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根據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1] 清華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以及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1950年後的台灣,正值戰後經濟重建,由於資源有限,為求突破,政府必須發展教育與經濟,於1970年代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在政策指引下,政府早期特別重視台電、台糖、台肥、中油、中紡、台機、港務等的整頓經營和各港埠的建設,清華人數雖少,多能發揮所學,因而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復甦,作出了貢獻。此外,在教育與學術、國防以及私人企業,也多表現卓越。蘇雲峰先生在《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中曾對1949-1980年間表現卓著之約400人作過簡單介紹,以下僅列來到台灣192人中所知較有成就者:

一、理學院有29人,
物理系2人: 賓果 (1932級) 為中油煉油廠廠長,顧伯岩 (1938級) 為台北工專校長,師大教授,

化學系15人:
學術界: 錢思亮 (1935級) 為台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長,張明哲 (1935級)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朱樹恭(1936級) 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務長,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趙煦雍 (1929級) 為台灣紙業公司總經理,張光世 (1935級) 為經濟部部長,余昌梧 (1935級) 為台糖廠長,陳端格 (1935級) 為台糖彰化廠廠長,
費自圻(1939級) 為中台化工、台灣氯乙烯公司總經理,黃達河 (1939級) 為台肥總工程師等,

生物系2人:劉發煊 (1931級) 為台灣省水產公司總經理,台大訓導長,香港新亞書院院長,

算學系3人:徐賢修 (1935級) 為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工學院有69人,
土木系26人:
學術界: 閻振興 (1935級) 為清華、台大、成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部長、原能會主委、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馬惕乾 (1938級) 為淡江大學教授、建築師等,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張昌華 (1929級) 為華泰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葉明升(1932級) 為花蓮港務局總工程師,衣復得 (1933級) 為台灣省新聞處處長,張連榮 (1936級) 為高雄港務局總工程師,王忠漢 (1936級) 為台電總工程師,曹嶽雄 (1938級) 為觀光局局長,范純一 (1939級) 為台灣建設廳總工程師,馮鍾豫 (1939級) 為水資源規畫委員會主委、石門水庫副總工程師等,

航空系4人:
李家騵 (1940級)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逢甲大學教授,嚴國泰  (1941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等,

機械系29人:
學術界:盛健 (1936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葉衍鑫 (1937級) 為空工區部廠長和總工程師、空軍機校教授,田長模 (1938級) 為清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工業學會理事長,孫方鐸 (1938級) 為清大、台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黃雄盛 (1938級) 為空軍官校教育長,葉上芃 (1938級) 為東海、中興大學教授等,
呂鳳章 (1936級) 為聯合耐隆及華隆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友彬 (1936級) 為光華工程公司總經理,李登梅 (1936級) 為台灣航勤服務處總經理,孫葆銓 (1937級) 為聯勤第三汽車廠廠長和總工程師,彭長松 (1937級) 為永康水泥公司總經理,楊德增 (1940級) 為基隆港務局船舶修理廠廠長,張有琮 (1947級) 為台泥昌工業公司機械廠廠長等,

電機系10人:
王修瑜 (1936級) 為台灣鋁業公司電廠廠長、鋁能技術顧問工程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載 (1938級) 為成功大學教授、電子工程函授學校校長,徐永齡 (1938級) 為台灣興馬公司董事長,張去疑 (1939級) 為清大教授、國科會副主委,負責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等,

三、法學院有64人,
社會系10人:田保生 (1932級) 為駐加拿大使館一等秘書,陳元屏 (1932級) 為駐約旦以及韓國大使館參事,葉琴 (1932級) 為立法委員,洪維溥(1936級) 為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校長,居浩然 (1936級) 為私立淡江英文專科學校校長,台大、中興、東吳教授,周榮德 (1937級) 為北密西根大學教授等,

政治系17人: 高士銘 (1933級) 為駐海地大使,王之珍 (1934級) 為駐阿根廷、烏拉圭、委內瑞拉大使,吳世英 (1934級) 為駐日本公使,駐伊朗大使,陳樂橋 (1934級) 為中華徵信公司總經理,俞國華 (1936級) 為中央銀行總裁、財政部長和行政院院長,萬賡年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教授,鄒文海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劉振鵬 (1938級) 駐土耳其、菲律賓、希臘等國大使館參事,郭鐸 (1938級) 為中花蓮市市長等,

經濟系37人: 孫碧奇 (1929級) 為駐牙買加、巴貝多、菲律賓大使,謝兆芬 (1929級) 為中信局駐韓代表,王元照 (1930級) 為國際貨幣基金業務部處長,李植泉 (1931級) 為台灣省政府統計處長、私立致理商專創辦人,張人傑 (1931級) 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板橋廠廠長,梁學彬 (1933級) 為交通銀行駐菲律賓宿霧分行總經理,劉全忠 (1933級) 為立法委員,高德超 (1934級) 為經濟部統計長,師大及淡大教授,陳斯愷 (1938級) 為台糖公司財務副總經理等,

四、文學院有31人,
中文系8人:曲顯功 (1932級) 為台大教授,許世英 (1934級) 為台大、師大教授,趙賡颺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譚任淑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董童龢 (1936級) 為台大教授等,

外文系13人: 饒餘威 (1933級) 為香港浸信書院院長,楊知禮 (1937級) 為曼谷公富公司總經理,唐雲壽 (1938級) 為外交部駐紐約領事、海陸企業總經理,鄧文禮 (1938級) 為師大教授,李慧可 (1939級) 為台大教授等,

