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會: 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

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會: 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


清華校史閃亮光輝一頁

深厚情誼

梁啟超立像

梁啟超坐像

校訓受梁任公啟發

兩岸清華一家親

棗樹象徵生生不息

與台灣校友合影

很高興也很感動來參加今天的盛會。一百年前,清華國學院成立,震動學術界,也讓清華成為國內學術重鎮,是清華校史上閃亮光輝的一頁。今天兩岸清華校友在國學院的靈魂人物梁啟超先生家鄉共同追念先賢以及國學院的過往,意義非凡。

兩岸清華人才濟濟,有關梁先生的學問、事功、行誼與事蹟,學者專家們多有深入研究或耳熟能詳,所以我今天報告的重點放在大多數人可能必較不熟悉的「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方方面面。

首先我本人與梁先生可謂有特別緣分。遠在一九六零年代我唸高一時,作文比賽題目「學問的趣味」,取自當時教科書裡同名的梁先生文章,本人忝得全級第一名,獎品即為一本梁先生的《飲冰室文集》,讓我很早就能接受到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思想的薰陶,梁先生也成為我最崇仰的歷史人物之一。因此當我在一九七零年代末期有緣到新竹清華任教,對梁先生與清華的深厚淵源有些了解後,更多了一分親切感。

2011 年除是清華百周年慶,也是紀念梁任公來台訪問屆一百周年的年份
新竹清華曾舉辦「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除邀請駐校作家岳南先生主講「梁啟超與西方科學」,台師大國文系許俊雅教授主講「百年之遊:梁任公來台始末」外,也展示以梁任公為主題的珍貴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出席的有梁先生的曾孫女梁帆女士。當時在新竹清華擔任經濟系客座教授。同時岳南先生在2007年的著作《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以及 2011年以介紹梁啟超等大師故事完成的巨著《南渡北歸—南渡、北歸、傷別離》,都對啟超先生有很生動的描寫,其中述及梁啟超,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梁從誡先生分別是梁帆女士的曾祖父,祖父、祖母及父親。

接著是 2012年曾邀請北京清華名師梁啟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周先庚及史國衡等先生後裔專程從大陸來台參加校慶活動,
「尋清華源流,留世間絕響」。也特別感謝當時住在台北的王國維先生么女,百歲人瑞王東明女士以及梁啟超曾孫女、時任新竹清華客座教授梁帆女士也共襄盛舉。在名師後裔中有梁先生的外孫女北京大學吳荔明教授。她是梁先生四女梁思莊、女婿吳魯強之女,著有《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名師後裔聚首清華,漫談先人風采,是一場豐盛的歷史饗宴。

在次年
,也就是 2013年 12月,「清華名人堂」開幕,承蒙顧校長親自蒞臨參加。「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是希望突顯清華立校以來,為清華、社會、國家、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的清華人;一方面感謝他們的重大貢獻,永誌紀念,一方面也由彰顯清華人的事蹟,在人格、事業、著作方面有永遠存在的價值,以激勵莘莘學子,引為典範,「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同時也希望能讓參訪賓客與民眾了解清華大學能推出如此鑽石級「名人堂」的特色。「名人」中,包括大門口梅校長與四大導師浮雕以及堂內胡適、楊振寧、李遠哲三先生半身銅雕,門前「清華名人堂」五個大字則由胡適先生墨寶集成。

以上主要是在本人擔任校長期間,清華與梁先生有所交會活動的紀要。最近一次,我有相當參與的則為 2023年,清華通識中心以「四大導師」為主題,所舉辦的通識人物系列演講活動;以梁先生為焦點的包括賴建誠教授講「梁啟超的經濟面向」、王汎森院士講「清華時期的梁啟超與王國維」、黃源盛教授講會通中西的梁啟超法學世界」以及陳國球教授講「群治與感情:梁啟超的文學思想之路」,共四場演講,豐富而精采。

另一方面,在 2022年出版的拙著《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訂版中,載有多篇以梁先生為重心的文章,包括「清華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是受誰影響?」「震動學術界「國學院四大導師」是如何成局的?」「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啟超傳略」、「梁啟超為何鼓勵其二子梁思成與梁思永分別赴美研習建築學與考古人類學?」「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致詞」、「清華學院與清華國學院對談會致詞」、「憶清華名師演講會致詞」、「介紹岳南先生與梁帆女士記者會致詞 」、「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致詞」等,可看出梁先生在新竹清華人的心目中是真實的存在,而普受景仰的。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江門校友會」的邀請與熱情接待,尤其能與已有六年不見的顧校長重聚,備感溫馨,而有幸與顧校長共同在梁先生故居種植象徵生生不息的棗樹,更具深長意義。同時很高興看到來自各地的清華校友,共聚一堂,落實「兩岸清華一家親」的美好願景,謹祝兩岸清華校運昌隆,更上層樓。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清華月涵學校講座: 「從AI 的運用談大學教育」

