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琇在清華 (一): 文藝青年
清華文學社 (中排左一為顧毓琇,GPT-5 修圖)
顧氏生於 1902年,2002年以百齡高壽辭世,他在 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1923年畢業,並由清華基金支持赴美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電機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學成返國後,擔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1932.8-1933)、工學院院長(1933-1937.1),並於 2001年獲頒新竹清華大學名譽工學博士。
在顧氏《百齡自述》中,以相當篇幅敘述他在 2015-2023年於清華求學時期生活;他總結清華求學,以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最有意義。有機會拜梁任公先生為師,不勝欣幸。其他重點包括參加學生會等社團活動、翻譯小說、撰寫短篇與中篇小說、編劇等,儼然文藝青年,種下日後成為文理兼修大師的種子。
《百齡自述》: 清華求學 (1915-1923)
1915年9月: 父親送我進清華學校,周貽春校長親自口試。我本可插入中等科二年級,但上課後覺得英文程度不夠,自願退到中等科一年級。同級的有吳文藻、梁實秋、孫立人、齊學啟、熊式一、梁思成、梁思永、李先聞等一百餘人。
1919年 5月 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會決議。我於次日趕回清華,即參加學生運動。清華首倡減膳食、捐經費,促成各校學生聯合會之組織。
在五四運動前,已有新文化運動。本人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以白話文寫作。此運動繼續至 1923年。本人於 1923年春,曾率清華同學進城遊行示威,被軍警毆打,雖天雨亦不退卻。
1919年秋,補行大考,我在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升入高等科一年級。
1920年秋,補課一月,升入高等科二年級。始譯短篇小說,計完成五篇。
1921年 1月 13日演說《日美戰爭之推測》。15日起,續譯短篇小說,計本年共完成七篇,又譯戲劇兩篇。2月加入書報社,3月參與清華小說研究所社,參與編譯《短篇小說做法》。
4月13日,夜冒大風沙赴順德災區服務。抵順德,至國際統一救災會。15、16日,發放賑糧。18、19、20日,調查糧票。22、23日,乘騾車下鄉調查。24日,騎馬至黃家店查案、夜宿荒店,月明如晝。26日,至第一粥廠,助理施粥。27日,啟程返京。
5月1日清華十週年紀念慶祝大會。前1日,清華同學會成立。5月9日,胡適之先生演講《廢止國恥紀念之提議》。5月22日,在實社報告《相對論》。6月11日,罷課,22日,犧牲大考。
10月,北大校長蔡元培來校演說。11月20日,清華文學社成立,我為小說組組員兼戲劇組主席。文學社成立后,徐志摩來演講,郁達夫來訪問。我又擔任清華戲劇社社長及清華周刊文藝欄及新聞欄集稿員。12月 12日,進城遊行。
1922年我始寫短篇文,計完成15篇,除兩篇外,均在《清華周刊》發表。有三篇於1943年收入《我的父親》集中 (商務印書館出版)。
3月23日至26日,編《孤鴻》四幕劇,11月18、19日改稿后,在《小說月報》發表。
3月,清華學生會編印《徹底翻騰的清華革命》,梁任公等作序,都贊成清華應有一健全的董事會。
3月下旬,赴安徽災區賑災。安徽在水災之後,以工代賑,自太和向北修公路。我們任監工、放款等工作,計六星期。連旅途共約2月。時北方有戰爭,津浦路不通,故放心繼續工作。
秋,升入大學一年級 (原為高等科四年級),與梁實秋等同住新大樓宿舍。10月15日中秋節,始寫中篇小說《芝蘭與茉莉》,至次年2月25日寫完。經鄭振鐸先生推薦,6月18日由商務印書館付印,為文學研究會叢書。同時始譯哈姆生著《牧羊神》(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3年2月,被選為學生會評議部主席。9日在《清華周刊》發表「學生會管見」。
4月21日,編完《張約翰》三幕劇。5月13日,印成小冊。6月17日由1923級公演,梁實秋等參加了演出。
端午節,梁任公先生書橫幅以贈。年來任公先生來清華講學,「清代300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唐詩欣賞等,均曾聽講,得益甚多。年來也聽了杜威及羅素等許多演講。任公子思成與思永均我同級同學,偶被邀至任公先生在清華寓所用餐,縱談古今;以余將赴美,為書絕句四首,並題記曰: 「顧生毓琇嗜文藝,寫此贈之」。