歷史系10人: 周培智 (1929級) 為政大、成大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貴永(1929級) 中研院研究員、台灣大學教授,羅香林 (1930級) 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楊紹震 (1933級) 為中研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陶音 (1933級) 為師大教授,翁同文 (1939級) 為東吳大學教授, 靳廣濂(1943級) 為經濟部主秘、國營事業委員會執行長等,

清華留美公費留學生

第一屆 (1933年)
夏勤鐸 (國防化學們) 為中油公司駐美代表,曾任紐約清華同學會理事長,美國森美進出口公司創辦人,
顧光復 (飛機製造門)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空軍中將航空發展中心主任、台機公司總經理、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第二屆 (1934年)
宋作楠 (成本會計門) 為台糖公司協理、東吳大學教授,創立勤業會計師事務所,
楊紹震 (美國史) 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

第三屆 (1935年)
方聲恒 (儀器製造門) 為台灣大學教授,
李慶遠 (地理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第四屆 (1936年)
王兆振 (實用無線電學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兼董事長,
孫晉三 (英國文學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孫觀漢 (玻璃製造學門) 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張明哲 (化學門)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

第五屆 (1941年)
葉玄 (汽車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光華開發科技公司董事長,

第六屆 (1944年)
沈申甫 (航空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由上可見,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於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9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由於國共內戰亂局,清華未曾呈報教育部1948及1949年兩屆畢業生名冊,目前有完整紀錄的,在兩岸分治前,僅止於1947年畢業生,而1929-1947年畢業生名錄資料盡載於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中。[1]
《彙編》於2004年出版,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才得以問世,為蘇先生所著《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的副產品,補充說明清華大學之所以為國內一流大學,除有良好的領導人、充沛的經費、優良的教研環境和充實的圖書儀器設備外,主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和優秀的學生。由於清華採取精英主義,文法理工四學院在校學生最多時不過千餘人,
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人數也不過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和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但他們對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學術、教育、科學研究及工業建設,均有卓越的表現和貢獻。本書便是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根據蘇先生導言: 「經歷二十餘年之努力,終於完成了《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3] 及《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二書;在進行研究清華校史時,不斷搜集有關清華教師和歷屆畢業生的生涯資料,作為《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之附錄,佐證清華教育之成就。然而專刊審查人以該師生名錄資料份量過大,建議另以資料彙編形式出版。這就是本書的由來。」「曾在清華執教之教師七百餘人,歷屆畢業生二千四百餘人,要搜尋他們的出身背景、學經歷和生涯資料,的確是件難事。幸得國科會支持,和兩助理積年累月,廣泛搜尋,細心摘錄編輯,雖有漏網之魚,成績亦甚可觀。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可能是一項創舉。」
「本資料彙編之特點,在羅列個人資料外,還分別作教師的各項統計分析,和畢業生年齡、籍貫統計,及職場時空分佈與成就貢獻。這些統計分析,有一部分取自《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一書,因移植於此,使讀者更了解這份資料彙編的意義,凸顯清華大學教育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彙編》分析1929-1947畢業生資料:
一、大學本科畢業生2,264人 (含女生158人),其中「文學院」426人,「法學院」683人,「理學院515人」,「工學院」640人。
二、「文學院」以「外文系」和「歷史系」人數較多,「法學院
以「經濟系」人數最多,「理學院以「化學系」和「地學系人數較多,「工學院」則以「土木系」和「機械系」人數較多。
三、「清華研究院」共有13個研究所,1933-1947年間,僅有畢業生61人。
四、於1944年以前,舉行過六屆公費留學考試,共錄取132人。
對照「新竹清華」在2022年有1910人獲頒學士學位,2505人獲頒碩士學位,250人取得博士學位,共有4,665人畢業,往昔今日有很大的差異。
就時空分布及職場成就而言:
一、抗戰期間: 因應戰時需要,多在中國西南和西北部,從事公路、兵工、機械、採礦、美軍翻譯等基礎工作。
二、抗戰勝利後四年: 分散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的政府單位,從事工礦、交通、金融和教育等工作。
三、1949-1980年: 是事業成就巔峰期,不論在大陸、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都居於各行業中高階層領導地位。
四、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在大陸以外地區,有十人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二人被選為歐美科學院院士,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本資料彙編之資料來源,主要依據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教職員錄1927-1949》、《國立西南聯大31年度教員名冊》、《清華大學一覽》(教職員錄,1947)、《清華機械工程系概況》(1936)、《清華大學1929-1947年度畢業生名冊》、《清華同學錄》(1937)、北京及新竹兩地清華大學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清華大學1938級六十週年紀念集》(1998)、橋川時雄編纂之《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劉紹唐主編之《民國人物小傳》、黃延復、王小寧整理之《梅貽琦日記,1941-1946》、《吳宓日記》7冊、《清華人物志》4冊、《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錄》(1948)、《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錄》(1996)、《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199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37-194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纂之《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以及其他清華大學出版物與清華師生傳記、回憶錄和各級同學週年紀念集(尤以1938級最翔實)等文獻。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3]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79),台北 (1996)。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支持清華「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

支持清華「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聯合國倡議的目標。將從2016年一直持續到2030年。這一系列目標共有17大項169項具體目標。洋洋灑灑是聯合國界結合國際間許多有心人擬定的目標

