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工業材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業材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煮字集: 伊隆馬斯克和材料科技創新

煮字集: 伊隆馬斯克和材料科技創新

陳力俊

由 Stable Diffusion 生成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是2022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富,身價超過兩千億美元,財富來源主要是特斯拉與SpaceX兩家公司股票市值:最近注意到馬斯克在這兩家公司發展上都做了不少材料創新,尤其他的父親就是材料工程師,而馬斯克大學讀物理,研究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材料科學,雖然很快輟學,但一直對材料創新不遺餘力,因此引起探究他在這領域有甚麼貢獻的興趣。

現已成常態的是對廣泛而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尋求答案,就是以問 ChatGPT 為起點,所謂「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它立即的答覆洋灑千言,略言之: 「馬斯克和他的公司為材料技術創新做出貢獻的一些領域:1. SpaceX:火箭先進材料, 2. Tesla:電池技術與電動車, 3. Neuralink:生物相容性材料, 4. The Boring Company:隧道建設,5.星鏈:衛星材料,6.超高鐵:運輸艙等。」

較具體的例子SpaceX公司打造Starship此類可重複使用的載人火箭,主要材質就是開發出新的不鏽鋼合金,因為不鏽鋼可以耐高溫,能承受進出地球大氣層時因高速氣流摩擦而產生的高熱,至於一般飛機慣用的鋁合金材質不耐高溫,而用同樣耐高溫而較輕的鈦合金,則受限於價格太昂貴。SpaceX能與美國以及歐盟太空總署競爭並且勝出,成本效益是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在汽車製造部份,馬斯克堅持Tesla的 Cybertruck 車體也用新款不鏽鋼,就不以成本考量為重點,而著眼於太空科技的連結;由於不鏽鋼的價格與特性,傳統車廠失敗的前例很多,但馬斯克要求團隊嘗試更前衛的設計,並強調,他要的是一個真正夠酷的產品,而不在乎眼前的營利。

即以此兩例來看,馬斯克勇於創新,不僅以營利為目的;採用不鏽鋼車體,看似無厘頭,但如果從他致力於人類登陸火星,甚至移民,的企圖來看,也有發揮綜效的考量,正如 ChatGPT 總結: 「馬斯克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開發新材料並改進現有材料,突破各種應用的可能性界限。總而言之,在材料技術方面的創新跨越多個領域,從航空航太到汽車再到神經科學,每個領域都為各自領域的進步做出了貢獻。這些創新對於實現他的遠見目標至關重要,例如殖民火星、過渡到永續能源以及將人工智慧與人腦結合。」

馬斯克今年僅五十二歲,給人的印象是「天才、狂人」,是少見會賺大錢的天才狂人,致力於維持人類永續生存、拓展再生能源以及確保人工智慧對人類有益;一方面,世界因有他而更多采多姿,但也因他個性陰晴不定,有時未免稚氣,在俄烏戰爭中,因控制「星鍵」衛星群而可影響戰局,也可演變為危險人物,世界要如何面對此不世的天才,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刊載於「工業材料」雜誌第443集第 36頁 (2023年11月)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煮字集: ChatGPT 談 AI 與材料科技

 煮字集: ChatGPT 談 AI 與材料科技

AI 用於材料製程 (Stable Diffusion 2.1繪)

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於去年底橫空出世,讓一般人得以與人工智慧 (AI) 工具直接就廣泛問題對話,也就是可給予指令,幾乎立即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回應詳細而有一定的程度,似與真人對話,很快的席捲全球,使人真正體會到「人工智慧來了」。

如果提問「材料科技對AI發展之貢獻」,它的回應摘要如下:
材料科技在AI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AI硬體、演算法和應用提供了關鍵支援。包括高性能計算硬體、低功耗電子元件、感測器與致動器、存儲技術、量子計算、可穿戴設備與柔性電子、生物相容材料、光子學與光通信以及人工智慧教育與培訓等。

整體而言,材料科技為AI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援,使得AI技術能夠更好地應用於各種領域。隨著材料科技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期待未來AI技術將在硬體、軟體和應用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另一方面,如果提問「AI 於材料科技之應用」,則回應摘要如下:
人工智慧在材料科技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這是因為AI技術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速、更準確地發現新材料、優化現有材料的性能和降低研發成本。例如材料設計和發現、材料性能預測、材料製備過程優化、材料失效分析與預測、材料鑑定與分析、多尺度建模與模擬、材料實驗自動化、材料知識圖譜構建、材料資料庫構建、供應鏈優化以及教育與培訓,用於智慧、仿生、能源、環境友好、藥物載體、量子、生物醫用、自我修復、輕質與高強度、奈米與功能等材料開發與研究。

