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清華行思與隨筆》 (四) 封面、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 (四)  封面自序與目錄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目錄

▍閱讀札記與心得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智者的11個框架:《框架效應》筆記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對孫中山的顛覆性描寫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讀後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中西文化的衝突:中國的哲學不能救中國,但能救世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清華人的歷史現場》序
《為什麼要睡覺?》閱讀筆記
「計量單位進化史」讀後與筆記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讀後與筆記
台積電赴美設廠:新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試用記

▍新冠議題
防疫期間為何應自主隔離仍有人「趴趴走」?
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時看美式民主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功」之謎
台灣新冠防疫「成功」之謎
新冠入境篩檢與莫非定律
部桃群聚擴大……看楊志良,想李文亮
疫苗接種 刻不容緩
像極了義和團的防疫指揮中心
空話治國 天堂變煉獄
天災與人禍 換將不容再拖
解盲在即 疫苗審查寒蟬效應?
同島一命 靠疫苗救命
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不容蓋牌
再怎麼野蠻與疫苗接種亂象
再怎麼野蠻也不該放疫苗過期
防疫關頭勿繼續讓鬼拿藥單
防疫關頭 勿再請鬼拿藥單
塔綠班防疫 失政不問責

▍時事針砭
潘文忠辭職文……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全盤皆輸的高教學費政策
兩岸戰爭其實不是選項
公投在即……獵巫清大 操弄抗中保台
抹黑栽紅清大 查水錶 意在寒蟬
覆巢下無完卵 國民黨須警惕
俄烏之戰 翻動世界棋局
像極了烏克蘭 台灣防被丟包
雙標政府 人民無所適從
以烏為鑑 台慎防被戰爭
藍營桃園之亂 可以休矣
藍愛互扯腿 成敗看團結
設立「課程碩士」值得商榷
論文門 急驚風遇慢郎中
美國友人佛里曼觀點:裴洛西不宜此時訪台
無良政客導致莫名台海危機
林智堅論文門台大認定合乎期待
張善政也抄襲?綠潑髒水抹黑打泥巴戰
秀才遇流氓 張善政如何回擊
政務官官箴 比參選人誠信重要
低端操作高端 敗壞政風
小案大辦 司法成側翼?

▍筆墨名人故居
殷海光先生故居
胡適故居(一):安徽績溪故居
胡適南港故居與墓園
清華才子梁實秋台北故居
「幽默大師」林語堂台北故居
「國學大師」錢穆台北故居

▍新竹、清華花鳥逸趣
2020年清大相思湖中鷿鷈一族
清華大學校園的飛羽與水鳥
庚子年清華「梅園」的梅花
庚子年清華「梅園」花語與影像紀事
2021年新竹公園的櫻花秀
移花接木:2021年新竹追櫻記

▍地景旅遊與漫談
2019年杭州之旅(一)─靈隱寺
2019年杭州之旅(二)─京杭大運河
2019年杭州之旅(三)─最憶是杭州
2019年臺南之旅(一)─赤嵌樓
2019年臺南之旅(二)─孔廟
2019年臺南之旅(三)─台灣文學館
2019年臺南之旅(四)─延平郡王祠
2019年臺南之旅(五)─鄭成功文物館與 「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2022年花東之旅(一):太魯閣國家公園等
2022年花東之旅(二):花蓮市松園別館
2022年花東之旅(三):台東成功三仙台等
2022年花東之旅(四):多良觀光車站與台東大學圖書館
2022年花東之旅(五):台東池上伯朗大道
2022年花東之旅(六):花蓮壽豐雲山水夢幻湖等
2022年花東之旅(七):花蓮吉安慶修院
2022年花東之旅(八):花蓮清水斷崖(完結篇)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一):琅琊山與歐陽修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二):李白在安徽
宮廟之旅(一)─臺灣府城隍廟
宮廟之旅(二)─新竹城隍廟
宮廟之旅(三)─台北臺灣省城隍廟
宮廟之旅(四)─新竹關帝廟
宮廟之旅(五)─嘉義市南順宮
宮廟之旅(六)─廈門南普陀寺
2022宜蘭之旅(一)
2022宜蘭之旅(二)
板橋林家花園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封面、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封面自序與目錄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目錄

▍各項清華活動
典範永存:追思梅貽琦校長
皇后的貞操:月涵基金會暨梅貽琦基金會追思梅校長
通識為本:梅貽琦與通識教育
聯華電子洪嘉聰董事長獲頒清華大學名譽博士致詞
不吝分享快樂人生:劉炯朗館捐贈簽約典禮
支持清華「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
造就光輝前景:台北政經學院招生暨空間啟用典禮
清華工學院「五十而知天命」
最惜和平發展:清華工學院五十周年慶
孔子與創業:工學院五十周年院慶林垂宙院長講座
「日常‧非常」清大科技藝術校園展開幕茶會&「春之清華—科技藝術卓越獎」頒獎典禮
科技藝術巧妙結合:AI Beethoven與AI音樂
奇幻旅程:張系國教授「清華大學駐校作家」頒授典禮
厚德載物:楊儒賓教授伉儷慨捐清華珍貴書畫文物
歡迎「中技社」潘文炎董事長一行參訪清華致詞
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第二屆新生訓練演講:《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演講
2020清華秘書處聖誕餐會感恩與祝福
共業更作別業修:2021年清華秘書處聖誕餐會
「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訂版新書發表會
馬英九前總統「追憶愛國才子沈君山」演講引言
「未來大學的想像與治理」校長論壇引言
少年子弟江湖老:「烽火尺牘―1949的戰爭記憶」展覽

