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和平保台 台獨神主牌丟嗎

和平保台 台獨神主牌丟嗎

曾士宇 大學教授 (新竹市)

近來包括副總統賴清德、民進黨代理黨主席陳其邁不約而同地拋出「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似乎是對國民黨的主張「拿香跟著拜」。但民進黨人士表示,兩岸論述僅在宣傳上微調,以降低衝突感,因此面對險峻的兩岸僵局,仍是「換湯不換藥」,卻肖想「乾坤大挪移」,前程堪慮。

民進黨在上次總統大選時,巧妙利用香港反送中情勢大賣「芒果乾」,成為大勝的決定性因素,食髓知味,在去年九合一地方大選時,仍高唱「抗中保台」,沒有警覺到俄烏戰爭中,戰場慘況讓民眾對現代戰爭的可怖有了較深的體認,再加美中對峙的地緣政治,將台海拱上「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去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導致中共圍台軍演,兩顆飛彈越過台灣而蔡政府不敢聲張,暴露其在兩岸關係上的有勇無謀、色厲內荏本質,社會氛圍與上次總統大選時已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民進黨就是「台獨黨」,早已是台灣社會的共識,而且之前從不諱言;蔡英文在李登輝時代擔任陸委會主委,即拋出「兩國論」,陳水扁任內宣布終止《國家統一綱領》,並在日媒專訪中說,「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不再有效,搞「入聯公投」甚至被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認為是在製造麻煩。

蔡英文擔任總統後,任用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接任的蘇貞昌從防疫的「小明」們,農漁產品外銷,食品註冊等,一再對中共冷嘲熱諷,惡語相向,不放過任何機會挑釁,充滿敵意,弄得兩岸情勢劍拔弩張,反而怪罪對方不友善,並以破壞兩岸交流而洋洋自得,尤其台獨黨綱仍是民進黨「神主牌位」,要想輕易華麗轉身,世上豈有這等便宜事。

與之呈現鮮明對照的,馬英九主政八年,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但見陸客來台每年以百萬計,兩岸交流友善頻繁,貿易往來昌盛,大陸則對台灣農漁產品一再「讓利」,在卸任前甚至促成「馬習會」,兩岸雖然不算友邦,但也絕非敵國,會發生戰爭,是難以想像的。馬英九最近一再強調「避戰謀和」,是國民黨的一貫主張,也為支持者普遍認同,有相當的公信力。

蔡政府於去年底宣布義務兵役役期延長為一年,蔡英文說,只要台灣夠強,就會是全球民主自由的主場,就不會變戰場,青年就不用上戰場,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本末倒置,矛盾百出。此舉當然是配合美國為壓抑中共「大國崛起」制定的亞太策略,自甘為馬前卒,所以要大肆軍購、延長役期,甚至歡迎美國「學人」進駐行政、立法單位,喪權辱國,莫此為甚。台灣民眾要想「和平保台」,唯有下架民進黨政府。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根據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1] 清華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以及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1950年後的台灣,正值戰後經濟重建,由於資源有限,為求突破,政府必須發展教育與經濟,於1970年代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在政策指引下,政府早期特別重視台電、台糖、台肥、中油、中紡、台機、港務等的整頓經營和各港埠的建設,清華人數雖少,多能發揮所學,因而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復甦,作出了貢獻。此外,在教育與學術、國防以及私人企業,也多表現卓越。蘇雲峰先生在《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中曾對1949-1980年間表現卓著之約400人作過簡單介紹,以下僅列來到台灣192人中所知較有成就者:

一、理學院有29人,
物理系2人: 賓果 (1932級) 為中油煉油廠廠長,顧伯岩 (1938級) 為台北工專校長,師大教授,

化學系15人:
學術界: 錢思亮 (1935級) 為台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長,張明哲 (1935級)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朱樹恭(1936級) 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務長,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趙煦雍 (1929級) 為台灣紙業公司總經理,張光世 (1935級) 為經濟部部長,余昌梧 (1935級) 為台糖廠長,陳端格 (1935級) 為台糖彰化廠廠長,
費自圻(1939級) 為中台化工、台灣氯乙烯公司總經理,黃達河 (1939級) 為台肥總工程師等,