人類世據估計約有十萬年人與自然相處一向甚為平和。到十八世紀末期工業革命讓人的能力大為增強,秉持「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認為「人定勝天」,開始對自然予取予求,兩百年下來,越演越烈,漸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目前地球上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急遽升高,全球暖化效應已造成很大的衝擊再加上環境汙染化石能源枯竭、熱帶雨林大量流失,不幸的是國際間及各國國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發展遭到滯礙,甚至國際間紛爭不斷,尤其多國持有足以毀滅全球的核子武器,讓人擔心「人類世」是否已走到盡頭,遑論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目標」自然是值得倡議與支持的;只是目前有兩大困難問題必須克服: 

一、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霸權以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耗世界百分之二十的能源,製造超過百分之十四的溫室氣體,但現任川普總統以及約一半的美國人,否認有氣候變遷的危機,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反而大量開採化石能源,又未致力於開發綠色能源,同時政客們都避談節約能源消耗,即使新任拜登總統恐也「無力回天」;加上現今世界西方媒體的強勢話語權,連譴責美國的「橫行霸道」的聲音都很微弱,更不要談強制或制裁;

二、世界由於西方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荼毒各國間發展極度不均有至少十億人仍陷於極端貧窮,也就以目前標準按照每天生活費不足1.95美元。事實上現在全球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 約為美金一萬元,西方先進國家中美國超過六萬元,其他也都在四萬元以上。所以各國發展目標必然不同,要落後國家與西方先進國家同步節能減碳,抑制經濟發展,顯然不合實際。 

因此人類必須要有足夠智慧先解決這兩項基本問題

台灣在全球以人口與國內生產毛額 (GDP) 來看屬於中等國家自有支持永續發展目標的義務但要注意的是台灣在排碳總量與每單位排碳量/國內生產毛額指標上,在世界上是很落後,須要大家在現階段致力改進。

清華在今年開始展開「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十月底曾在林福仁副執行長的引導下,參觀在旺宏館川堂舉辦的「永續發展目標」展覽,內容相當豐富,是第一階段推廣認知的重要活動,另一方面也舉辦專題海報競賽,訪問並尋求師長支持,在專屬網站中播放訪問影片等活動,並邀請學生提出永續校園實踐方案,動員許多學生參與,深具意義。

我個人在近年研究重點上,致力於綠色能源的開發,包括利用奈米材料催化太陽光裂解海水產生氫能,開發敏化染料太陽電池、奈米發電機,以及使用綠色能源需用的再生鋰電池等,可說已有多年投身「永續發展目標」行動行列,未來也願意盡力協助並配合推動這項攸關人類生存的倡議。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小清華」十年有成

「小清華」十年有成

「小清華」是清華大學李家維等多位教授在2009年八八風災動員救災時,認為「救災要治本,必須培養一群有故鄉光榮感的山海守護神」,從教育根本做起,而推動成立小清華原民專班,得到教育部、外界捐款支持和屏北高中協助,設立於屏北高中,招收八八水災嚴重受災的六縣市原住民國中畢業生,學雜費、食宿費一律全免,希望培育優秀原住民人才;2010年開始招生,十年來,在許多屏北高中老師、清大教授與志工努力下,辦理清況優異,同學們自始學習情況良好;尤其難得的是,注重原住民文化之傳承,又有許多熱心志工的參與,專班雖不強調升學,但升學成績斐然。大學入學學測與甄試,都有很好的成績,大多數同學都將順利就讀於國立大學;許多人的善意與努力,再加上同學自愛自重,把握機會,一起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清華的理念,讓弱勢但努力向上的學子有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以建構自己的未來。小清華的腳色是給予有心學習的原住民青少年適當的機會﹔喜見這是一項極為成功的教育實驗,對教育當局妥善分配資源將是很好的啟示,畢竟教育原本就是要幫助學子發現天賦。

2010年「宿舍大樓捐贈啟用典禮」

「小清華」的成立歸功於許多熱心人士

參加100周年校慶

大小清華交流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清華行思與隨筆 (下) 」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 (下)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內容簡介 
  「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從青年學者到中研院士;從個人經歷到清華歷史;從理工知識到人文關懷。
  在跨界向度中呈現自我思辨歷程與生命印記。
  在文字書寫中,咀嚼來時路。
《清華行思與隨筆》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彙集作者於清華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下冊內容有活動展覽手冊與紀念特刊等各類書籍序言、專書推薦,與材料科學發展與見解所開展出的材料科學之學術動態。其中亦收入作者學思、任職、旅遊等個人經驗與歷程;並有生命紀念與追思及讀書筆記。同時延續《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書籍,收錄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全書藉書寫整理思緒及抒懷,為己學術生涯與生命記憶留存「紀念與紀錄」,展現文理並重、行思交融的洞見與文筆,為學研與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特色
§ 本書系列收錄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
§ 全書數百張的影像紀錄,使文字與圖像相互輝映,印刻珍貴的人生路程。