清華月涵學校講座: 「從AI 的運用談大學教育」

前瞻學習班

具清華特色

課程要項

濟濟一堂

高速列車取得車票不難

很榮幸來擔任清華月涵學校講座,我與主辦單位商定的題目是「從AI 的運用談大學教育」,與大家分享我使用生成式 AI 的經驗,以及對 AI 運用於大學教育的看法。

AI 快速發展方興未艾,甚至可以如火如荼形容,去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得主都有 AI 專家, 物理獎得主 Jeffrey Hinton 有「AI 教父」的稱號,他與另一位得獎人共同因為「透過人工神經網路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和發明」,並由於機器學習對物理研究大有幫助而得獎,雖然讓 Hinton 聲名大噪的是影像辨識在 2016年勝過人類的能力。

在化學獎方面,兩位 AI 專家是因「預測蛋白質結構」而得獎,他們能根據胺基酸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結構。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長串連接在一起,折疊起來形成三維結構,這對蛋白質的功能至關重要。兩位得獎人提出了一個名為「阿爾法折疊2」(AlphaFold2)的 AI 模型。他們使用該模型預測出近兩億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自從有了這項突破,已經有 190個國家超過 200萬人使用阿爾法折疊2。

獲獎者的工作在如天文、氣象、環境汙染防治、藥物放送等廣泛領域中已經帶來了很大的效益,而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到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可用以開發新材料。

在談發展前景時,如果回頭看這波AI 浪潮的時間順序,可能可以由 2017年 4月李開復先生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看出端倪,當時社會上已充滿對 AI討論與憧憬,本人有緣建議國內的頂尖科技智庫「中技社」致力於 AI的探討,因而於 2018-2024年辦理了七場大型研討會,包括
「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2018.2.22),
「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2019.3.13),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2019.8.23),
「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2020.10.16),
「AI在教育領域應用」 (2022.9.7),
「AI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2023.3.30),
「AI在服務領域應用」 (2024.3.27),

會後並各出版一本研究報告。同時在 2023年與 2024年分別進行「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以及「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探討,並出版研究報告,將研討結果與建議提供政府機構與民間單位做決策參考。每項研討,常會辦理幾次較小型的座談會。另外舉辦三場次每次兩天「國中 AI教師培育營」 (新北、彰化、南投) ,參訪 AI 展示中心 (東海、逢甲、亞洲、中華、敏實) 以及舉辦六次「大專院校AI 創意競賽」,包括:
AI與藝術、創新服務與教育 (2019年),
AI與健康照護 (2020年),
AI與農林漁牧 (2021年),
AI與生活 (2022年),
AI與教學 (2023年),
AI與ESG (2024年),

所以對 AI 科技發展與應用略有些了解。

AI 最簡單的定義是由人造機器或工具呈現,協助或取代人工的智慧或能力。2022年11月 30日,美國 OpenAI 公司,推出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意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資料庫部分來自維基百科,部分來自研究機構、分析師和詩人作品,能夠提供複雜、冗長甚至有趣的回應,由於其強大好用,佳評如潮,迅速席捲全球,主要的作用是讓 AI「飛入尋常百姓家」,人人得以上手,同時發展迅速而驚人,幾乎讓人目不暇給。

ChatGPT 的特點是根據提問「無所不答」,幾乎可以立即寫出幾百甚至上千字的文章,字句通順不說,而且有些相當有趣,另外主要功能為生成新數據、圖像、音樂與影訊等信息,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圖像生成方面,可生成逼真的圖像或多種風格和變形效果,在文字或語言生成方面,可用於自動寫作、翻譯、對話機器人等方面,甚至能由文字提問,短時間內即能生成長達兩分鐘的逼真或科幻影片。