▍清華校友活動
2020年清華百人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致詞
2021年「清華百人會」晚宴
珍惜當下,勇於嘗試:2021年清華大學校友總會春酒宴
與君發三願:2022年清華校友總會春酒宴
耳目一新:2022年百人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

▍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
2019年12月清華材料系尾牙致詞
2020年中清華材料系學期末歡樂聚
有花堪折直須折:清華材料系庚子年尾牙致詞
2021年「材料系校友回娘家」活動
重新賦予好書生命力:110年材料系好書共享活動致詞
協助延攬人才:110年材料系雙百會頒贈成績優異獎學金典禮致詞
福虎生豐:111年清華材料系尾牙歡聚
「風雨力行真駿驥,桃李俊秀皆惠連」
「回首來時路 霞光尚滿天」:清華材料系五十周年慶
記憶之網:清華材料系系友會第六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
閎康科技謝詠芬董事長演講致詞
廬山煙雨浙江潮:簡朝和教授榮退歡送餐會
任重道遠:清華材料系第十七任系主任交接典禮
清材五十 精采一百
清材五十 學研卓越
厚植未來:清華材料系「雙百會勒石揭牌」典禮
清華材料話當年:材料系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設備變遷
2022年清華材料系歲末聚餐

▍清華退休人員活動
美滿「第三人生」:2021年清華大學「退休人員聯誼活動」與「惜別活動」致詞
樂活退休講座:清華退休人員聯誼會「預立遺囑」講座
清華退休人員聯誼會會所啟用及慶生會
「退休後的住房規劃—住房的自由人生」研習
111年「清華大學退休人員聯誼活動」
「退休旅遊,暢行世界」樂活講座引言
增強退休力:退聯會歲末聚餐

▍台灣聯大系統活動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面對未來」的三把鑰匙
新階段的開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新行政總部啟用典禮與茶會
政治大學郭明政校長一行來訪與交流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迎新茶會
「愛在瘟疫蔓延時」聯合書展
互惠原則:台灣聯大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成果發表會致詞
台灣聯大系統新舊任副校長無縫接軌
台灣聯大系統新局與契機
成功的反思:2021年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及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師生迎新線上交流會
國立政治大學94周年校慶致詞
2021年國立政治大學畢業典禮致詞
為億萬人做更佳服務:中央大學頒贈蔡力行執行長名譽博士
新啟蒙時代:政治大學九十五年校慶
人文與科技融合:政治大學新任校長就職典禮
維護學術自由:2022年台灣聯大系統亞際學程迎新會
依於仁遊於藝:「第一屆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運動會」

▍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
屏北高中清華原住民專班(小清華)成立十周年慶
清華附小80周年慶致詞
清華附小80周年慶祝賀文
桃園內柵國小「一日清華人」活動演講摘要
嘉惠後進:新竹中學百年校慶大師論壇(學術發展)

▍科學與科技講座
國際材料研究聯合會三十周年慶祝會
材料科學學會年會領航者人生故事座談發言
中技社「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座談會致詞
「AI倫理與治理」演講主持人引言
「AI倫理與治理」圓桌論壇與談
「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閉幕致詞
「AI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論文集序
中技社「建構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論壇」專家諮詢座談會
中技社「AI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座談會致詞
人工智慧與生命2.2
2019未來運算研習會引言
2020未來運算研討會開幕致詞:AI為善
2020年吳大猷科普獎頒獎典禮致詞
利用AI簡政便民:新竹縣政府與產業界交流座談會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閉幕致詞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專題演講主持人引言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一章 緒論
顯微鏡學會二三事:111年度年會致詞

▍各項紀念與緬懷
侯王淑昭女士的遺澤―「春之廳」命名典禮致詞
張石麟院士紀念會致詞
播種的人:毛高文校長紀念展
追思陳建瑞教授
從Line通訊緬懷劉炯朗校長
現代傳奇―追思劉炯朗校長(一)
吾誰與歸―追思劉炯朗校長(二)
熱情成就卓越:陳守信院士追思會致詞

▍煮字專欄
煮字集―談名聲
煮字集―框架效應
煮字集―「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煮字集―造物的神奇
煮字集―為什麼要睡覺?
煮字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甚麼?
煮字集―大語文的重要

▍科普知識
綠色能源與材料科技(一):簡介
綠色能源與材料科技(二):太陽能
綠色能源與材料科技(三):氫能
綠色能源與材料科技(四):風能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一):鹼、鹼土、主族金屬元素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二):過渡族金屬元素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三):非金屬元素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 與 (下) 分別於2019 年10月及11月出版,迄今約兩年半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原兩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問世。
由於在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2018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2019 年4月與5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2020 年6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細說清華歷史」,為「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補部分,「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另有「清華材料各項活動」、「清華校友活動」、「兩岸清華交流」、「各項清華活動」、「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地景旅遊與漫談」、「筆墨名人故居」、「閱讀札記與心得」、「各項紀念與緬懷」、「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以及「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等。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2019年10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年1月20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至少有四億五千萬人確診,六百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這些公開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一)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