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今年4月與5月出版。
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 「文章彙集」、「清華一百問」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六十餘篇,約三十餘萬字。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最好的留存「紀念與紀錄」方式,就是整理集結出書,同時感謝協助編輯「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的黃鈴棋小姐「輕車熟路」,在演講文集出版告一段落後,又再次投入本書的編輯工作。
本書內容包括歷年來因不同身分,如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校長、國科會副主委等,應邀撰文,包括清華專書及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清華材料系系刊及紀念專刊邀稿﹔「國科會」與「科學園區」專刊邀稿﹔「中國時報」《漫談清華故事》專欄,「工業材料雜誌」《煮字集》專欄﹔「清華百人會」簡訊邀稿﹔「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簡訊與專刊邀稿等。
另一類稿件為報告性質,如清華校長校務報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會員動態》﹔「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等。
次一類則是專書推薦序言以及各項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紀念特刊序言。
再次是個人經驗與歷程,包括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後所撰「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當選中研院院士後慶祝會所寫「我的學思歷程」,旅遊後所撰「寮國之旅」、「北京之旅」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養成撰寫致詞稿的習慣後,體會到利用撰文整理思緒及抒懷的優點,所以在碰到感受比較深的事件時,也盡量抽時間撰文以「紀念與紀錄」﹔這部分包括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記,如「五四運動100周年」、「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寮國之旅」、「兩岸清華校長交流」等。
最後一類則為致詞稿;由於「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收錄迄2018年底的 文稿,而考量未來不大可能另外會有新文集以及二、三十萬字的新致詞稿集結 出書,所以將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納入,作為一個階段文稿的整理。同時也 載入本人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中 致詞稿。
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 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在大二暑假為 「台大物理學系」系刊「時空」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 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 寫照。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論及歷史的目的時,認為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鑑」,而歷史變遷即社會活動,尤重增益的活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好像一座高山,須得常常設法走上高山添上一把土」﹔此番將目前所能蒐集到的非理工專業文稿近四十萬言,鉅細靡遺編錄成書,雖不無「敝帚自珍」之心,尤冀有為全部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清華工學院」黃筱平先生協助尋找舊檔以及林靜宜助理謄打多篇文稿,在此一併致謝。同時在此為許多關心的友朋預告﹕拙作「清華的故事」也將於今年稍後出版。

目錄
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
「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手冊序 012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手冊序言 014
書法家羅際鴻先生個展手冊序 016
「科學與藝術―傑出學人書法展」展冊序文 018
紀念特刊序言
「清華數學系五十周年慶特刊」序言 022
「新竹中學90周年紀念特刊」感言 024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源啟用二十週年回顧」
  序文 027

材料科學發展與見解
專業學會的角色與定位
  ―「材料科學學會」八十五年年會致詞 030
我國材料科技教育與研究現況與展望 033
「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 043
材料產業科技人才培育研討會報告 046
工研院二十周年
  ―我國材料科學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 048
「材料科學學會」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想法與做法 062
材料科學學會現階段的努力的方向
  ―「材料科學學會」八十六年年會致詞 069
「材料科學學會」三十而立(代序) 071
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 079
「材料化學與物理」出版沿革與展望 088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四十而不惑 096
「材料化學與物理」初期出版沿革 099

閱讀筆記與專書推薦
推薦「科學人」短文 108
「快思慢想」筆記 109
創新之國以色列 114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閱讀筆記 120
「大腦解密手冊」筆記 137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筆記 147
「決策分析與管理」推薦 161
「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筆記 162
「為第三帝國服務:希特勒與科學家的拉鋸戰」
  筆記與讀後感 171
「大數據資本主義」筆記 178

個人經驗與歷程
徐賢修教授問談摘記 188
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191
我的學思歷程 204
我的閱讀經驗(一)―106年奇景光電講座 209
寮國之旅 212
北京之旅 223
參加北京「第四屆國際納米能源及系統會議」紀事 231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一):
  行程特色與一般印象 239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二):萊茵河風情 245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三):
  海德堡、賓士博物館 249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四):
  紐倫堡(Nuremberg) 253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五):
  拜羅伊特(Bayreuth) 256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六):
  羅騰堡(Rothenburg) 261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七):慕尼黑(Munich) 265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八):
  新天鵝堡(New Swan Stone Castle) 270
008 清華行思與隨筆(下)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九):萊比錫(Leipzig) 275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
  德勒斯登(Dresden) 281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一):
  威斯教堂(Wieskirche)與楚格峰(Zugspitz) 288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二):柏林(Berlin) 292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三):
  寧芬堡宮(Schloss Nymphenburg) 299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四):
  忘憂宮(Schloss Sanssouci) 304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五):
  漢堡(Hamburg) 311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六):
  法蘭克福(Frankfurt) 316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七):
  呂貝克(Lubeck) 324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八):
  布萊梅(Bremen) 329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十九):
  施威林宮(Schweriner Schloss) 334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二十):後記 338

生命紀念與追思
悼念徐聰仁教授 348
追憶張永山教授 350
追思沈君山校長 354
紀念黃延復教授兼為「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
  紀念會」文集序 361
生命之句―紀念辛志平校長 364
追思侯王淑昭女士 367
追思劉國雄教授 371
驚聞蔡安邦院士辭世 374

