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4日 星期四

悼念徐聰仁教授


悼念徐聰仁教授

陳力俊

十月底出國開會前夕,突接逢甲大學龔志榮教授來電,告以徐聰仁教授於日前不幸因車禍逝世。在痛失良友震驚之餘,不禁懷往思昔,悼念不已。

與聰仁兄結交可追朔到十六年前,當時聰仁兄返國服務不久,到清華參加一項研討會。由於一九八零年代初期國內研究風氣初開,口頭發表論文經驗不足,研究人員在提出報告時許多是直接將論文原封不動做成投影片,而照本宣科,效果很差。聰仁兄在其報告結尾時即針對此現象呼籲應加改進。會後與聰仁兄晤談,親聆其對國內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發展頗多期許,快人快語與虛懷若谷之心令人印象深刻。

多年來在很多場合有與聰仁兄見面共事的機會,其為人熱心並樂於助人,總予人有無比的親和感。尤其有關公共事務,有所請求無不熱心協助,有古君子「溫、良、恭、儉、讓」之風。日前在整理來往文件之時,不經意就看到兩件與聰仁兄有關近事的文字,簡敘於此,或可略見聰仁兄的行誼風範:

一是去年大學與研究所材料科技教育與行政研討會議決議請逢甲大學主辦下一屆會議。聰仁兄首先以問卷方式多方咨詢收集議題以及對前次會議結論檢討意見,加以整理,供各界卓參,同時在獲知教育部你亦有意將下屆會議延至明年舉行時,即在致相關人士公開函中指出「逢甲大學雖樂於接辦此項會議,但會議太頻繁,不容易看出成效。由到目前為止咨詢收集之資料,可看出會議結論不易落實,而且收集之議題與去年雷同者約佔一半,因此建議:一、可將材料科技教育之改進及推廣兩項,納入教育部材料科技人才培育計畫,由教育部顧問室執行,二、有關材料科技研究方向及資源之有效應用,可提供給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處理,如此避免資源浪費。」一方面展現出聰仁兄勤於任事之一面,另一方面也顯現出其力求實效的作風。

第二件事是前幾天在處理材料科學學會主編國際性學術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稿件時,正巧處理到聰仁兄生前審閱的一篇論文。與助理編輯張小姐談及聰仁兄審稿一向仔細而用心,通常都能在期限內審閱完畢,因此也分擔了遠多於一般審稿委員的工作。而聰仁兄反而不止一次對我們表示因其妻子與兒女分別在美工作與就學,所以他在寒、暑假中總要赴美探望,有時或會稍微延誤審稿工作而深覺抱歉,感念之際,不勝唏噓。

在國內大眾對公共事務久已形成「制度化之冷漠」之際,聰仁兄長期堅守教學、研究崗位,熱心服務,盡心盡力,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將永久為人懷念。至於較詳盡之聰仁兄生平行誼,請見本期轉載之逢甲大學材料科學系所發佈之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