生物系2人:劉發煊 (1931級) 為台灣省水產公司總經理,台大訓導長,香港新亞書院院長,

算學系3人:徐賢修 (1935級) 為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工學院有69人,
土木系26人:
學術界: 閻振興 (1935級) 為清華、台大、成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部長、原能會主委、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馬惕乾 (1938級) 為淡江大學教授、建築師等,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張昌華 (1929級) 為華泰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葉明升(1932級) 為花蓮港務局總工程師,衣復得 (1933級) 為台灣省新聞處處長,張連榮 (1936級) 為高雄港務局總工程師,王忠漢 (1936級) 為台電總工程師,曹嶽雄 (1938級) 為觀光局局長,范純一 (1939級) 為台灣建設廳總工程師,馮鍾豫 (1939級) 為水資源規畫委員會主委、石門水庫副總工程師等,

航空系4人:
李家騵 (1940級)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逢甲大學教授,嚴國泰  (1941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等,

機械系29人:
學術界:盛健 (1936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葉衍鑫 (1937級) 為空工區部廠長和總工程師、空軍機校教授,田長模 (1938級) 為清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工業學會理事長,孫方鐸 (1938級) 為清大、台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黃雄盛 (1938級) 為空軍官校教育長,葉上芃 (1938級) 為東海、中興大學教授等,
呂鳳章 (1936級) 為聯合耐隆及華隆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友彬 (1936級) 為光華工程公司總經理,李登梅 (1936級) 為台灣航勤服務處總經理,孫葆銓 (1937級) 為聯勤第三汽車廠廠長和總工程師,彭長松 (1937級) 為永康水泥公司總經理,楊德增 (1940級) 為基隆港務局船舶修理廠廠長,張有琮 (1947級) 為台泥昌工業公司機械廠廠長等,

電機系10人:
王修瑜 (1936級) 為台灣鋁業公司電廠廠長、鋁能技術顧問工程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載 (1938級) 為成功大學教授、電子工程函授學校校長,徐永齡 (1938級) 為台灣興馬公司董事長,張去疑 (1939級) 為清大教授、國科會副主委,負責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等,

三、法學院有64人,
社會系10人:田保生 (1932級) 為駐加拿大使館一等秘書,陳元屏 (1932級) 為駐約旦以及韓國大使館參事,葉琴 (1932級) 為立法委員,洪維溥(1936級) 為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校長,居浩然 (1936級) 為私立淡江英文專科學校校長,台大、中興、東吳教授,周榮德 (1937級) 為北密西根大學教授等,

政治系17人: 高士銘 (1933級) 為駐海地大使,王之珍 (1934級) 為駐阿根廷、烏拉圭、委內瑞拉大使,吳世英 (1934級) 為駐日本公使,駐伊朗大使,陳樂橋 (1934級) 為中華徵信公司總經理,俞國華 (1936級) 為中央銀行總裁、財政部長和行政院院長,萬賡年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教授,鄒文海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劉振鵬 (1938級) 駐土耳其、菲律賓、希臘等國大使館參事,郭鐸 (1938級) 為中花蓮市市長等,

經濟系37人: 孫碧奇 (1929級) 為駐牙買加、巴貝多、菲律賓大使,謝兆芬 (1929級) 為中信局駐韓代表,王元照 (1930級) 為國際貨幣基金業務部處長,李植泉 (1931級) 為台灣省政府統計處長、私立致理商專創辦人,張人傑 (1931級) 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板橋廠廠長,梁學彬 (1933級) 為交通銀行駐菲律賓宿霧分行總經理,劉全忠 (1933級) 為立法委員,高德超 (1934級) 為經濟部統計長,師大及淡大教授,陳斯愷 (1938級) 為台糖公司財務副總經理等,

四、文學院有31人,
中文系8人:曲顯功 (1932級) 為台大教授,許世英 (1934級) 為台大、師大教授,趙賡颺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譚任淑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董童龢 (1936級) 為台大教授等,

外文系13人: 饒餘威 (1933級) 為香港浸信書院院長,楊知禮 (1937級) 為曼谷公富公司總經理,唐雲壽 (1938級) 為外交部駐紐約領事、海陸企業總經理,鄧文禮 (1938級) 為師大教授,李慧可 (1939級) 為台大教授等,

歷史系10人: 周培智 (1929級) 為政大、成大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貴永(1929級) 中研院研究員、台灣大學教授,羅香林 (1930級) 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楊紹震 (1933級) 為中研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陶音 (1933級) 為師大教授,翁同文 (1939級) 為東吳大學教授, 靳廣濂(1943級) 為經濟部主秘、國營事業委員會執行長等,