2019年演講詞
2019年清華材料系尾牙致詞 378
岳南先生來台發表《大學與大師》繁體字版
  與祭梅午宴致詞 380
馬英九前總統演講致詞 383
「人工智慧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
  研討會開幕致詞 386
「人工智慧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
  研討會閉幕致詞 390
2019年「清華百人會」晚會致詞 393
「堅毅之心」陳繼仁傑出校友紀念雕塑揭幕致詞 397
「清華材料系雙百會」勒石揭牌致詞 400
2019年「材子材女回娘家」活動致詞 403
清華大學材料系書報討論―「人工智慧對未來的
  挑戰與影響」(節錄) 405
材料系業界導師講座:台積電廖德堆副總經理
  「我們與成功的距離」演講致詞 412
「人工智慧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
  研討會開幕致詞 415
「人工智慧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
  研討會閉幕致詞 418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演講致詞 423
台積電余振華副總經理演講致詞與後記 426
郭毅可院士「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講座與談 429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內容簡介  
  「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從青年學者到中研院士;從個人經歷到清華歷史;從理工知識到人文關懷。
  在跨界向度中呈現自我思辨歷程與生命印記。
  在文字書寫中,咀嚼來時路。
  《清華行思與隨筆》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彙集作者於清華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上冊內容以清華大學及理工材料相關資訊為主要對象,包括清華專書、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漫談清華故事;兩岸清華及百人會記錄等清華印記。亦有工學院研討會致詞,及清華材料系系刊、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科學月刊、工業材料雜誌等理工專欄邀稿。另有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及偶思隨筆,暨材料科學理事長報告及學會會員動態。全書藉書寫整理思緒及抒懷,為己學術生涯留存「紀念與紀錄」,展現文理並重、行思交融的洞見與文筆,為學研與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特色
§ 本書系列收錄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
§ 全書數百張的影像紀錄,使文字與圖像相互輝映,印刻珍貴的人生路程。

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今年4月與5月出版。

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 「文章彙集」、「清華一百問」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六十餘篇,約三十餘萬字。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最好的留存「紀念與紀錄」方式,就是整理集結出書,同時感謝協助編輯「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的黃鈴棋小姐「輕車熟路」,在演講文集出版告一段落後,又再次投入本書的編輯工作。

本書內容包括歷年來因不同身分,如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校長、國科會副主委等,應邀撰文,包括清華專書及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清華材料系系刊及紀念專刊邀稿﹔「國科會」與「科學園區」專刊邀稿﹔「中國時報」《漫談清華故事》專欄,「工業材料雜誌」《煮字集》專欄﹔「清華百人會」簡訊邀稿﹔「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簡訊與專刊邀稿等。

另一類稿件為報告性質,如清華校長校務報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會員動態》﹔「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等。

次一類則是專書推薦序言以及各項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紀念特刊序言。

再次是個人經驗與歷程,包括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後所撰「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當選中研院院士後慶祝會所寫「我的學思歷程」,旅遊後所撰「寮國之旅」、「北京之旅」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養成撰寫致詞稿的習慣後,體會到利用撰文整理思緒及抒懷的優點,所以在碰到感受比較深的事件時,也盡量抽時間撰文以「紀念與紀錄」﹔這部分包括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記,如「五四運動100周年」、「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寮國之旅」、「兩岸清華校長交流」等。

最後一類則為致詞稿;由於「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收錄迄2018年底的 文稿,而考量未來不大可能另外會有新文集以及二、三十萬字的新致詞稿集結 出書,所以將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納入,作為一個階段文稿的整理。同時也 載入本人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中 致詞稿。

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 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在大二暑假為 「台大物理學系」系刊「時空」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 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 寫照。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論及歷史的目的時,認為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鑑」,而歷史變遷即社會活動,尤重增益的活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好像一座高山,須得常常設法走上高山添上一把土」﹔此番將目前所能蒐集到的非理工專業文稿近四十萬言,鉅細靡遺編錄成書,雖不無「敝帚自珍」之心,尤冀有為全部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清華工學院」黃筱平先生協助尋找舊檔以及林靜宜助理謄打多篇文稿,在此一併致謝。同時在此為許多關心的友朋預告﹕拙作「清華的故事」也將於今年稍後出版。

目錄
▍清華校長就職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就職一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兩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三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四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出版專書序言
「綠能清華」專書序言
「溫馨清華」專書序言
「創業清華」序言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藝於言表」序言
「話說清華」、「圖像清華」序言
「游藝清華」專書序言
「人培清華」序言
「梅竹清華」專書序言
「人物清華」專書序言
「相約清華」序言
「百歲清華」專書序言
「師鐸清華」序言
「遊藝清華II」序言
「通識清華」序言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國際志工系列叢書」序言

▍人文教育與科技專刊、手冊序言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成功湖畔談成功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102年度新生手冊」序言
歷史跫音 文化饗宴
給2013與2014畢業生的話

▍清華出版傳記序言
「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序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序言
「陳守信院士回憶錄」序言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序言
「黃秉乾院士傳」序
「張永山院士傳記」推薦序──《一代學人張永山》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序

▍漫談清華故事
漫談清華故事──破除畫地自限的思維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時期 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教育的目標
漫談清華故事──凍漲學費與社會公義
漫談清華故事──學術大師
漫談清華故事──網路課程海嘯來了
漫談清華故事──海嘯來了然後呢
漫談清華故事──勇於嘗試 面對新環境
漫談清華故事──諾貝爾大師風範
漫談清華故事──猶太人的成就與精神
漫談清華故事──父子雙傑掌清大 傳承奉獻
漫談清華故事──滾滾遼河 一時多少豪傑
漫談清華故事──新移民與楚材晉用
漫談清華故事──奕園公共藝術與沈君山前校長
漫談清華故事──仗義每多屠狗輩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文武雙傑 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
漫談清華故事──世界大學排名的迷思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之子 清華之師
漫談清華故事──偉大科學成就與人性光輝
漫談清華故事──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或逐夢天涯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國際化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大學的IT(印度─台灣)策略
漫談清華故事──華語講授課程線上學習
漫談清華故事──沒竹演唱會
漫談清華故事──見故人而思故人
漫談清華故事──數學落差
漫談清華故事──學習資源中心啟用