總之,AI技術在材料科技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將不斷推動材料科技的發展,繼續促進材料研究的發展,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材料解決方案,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創新和價值。

以上摘要約占原回應篇幅之四分之一,節略的部分是列舉各項的說明;對材料科技從業人員來說,ChatGPT的回應雖不見得完整,但相當中肯,是一個探索相關議題的很有用的起點,可視為學習與研發的強大輔助工具,讀者不妨一試。

ChatGPT 迄今仍可透過網路免費使用,據統計,今年二月一個月內,使用人次超過十億次,可見其非凡吸引力;目前開發廠商 Open AI推出的ChatGPT Plus,收費每月二十美元,訂戶除有優先使用權外,並可試用更為強大的 GPT-4版 (原為GPT-3.5版)。

由於 ChatGPT設計,是去除如恐怖暴力、色情、詐騙等議題外,有問必答,難免出錯,要高效使用這項工具,必須具備基本的領域知識,能夠立刻察覺明顯的錯誤,同時有疑問也要查明出處再作判斷。要特別一提的是,ChatGPT 回應的品質與提問的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問題如果具體、清晰、主題明確、簡潔、舉例以及闡明目的,效果較佳。

本文刊載於「工業材料」雜誌第437集第 29頁 (2023年5月)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煮字集: 大語文的重要

煮字集: 大語文的重要


現今屬於教育普及年代,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在年滿15歲以上人口中,識字率幾達99%,但識字並不代表能善用語文;由於我們現在可謂生活在語文中,拙於語文,會吃很多虧。而如果將語文的定義擴及到凡是和生活相關、必須用到語言這個工具的「大語文」範疇,則影響層面與效應更為廣大。

美國名校資訊科學博士、著名暢銷書作家吳軍的新書《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1] 雖然重點在對閱讀與寫作以講義的形式,針對「理解他人,表達自己」,梳理建構出一套實用有效的系統方法,而對「大語文的重要」作了很詳盡但精闢的分析,很值得參考,摘要如下:

一、閱讀與寫作不只是一堆知識,而是和我們日常的理解以及表達息息相關!

二、語文教育可涉及人的存在、生命意義,尤其是快樂情感的獲得和價值觀的構建。

三、詞彙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智力水準、生活品質和職業發展。

四、語言技巧、語文水準常和人們身分地位一致。

五、書面和口頭的表達能力重要體現實例是美國很多教科書被世界各國的大學普遍採用,主要原因就是各個領域的教授們本身寫作水準很高。

六、在口頭表達方面,語文修養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調動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情,也決定了一個人在生活中受歡迎的程度。

七、從個人生活的層面講,可以說一個人生活在什麼樣的語文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因為語文環境和生活環境是高度一致的。

八、從國家層面講,一個國家在時(歷史上)空(世界上)層面的影響力,多的是由語言文化所決定。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要感謝中文。

九、因為懂得了語文對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很多國家或歷史上的文明在選拔人才時,都非常看重年輕人的語文能力。

十、語文的教室應該是廣闊的世界。我們可以在生活的背景下、在生命的長河中學習和理解語文。

十一、大語文教學重點在讀和寫、聽和說、觀察和視覺表達。「讀」包括理解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寫」則是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過某種形式的書面文字表達清楚。「聽」是透過接收單方向的線性資訊流獲取知識,理解他人的技巧和藝術。「說」是指系統性的表達自我的方法。大語文的語言可不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動作、圖形以及其他形式的語言。

十二、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也是為生活服務的藝術,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需要的基礎技能。

十三、語文為所有課程服務,所有課程都幫助提升語文水準。語文教學常常混合文史哲,協助構成人文素養,形成價值判斷能力。

[1] 吳軍,《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日出出版,台北 (2022)。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 與 (下) 分別於2019 年10月及11月出版,迄今約兩年半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原兩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問世。
由於在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2018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2019 年4月與5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2020 年6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細說清華歷史」,為「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補部分,「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另有「清華材料各項活動」、「清華校友活動」、「兩岸清華交流」、「各項清華活動」、「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地景旅遊與漫談」、「筆墨名人故居」、「閱讀札記與心得」、「各項紀念與緬懷」、「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以及「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等。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2019年10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年1月20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至少有四億五千萬人確診,六百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這些公開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煮字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是甚麼?