與莊峻鏞醫師伉儷合影

紫的比較甜

好好享用

叮嚀再三

五色鳥展示母愛

大有所獲

邊走邊用

鴛鴦戲水

我會飛嗎

倒掛功夫毫不含糊

花香撲鼻

太甜蜜了

何去何從

你有甚麼意見

請尊重鳥的隱私

你是在看我嗎

嗷嗷待哺 

我們餓了

我們只是羽翼未豐 

紫嘯鶇一身紫藍貴氣逼人

別有風情 

享用不盡

彩鷸母鳥嘴到擒來

展翅欲飛

綠繡眼吃紫珠的果實 

豐盛有餘開始播種

紫嘯鶇公鳥向母鳥獻蟲賠罪

公雞也頗有可觀 

和平共處

清華大學相思湖在8月中旬曾上演了一齣小鷿鷈 (讀做小僻提,音近小PT) 生命大劇,難得的是在賞鳥人鏡頭下,留下寶貴紀錄,讓大家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從社交媒體群組朋友處轉來許多莊峻鏞醫師所攝照片精緻寫實了小鷿鷈一族的生活,讓人感動不已,在朋友介紹之下,因而有緣與莊峻鏞醫師伉儷結識;了解莊醫師是我竹師附小、竹一中與新竹高中的學弟,見面後談到各該校的高梓、羅富生與辛志平校長的教育家風範都感懷不已;竹師附小的學生健康、活潑而有禮、新竹中學學生深受辛校長親擬的「誠慧健毅」校訓影響,會游泳、音樂、美術都有一定的素養、同時發現有許多共同的朋友故舊,可謂小鷿鷈故事外一章。

醫師約於十年成為賞鳥、拍鳥一族,自桃園與新竹省立醫院公職退休後,自開診所,因而有較多時間處理「鳥事」[1] 承蒙不棄,常藉由網路傳來新作,讓人驚嘆各種絢麗小鳥的精采風姿;由於瞭解莊醫師目前暫無出書計畫,深覺婉惜;個人自20189月起將多年來的演講稿與文稿整理成三本演講集與兩本散文集,今年六月又出版「清華的故事」一書,深深體會「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之說,出書兼有記錄與紀念意義,因此發想,先選莊醫師傳來一部份精彩照片,在其同意下,登載在個人部落格中,以與友朋共享,同時也希望讓莊醫師開始動念,整理出精華攝影集,可想見「絕對值得」,應屬功德無量。

[1] 「鳥事」通常指無聊的事,但如對鳥有深一層了解,會發現純屬偏見。

彩鷸母鳥羽色較公鳥鮮豔

據莊醫師解釋「彩鷸的母鳥,又稱『大眼妹』,羽色很鮮豔,可以吸引公鳥來交配。公鳥則羽色較樸素,負責孵蛋與育雛,因為母鳥下蛋後又去尋找新歡。」

「大多數的鳥類都是由母鳥負責孵蛋與育雛,但是有例外。台灣有三種鳥是由公鳥孵蛋與育雛的—棕三趾鶉,水雉與彩鷸。這是演化的奧秘之處。母鳥產卵後就棄夫別子,找別的公鳥再交配,又產卵交由第二隻公鳥孵蛋。這樣的多夫制,也許可以得到更好的基因,有利存活。」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內容簡介  
  「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從青年學者到中研院士;從個人經歷到清華歷史;從理工知識到人文關懷。
  在跨界向度中呈現自我思辨歷程與生命印記。
  在文字書寫中,咀嚼來時路。
  《清華行思與隨筆》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彙集作者於清華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上冊內容以清華大學及理工材料相關資訊為主要對象,包括清華專書、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漫談清華故事;兩岸清華及百人會記錄等清華印記。亦有工學院研討會致詞,及清華材料系系刊、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科學月刊、工業材料雜誌等理工專欄邀稿。另有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及偶思隨筆,暨材料科學理事長報告及學會會員動態。全書藉書寫整理思緒及抒懷,為己學術生涯留存「紀念與紀錄」,展現文理並重、行思交融的洞見與文筆,為學研與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特色
§ 本書系列收錄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
§ 全書數百張的影像紀錄,使文字與圖像相互輝映,印刻珍貴的人生路程。

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今年4月與5月出版。

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 「文章彙集」、「清華一百問」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六十餘篇,約三十餘萬字。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最好的留存「紀念與紀錄」方式,就是整理集結出書,同時感謝協助編輯「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的黃鈴棋小姐「輕車熟路」,在演講文集出版告一段落後,又再次投入本書的編輯工作。

本書內容包括歷年來因不同身分,如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校長、國科會副主委等,應邀撰文,包括清華專書及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清華材料系系刊及紀念專刊邀稿﹔「國科會」與「科學園區」專刊邀稿﹔「中國時報」《漫談清華故事》專欄,「工業材料雜誌」《煮字集》專欄﹔「清華百人會」簡訊邀稿﹔「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簡訊與專刊邀稿等。

另一類稿件為報告性質,如清華校長校務報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會員動態》﹔「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等。

次一類則是專書推薦序言以及各項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紀念特刊序言。

再次是個人經驗與歷程,包括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後所撰「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當選中研院院士後慶祝會所寫「我的學思歷程」,旅遊後所撰「寮國之旅」、「北京之旅」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養成撰寫致詞稿的習慣後,體會到利用撰文整理思緒及抒懷的優點,所以在碰到感受比較深的事件時,也盡量抽時間撰文以「紀念與紀錄」﹔這部分包括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記,如「五四運動100周年」、「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寮國之旅」、「兩岸清華校長交流」等。

最後一類則為致詞稿;由於「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收錄迄2018年底的 文稿,而考量未來不大可能另外會有新文集以及二、三十萬字的新致詞稿集結 出書,所以將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納入,作為一個階段文稿的整理。同時也 載入本人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中 致詞稿。