▍「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致詞
「有機光電材料與元件製程」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產業電子化」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系統創意設計」研討會致詞:談創意設計
「塑膠成型加工製造」研討會致詞
「奈米科技研討會」致詞:奈米材料研究
「分離式能源系統研討會」致詞:奈米碳管的聯想

▍兩岸清華
兩岸清華校長交流──兩岸清華一家親之一例
追思李恆德院士──兩岸清華一家親又一例

▍清華百人會紀錄
眾志成城──「清華百人會」序言
「清華百人會」榮譽會長的話
「清華百人會」重要里程碑

▍校長的話
2010年美國加州灣區梅竹賽賀詞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2011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校長的話
「EMBA校友會eNEWS年度會訊首刊號」序言

▍清華材料系系刊與專刊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自強不息
匆匆十五年

▍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
惠我良多三十年
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
竹科三十而立
「科學工業同業公會三十周年」專刊序言

▍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一個時代的斯文》修訂版序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序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序
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新書序
「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序

▍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第五屆破壞科學(Fracture Science)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漢學與物質文化──從臺北「金萱會」到「新漢學」論壇」序言
台灣的工程教育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序
「人工智慧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科學月刊」邀稿
結晶學之革命:準週期性晶體之發現
「材料科學」專輯卷首語
過去二十年材料科學的尖端發展

▍煮字集
煮字集──煮字
煮字集──漢化姓氏知多少
煮字集──真確(Factfulness)

▍偶思隨筆
誠慧健毅
自由與尊重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五四運動100周年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6-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9-3)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沈君山校長從擔任清華建校四位全職員工之一起,多年來對清華有長足的貢獻不幸於去年九月,在中風不省人事十一年後,病逝於清華園。[1] 追思會於1222日在清華舉行學校為紀念沈校長對清華的貢獻,宣布將整建建大禮堂為一流的音樂廳 「君山音樂廳」。所需經費預估約一億六千萬元,希望由募款方式取得。

由於目前國內外經濟情況均不明朗,籌募經費並不容易。有緣的是我正擔任國內半導體大廠「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獨立董事,知道聯電與清華有很深的淵源,現任洪嘉聰董事長熱心公益且雅好藝文,遂與同為董事的劉炯朗前校長以及電資學院徐爵民前院長商量,共同向洪董事長建議,是否請「聯電」捐贈約一億元,洪董事長也很爽快的答應,並經2019424日董事會通過,而與清華於56日簽約,以「君山音樂廳 聯電館」命名,完成美事一樁。

說起「聯電」與清華的淵源,可謂罄竹難書。首先「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新竹科學園區」內最先建廠的企業之一﹔由於與清華緊鄰,互動很是頻繁,尤其我本人研究方向約在同時轉向半導體領域,開始與「聯電」同行。記憶中,在1980年年代初期,多次與當時的曹興誠總經理共同擔任研究生畢業口試委員﹔同時在「聯電」領軍下,台灣半導體業欣欣向榮,成為高級研究人才,尤其是博士級人才的「愛用者」,而所用的第二位博士,就是我指導的博士生。還有一項有趣的紀錄是,在1990年左右,曹興誠董事長應邀到清華演講時,曾提到「聯電」最先雇用的十位博士,有三位是我指導的博士生。另外曹興誠董事長與沈君山校長是圍棋棋友,有下棋捐給清華多少錢的對弈趣談,據說曹興誠董事長欠清華一千五百萬元。在我擔任校長期間,有一次曹興誠董事長與廣達的林百里董事長對談「收藏」雅集,論資排輩,除發現我們三人是台灣大學連續三屆的畢業生外,在我向曹興誠董事長求證對弈傳說時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另一方面,由於「師以生貴」,在其間我曾多次執行「聯電」的研究計畫,獲得許多共同申請專利,同時眼見許多學生在「聯電」平步青雲,多人逐漸升遷至處長、廠長以至副總以及子公司總經理﹔同時在我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六年期間,成立的「產學研聯盟」,「聯電」一直是忠實會員。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擔任校長期間,洪嘉聰董事長公子剛好也考入清華,洪董「愛屋及烏」,匿名獨捐五百萬元給清華運用﹔幾年後在我決定將該款項用為「清華永續基金」而希望將贊助者芳名勒石紀念時,仍未得到洪董同意具名﹔據知洪董公子現正創業中,但仍定期將薪資一半捐贈給清華,誠為難能可貴。

近年來,我的研究方向逐漸轉至「奈米材料與元件」,與「聯電」半導體主業直接互動較少。僅在2016年月5應當時顏博文執行長之邀,到「聯電」以「數位科技引導的未來」為題演講 [2]。另一方面,顏博文執行長是清華傑出校友,我的同事也是我以前的專題生與助理游萃蓉教授近年借調到「聯電」,擔任了好幾年的研發副總,讓我對對「聯電」的動態有相當的掌握,去年六月應邀擔任「聯電」獨立董事,關係自然更為密切。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雙華同輝」,是台灣產業贊助高教的佳話,不僅嘉惠清華師生,而且造福所有「愛樂者」。

