處理人與生態以及人體內為數更多的生命體如各種細菌;對青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持保留意見,但在清華和交大之間搭起了生命科學橋樑。清華園依然經常看得到他的身影,積極參與校務、院務諮詢、兩岸清華互動、合開課程、學生座談、發表演講,可以說黃院士人依然在清華,心思更用在清華。
清華在黃院士早年記憶裡,是長輩最推崇,同學們相與欽羨的學術殿堂;他體認中國近代史幾個最重要環節,都與清華息息相關,也構成中國歷史向前推展的巨大動力;過去欣然嚮往清華大師輩出,轉身而為清華人,身負教研重任,而今正有心且持續付出心力為清華因緣接續更多的篇章,有所貢獻於清華的未來,實為清華幸。
陳力俊 謹識於清華園
民國一○四年五月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全三冊) 已分別出版。 同時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部落格。由於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本人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刊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清華行思與隨筆」(上)、(下) 與 ( 三)、(四) 冊以及(五) 冊 (全五冊 ) 紙本分別於2019年11月與2023年2月以及2024年11月出版。另「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增訂版)」與「地景旅遊與漫談 (2023-2024)」則分別於2022年9月與2025年1月出版。
標籤
- 人才 (8)
- 人文社會 (83)
- 大學 (1)
- 工業材料 (15)
- 中共 (4)
- 中西 (10)
- 中技社 (6)
- 中研院 (1)
- 中美 (16)
- 中國; 中美 (1)
- 中基會 (1)
- 文化 (1)
- 文集 (12)
- 台灣聯大 (3)
- 司法 (2)
- 民意論壇 (3)
- 交流 (11)
- 名人堂 (28)
- 名家綜論 (1)
- 百人會 (5)
- 竹中 (7)
- 序言 (59)
- 材料系 (24)
- 材料科學學會 (38)
- 兩岸 (22)
- 社會 (1)
- 社會人士 (16)
- 花木 (140)
- 政治 (27)
- 政論 (5)
- 科技 (61)
- 科學月刊 (4)
- 美國 (32)
- 美國; 西方 (1)
- 展覽會 (2)
- 旅 (1)
- 旅遊 (193)
- 校友 (43)
- 校長 (37)
- 框架 (1)
- 追思 (11)
- 退聯會 (8)
- 參訪 (3)
- 國際關係 (10)
- 專文 (25)
- 專刊 (32)
- 專書 (43)
- 推薦 (17)
- 教育 清華 (3)
- 教育 清華 附小 (2)
- 教職員工 (22)
- 清華 (225)
- 清華; 人才 (1)
- 清華; 人才; 中基會 (1)
- 清華; Deepseek (1)
- 清華; GPT-4o (1)
- 產業 (5)
- 報告 (26)
- 報導 (14)
- 煮字集 (12)
- 筆記 (82)
- 經濟 (1)
- 漫談清華故事 (30)
- 論文集 (3)
- 論壇 (1)
- 學生 (35)
- 學術團體 (8)
- 隨筆 (34)
- 聯合報 (18)
- 藝文 (16)
- 攝影 (13)
- AI (22)
- AI Agent (3)
- AI; ChatGPT (26)
- ChatGPT (4)
- ChatGTP (8)
- COVID-19 (11)
- DeepSeek; AI (4)
- Stable Diffusion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