本報告前半部將介紹個人於約兩年時間內使用生成式 AI的體驗,由生成式AI 的里程碑,逐一檢視其主要功能:
2022年11月30日: OpenAI 公司推出 ChatGPT,
2023年 3月 14日: OpenAI 公司推出 GPT-4,功能比ChatGPT更為強大,
2023年10月19日: GPT-4 開放生成式軟體繪圖的工具, Dall-e3,
2024年2月15日: OpenAI 推出 Sora,它能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描述,產生最長1分鐘的高畫質影片,當時 Sora 僅提供紅隊成員(錯誤訊息、仇恨內容和偏見等領域的領域專家)試用,讓他們以對抗性方式測試該模型,以免濫用,
2024年 3月13日: Figure AI 發布 Figure 01 人形機器人 (ChatGPT + Robot = Figure 01) ,在 OpenAI 模型的協助下,Figure 01現在可以跟人類進行完整對話,善於推理,並執行各種動作。由範例,可見Figure 01聽得懂人類指令並自主決策執行,
2024 年3月21日: Suno AI發布創作音樂 AI Suno v3,讓用戶免費創作長達兩分鐘的音樂,通過簡單的文字提示,甚至由一張圖,請其賦予音樂的感覺,使用戶能夠生成出原創歌曲,
2024年 5月13日: OpenAI 公司推出 GPT-4o,在多語言和視覺基準方面取得了最先進的結果,創下了音訊語音辨識和翻譯的新記錄。本身支援語音到語音,使得回應幾乎即時且無縫,
2024年 6月10日: 快手 (Kuaishou) 公司推出 Kling (可靈) AI ,可製作長達兩分鐘高畫質影片,顯示中國大陸AI 應用的實力不容小覷,
2024年12月9日: OpenAI正式向 ChatGPT Plus和 ChatGPT Pro使用者公開發布 Sora的試用版本,這些付費使用者可以開始使用 Sora,
2025年1月20日: 中國大陸 「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發布 Deepseek R1,有超高性價比,挑戰業界普遍認為由美國建立起的規則:以規模制勝,為追求更高的性能,算力只能不斷膨脹,參數數量呈現指數級增長,同時帶來了驚人的能源消耗和訓練成本。

在測試已開放而免費的 Deepseek V3能力時,曾請其 評析中國古典名作: 《岳陽樓記》、《前赤壁賦》、《滕王閣序》、《蘭亭集序》、《歸去來辭》等,西洋名作:《哈姆雷特》,名畫與雕塑: 達文西《蒙娜麗莎》,羅丹《沉思者》,音樂: 歌劇《唐懷瑟》(Tannhäuser)序曲等,另比較李白與杜甫、拜倫 (Byron) 與雪萊 (Shelley)、李白與莎士比亞等。

同時也請其闡釋與英譯清華校訓、為梅園故事寫歌詞與作古詩、作以數字入詩之五言與七言詩。發現其中文能力顯然較 GPT-4o 強。寫歌詞較到位,五言詩與七言詩皆押韻,在 1月 27日發布的 繪圖工具 Janus Pro 7b 評價不俗,但尚未搭載於Deepseek V3中開放使用。因此與 GPT-4o相較,各有千秋。

在教學與學習的應用方面,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AI 都是很好的幫手,如何讓AI 輔助教學,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 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大學能及時培訓足夠的師資,引導學生善用AI,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如果請 Deepseek 就「從AI運用談大學教育」為題發揮,主要內容有AI 在大學教育中的應用領域、技術驅動的教育創新、教育模式的變革、倫理與挑戰、未來趨勢與前沿探索以及結論與展望,並逐一條列大綱,考慮相當周全。

另有感於AI 的應用,在目前對人文科的學生衝擊最大,而報載人文科的學生對選修AI 課程,普遍興趣不大,因而思考開一門專為非理工科學生設計的AI 微課程,請 Deepseek 設計「生成式 AI 的應用」八小時微課程大綱,它羅列目標、課程特色外,大綱標目為:
第一小時:生成式 AI 初探,
第二小時:文字生成魔法,
第三小時:圖像生成奇想,
第四小時:音樂生成旋律,
第五小時:影片生成創意,
第六小時:生成式 AI 的倫理議題,
第七小時:生成式 AI 的未來趨勢,
第八小時:期末專案發表。

每標目下
,有四五項大綱另附評量方式、期望成果,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也讓人領會其威力。

生成式 AI 不啻帶動新一波的工業革命,有人比喻它為科技發展的高速列車,但取得車票並不困難,將其視為水電來用,是正確的看法。

總結生成式 AI應用廣泛,強大而好用,但必須要了解它的限制與可能的缺點,同時生成式 AI 只是 AI技術的一小部分,處於AI時代,不可不知。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名人堂: 生成式 AI 與大學教育

名人堂/擁抱生成式AI與大學教育
2024-08-15 聯合報/陳力俊

大學 AI 課堂 (GPT-4o 生成)

