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在華森研究中心附近餐廳 (~ 1984 年)

與橋本教授合影 (1994 年)

與梅爾教授合影 (1994 年)

攝於李澤藩美術館 (~ 2000 年)

在台南舉行的國際研討會 (2008 年)

院士論壇 (2016 年)

烤鴨宴後 (2017 年)

緬甸之旅 (2020年)

台灣聯大總部啟用典禮 (2020年)

中華湖旁 (2020年)

除夕年夜飯 (2021年)


攝於胡適紀念館 (2021年)

杜經寧院士於八月三十日在美國洛杉磯市病逝,有朋友傳來訊息,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天人同悲」,萬分不捨他的逝去,確實會令眾多親友們格外悲傷。

經寧兄大學畢業於台大機械系,後來到美國留學,從哈佛大學名師 David Turnbull 獲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到美國 IBM公司華森研究中心任職,一直到 1993年轉赴 UCLA材料系任教。

早在 1980年
即有緣認識經寧兄,當時我有約一年時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 Jim Mayer (梅爾)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擔任訪問學者,鎖定的研究主題是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而經寧兄與梅爾教授同是此領域巨擘,且是摯友,同時兩人正在康乃爾材料系合開薄膜材料課程,因此得與經寧兄結識,並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以及深厚的友誼。

在 1980年代 IBM 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齊名,是國際研究界的「山上之城」。而經寧兄在華森研究中心不僅是鼎鼎大名的學者,並且擔任自底層第一階算起第三階的經理,是華人研究員中最高階經理人之一,在材料科學學術界華人圈裡已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他一本謙沖為懷,與人為善的態度,同時不吝提攜後進
享有極高的聲譽。

由於在康乃爾大學的機緣,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成為我在其後二十年研究的主題,與經寧兄的互動也很頻繁,記憶所及,印象較深刻的有:

一九八四年: 邀請我到「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一受邀演講,

一九八五年: 促成材料相變化領域兩位大師 David Turnbull 和 John Cahn 到清華材料系開授「材料相變化」短期課程,

一九九〇年: 與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期間在劍橋晤面,

一九九一年: 為「材料科學報告」(Materials Science Reports) 合作撰寫題為「Epitaxial Metal Silicides」回顧性文章,

一九九二年: 與梅爾教授共同擔任「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主題演講講座,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 與本人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

一九九三年: 轉任UCLA 材料系教授,後曾任系主任


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五年: 擔任教育部「追求卓越」項目中本人「超高真空電鏡原子動態研究」計畫評審委員,

二〇〇二年: 當選中研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二〇〇九年: 接待本人率領的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

二〇一六年: 自 UCLA 退休,轉任新竹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

二〇一六年: 在材料學會「院士論壇」擔任講座,

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一年: 擔任新竹交通大學玉山學者,

二〇二〇年: 參加「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部啟用典禮

由於新竹交通大學是清華大學緊鄰,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一年,與經寧兄互動機會陡然增多,包括多次聚餐、同遊以及同車到中研院開評議會等,比較特別的是曾結伴同遊海南島以及緬甸,另外有好幾年過農曆年時,有緣請到他到寒舍一起吃年夜飯,有許多共渡的溫馨與歡樂時光,讓人懷念不已。

經寧兄於二〇二一年轉赴香港城市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到二〇二四年為止,幾次見面都是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以及評議會時候。今年八月他原本預定受邀來台灣講學,不料於七月初返美後,病情急轉直下,如今天人永隔,緣慳一面,深感遺憾。

與經寧兄相交四十五年,對我個人來說,始終是良友與貴人,他治學嚴謹,教學熱誠,待人溫和善良,慷慨大度
他的音容相貌,將永遠令人懷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