名提琴家克萊斯勒 (Kreisler) 到北京演奏,我與思成兄向曹雲祥校長借校車駛赴城內,方趕得及聽演奏。
總結清華求學,以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最有意義。有機會拜梁任公先生為師,不勝欣幸。
1923年8月17日,乘輪船東渡赴美。9月1日,到西雅圖上岸。
在顧氏《百齡自述》中,以相當篇幅敘述他在 2015-2023年於清華求學時期生活;他總結清華求學,以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最有意義。有機會拜梁任公先生為師,不勝欣幸。其他重點包括參加學生會等社團活動、翻譯小說、撰寫短篇與中篇小說、編劇等,儼然文藝青年,種下日後成為文理兼修大師的種子。
《百齡自述》: 清華求學 (1915-1923)
1915年9月: 父親送我進清華學校,周貽春校長親自口試。我本可插入中等科二年級,但上課後覺得英文程度不夠,自願退到中等科一年級。同級的有吳文藻、梁實秋、孫立人、齊學啟、熊式一、梁思成、梁思永、李先聞等一百餘人。
1919年 5月 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會決議。我於次日趕回清華,即參加學生運動。清華首倡減膳食、捐經費,促成各校學生聯合會之組織。
在五四運動前,已有新文化運動。本人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以白話文寫作。此運動繼續至 1923年。本人於 1923年春,曾率清華同學進城遊行示威,被軍警毆打,雖天雨亦不退卻。
1919年秋,補行大考,我在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升入高等科一年級。
1920年秋,補課一月,升入高等科二年級。始譯短篇小說,計完成五篇。
1921年 1月 13日演說《日美戰爭之推測》。15日起,續譯短篇小說,計本年共完成七篇,又譯戲劇兩篇。2月加入書報社,3月參與清華小說研究所社,參與編譯《短篇小說做法》。
4月13日,夜冒大風沙赴順德災區服務。抵順德,至國際統一救災會。15、16日,發放賑糧。18、19、20日,調查糧票。22、23日,乘騾車下鄉調查。24日,騎馬至黃家店查案、夜宿荒店,月明如晝。26日,至第一粥廠,助理施粥。27日,啟程返京。
5月1日清華十週年紀念慶祝大會。前1日,清華同學會成立。5月9日,胡適之先生演講《廢止國恥紀念之提議》。5月22日,在實社報告《相對論》。6月11日,罷課,22日,犧牲大考。
10月,北大校長蔡元培來校演說。11月20日,清華文學社成立,我為小說組組員兼戲劇組主席。文學社成立后,徐志摩來演講,郁達夫來訪問。我又擔任清華戲劇社社長及清華周刊文藝欄及新聞欄集稿員。12月 12日,進城遊行。
1922年我始寫短篇文,計完成15篇,除兩篇外,均在《清華周刊》發表。有三篇於1943年收入《我的父親》集中 (商務印書館出版)。
3月23日至26日,編《孤鴻》四幕劇,11月18、19日改稿后,在《小說月報》發表。
3月,清華學生會編印《徹底翻騰的清華革命》,梁任公等作序,都贊成清華應有一健全的董事會。
3月下旬,赴安徽災區賑災。安徽在水災之後,以工代賑,自太和向北修公路。我們任監工、放款等工作,計六星期。連旅途共約2月。時北方有戰爭,津浦路不通,故放心繼續工作。
秋,升入大學一年級 (原為高等科四年級),與梁實秋等同住新大樓宿舍。10月15日中秋節,始寫中篇小說《芝蘭與茉莉》,至次年2月25日寫完。經鄭振鐸先生推薦,6月18日由商務印書館付印,為文學研究會叢書。同時始譯哈姆生著《牧羊神》(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3年2月,被選為學生會評議部主席。9日在《清華周刊》發表「學生會管見」。
4月21日,編完《張約翰》三幕劇。5月13日,印成小冊。6月17日由1923級公演,梁實秋等參加了演出。
端午節,梁任公先生書橫幅以贈。年來任公先生來清華講學,「清代300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唐詩欣賞等,均曾聽講,得益甚多。年來也聽了杜威及羅素等許多演講。任公子思成與思永均我同級同學,偶被邀至任公先生在清華寓所用餐,縱談古今;以余將赴美,為書絕句四首,並題記曰: 「顧生毓琇嗜文藝,寫此贈之」。
名提琴家克萊斯勒 (Kreisler) 到北京演奏,我與思成兄向曹雲祥校長借校車駛赴城內,方趕得及聽演奏。
總結清華求學,以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最有意義。有機會拜梁任公先生為師,不勝欣幸。
1923年8月17日,乘輪船東渡赴美。9月1日,到西雅圖上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