煮字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是甚麼?



很多人常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孔子曾說: 「吾五十而知天命」, 《易經》乾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但甚麼是天呢? 比較中性的說法是 「自然運行的規則」、「自然的主宰」,但自然真有主宰嗎? 即使在科學昌明時代,科學家能觀測到的物質僅占總量的5%,另有約68% 看不到的「暗物質」,還有我們沒有任何線索約占27% 的「暗能量」,人類實在無能答覆這哲學問題。
現今生物學家多認為人類是演化的產物,人類並非「萬物之靈」,但相較於其他物種而言,的確佔據一個很特殊的位置;愛德華‧威爾森 在「人類存在的意義」 一書 [1] 中,直指人類是由演化而來,並未經過「規劃」,如果我們不知演化過程的前因後果,在無知中討論一般所謂的「意義」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家抱持的世界觀是「意義」源自生物演化的偶然事件,一切都是自然因果關係層層交疊結果,而在演化過程中,物種為求生存而發展出某種適應環境的策略,會使得其他適應環境策略更有可能出現,顯現出目的性,是為第二重意義。
在世界數十萬種動物中,只有約二十種具有較複雜的「社會性」,也就是其成員會與不同的世代共同照顧幼體,同時成員之間會分工,由某些成員放棄至少一部分的繁殖機會,以期增加其他成員一生的生育數量。
這些物種在發展出較高等社會行為後,開始在生物界大放異彩。由於相當罕見,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必須做出特殊的改變,才能跨出最後一步,也就是建造一個窩巢,以此據點出外覓食與養育幼體,直到它們成熟為止。
對於屬靈長類的人類,有固定營地後,開始注意人際關係,團體成員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社會智能不斷進化,腦容量大幅增加,有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繁殖率,原因是在以基因為單位的個體間競爭與群體間競爭合作的平衡發展。對個體間競爭,自私可以鞏固生存機會,而對群體間競爭,利他的道德感,能夠確保群體延續後代。人類歷經數百萬年的模樣。既是聖徒也是惡人,既追求真理,也有虛偽時候。
在了解「智人」之所以產生的主要原因之後,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交會才可能產生比較豐碩的結果。除此之外,要更嚴肅認真的檢視人類在大自然的位置,雖然人類在生物圈中高高在上,但仍是地球眾多動植物中的一分子,在情感和生理上都與它們密不可分,並且有深刻的歷史連結,維護生物多樣性以致地球的永續發展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與責任。
[1] 愛德華‧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蕭寶森譯,如果出版社,台北 (2016)。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煮字集 --- 為什麼要睡覺?

煮字集 --- 為什麼要睡覺?


人類有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最直接的答案是因為感到疲倦,或按時就眠以養精蓄銳再出發;但從演化觀點,睡眠像生物現象中最愚蠢行為;沒有成就任何事,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獵物;有學者說:「如果睡眠沒有提供任何關鍵性功能,那就是演化犯下的最大錯誤。」睡眠在整個演化史上持續存在,表示它必然有強大的好處,勝過那些看似明顯的危險和不利之處。

現在已知所有物種都要睡覺對動物來說有長有短一說是陸上肉食猛獸站在食物鏈頂端可以安心長時間呼呼大睡,而草食被狩獵者,要盡量減少睡眠,以免在毫無防備之下,就成了獵物,言之成理,但並不盡然,例外比比皆是。

近年來對睡覺研究發現原因要複雜很多英籍美國學者沃克 ( Matthew Walker) 將目前對睡覺的了解總結數十年來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科學突破,整理出一本科普新書名為 為什麼要睡覺告訴我們睡眠複雜又迷人的真相,可讀性甚高,相當有啟發性。

有許多大家都碰到的問題,如晚上為什麼想睡覺;午飯後常會感覺昏昏欲睡,旅行時會有時差困擾,有人會認床;被噩夢驚醒,感覺四肢癱瘓無力;有人是「早鳥」,有人是「夜貓子」;午睡有甚麼好處? 為什麼熬夜後精神會更好? 咖啡因如何影響睡眠等大哉問「為什麼要睡覺」?等,本書都一一嘗試給予合理的解答。