[1] https://lihjchen100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


沈君山校長對清華有長足貢獻

洪嘉聰董事長熱心公益且雅好藝文

曹興誠董事長與沈君山校長是圍棋棋友

台灣大學連續三屆畢業生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於本月25-28應本校「高熵材料研發中心」邀請到清華參訪並演講。講題為「多元介金屬奈米顆粒強化高熵合金之奇特機械性質及行為」(Unusu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HEAs hardening with multicomponent intermetallic Nanoparticles)今年六月下旬我與劉錦川院士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Nano-2018會議中曾一起在其材料高峰會中擔任講員﹔講員的任務是介紹當前最前沿的材料研究,劉院士的題目正是「新高熵合金奈米結構材料與軟磁性」(New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Based on HEA Superalloys and Soft-magnetic MGs),但當時每個人只有八分鐘,此次劉院士有一個多的小時的演講時間,讓聽眾大飽耳福。劉院士的演講,所用的名詞與觀念,都是修習過「物理冶金」的學子所熟悉的,但能應用在高熵合金的前沿研究,正如劉院士常說的「舊瓶換新酒」,獲得豐碩的成果﹔一方面顯示其非凡的功力,一方面也很值得後進參考。

劉院士在台大比我高八屆,雖與我不同系(機械系與物理系),但是我的前輩 ﹔我最先認識他是1976年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一次應邀到劉院士任職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演講,當時劉院士已是很有名氣的學者,承蒙他熱誠接待。隔年我回到清華,因為劉院士專長是在高溫合金材料方面,與我研究領域不同,再加上我經常參加的學術會議主辦的美國學會(MRS)與劉院士活躍的學會(TMS)也不同,所以在國外見面機會並不多,但在劉院士回國講學時,見過幾次面,同時知道劉院士在學術界頭角崢嶸,得到許多榮譽﹔2008年,我僥倖獲得TMS (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Hume-Rothery Award,據知多仰賴劉院士以獎項委員會成員(MemberAward Committee) 的身分玉成,在此也要深致謝忱。
       
上個月「中國材料學會」為歡慶五十周年,出版了一本「台灣材料人成就世界事: 20位領航者的人生故事」新書我很榮幸能與劉院士同榜而且年輕時的照片恰巧一起出現於封面上。該書對劉院士的研究有相當具體的介紹,劉院士在1967年自布朗大學獲得材料博士學位後,即到ORNL工作,從事高溫合金材料研究,在金屬間化合物以及金屬玻璃等研究獲得非凡成就。在長達四十年的服務後,退休轉往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努力不懈,為學一以貫之,是學者的典範。據劉院士自述,在ORNL連續三十年均得到每年美金兩百萬元經費的支持,可見其所受到的高度肯定。這本書另外還報導了好幾位清華教師與校友,很值得大家一讀。

劉院士近年來投入高熵合金研究清大材料系是高熵合金研究發源地葉均蔚教授在這方面的貢獻,已普遍獲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高熵合金研究目前已成顯學,在國內得到大型專案計畫補助,而葉均蔚教授今年更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深耕計畫」的獎助,劉院士幾年前就已看出其潛力而積極投入,獲得相當傑出的結果,對整個領域,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尤其劉院士領導的香港城市大學團隊,參與了大陸「南方科技大學」主導的一個大型「材料基因組計畫」。這裡所謂大型可能要改稱巨型,因為是一個二十億人民幣(約九十億台幣)的計畫﹔「材料基因組計畫」結合基礎理論計算,模擬,數據資料庫大數據與實作,期待加速材料的研發,縮短研究至實用之時間﹔而「材料基因組計畫」之研究模式,正是高熵合金研究之所需,未來期盼劉院士團隊未來能與清華的團隊更密切的合作,共同在科學前沿努力,再創高峰。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新書序

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新書序

十一月初很意外的收到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的電子郵件如下

敬愛的陳校長您好:
我是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首先要感謝校長引進7-11進清華校園,讓靖普有機會為學校師生提供服務,更加感謝校長在小七開幕時,又親臨現場鼓勵指導,成為靖普進步成長的最大動力。
今年靖普將清華、交通十幾年來的經營經驗,運用了50篇小故事的方式編輯成書,預計於12月初出版上架,在此再次大膽冒眛請求敬愛的陳校長,可否能為靖普的新書寫推薦序,相信在校長的加持下,必定深受讀者喜愛。
先附上文稿懇請校長不吝指導,若校長時間允許,我再送紙本資料到辦公室。
打擾之處尚請見諒!