生成式AI 工具 (GAI) ChatGPT 於約二十個月前橫空出世,由於強大好用,很快席捲全球,掀起這一波的AI 熱潮,方興未艾。

GAI 最先推出之時,限於文本對話,在不到半年內,其實力已可輕鬆通過美國全國性律師考試,而且名列前茅,在大學入學考試測驗中,大學畢業生申請研究所常要附上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 ) 成績,在定量推理 (Quantitative) 可達前百分之二十 ,語文詞彙推理更可達前百分之一,在許多其他測驗中,也都能拿到相當優異的成績,同時大一微積分的難題也難不倒它最近谷歌團隊聲稱其模型已達到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水準,在幾何競賽中並可輕鬆拿到金牌有頂尖專家預測,在三年內,會達到專業人員水準,更是驚人。

簡而言之,GAI 主要是進行「文字接龍」,但其發展卻似乎「鬼斧神工」般擴及到具有繪畫、音訊及影視以及與機器人結合執行多種工作等功能,而且進步迅速,應用日廣,讓人目不暇給,對大學教育的衝擊,可謂是現在式,而且必然會越來越大。未來對社會影響之深遠,更可比擬以往的工業革命。

GAI 的應用方面,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GAI 都幫得上忙,如何讓GAI 輔助教學做得好,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 

在教育當局與學校端,掌握 AI教育發展趨勢及擬定推動政策,也是刻不容緩。可喜的是,目前不少公私院校,以正面態度,導入GAI 於課程與教學中;也有全校性的基礎與進階GAI 素養課程,培養學生對AI技術、基礎知識與理解能力之外,具備能判斷與實作GAI相關應用的技能,能妥善運用於學習、工作、生活的情境中,反思對於人類生活的相關影響以及倫理問題。由於GAI 的迅猛進步,能及時培訓足夠的師資,引導學生善用GAI,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由 GAI賦能,帶來許多機會但也有相當風險,七月中在一場由科技智庫中技社主辦之 GAI 研討會中,哈佛大學教授孔祥重院士在引言時,認為學習 GAI 應為全民運動但強調必須注意到各種風險,包括:

一、輸出可能不真實或不正確,必須要具備辨別的能力,二、輸出可能不安全,如有害/不適當的內容或揭露敏感信息,要小心防止,三、可能不安全,如協助惡意攻擊者可以繞過安全措施,模型可能被駭客入侵,新到的訓練數據可能會毒害模型,且很難審核數據,四、可能不可持續,將數據轉化為知識的 AI 工廠對人才、電力、水等資源的需求可能是無止境的,五、數位鴻溝可能擴大,資優生如虎添翼一般生如習用GAI,可能會因缺乏智力訓練而變得膚淺,表現較差或弱勢的學生,因不會善用GAI,使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在目前高科技熱潮中人文社會科學常被忽視,必須正視人類需要確保 GAI 為我們做正確的事以策安全,並使 AI 的輸出與從過去經驗中學到的教訓而得到的智慧相一致,這種對齊可以從倫理學證對或錯和人文學者過去經驗的總結中受益,人文學者可以使 AI 更安全或更有智慧

 由於 GAI 的強大能力,對主要培育白領工作者的大學教育來說,擁抱GAI 是必要的選擇,會用 GAI 的人比不用AI 的人占有極大優勢,「會用AI 的人會取代不用AI 的人」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對社會衝擊非常巨大,必須及早主動積極因應否則會釀成真正的「國安問題」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一) 簡介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一) 簡介

視角獨特

精闢而深入

有許多互動機會

因清華結緣

今年三月間,收到聯經出版學習教育線的主編李佳姍邀請,為將於四月出版由漢學家柯偉林教授所著的《頂尖大學的條件》(Empires of Ideas: Creating the Modern University from Germany to America to China)一書掛名推薦。

主編介紹: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教授是著名的歷史學者、漢學家。現為哈佛大學史賓格勒家族(Spangler Family)工商管理學教授,以及T. M. Chang中國研究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哈佛大學上海中心的主席,他對於中國近代史有深入的研究,相關著作包括《強國不強?中國國力與經濟成長的極限》、《德國與中華民國》、《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國際化,內化與外化》。

柯偉林不但是一位才學淵博的學者,對於高教的治學及管理亦經驗豐富。他曾出任哈佛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及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柯教授憑著豐富的管理經驗,為高校管治在全球化下所擔當的角色,提出很多創見。對於全球化時代世界頂尖大學所面臨的衝擊與挑戰,他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並將其理念總結於《頂尖大學的條件》一書中。

《頂尖大學的條件》檢視了德國(柏林大學、自由大學)、美國(哈佛、杜克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中國(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大學)幾所頂尖大學的歷史,分析它們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及可能性。