影響睡眠節律的因子主要是生理時鐘與睡眠壓力。這兩個掌管睡眠的因素是並行卻互相不理的兩個系統。近日節律規律像只有正值的正弦波一樣,以二十四小時為週期。睡眠壓力則由釋放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腺苷而來人在沒睡覺的每一分鐘,它的濃度持續上升,在腦中累積,會讓人越來越想睡。當晚上睡去時,開始去除當天的腺苷。成人在經過大概八小時的健康睡眠後,腺苷清除完畢,就在此時,近日節律接手,以充滿活力的身體和清晰的頭腦,展開下一段約十六小時的清醒時光。

睡眠缺乏已成為一種流行病,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無法滿足每晚八小時的建議睡眠量。睡眠剝奪和橡皮筋一樣,能夠承受的拉力有限,然而遺憾的是,人類是唯一會在無益的情況下故意剝奪自己睡眠的生物。

我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記憶力、學習力、創意、生產力、領導力、決策力、智商與情商、吸引力、運動表現,甚至食慾,這些讓日間生活更精采的能力,本書揭露原來都與夜間那場神祕的睡眠有關係。

[1] 沃克 (Matthew Walker),《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Why We SleepThe New Science of Sleep and Dreams),姚若潔譯,天下文化,台北 ( 2019)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三) : 非金屬元素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 : 非金屬元素


偏旁部首

在中文元素命名法裡,每個化學元素用一個漢字命名,並用該字部首來表示此元素常溫(25攝氏度,77華氏度,或者298克氏度)時之物態:

對非金屬元素:

氣態元素使用氣 (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一、氣態元素使用氣 (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1. (1) (H, hydrogen): 在燃燒時產生水,在希臘語中是水的形成者;重量輕,徐壽譯為輕氣,。

2. (2) (He, helium):以希臘太陽神Helios的名字命名。因科學家首次在陽光光譜發現其黃色光譜線特徵;在中文裡,晚清時由傳教士創辦的益智書會譯作「氜」,以表示從太陽光中發現的氣態元素。(【正字通】俗陽字。本作昜,讀作「日」)1915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無機化學命名草案》則採用發音與英文第一音節更為一致的「氦」() 造字,並沿用至今。

7. (7) (Nnitrogen) : 源於法文   nitrogène,因其在硝酸和硝酸鹽(nitric acid and nitrates) 中發現,希臘詞根 genēs,意為根源;徐壽譯為淡氣,「淡」取沖淡空氣之意。

8. (8) (Ooxygen) : 源自希臘詞根(oxys,酸,酸味)和(genēs,根源);徐壽譯為養氣,「養」取「養育」生命之意。

9. (9) (Ffluorine): 螢石 (fluorite) 被添加到金屬礦石中可降低其熔點以利其冶煉,所以礦物名稱以拉丁語動詞   fluo (流動)命名。氟的主要礦物來源極為螢石 (fluorite),因而命名;日文音譯德文   Fluor的第一個發音而稱之為「弗素」。1871年,徐壽譯為弗氣,直至1933年,化學家鄭貞文在其主持編寫出版的《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中改成氟,一直沿用至今。

10. (10) (Neneon): 名稱源自希臘詞   neos,意思是新的;「氖」取第一音節造字,

17. (17) (Clchlorine) :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hlôros,表明其顏色的淺綠色 徐壽譯為綠氣,後改為氯,一直沿用至今。

18. (18) (Arargon): 源自希臘語單詞,表示惰性,表明   argon幾乎沒有化學反應的事實;中文也是取第一音節造字,氬的音應該讀作「亞」,但是英文的第一音節讀作「啊」!這可能是古音和今音差別。

36. (36) (Krkrypton):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ryptos,表示隱藏;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4. (54) (Xexeon): 源自希臘語單詞   xénon,表示陌生,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86. (86) (Rnradon): 源自   radium emanation,即放射性氣體;

中文取第二音節「don」去造字,因第一音節「Ra」以為鐳所用。

二、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5. (5) (Bboron): 由古希臘人即已用於清潔,保存食物之硼酸 (boric acid) 還原而來,原命名 boracium”(shí)表示砂石;”(péng)表示朋比,朋友,兼表示字音;醫學中有解毒、消腫作用。”(péng)”(péng)的簡寫,表示膨脹,膨腫,兼表示字音。