清華留美公費留學生

第一屆 (1933年)
夏勤鐸 (國防化學們) 為中油公司駐美代表,曾任紐約清華同學會理事長,美國森美進出口公司創辦人,
顧光復 (飛機製造門)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空軍中將航空發展中心主任、台機公司總經理、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第二屆 (1934年)
宋作楠 (成本會計門) 為台糖公司協理、東吳大學教授,創立勤業會計師事務所,
楊紹震 (美國史) 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

第三屆 (1935年)
方聲恒 (儀器製造門) 為台灣大學教授,
李慶遠 (地理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第四屆 (1936年)
王兆振 (實用無線電學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兼董事長,
孫晉三 (英國文學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孫觀漢 (玻璃製造學門) 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張明哲 (化學門)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

第五屆 (1941年)
葉玄 (汽車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光華開發科技公司董事長,

第六屆 (1944年)
沈申甫 (航空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由上可見,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於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9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由於國共內戰亂局,清華未曾呈報教育部1948及1949年兩屆畢業生名冊,目前有完整紀錄的,在兩岸分治前,僅止於1947年畢業生,而1929-1947年畢業生名錄資料盡載於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中。[1]
《彙編》於2004年出版,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才得以問世,為蘇先生所著《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的副產品,補充說明清華大學之所以為國內一流大學,除有良好的領導人、充沛的經費、優良的教研環境和充實的圖書儀器設備外,主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和優秀的學生。由於清華採取精英主義,文法理工四學院在校學生最多時不過千餘人,
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人數也不過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和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但他們對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學術、教育、科學研究及工業建設,均有卓越的表現和貢獻。本書便是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根據蘇先生導言: 「經歷二十餘年之努力,終於完成了《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3] 及《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二書;在進行研究清華校史時,不斷搜集有關清華教師和歷屆畢業生的生涯資料,作為《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之附錄,佐證清華教育之成就。然而專刊審查人以該師生名錄資料份量過大,建議另以資料彙編形式出版。這就是本書的由來。」「曾在清華執教之教師七百餘人,歷屆畢業生二千四百餘人,要搜尋他們的出身背景、學經歷和生涯資料,的確是件難事。幸得國科會支持,和兩助理積年累月,廣泛搜尋,細心摘錄編輯,雖有漏網之魚,成績亦甚可觀。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可能是一項創舉。」
「本資料彙編之特點,在羅列個人資料外,還分別作教師的各項統計分析,和畢業生年齡、籍貫統計,及職場時空分佈與成就貢獻。這些統計分析,有一部分取自《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一書,因移植於此,使讀者更了解這份資料彙編的意義,凸顯清華大學教育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彙編》分析1929-1947畢業生資料:
一、大學本科畢業生2,264人 (含女生158人),其中「文學院」426人,「法學院」683人,「理學院515人」,「工學院」640人。
二、「文學院」以「外文系」和「歷史系」人數較多,「法學院
以「經濟系」人數最多,「理學院以「化學系」和「地學系人數較多,「工學院」則以「土木系」和「機械系」人數較多。
三、「清華研究院」共有13個研究所,1933-1947年間,僅有畢業生61人。
四、於1944年以前,舉行過六屆公費留學考試,共錄取132人。
對照「新竹清華」在2022年有1910人獲頒學士學位,2505人獲頒碩士學位,250人取得博士學位,共有4,665人畢業,往昔今日有很大的差異。
就時空分布及職場成就而言:
一、抗戰期間: 因應戰時需要,多在中國西南和西北部,從事公路、兵工、機械、採礦、美軍翻譯等基礎工作。
二、抗戰勝利後四年: 分散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的政府單位,從事工礦、交通、金融和教育等工作。
三、1949-1980年: 是事業成就巔峰期,不論在大陸、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都居於各行業中高階層領導地位。
四、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在大陸以外地區,有十人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二人被選為歐美科學院院士,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本資料彙編之資料來源,主要依據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教職員錄1927-1949》、《國立西南聯大31年度教員名冊》、《清華大學一覽》(教職員錄,1947)、《清華機械工程系概況》(1936)、《清華大學1929-1947年度畢業生名冊》、《清華同學錄》(1937)、北京及新竹兩地清華大學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清華大學1938級六十週年紀念集》(1998)、橋川時雄編纂之《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劉紹唐主編之《民國人物小傳》、黃延復、王小寧整理之《梅貽琦日記,1941-1946》、《吳宓日記》7冊、《清華人物志》4冊、《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錄》(1948)、《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錄》(1996)、《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199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37-194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纂之《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以及其他清華大學出版物與清華師生傳記、回憶錄和各級同學週年紀念集(尤以1938級最翔實)等文獻。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3]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79),台北 (1996)。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攝於1927年4月