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 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在大二暑假為 「台大物理學系」系刊「時空」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 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 寫照。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論及歷史的目的時,認為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鑑」,而歷史變遷即社會活動,尤重增益的活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好像一座高山,須得常常設法走上高山添上一把土」﹔此番將目前所能蒐集到的非理工專業文稿近四十萬言,鉅細靡遺編錄成書,雖不無「敝帚自珍」之心,尤冀有為全部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清華工學院」黃筱平先生協助尋找舊檔以及林靜宜助理謄打多篇文稿,在此一併致謝。同時在此為許多關心的友朋預告﹕拙作「清華的故事」也將於今年稍後出版。

目錄
▍清華校長就職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就職一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兩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三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四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出版專書序言
「綠能清華」專書序言
「溫馨清華」專書序言
「創業清華」序言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藝於言表」序言
「話說清華」、「圖像清華」序言
「游藝清華」專書序言
「人培清華」序言
「梅竹清華」專書序言
「人物清華」專書序言
「相約清華」序言
「百歲清華」專書序言
「師鐸清華」序言
「遊藝清華II」序言
「通識清華」序言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國際志工系列叢書」序言

▍人文教育與科技專刊、手冊序言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成功湖畔談成功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102年度新生手冊」序言
歷史跫音 文化饗宴
給2013與2014畢業生的話

▍清華出版傳記序言
「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序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序言
「陳守信院士回憶錄」序言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序言
「黃秉乾院士傳」序
「張永山院士傳記」推薦序──《一代學人張永山》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序

▍漫談清華故事
漫談清華故事──破除畫地自限的思維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時期 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教育的目標
漫談清華故事──凍漲學費與社會公義
漫談清華故事──學術大師
漫談清華故事──網路課程海嘯來了
漫談清華故事──海嘯來了然後呢
漫談清華故事──勇於嘗試 面對新環境
漫談清華故事──諾貝爾大師風範
漫談清華故事──猶太人的成就與精神
漫談清華故事──父子雙傑掌清大 傳承奉獻
漫談清華故事──滾滾遼河 一時多少豪傑
漫談清華故事──新移民與楚材晉用
漫談清華故事──奕園公共藝術與沈君山前校長
漫談清華故事──仗義每多屠狗輩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文武雙傑 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
漫談清華故事──世界大學排名的迷思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之子 清華之師
漫談清華故事──偉大科學成就與人性光輝
漫談清華故事──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或逐夢天涯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國際化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大學的IT(印度─台灣)策略
漫談清華故事──華語講授課程線上學習
漫談清華故事──沒竹演唱會
漫談清華故事──見故人而思故人
漫談清華故事──數學落差
漫談清華故事──學習資源中心啟用

▍「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致詞
「有機光電材料與元件製程」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產業電子化」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系統創意設計」研討會致詞:談創意設計
「塑膠成型加工製造」研討會致詞
「奈米科技研討會」致詞:奈米材料研究
「分離式能源系統研討會」致詞:奈米碳管的聯想

▍兩岸清華
兩岸清華校長交流──兩岸清華一家親之一例
追思李恆德院士──兩岸清華一家親又一例

▍清華百人會紀錄
眾志成城──「清華百人會」序言
「清華百人會」榮譽會長的話
「清華百人會」重要里程碑

▍校長的話
2010年美國加州灣區梅竹賽賀詞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2011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校長的話
「EMBA校友會eNEWS年度會訊首刊號」序言

▍清華材料系系刊與專刊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自強不息
匆匆十五年

▍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
惠我良多三十年
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
竹科三十而立
「科學工業同業公會三十周年」專刊序言

▍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一個時代的斯文》修訂版序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序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序
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新書序
「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序

▍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第五屆破壞科學(Fracture Science)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漢學與物質文化──從臺北「金萱會」到「新漢學」論壇」序言
台灣的工程教育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序
「人工智慧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科學月刊」邀稿
結晶學之革命:準週期性晶體之發現
「材料科學」專輯卷首語
過去二十年材料科學的尖端發展

▍煮字集
煮字集──煮字
煮字集──漢化姓氏知多少
煮字集──真確(Factfulness)