6. (6) (Ccarbon): 源自拉丁語 carbo (木炭);碳是木炭的基礎成份。”(tàn)表示木炭,兼表示字音。

14. (14) (Sisilicon): 拉丁語   silex 代表火石 (flint),是一種常見矽質岩石;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xī)”(duō)的簡寫,表示豐富,兼表示字音。

15. (15) (Pphosphorous): 在暴露於氧氣時會發出微弱的輝光-因此,其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發光者(拉丁Lucifer),指的是晨星,即金星;”(lín)表示其自燃時的狀態,兼表示字音。”(mǐ)字形在古文中寫作”(yán),表示火炎,即著火;”(chuǎn)表示雙腳,即踩踏。

16. (16) (Ssulfur): 源自拉丁語 sulpur; 俗稱硫磺,形成粉沫後容易迅速燃燒。古人留在家中引火。留,畱,畄”(liú)表示保留,留存,兼表示字音;”(tū)”(liú)的簡寫,表示流動,即成為液態,兼表示字音。

33. (33) (Asarsenic): 源自希臘語   arsenikon ,意為 "有毒";舊時稱作砒礵,因其有劇毒,為維護安全,製造使用有嚴格的管理制度。”(shēn)表示申束,束縛,兼表示字音。

34. (34) (Seselenium): 源自古希臘文selḗnē,意為 "月亮" 

其導電能力隨光的照射強度而改變,可用來製作半導體電晶體和光電管。屬於光敏材料。西”(xī)”(shài)的簡寫,表示日光照射,兼表示字音。

52. (52) (Tetellurium): 源自拉丁字 tellus,意為 "地球";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3. (53) (Iiodine): 源自希臘語   ioeidēs ,意為 "紫色";中文碘用最後音節,”(diǎn)表示典型的,即無需解釋說明的,容易識別,兼表示字音。

85. (85) (Atastatine): 源自希臘語   astatos ,意為 "不穩定";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三、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35. (35) (Brbromine): 源自希臘字根 bromos ,意為 "惡臭";中文因其味道臭,原翻譯作臭氣。

80. (Hg,拉丁語 hydrargyrusmercury): 以羅馬神明   Mercury命名, 以前被稱為 quicksilver (水銀) ,即  hydrargyrum,在常溫下呈銀白色液態,原叫水銀,因單字命名法而改為汞。汞為澒簡寫,銀白色液體,有劇毒,用於器物鎦金及黃金純化工藝。使用時其放置高度不得高於頸項,即脖子之下。”(shuǐ)表示水,即液體;項,項”(xiàng)表示頸項,即脖子。

參考資料

[1] 徐壽,《化學鑒原》: 是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本無機化學教材,也是中國第一本近代化學理論教科書,是根據D.A. Wells的《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中的無機化學部分翻譯而來的,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化學翻譯著作之一,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

[] 徐壽(1818-1884),清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化學鑒原》由美國傳教士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完成,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無機化學的譯著。《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對它的描述是:英國威爾斯撰,傅蘭雅口譯,金匿徐壽筆述,所以鑒別原質,無機化學為首務也

原著《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是由DA.威爾斯(David Ames Wells)在1858年編寫的。原著前後經歷了15次再版增訂,一直為當時美國流行的化學教科書。

[2] 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了化學譯名審查委員會,由教育部聘鄭貞文負責起草化學譯名草案。他採用中國文字的特點,有些則另創新字。他以徐壽所定的部分命名為基礎,在他的專著《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中提到金屬元素名加金字旁,對非金屬氣態元素加上氣字頭,對於液態非金屬元素加上三點水,對於固態非金屬元素加上石字旁等原則。

[3] 化學元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

[4] 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5] 漢典: https://www.zdic.net/: 收錄超過八萬個漢字,二十萬個詞語。

[6] 漢字567:  http://www.hanzi567.com/hanzichaxui.asp

 網站包括漢語查詢,文字專刊,教學課件三個主要部分,同時通過新聞動態反映當代漢字研究、漢字教育的最新消息。

[7] 林震煌,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中文和日文在元素與化學名詞翻譯上的異同,臺灣化學教育, 29/201901 (2019)

[8] 李祐慈,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鉻不叫Chromium,也是五彩繽紛!元素名稱字源趣談,臺灣化學教育,第29/20190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