攝於抗戰期間

作家張戎於去年出版著作「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分五部分,即一、孫中山與共和之路(1866-1911),二、三姊妹與孫中山(1912-1925),三、三姊妹與蔣介石(1926-1936),四、三姊妹在戰爭中(1937-1950)與五、三姊妹的後半生 1949-2003)。

 該書對孫中山的評價甚為負面,對蔣介石的看法又如何呢? 本文就該書有關蔣介石部分作一摘要並略作評述。

蔣介石出現於本書第三到第五部 三、三姊妹與蔣介石(1926-1936),四、三姊妹在戰爭中(1937-1950)與五、三姊妹的後半生 1949-2003)。

第三部 三姊妹與蔣介石 1926-1936

8 上海仕女

p. 142: 1926靄玲幫助她28歲的妹妹結識了時年38剛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9 美齡認識了蔣總司令

p. 143: 蔣介石從小對母親的悲哀刻骨銘心

14歲那年,娶大五歲之毛福梅為妻,蔣在日記中寫道: 「我待毛式已甚,自知非禮」

p. 144: 少年蔣介石以頑劣無賴著稱

1907,獲得清政府陸軍部獎學金,去日本學習軍事

19121受陳其美之命刺殺孫中山政敵陶成章,幫助孫鞏固臨時總統地位,蔣介石本人自言成功暗殺陶成章是其獲得孫文信任之始。

19161,陳其美被暗殺,蔣認定孫要為陳的死亡負相當責任,與孫保持距離

p. 145:  19226,孫被趕出廣州,在軍艦上面臨兵變,蔣應孫求救電報,共同赴難,並護送孫到上海

孫與莫斯科做成了交易許諾未來的軍隊由蔣統率並派蔣擔任訪蘇軍事代表團團長

蔣具有敏銳觀察力,也有自己的原則底線,他不願為蘇聯把中國變成共產主義國家背書,回國後遲遲不去廣州見孫

p. 146:  蔣去廣州與孫密談孫對蔣厭惡蘇俄沒有異議,俄國人只是孫的利用對象,

1924年蘇聯援建的黃埔軍校成立蔣被任命為校長孫要反蘇的蔣執掌兵權

此後三年內蔣隱藏了真實看法利用俄國人建設國民黨軍隊

p. 148: 1926630齡設宴招待蔣,蔣與美齡初次見面

p. 150: 蔣覺察到美齡對自己的興趣,欣喜若狂

p. 152: 1927321,蔣指揮軍隊占領上海4月公開與中共與蘇俄決裂

p. 154: 1927121,蔣與美齡結婚

10 同四面受敵的獨裁者生活

p. 157: 192873,蔣打敗北京政府,進入北京城

p. 158: 蔣建立了以他為首的專制體系,包括蘇維埃式的組織、宣傳、控制機制,但保留了許多中國已經存在的自由

蔣面臨最大問題是合法性北京政府領導人整個來說,聲譽遠勝於他

蔣宣稱自己是孫中山傳人,大搞對孫的造神運動

p. 159: 蔣把孫捧上神壇,是為了政治需要,但私下裡對孫「聯俄容共」頗為不滿

孫中山「三民主義」伸縮性大可以任意解釋

p. 160: 蔣統治下,沒有人可對孫中山不敬

p. 162: 在這些暗殺未遂期間美齡小產了並得知永遠不可能懷孩子

p. 163: 「中原大戰」時美齡好似蔣的後方主管

有一些絕密金錢轉手也是由她辦理

p. 165: 蔣感到四面都是敵意日記中說:「誠意愛撫我者,惟妻一人」

蔣始終是一個孤僻的人一個單槍匹馬的獨裁者

蔣的執政圈子很小,只有宋家得到蔣徹底、無條件的信任

p. 166: 上層人物中沒有正常辯論,開會就是聽蔣訓話,形成了當官的訓人風氣

蔣本人給人印象是根本蔑視自己的人民

蔣沒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政策的核心

11 慶齡的流亡生涯:莫斯科、柏林、上海

12 夫妻團隊

p. 188: 1931918,日本入侵,蔣放鬆了政治壓制,爭取了許多對他的批判者

蔣這一轉變,跟受洗入基督教,以及齡、美齡的影響、不無關係

p. 192: 新生活運動成了蔣夫婦最鍾愛的活動,是蔣政權的主要內政政策