作者敘述了高等教育的兩次革命:研究型大學的誕生,以及它與博雅教育模式的整合,檢視了領先大學的成功,以確定它們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它們目前面臨了什麼威脅。作者對三個中國競爭者的發展軌跡做了發人深省的比較,分析了中國學術領導者必須面臨的挑戰:重新投資在大學的教學、開發新的經費提供模式,以及應對一個可能會損害真正致力於自由探究和學術卓越的政治體系。」

目次 :
台灣版序


導言:「世界一流」大學
1 德國的大學:歷史介紹
2 現代原創:柏林大學
3 真理、正義與自由,在冷戰的世界:柏林自由大學
4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與挑戰
5 在變化和風暴中崛起:哈佛大學
6 公共使命,私人資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7 驚人的野心:杜克大學
8 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大學的復興與崛起
9 從預備學校到國家旗艦:清華大學
10 歷史的包袱:南京大學
11 亞洲的全球大學?:香港大學
結論:教訓與前景

注釋
索引

各界讚譽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的這本新書是獨一無二的。據我所知,在高等教育方面沒有任何其他著作能在廣度、視野和純粹的比較分析上與這本書相媲美。他描繪了現代大學的興起和演變,闡述了每一種模式的優勢和弱點。任何一位對於過去兩個世紀大學特質感興趣的人,都會想要一睹為快。 」
──魯登斯坦(Neill L. Rudenstine)
哈佛大學名譽校長

「柯偉林對這個主題所擁有的廣泛知識無人能比。他的洞見將我們帶到幕後,並且超越大學排名的框架。精采絕倫,引人入勝。」
──錢穎一,清華大學教授與名譽院長

「這是每一位關心大學的人必讀書籍,這是一堂發人深省的課,講述了形成這一重要現代機構持久卻又脆弱的奇怪組合。」
──布羅德海德(Richard Brodhead)
杜克大學名譽校長

「這本精彩而引人入勝的書籍,既是一項巨大的學術成就,也是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對大學未來的重要指南。對於每一位有興趣了解全球高等教育和研究現況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讀物。」
──馬爾科姆.格蘭特爵士(Sir Malcolm Grant),約克大學校監

「這是一本及時而重要的著作,由一位世界頂尖的高教歷史學者所撰寫,書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例子,指出創新和創造力的中心存在於高度競爭的全球大學格局中,而且始終一直在移動。中國的大學日益成功,使得唯有西方才適合創新的這一觀念受到了質疑。一本非讀不可的書!」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齊柏林大學校長

「《頂尖大學的條件》對於卓越機構的實際成就以及權力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深入的見解。隨著美國州政府持續削減教育預算,這本書對美國公立大學的前景以及美國在全球與其他歐洲和中國機構競爭的能力,提出了深刻的扣問。這本內容豐富之作,是一本學術治理藝術的傑作。」
──葉文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柯偉林對三個重要國家的現代研究型大學進行了生動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他是一位完美的作者──他帶入了每個國家的個人經驗、學術專業和分析架構。關於每一所研究型大學的源起與當代的挑戰,《頂尖大學的條件》提供了無以倫比的觀點。」
──阿爾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

本人在詳閱該書後,遵囑略作評介: 「本書檢視了德國與美國五所領先大學的成功,以確定它們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它們目前面臨了什麼威脅。作者對三個中國競爭者: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大學,的發展軌跡做了發人深省的比較,分析了必須面臨的挑戰,視角獨特,精闢而深入,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很有緣的是,柯偉林教授應清華「台北政經學院」之邀於 6月4日來訪,除茶敘、餐敘外,並於晚間以《頂尖大學的條件:從現代大學的演變,洞見教育卓越的關鍵》(Empires of Ideas)為主題,在清華大學名人堂演講,分享他在教育領域的深刻見解。也承蒙「台北政經學院」邀請,參加各項活動,有許多互動機會,獲益良多。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天下雜誌》百歲清華引領高教訪談記

《天下雜誌》百歲清華引領高教訪談記

成功湖風景優美

水生鳶尾花

清香梔子花

紀念周詒春校長的寄梅亭

有葉公超校友題字的八角亭

《天下雜誌》記者蕭歆諺於日前來訪訪談於四月三十日在清華舉行,茲就訪綱略答如下:

1. 您認為清華的特質與DNA為何?歷史如何形塑出這樣的特質?