▍偶思隨筆
誠慧健毅
自由與尊重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五四運動100周年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6-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9-3)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後通稱致詞)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本欲以一年期陸續上傳,意外發現拜現代科技飛快進步之賜,上傳文章可同時編錄,計畫提前完成。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因致詞內容多以一個校長的立場出發,故部落格名稱維持原名「一個校長的思考」不變,也延用為本書的書名。
出版本書的發想,大約始於五、六年前,先是有一位大陸籍作家在清華官網上看到一些致詞稿全文,主動來函建議出版,並表達負責編輯意願,當時認為出書應是卸任以後的事,暫時擱置,最後輾轉作罷;卸任後,也屢有朋友關心出版事宜,並也曾與可能的編者晤談,遲遲未能進行,似總缺動力與急迫感;很大一部分因素,還是對是否值得出版有所疑慮;最後想到本人在學術界浸淫超過四十年,堪稱長年好學深思,擔任過中央部會政務官,又有幸擔任一流大學校長,歷程思維或有為他人參考之處。另一方面,也可將出書視為不過是對過往行述,留個紀念,與親朋好友分享,不須顧慮太多。決心一下,拜現代文書處理與印刷科技之賜,在黃鈴棋小姐編輯協助下,約花半年時間編輯,即將面世,也算完成久繫心頭的一項心願。
擔任大學校長,在校內外致詞機會很多。本人初任校長時,認為某些致詞,攸關治校理念與施政的宣導,宜將整理過的文稿公布於官網上;最先是想借重學校相關單位在重要場合的全程錄影,請工讀生逐字錄稿,再加校正,後來發現曠日廢時,口語與書文差異又大,校正一點也不輕鬆;於是改為自行於事後依致詞大綱撰寫全文,一段時期後發現,如果能於事前將草稿寫就,不僅事後僅需做小幅修正,演講時,不須看稿,通常也都能將重點清晰表達,最後,則只要時間允許,儘量於事前寫就文稿,可以蒐集資料,參考文獻,從容整理思緒,考慮較為周全,立論較為精準,效果最好;而且事後只須補足臨場發揮的部分,不需再多花很多時間,慢慢養成習慣。這些演變,也可對照本人在校長任內致詞稿篇數,從第一年到第四年,由2156130164篇,逐年增加,而後兩年又遠比前兩年多可看出,反映後期才比較完全的整理並收錄致詞稿。
致詞稿由收錄到出版,可以說完全由於擔任校長的機緣。在擔任校長之前,以不同身分,在校內外也有許多機會致詞或演講,除極少數場合,都沒有寫出文稿並發布收存,所以原來並沒有寫致詞稿的需要與想法。倒是致詞時尚能把握受惠於高中時期一位師長的所叮嚀的原則,就是事前想好內容大綱,演講時較有條理,並減少疏漏;另外自我期許的是儘量不講重複的話,有意義,以免流於陳腔濫調;再者希望能為聽眾提供新知,具啟發性,以免浪費大家的時間;在致詞技巧方面,也漸會考慮聽眾的興趣,並加上一些橋段,如名言佳句、趣味新聞、抽樣問答,帶動氣氛,吸引注意力。這些不僅是由經驗累積,也由閱讀他人演講心得,而逐漸改進,進而樂在其中。也算是擔任校長期間成長的一個見證。
在擔任校長期間,一次與新加坡大學交流之時,得知其校長室設有專任寫稿祕書,俗稱文膽,兩名,頗能對照台灣的大學苦於缺乏資源,難有合適專人代為撰稿。但若從另一角度觀察,有專人寫稿,只需稍加潤飾,臨場照本宣科,固然省不少時間,但也比較容易流於形式,而常不能真實表達當時的想法,同時也剝奪省思相關議題的機會。這本書的成形,可謂受惠於資源短缺的環境,再加上自己有意善用致詞機會,整理思緒,有所宣示,並不浪費聽眾時間,「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此之謂也。
本書能順利出版,承蒙多位同仁協助。首先是原載清華官網所有致詞稿件均經彭琇姬秘書細心校對,同時書中所附照片,多勞清華各處室同仁費心蒐集,在此一併致謝。最後我要深切感謝現為清大中文系博士生的黃鈴棋小姐,名為業餘,但實際相當專業的精心編輯,讓本書得以問世。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 - 成功湖畔談成功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清華大學這個大家庭,從今而後都與「百年清華」永久結合,與眾多學術大師、各領域傑出校友、優秀同學們同為清華人,可喜可賀。
清華代表清新美麗,校園美如其名,山明水秀,美不勝收;未來這幾年你的課業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都會在這美麗的清華園發生及經歷:在清華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第一湖」,也就是大禮堂前的「成功湖」;大家可曾想過,「什麼是成功?如何成功?」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認為「全方位的成功,才是成功,」『與成功有約』的準則與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相合,在培養內在修為、個人成功方面,大文豪歌德就曾說:「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有關與人相處的公眾成功面向,與「厚德載物」有相同意旨,激發改變外在行為的力量,進而創造全面成功的人生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紀念黃延復教授兼為「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文集序

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於2012102627日兩天在新竹清華隆重舉行;承蒙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諸位師長、廈門大學的鄔大光副校長、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與諸位師長、鄧昌黎院士、鍾秀斌先生、岳南先生、陳守信院士遠道蒞臨以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對一代教育家、兩岸清華的永久校長致敬並做了最佳紀念,本人在紀念會文集出版時刻,要再次對各位表達深重感謝之忱。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國際志工系列叢書」序言

「國際志工系列叢書」序言

林懷民先生曾鼓勵臺灣青年﹕「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年輕人貴在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體驗生命、盡情學習。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海外服務也成了體驗生命的另一種方式,世界觀可因此而改變,再加上本著愛無國界與人道關懷的精神,清華大學國際志工計畫因應而生。身為頂尖大學,同時也是國內推動海外服務學習的先驅,本校鼓勵清華學子除了以學識、年輕的本錢外,更應承襲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期許,將得到的養分回饋給社會。

清華大學國際志工計畫在今年邁入第七年,而一路上也秉持這個精神,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至今,學生的足跡遍及東南亞印尼的雨林、南亞尼泊爾的山稜,東非坦尚尼亞的莽原、西非迦納的灌木,以及中南美洲貝里斯的海濱;我們的學生不但克服了語言隔閡、文化差異,更打破了國界疆域、種族藩籬,透過海外服務,學習世界公民應具有的國際視野。這些土地,更提供了他們成長的養分,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服萬人務」的真諦,而這也是本計畫的核心價值。

     然而,再多的量化數據也無法表達遠行帶來的感動,更無法衡量從服務中習得的謙卑與關懷。更有許多學子經此蛻變,返國後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擬定人生的目標。海外服務是塊投入心池的石頭,其漣漪雖然不似波濤,但在漣漪內的所有事物都會受影響。這些影響小自改變了日常生活作息,大至人生規劃;而每項改變背後,無不有著它的意義和故事。

讀者手上這一系列成果集,正記錄著這些點點滴滴,每小段漣漪、每樣催化劑,以及每個改變。我們希望透過成果集的圖文紀錄以及心得分享,能將同學們旅行中的成長、收到回饋時的感動、實作與下決定的煎熬、在當地服務所受的挫折,還有更多途中遇到的屏息時刻、鼻酸故事、感恩心情,傳遞給關心我們的人。

     多年來,清華大學國際志工的種籽撒播於世界各個角落,埋藏於參與同學們的心田。一路走來,我們受到社會各界的鼓勵,而同學們在經歷海外服務的學習後,收穫的種籽也已萌芽、扎根並逐漸茁壯。這一系列的國際志工成果集寫著的不只是清華大學國際志工成長的歷史,也是學子們收穫的故事,更是支持我們的指導老師、合作單位、家長,與贊助單位的成果。這塊投入心池的小石子因為有你們的相陪,蛻變而成璞玉,再被雕琢而成臺灣社會的未來。感謝你們的協助讓我們達成了這項艱鉅任務!