13 從史達林的掌心中救出經國

p. 195: 1925十五歲的蔣經國到蘇聯留學,蔣正裝作親蘇,無法反對

p. 196: 19274月,蔣經國大學畢業,被史達林扣留為人質

p. 197: 193011月,蔣不接受在「中東路」爭執上讓步以換回經國建議但產生了與史達林做交易換回兒子的念頭

pp. 199-200: 193212月,蔣政府與蘇聯恢復外交關係他明白要救兒子回家必須要給史達林一份重禮他想到了中共

1934年秋 ,蔣把中共趕出了江西根據地紅軍開始長征穿過五道封鎖線,如入無人之境,蔣故意放走了中共

在紅軍成功穿過五道封鎖線後,蔣多次向莫斯科要求釋放經國

14 「女子護衛男子」

p. 203: 193610月,中共結束長征落腳陝北史達林還是不放經國蔣用「剿共」加大壓力

可是圍困共軍的國民黨軍隊首領「少帥」張學良拒絕執行命令

p. 204: 「少帥」不失時機的與中共密謀倒蔣毛澤東讓張學良產生莫斯科在蔣被推翻後,會支持他取代蔣的幻覺,制定了政變計畫

1212張學良實施了政變計畫,扣留了蔣,通電全國,宣稱是逼蔣抗日,並要求改組南京政府

p. 205: 南京政府緊急會議,懲處張學良並威脅武力討伐美齡認為對西安開戰等於在蔣頭上丟炸彈

p. 206: 1214日,張學良受到蘇聯嚴厲譴責,明白犯了天大錯誤,蘇聯並命令中共協助放蔣

p. 207: 張學良走投無路懇求美齡來西安,認為只有美齡才能保證蔣不殺他

p. 209: 蔣堅決不在西安此刻見周恩來,但周仍於1225,走進蔣的臥室,帶來莫斯科讓經國回家口信,讓蔣妥協

蔣給中共一系列重大讓步,使得紅軍能迅猛的發展,壯大到戰後能挑戰蔣,為了兒子,蔣付出了沉重不過的代價

p. 210: 蔣經過這一番磨難,聲望如日中天

p. 211: 抗日的情緒也幫助蔣應付同志們對他的憤怒不責怪張學良與中共,好像蔣的同事是這場災難的作惡者

p. 212: 張學良曾對中共承諾,一旦南京與西安開戰,就會除掉蔣

可以說美齡救了蔣也保證了中國未來全面抗戰

第四部 三姊妹在戰爭中  1937-1950

15 勇敢與腐敗

p. 214: 19378月,中國軍隊在上海慘敗四十萬軍隊被消滅新興的空軍與大部分海軍也被摧毀,蔣號召全國團結一心,不惜一切代價抗戰

p. 217: 蔣毫不動搖的抗戰立場為他贏得巨大聲望,各省交出軍權,蔣在事實上,接近統一中國,唯一不受他調動的是紅軍

p. 222: 在航空委員會裡,發現有人在購買飛機與航空設備時提取鉅額回扣,清查結果,靄齡牽涉在內

p. 223: 19381月,靄齡說服美齡,她的生意對抗戰前途毫無影響,蔣停止對鉅額回扣醜聞調查

1935年,孔祥熙主持幣制改革發行法幣,在抗戰開始後,將全家法幣換成金子,使本身財富未受損失

孔家大量收取國家購賣武器鉅額回扣

p. 224: 孔家利用特權在外幣兌換上賺取大筆利潤

人人都聽說了蔣政權核心的嚴重腐敗蔣的親戚在發國難財

p. 225: 孔家不斷受到報紙公眾國民黨大員以及美國政府譴責,但蔣不聞不問

16 慶齡的鬱悶

17 美齡的輝煌與悲傷

p. 249: 1945年春,重慶美金公債劵醜聞曝光發現一千餘萬美元被孔祥熙與其同夥貪汙

孔不得不退回一些贓款蔣派大舅子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長

18 蔣王朝的覆滅

p. 251: 蔣間接得知日本投降意圖其隔絕情況可見一斑

蔣緊急對前方各戰區發布命令搶佔地盤

p. 252: 美國給蔣施加壓力邀毛澤東來重慶舉行和談

1945818毛搭美國飛機到重慶

19451011毛一回延安就下作戰命令

p. 255: 有領袖做榜樣到淪陷區接收的國民黨大小官員也盡興大撈一把

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對蔣政權有強烈的憤恨

19466,蔣差一點將中共軍隊趕出東北,但頂不住美國壓力,同意停火,而且長達四個月,是致命錯誤