清華的特色是人才匯集,在清華校史上三個重要時期: 北京清華、西南聯大、新竹清華,均有特別機緣,匯集各方人才。

北京清華: 清華是由美國退還多索庚款而成立,以優越的條件,延攬頂尖師資,大師雲集,有碩學鴻儒,也多有在美國名校學成歸國學人,同時從創校伊始,即在全國招收狀元級優秀學子,師生互相激盪如校歌中所言:「春風化雨樂未央,學問篤實生光輝,水木清華眾秀鍾」,「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致知窮理,學古探微。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西南聯大: 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成立、師資為各界翹楚、學生培育出楊振寧、李政道諾獎得主,

新竹清華: 自始以優越條件延攬優秀歸國學人,學生培育出李遠哲諾獎得主。

同時因為清華身負義和團之亂,引致鉅額庚子賠款之國恥而成立,也烙記師生心中,以救亡圖存、報效國家為念,如校歌中提示「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2. 從校園精神到建物,不難發現清大是所特別「念舊」的學校。學校為何這麼重視歷史?

由於清華光輝而特殊的歷史,同時由原北京清華梅貽琦校長來台建校,前五任校長 (共二十五年) 都是北京清華人,初期也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北京清華。

3. 放眼學校113年歷史,有哪些關鍵轉折點?遭逢最大的挑戰為何?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1925 : 成立大學部,開設「清華國學院」,
1928: 正式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改隸教育部,清華基金改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管理,開始招收女生,
1931: 梅貽琦校長就任,
1937: 後遷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成西南聯大,
1949: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
1956: 新竹清華建校,
1964: 招收大學部學生,

1972: 設立工學院,往綜合大學發展,
2003: 與中央、交通、陽明大學合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2016: 與竹教大合校。

4. 清華校訓為「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您如何詮釋這句話?到了現代,內涵是否有所流變?

校訓融合先人的智慧,取自易經乾坤二卦,前者效法於天,以剛毅圖強,永不停息,著重個人體魄與修為,後者效法於地,倡導仁民愛物,積厚其德,容載萬物,觀諸現代社會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瀕危、氣候變遷等各種迫切議題,更顯重要,具有時代意義,歷久彌新。

5. 創校以降清華有過許多影響甚深的校長,如羅家倫與梅貽琦等,不勝枚舉。眾校長中誰影響您最深?他們的言行如何影響您?

梅貽琦校長: 一生為清華,鞠躬盡瘁,大公無私,有君子風範,認為「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重視通識與體育,治理北京清華、西南聯大、新竹清華,均使校譽日隆,普獲師生愛戴。

羅家倫校長: 大教育家,對清華的興革與貢獻良多:
一、改校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二、解決清華教育經費由外交部控制的問題,
三、推動學術化,聘請許多大師級教授,
四、招收女生。

6. 學校有諸多有歷史歲月的景點,您最喜歡何處?為什麼?

成功湖,除與少年時期住家隔湖相望外,風景優美,綠波盪漾,湖畔花木扶疏,湖中植有許多美麗的水生植物,同時有深具紀念性的亭台點綴,如湖心島中有紀念周詒春前校長的寄梅亭,葉公超校友題字的八角亭等勝地,休憩沉思兩相宜。

[註]
寄梅亭: 在成功湖「湖心島」上,為翟克併校友 (1943級) )於1965年捐建,1986年由校友胡光麃題字「寄梅亭」,上錄「周詒春先生,1912年任清華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次年升任校長,1917年退職。在其六年任內,清華規模大備,奠定大學基礎。先生歿於1958年,今以先生名此亭,亦以致追思其功績云耳」。 
八角亭: 1936級校友於畢業40年時(1976年)捐建,亭內掛有一匾額,由曾任教清華的前外交部長與駐美大使葉公超先生題字 「八極四秩」,其旁葉公超並書寫有一段文字「八級校友畢業四十年,建贈八角亭於成功湖邊,以為紀念,和道八極,賞樂四序,顏曰八極四秩蓋亦諧意八級四十也」,亦即第八級畢業四十年 之意。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哈佛校長辭職的省思

哈佛校長辭職的省思

2024-01-0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國會聽證會 (GPT-4 生成)

國會聽證會卡通 (GPT-4 生成)

哈佛大學校長蓋伊二日在日益升高的壓力下宣布辭職。哈佛大學在各項世界名校排名中總是名列前茅,甚至是數一數二,而蓋伊甫於去年七月一日就任,上任半年就倏然離職,引起世人矚目,原因值得探究。

美國主流報紙關於事件的報導標題多為「蓋伊因抄襲指控而辭職」,但內容總會提到「在國會對反猶太主義證詞的強烈反彈」。以往雖然有很多人質疑像她這樣學術成就平庸的人—她只與其他三人合著過一本書,在過去的廿六年裡只發表了十一篇期刊文章,並且沒有在她的領域做出任何開創性的貢獻,竟能當上學術地位崇隆的哈佛校長。但在有人指控她抄襲前,公然要求她辭職的聲量並不大。