1997年3月4日 星期二

我國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現況與展望


我國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現況與展望
(改寫自1996IUMRS材料研究與教育政策國際論壇(IUMRS International Forum on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olicy)講稿

陳力俊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

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中,台灣幅員不大,人口不多,天然資源極度貧乏,但近年來在高科技產業名列前茅,有全球性的地位。「何以致之?孰令致之?」相信是大家有興趣探討的問題。由於高科技產業與材料科技發展有密切依存關係,本文報告台灣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現況與展望。
由於資料蒐集完整性與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的對象為國內大學院校材料系所。而由於材料科技的科技整合性(interdisciplinary)與多面性(multidisciplinary)特質,國內外大學院校材料科學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均不限於材料系所進行。涵蓋未盡周延之處,尚請識者明察。文中所引用之資料儘量講求時效性及準確性,期能反應現況。部分較早輯成資料,在不影響總結情況下仍予採用,但皆註明資料輯成時間。

二、我國材料科技發展里程碑

      我國近三十年來材料科技發展之組織、政策發展及重大事件依年序有下列里程碑: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成立 (民國五十七年)
第一個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與研究所成立 (民國六十一年)
材料系所第一屆碩士班學生畢業 (民國六十三年)
行政院公佈材料科技為我國四大重點科技之一應加速發展 (民國六十八年)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舉辦全國材料會議 (民國六十九年)
材料研究所開始招收博士班學生 (民國七十年)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材料指導小組 (民國七十一年)
工研院成立工業材料研究所 (民國七十一年)
中科院成立材料發展中心 (民國七十二年)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中心成立 (民國七十三年)
材料系所第一屆博士班學生畢業 (民國七十四年)
行政院將材料列為我國策略性工業之一 (民國七十六年)
教育部施行「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 (民國七十六年)
材料科學學會主編國際性學術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出刊 (民國八十一年)

三、 教育現況

(一)、材料系所

      目前已設立的材料系所的十一個大學院校中,共有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各六、十、八個單位。在已成立的材料科學工程系所中,除兩系所成立於一九七零年代。其餘系所皆成立於一九八零及九零年代。今後兩年內,預計會新成立兩個材料科學工程大學部與一個研究所。台北技術學院材料與資源工程學系新近自台北工專改制,暫未列入以下統計數字中。

(二)、師資

     七十九與八十五學年度材料系所師資及所獲得最高學位(幾乎全為博士)所在地之資料列於表一。由表一可見近年來國內材料系所教師約三分之二獲有美國博士學位,約五分之一由國內培育。以規模較大的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為例,八十五學年度二十四位專任教師年齡平均約四十五歲。其中約有三分之二具有十年以上獨立研究經驗,但有工業界實務經歷者較少。
      教師專長以材料研究領域可粗略區分專長屬於金屬材料、電子材料、陶瓷材料、複合材料四類。根據八十五學年度統計資料,各校分佈有顯著不同。教師專長主要屬金屬、陶瓷、電子、複合材料領域者各六十六、二十四、三十八、十六人(表二)。教師專長主要屬金屬材料領域者約比總人數一半稍少。另外專長主要屬電子材料領域教師大都任教於新竹地區,顯然受到新竹地區為我國半導體產業中心影響。需要說明的是陶瓷材料領域涵蓋電子陶瓷,金屬、複合材料也有多應用於電子產品。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八十五學年度碩士班招生,根據教師研究興趣分為機械應用與電子應用兩組,分別招收二十一與五十一人,也相當反應出電子產業的需求。

(三)、學生

     材料系所於七十九與八十五學年度學年度在學學生人數統計列於表三。由於博士班普遍增設,博士班學生人數一度急劇增加。八十一年底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及中山大學四校材料研究所博士班在學學生人數共兩百三十四人。八十二學年度六校材料研究所預計招收博士班新生達一百一十名,盛況空前。引發我國是否有能力吸納材料研究所培育出的博士人才的疑問。但近年來博士班在學學生人數增加已趨緩,反而是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人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四)、學制與學程

      材料系所學制與我國一般系所學制一樣。修習時間一般大學四年,碩士班兩年並必須完成碩士論文。博士班修習時間則視論文進度而定,平均約為四年。各階段一般須經入學考試入學。各高中、大學資優學生合於規定且成績優異者得申請甄試入學,但總人數與招生名額有一定的限制。碩士班學生在校修習滿一年亦得跨系所申請直升博士班。申請直升博士班名額則限制為招生名額的五分之一。
   目前材料系大學部必修課程由各校自訂函請教育部核備。在正規材料系教育外,另有雙主修、輔系及彈性學程辦法。