行政院長宋子文沒法搞好經濟

p. 261: 在東北和延安,獲蔣信任,手握軍權的中共代理人將蔣的軍隊分期分批送給中共一個個殲滅;蔣一生不信任人,一旦信任起來卻常找錯對象,判斷力大有問題

1948年夏,在上海發行金圓劵,收刮黃金,對付通貨膨脹,「打老虎」碰到孔家人被迫停止,大失人心

p. 264: 1949519,蔣到台灣

藹齡勸美齡不要去台灣,中共志在奪取台灣,有史達林軍事支援,台灣島內有身居要職的內線響應,他們蠻有可能成功

p. 266: 1950113,美齡抵達台灣,對國民黨的士氣是極大的鼓舞

第五部 三姊妹的後半生 1949-2003

19 戰勝了 「溫情主義」的國家副主席

20 「我不後悔」

21 臺灣的日子

p. 302: 為了鞏固基地蔣實行戒嚴法,對真正的或猜疑的敵人毫不留情的鎮壓

採取措施控制腐敗搞土地改革但在他統治下,人民生活水準基本上沒有提高

蔣在島上搞個人崇拜

22 好萊塢媳婦

23 紐約,紐約

24 面對巨變

本書以宋氏三姊妹為傳主,旁及她們赫赫有名的丈夫,以人敘事,對蔣中正的敘述自非全面,重點在其主政之國民黨中國時期而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

少年蔣介石以頑劣無賴著稱但成人後有一定的才幹,深受孫中山器重,他具有敏銳觀察力,也有自己的原則底線,他不願為蘇聯把中國變成共產主義國家背書,但隱藏了真實看法,利用俄國人建設國民黨軍隊北伐中指揮軍隊占領上海,公開與中共與蘇俄決裂

蔣建立了以他為首的專制體系,包括蘇維埃式的組織、宣傳、控制機制,但保留了許多中國已經存在的自由宣稱自己是孫中山傳人,大搞對孫的造神運動

蔣把中共趕出了江西根據地,但為換回蔣經國故意放走了中共西安事變後蔣給中共一系列重大讓步,付出了沉重不過的代價

「少帥」張學良不失時機的與中共密謀倒蔣,意圖取而代之,發動政變後來走投無路,懇求美齡來西安,救了一命張學良曾對中共承諾,一旦南京與西安開戰,就會除掉蔣可以說,美齡救了蔣,也保證了中國未來全面抗戰

中國軍隊在上海慘敗,四十萬軍隊被消滅,新興的空軍與大部分海軍也被摧毀,蔣號召全國團結一心,不惜一切代價抗戰蔣毫不動搖的抗戰立場為他贏得巨大聲望,各省交出軍權,蔣在事實上,接近統一中國,唯一不受他調動的是紅軍

宋靄齡促成美齡與蔣的婚姻,是影響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治事務至深的人。蔣原有一妻二妾,與美齡婚後,夫妻感情甚篤

孔家以國家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而備受譴責但蔣不聞不問大失民心行政院長宋子文也沒法搞好經濟

有領袖做榜樣,到淪陷區接收的國民黨大小官員也盡興大撈一把造成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對蔣政權有強烈的憤恨

蔣始終是一個孤僻的人,一個單槍匹馬的獨裁者,執政圈子很小,只有宋家得到蔣徹底、無條件的信任

蔣差一點將中共軍隊趕出東北,但頂不住美國壓力,同意停火,而且長達四個月,是致命錯誤在東北和延安,獲蔣信任,手握軍權的中共代理人將蔣的軍隊分期分批送給中共一個個殲滅;蔣一生不信任人,一旦信任起來卻常找錯對象,判斷力大有問題

中共志在奪取台灣,有史達林軍事支援,台灣島內有身居要職的內線響應,他們蠻有可能成功為了鞏固基地,蔣在台灣實行戒嚴法,對真正的或猜疑的敵人毫不留情的鎮壓,即「白色恐怖但穩住了台灣。

由這些面向看到的蔣介石有能力統一全國領導抗日但無法對付中共只有退守台灣。原因雖多但器識不足、用人不當恐是主因。以成敗論英雄,蔣任一省之長有餘,尚欠統領一國之才能,導致大陸淪陷於毛澤東所領導之共產黨之手,大陸人民歷經多年浩劫。一人之功過,影響萬民之福祉,令人浩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