事件急轉之下的直接導火線,還是蓋伊在去年十二月五日出席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中有關「反猶太主義」的證詞。由於當時以哈戰爭正酣,以色列殘忍狂轟濫炸加薩,上萬名無辜民眾死亡,處處斷壁殘垣,歷歷在目,導致眾多美國菁英大學爆發大規模的學生示威抗議,表達對以色列慘無人道的強烈不滿,有時或有過激言論。在眾議員質問對涉嫌「反猶太主義」看法時,蓋伊等三位頂尖大學校長不約而同的表示,要視情況才能作適當回應,引起強烈支持以色列的政治人物及有力人士高度不滿,紛紛譴責並要求校長們辭職,同時威脅斷絕對學校的財務支持,拒絕雇用相關學校畢業生等,導致其中之一的賓州大學校長與校董主席於四天後雙雙辭職。

哈佛大學校董會最初表達對蓋伊的支持,尤其蓋伊的身分為非裔女性,甚為敏感,恐另招致非議;但抄襲問題持續延燒,且不斷出現新事證,蓋伊在辭職信中說:「在與學校有關人員協商後,很明顯我辭職符合哈佛的最佳利益」,「我與哈佛及其成員的深厚關係,讓我更加痛苦地目睹了近幾個月來我們社區的緊張和分裂,削弱了信任和互惠的紐帶」,「在這一切之中,令人沉痛的是,人們對我對抗仇恨和維護學術嚴謹,這兩個對我來說至關重要的基本價值觀之承諾產生了懷疑,並且恐懼受到種族敵意助長的人身攻擊和威脅」,道出導致她辭職的最重要因素。

美國國內強大的支持以色列勢力在事件中確實扮演關鍵角色,但無可諱言的,最後壓垮蓋伊的還是無法清楚辯解的抄襲問題。學術誠信是基本價值,捨此則無學術可言,蓋伊也許可以自責不夠嚴謹,但薄弱的學術資歷加上言之鑿鑿的質疑,讓支持者無以強力駁斥與衛護,也使她黯然而退。

反觀國內,自前年底林智堅抄襲案鬧得沸沸揚揚後,多位民進黨政治人物中箭落馬,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並表示零容忍的態度,但對同為新潮流派系的鄭文燦同樣因抄襲而被台大撤銷學位,反高升行政院副院長,大權在握,則視若無睹;顯示對其來說,誠信是否緊要,要看親疏遠近,而非基本價值。孔子說「民無信不立」,擔任國家領導人如果不講誠信,如何領導國家?讓人細思極恐,有待選民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做出明智選擇。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中技社科技獎學金暨AI創意競賽」頒獎典禮

「中技社科技獎學金暨AI創意競賽」頒獎典禮




中技社於112年12月23日上午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科技獎學金暨AI創意競賽」頒獎典禮,當天共頒發五項獎學金,以及AI創意競賽獎項。

獎學金包括
研究獎學金: 國內博二以上學生,
創意獎學金: 國內大三生至碩士生

境外生研究獎學金: 境外碩博士生

境外生生活助學金: 境外碩博士生

技職獎學金: 國內大二至應屆畢業之產學攜手工業類專班學生。

AI創意競賽則鼓勵大學院校教授及學生運用AI結合創意與技術,加強臺灣AI發展能量與環境,透過每年訂定不同主題,促進AI應用領域更全面發展,以期獎勵更多跨領域優秀人才,讓AI與相關領域之應用注入新思維。

典禮首先由中技社潘文炎董事長致詞,說明中技社近年來在科技教育有關之支出每年超過3000萬元,其中獎學金每年頒發超過千萬元,累計受獎學生逾4000名,多以成為國家社會倚重之棟樑,對國內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帶來卓越的貢獻。

與蕭萬長前副總統以頒獎典禮常客身分。致詞高度讚揚中技社在工程教育方面,協助培育大量科技人才,並與時俱進
,極為難得

專題演講由楊泮池院士講「台灣AI與精準健康生醫產業發展」,從五大醫療保健趨勢談起,配合國家政策來順應整個國際潮流與拓展市場,隱憂在希望成為AI的大國但變成AI殖民地,要走出這個困境,必須在包括人才、法規、規模、通路上有所突破。