(五)、畢業學生概況

      材料系所大學部及碩士班畢業學生概況目前並沒有完整的全國性統計資料。但一般而言大學部畢業學生繼續升學的占多數。碩士班畢業生多直接就業且甚受研究機關及私人企業歡迎。值得一提的是早年大學部及碩士班畢業學生出國留學蔚然成風,近年來大學部畢業生多選擇在國內升學,碩士班畢業生則多直接就業。至於博士班畢業生幾乎百分之百留在國內服務。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材料科技人才培育專案」計畫於八十二年初曾針對國內材料研究所培育博士進用問題加以探討。發現自民國七十四年至八十一年底國內材料研究所培育博士共一百一十人。其中在大專教書、研究機關工作及私人企業服務各三十三、五十及九人,博士後研究四人,服役中及其他各十一及三人。[1]
      最近資料顯示清華大學材料學系所民國七十九年至八十四年底培育博士共七十人。其中在大專教書、研究機關工作及私人企業服務各十、二十四及二十七人,服役中及其他各八及一人。如扣除研究機關在職進修學生與服役中畢業生,博士班畢業生在大專教書、研究機關工作所佔百分比各為14%25%,而至私人企業服務所佔百分比高達61%

四、學術研究現況

(一)、研究領域

      世界各國材料系所多由冶金系所改制而成立,而在成立初期師資、學程及設備常偏重金屬材料。民國七十四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柯亨教授應清華大學材料科學中心邀請來華,接受教育部委託考察我國大學材料系所教學研究狀況。柯亨教授建議各校材料系所除研究金屬材料外,為配合我國科技與產業發展,材料系所教學研究宜建立第二專長或特色。教育部非常重視此一建議,自七十六年度起施行「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第一期以協助四所國立大學材料系所建立金屬材料以外第二專長為發展目標。實施三年各校師資、學程及設備均有顯著改進。民國七十九年起施行「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第二期計畫,以高性能材料開發及製程為主題。補助對象先是擴大至設有材料系所之私立大學及專科學校。八十一年度起,更擴大至全國各大專院校理工學院相關系所。可惜經費仍維持每年四千萬元之額度,並未相對增加。「淡化」的結果使效果大打折扣。八十五年度起施行「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第三期計畫,將補助對象加以分類,希望能兼顧重點與輔助新興系所。[2]

(二)、研究人力

      我國高等教育學府研究人力由教授、專任研究人員、研究生及技術人員組成。國內大學材料系所現有教師約一百五十人,博士班學生約兩百五十人,碩士班學生約六百人。專任研究人員及技術人員則為數甚少。

(三)、儀器設備

      國內學術研究大型儀器設備的特色是為系所或學校共有,極少見為某一研究組專用。另一特色為幾乎百分之百由美、日、歐先進國家製造。
      從事材料學術研究必不可缺的是材料鑑定分析儀器設備,而材料鑑定分析儀器設備種類多而價格高。國內材料系所成立源起於一九七零年代初期,適逢我國學術研究開始脫離早期人才、經費兩缺之際。以清華大學材料系所為例,在校方擁有在當時尚稱可觀之清華基金支援下,到一九七零年代末期已擁有材料鑑定分析基本儀器設備。民國六十九年材料科技由行政院明定與能源、資訊、自動化科技共同列為重點科技,材料系所儀器設備經費獲得額外支援,得以購置較為精密儀器設備。教育部「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施行前三年以每年四千萬元補助四所國立大學材料系所購置儀器設備,使各材料系所儀器設備得以大為補強。
      國科會貴重分析儀器使用中心(貴儀中心)自民國七十年開始由化學分析儀器試辦,七十二年起部分材料系所購置儀器加入貴儀中心。設立貴重分析儀器使用中心的構想為藉各大學已有的基礎,加強儀器的使用、管理、維護,使各地區之研究機構能分享這些貴重儀器。納入中心的儀器,均有國科會聘用之操作員負責操作服務、維修。多數儀器亦提供給對儀器有相當認識,經儀器負責人認可者自行操作。國科會除提供儀器維修費用外,亦可能撥款協助汰舊換新。貴儀中心制度實施以來確能發揮預期的效益,也紓解中心所在地材料系所部分貴重儀器維修問題。
      清華大學由教育部核定於民國七十三年成立材料科學中心。第一期五年計畫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所向經濟部申請專案支援,第二期後則由教育部逐年編列經費。材料科學中心成立初期由於經費運用較為靈活,得以購置不少貴重儀器。

(四)、研究經費

      材料學術研究經費絕大多數由國科會工程處補助。國科會工程處核定之材料科技專題研究分屬微電子及光電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屬及結構陶瓷材料三類,除金屬及結構陶瓷材料外,執行其他材料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多分佈於非材料所系,如微電子及光電材料研究計畫多在電子、電機所系,高分子材料研究計畫多在化工所系執行。根據國科會工程處統計,八十四年度補助材料科技研究計畫經費約兩億五千萬元,平均補助每件計畫約四十三萬元。以往計畫通過率在85%以上,近年來已降至70%以下,每件計畫平均補助經費則多年來未見顯著增加。[3]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材料指導小組估計我國材料科技基礎與應用研究經費約美金一千萬元。

(五)、學術著作

      我國大學材料系所一般而言具有良好的研究風氣。一方面教師皆學有專長,約有一半以上教師蓄積了十年以上的獨立研究經驗,另一方面儀器設備達到相當水準而申請國科會專題研究補助通過率達八成以上,再加上研究生素質尚稱整齊,研究水準近年來有長足進步。博士班畢業通常均要在科學論文引用指標(SCI)列名期刊中發表不等篇數論文。