研究獎學金得主共二十三名,由蕭萬長前副總統頒獎。
創意獎學金得主個人組五名,團體組九隊,由潘文炎董事長頒獎。
境外生研究獎學金得主共二十二名,由中鼎集團余俊彥總裁頒獎。
境外生生活助學金得主共十一名,由中央大學周景陽校長頒獎。
技職獎學金得主共二十二名,由佛光大學系統楊朝祥總校長頒獎。

AI創意競賽前三名分別為「生成模型輔助醫學影像判讀與教學指引平臺」、「AI精準除錯系統
--學歷判斷專注力分析智慧推薦與生成式自動出題」、「CleverFox英文寫作教學平臺」,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陳力俊校長頒獎。另有佳作四組,包括「口袋中的英語對話家教 ALICE English」、「反饋式醫學影像判讀評測與學習」、「運用智慧睡眠雲端平臺進行精準睡眠判讀訓練」以及「魔數口袋--以生成式AI與數學教學多媒體生成系統實現即時數學輔導」。

接著由得獎學生或團隊代表致感謝詞,感性而動人,技職獎得主代表表示希望因得到獎金,可以休息一陣子,引得哄堂大笑。

頒獎典禮除場面盛大外。亮點之一即在英文司儀部分,用真人聲音,利用AI 技術。生成機器人影像對嘴發音,頗為稱職,顯示AI 技術的進步,也彰顯中技社在推動AI科技上不遺餘力。

頒獎典禮於約正午時分結束,場面熱鬧而溫馨,也為中技社同仁全年的努力以及各獎項多位評審的辛勞成果畫上完美的句點。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台灣半導體之父 施敏成就 「諾貝爾獎等級」

台灣半導體之父 施敏成就 「諾貝爾獎等級」
2023-11-11  聯合報/ 陳力俊/中研院院士(新竹市)


浮閘非揮發性記憶體發明人

奈米元件發表會

施敏院士於十一月六日於美國加州溘然長逝,消息傳來,友朋莫不深感不捨,惋惜學界巨擘的殞落。

約於兩周前,在中研院評議會中,驚聞施院士因病辭卸評議員職務,當天還認為評議會雖然責任重大,但日常工作不多,似乎不必反應過度,現在才知他是因病重而下的決定,令人唏噓。

與施院士相會,最早可回溯到民國五十五年夏天,當時我是物理系大二學生,在暑期中到住家附近的清華大學舉辦的「暑期研討班」旁聽,其中一門正是施院士開授的「半導體元件物理」。

施院士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名師從事半導體元件物理研究,於民國五十二年獲得電機系博士,隨即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所以當時是歸國講學的青年才俊。由於該課程對於大二學生過於高深,必須承認當年是在似懂非懂狀態撐過全程,但對施院士平易近人、聲音宏亮與擅於言詞,印象深刻。

施院士在學術界最出名的成就,是他與韓裔科學家姜大元於民國五十六年共同發明「浮閘非揮發性記憶體」,在多年後,他曾整理出華裔學者包括張立綱、卓以和、薩支唐院士以及他自己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等五項發明為諾貝爾獎級成就,不免為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感到遺憾。

另一方面,讓施敏院士成為世界半導體界家喻戶曉人物的,是他在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半導體元件物理」教科書,是該領域第一本綜合性的教科書,一時洛陽紙貴,歷久不衰,成為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最暢銷的教科書。

還記得他在一次演講中,敘述最先是閱讀超過四千篇論文,才整理成書,而對於全球銷量超過一百萬冊,很是自豪。

施院士於民國七十八年即自貝爾實驗室提早退休返國服務,其後主要在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任教。而在之前,他就經常指導國內研究生,包括前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院士等,造就許多人才,同時他對推動台灣半導體研究與產業研發,不遺餘力,貢獻良多,於八十三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學界咸認如果要數「台灣半導體之父」,施院士是不二人選。

由於清華與交通大學為緊鄰,我與施院士研究領域有很多交會地方,來往較多,尤其他有一段時間住在與清華僅一牆之隔的交大宿舍中,常會不期而遇,很能感受到他的親切與爽朗。

印象中,他特別誇讚自台北某小吃名店離職的師傅在附近開的小館「價廉而物美」。

在中研院各種會議中,常會聆聽到施院士發表高論,獲益良多,令人感嘆的是在上次,也就是一一一年的院士會議中,由於中研院住宿會館正在整修,與會院士散住在附近旅館,我剛好與施院士住在同一旅館,連續四天每早同車前往中研院開會,接觸較為頻繁,不料此後即與他緣慳一面,如今更天人永隔,冥冥中似有定數。

施院士以八七高齡離世,在世時為人間增添繽紛,哲人遠去,令人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