(六)、國際期刊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國際期刊於一九九零年開始籌備。最後決定與全世界最大學術期刊出版公司荷蘭 Elsevier 公司合作,接辦其已出版十六年之期刊 Materials Chemsi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學與物理」),於八十一年七月正式出刊。目前已審理自約六十個國家投寄超過一千五百篇稿件,發行遍及全球各地,且列名於科學論文引用指標(SCI)。顯示我國材料學術研究實力,已受到國際學術界肯定。

五、教育與研究發展政策所形成的優勢

     由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的發展很明顯的可看出政府的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政策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其中重要的措施包括:
1. 廣設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與研究所,由教育主管機關採取多項獎勵措施,如提供所有研究生獎助學金、研究生免學費、施行「發展材料科技教育」案等。國科會除補助研究相關經費外,並經由貴重分析儀器使用中心紓解部分貴重儀器使用、維修問題。
2. 成立工研院工業材料研究所、中科院材料發展中心等大型材料研究機構,從事產業與國防所需材料研究。
3. 成立國家級實驗室與研究中心,如毫微米元件實驗室、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高速電腦中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支援先進研究。
4. 推動高科技產業,創造產學互動,高級人力就業機會。
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為早年大量出國留學的人才,在學有專精之後,適時的在政府推動材料科技發展之際返國服務,使我國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得以在過去十餘年中迅速蓬勃發展。

六、 面臨的挑戰

      我國近年政經情勢變動劇烈,材料科技界面臨多項挑戰:
1. 由於政府近年來的財政緊縮政策,教育部給予公立大學的經費大幅度的縮水。科技研究經費成長趨緩甚至呈負成長。同時研究生開始需要繳學費,研究生獎助金也蘊釀廢止,使我國較獨特而有效的讓研究生得以專心研究的「良法美意」有「毀於一旦」之虞,再加以國科會貴儀中心數年來屢次考慮改廢,這些可能會嚴重影響競爭優勢地位的趨勢必須加以正視。
2.產業升級速度緩慢,產學互動仍有待加強。
3. 專任研究人員及技術人員一向短缺,對研究層次的提升形成了很大的障礙,亟待改進。
4. 國內現有材料系所師資特色為多數獲有美國博士學位,但有工業界實務經歷者較少。近年來國內教學研究環境大為改善,許多在國內外學業、事業有成的學者、專家有意到大學從事教育工作,正是各系所應極力延攬的對象。不巧各系所師資皆已趨滿額,將錯失改善師資之契機。
5. 國內學術研究大型儀器設備的兩大特色,即屬共用設備與多須自國外進口,可能正是阻礙以實驗科學為主的材料研究更上層樓的主要原因。精密儀器設備仰賴進口代表國內自製能力的不足,不易進行具有突破性的實驗。共用設備以服務為主,連帶的影響了前瞻性。
6. 近年來出國攻讀高等學位的留學生已少到讓人擔心的地步。由於我國人口資源的限制,不可能就所有重要或具潛力的研究方向「面面顧到」。目前因擁有龐大的「留外人才庫」,對新興材料科技尚能迅速掌握。長遠來看,這獨特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未來可能影響新興材料科技的發展。

七、持續發展的關鍵

      由於政府的財政情況,短期內不太可能在教育與研究經費上給予充沛的支援,但仍有許多具體可行措施,以釋放產業界日漸強大的能量來彌補,尤其是加強產學合作; 由於國內現有材料系所於教師有工業界實務經驗者較少,而各系所師資皆已趨滿額,故從落實工程教育、協助產業升級觀點,加強產學研合作應為當務之急,如由主管機構修改教授休假辦法,鼓勵教授利用休假從事產業研發工作而增列適用公民營企業條款,放寬酬勞限制但可要求公民營企業負擔部份人事經費,鼓勵博士後研究及博士研究與產業研發密切結合,修改投資抵減辦法:放寬獎勵門檻、擴大獎助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等。另一方面為因應我國留學生與留外人才減少的趨勢,可從推動國際合作著手,如鼓勵國內科研人才與先進國家研究團隊合作、「土產」高級人力到國外從事短、中期研究,以補未來留外人才之不足。

八、結語

      我國材料科技教育與學術研究近年來在質與量上均有相當大幅度的提昇。由於多年蓄積的能量,具有相當發展的潛力。但目前面臨研究人力、設備、經費等結構、制度上的瓶頸。有師資延攬、產學合作的難題。由於材料科技的進展掌握了高科技工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在我國即將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而國際間科技競爭加劇之際,亟應提高材料科學學術研究水準,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而體認材料科技為新興科技,應有特別支援,方能充分發揮其引領與支援產業之功能。


誌謝

本文部分資料承蒙工研院材料所鮮祺振博士提供,特此誌謝。


參考資料

[1] 陳力俊,「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之歷程研討會」,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民國八十二年)第181頁。

[2] 吳泰伯,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產業材料科技人才培育研討會」結論報告書,新竹: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民國八十五年)第79頁。

[3] 張立,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產業材料科技人才培育研討會」結論報告書,新竹: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民國八十五年)第95頁。



表一 七十九與八十五學年度各大學材料系所教師所獲得最高學位所在地


七十九學年度
八十五學年度
美國、加拿大
69
92
歐洲
11
12
日本
7
9
台灣
23
31
合計
110
144

表二 七十九與八十五學年度各大學材料系所教師專長


七十九學年度
八十五學年度
金屬材料
57
66
電子材料
17
24
陶瓷材料
23
38
複合材料
13
16
合計
110
144


表三 七十九與八十五學年度各大學材料系所在學學生人數統計


七十九學年度
八十五學年度
大學部
854
1169
碩士班
382
606
博士班
203
258
合計
1439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