由於清華7-11的服務素有口碑,本人當即回函應允敲定了為新書寫序機緣

在台灣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便利商店,通常便利商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時提供各種服務,堪稱「便利7-11尤為業者龍頭,便利商店門市成為街頭風景線一部份大眾習以為常,而不會想到,背後可能衍生許多動人與多有啟發的故事,在制式店面、商品與服務表象下,平凡中見其不平凡。徐店長這本新書正足以讓人感受到一位有心、用心、熱心、真心、貼心並充滿愛心、善心經營店長的心聲和故事。

本書行文流暢,經營者之用心與熱誠洋溢其中。徐店長在自序中提到「想透過本書將發生在生活周邊的小故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傳達多年來的經營理念與技巧,希望讓大家能得到一些啟發與幫助,成為服務業的好手。」本人在閱讀全書後,深為各個故事吸引﹔徐店長提出「經營重特點、服務貴真誠」理念,並確實施行。他「期望每個走進門市的顧客,都能夠帶者滿足與喜樂離開門市」,不以「以客為尊,顧客至上」為口號,而是「從心底出發,以真誠的心為起點,推行到實務中」,讓人深為感佩。另一方面也可見在多方面發揮創意,例如創造地景焦點,吸引顧客,並認為「顧客服務一定要到位,一定要超乎期待,才能感動人心」,「服務只要出乎一片真誠的心,就能感動別人,感動自己」,「每當在門市完成一次感動人心的服務,就是為門市成就一分正向磁場」﹔如清華謝小芩學務長在序言中所提到,他在清華經營對學生社團活動贊助不遺餘力,對顧客提供「額外」貼心服務,種種事蹟,可見徐店長充滿熱情、真心實踐,讓人感動。

清華7-11五年多來服務到位,與學校師生互動良好,徐店長歷練豐富,現今專心經營校園便利商店,以其人生智慧,親身體驗,將周邊故事與心得見諸文字,彙集成書,與大眾分享﹔全書發揚正向思考與理念,並讓人對已經相當熟悉的「小七」更多了一分親切感,料將吸引廣大讀者,開卷有益,故樂為之推薦。

陳力俊 謹序於清華園

一○五年十一月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生命之句 - 紀念辛志平校長

母校畢業40年的學弟們,編纂第41期《新竹中學校友會會刊》,盛情邀稿,身為「竹中人」,以往只要有新竹中學校友邀稿要求,我直覺的反應都是一口答應,這次自然也不例外;不久前學弟們來催稿,要動筆時,才想到歷年來,寫了有關竹中與辛志平校長好幾篇文章;這篇文章,也許可談談校長生平對學子的啟發。

我心目中的新竹中學,自然與辛志平校長連結在一起;在竹中三年多,從新生訓練時看見他彎腰檢垃圾,到朝會與週會諄諄善誘,身教言教,竹中學生在優良的師資授業解惑下,接受五育並重、文理兼修的完善教育,都與辛校長以全部心力辦學,息息相關,而這種關聯,在越是年長之際,感受越深切,越覺其可貴。
最近從閱讀中,看到所謂 life sentence (生命之句)的說法。英文無期徒刑的判決,常作sentenced to life,結了婚,一路相守,白首偕老,也可戲稱 sentenced to life,但此處 life sentence 是以一句話,總結一個人的一生;大物理學家Boltzmann的墓碑上刻的是 S= klogW 公式,道盡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劃時代的貢獻;美國大學籃球賽保持得到冠軍次數記錄的教練John Wooden說,他希望熟人記得他「對待別人的方式是『和藹與體貼』(kindness and considerateness)」;每個人的生命之句,代表一個傳承(legacy), 設想在生命終了時,熟人以一句話總結一個人的一生,他們會說什麼?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會留下什麼?希望認識的人怎麼記得我們?
那辛校長的生命之句是什麼?他曾說(大意):「一生以兩件事為榮,一是抗日,一是辦新竹中學」。所以應可以說,他的生命之句在早期是「抗日有功」,到後期則是「辦好新竹中學」。竹中的校友們很多會同意辛校長的生命之句是「把新竹中學辦成讓莘莘學子五育並進的中學」。多少人敬佩他、感念他;大家可曾想過,如果我們的生命中少了辛校長,會有什麼不一樣?
約在我唸新竹中學時期崛起的「披頭四」(Beatles)樂團,至今普遍被認為是對世界社會與文化最有影響力的樂團,他們有一首告別曲「漫長與曲折的路」(The Long and Windy Road),比喻人生是一段漫長與曲折的旅程,難於掌控並預見終點;美國知名的領導專家、演說家John Maxwell說:「人們會以一句話總結你的一生」(People will summarize your life in one sentence,pick it now),勉勵人及早擇定目標並努力以赴:辛校長在青少年時期寫「我的志願」作文時,很可能沒有發願做「一個偉大的校長」,但在新竹中學辦學有成,名聞遐邇之時,也很可能沒有想過以做「一個偉大的校長」為「生命之句」;大家應熟知辛校長曾獲選天下雜誌「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顯示不止竹中人,同時是台灣民眾普遍推崇的教育家;雖說生涯不一定是規劃來的,只要方向正確,成事畢竟在人。所有竹中人經過竹中「誠慧健毅」洗禮,至少是辛校長「無心插柳」下而得為成蔭之柳,何其有幸,當思索自己的生命之句是什麼?如果以此為念,豈不應該從今天起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用心開創傳承,在身後仍能影響別人?辛校長典範在昔,是很好的指引。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給2013與2014畢業生的話

[前記] 去年畢業生聯誼會的負責同學來邀稿,後來失聯,所以寫好的稿件暫「存諸高閣」,今年畢聯誼會同學再來邀稿時,檢視去年的稿件,似仍適用,謹以獻給2013與2014畢業同學。


畢業時節將屆,畢業生聯誼會的負責同學希望我寫一些勉勵的話;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碑,在畢業典禮中,學校一般會邀請一位社會上事業成功、卓有聲譽的貴賓演講,將他們的人生智慧在關鍵時刻與畢業生分享,是非常美好而有意義的事;但你如果問一些過來人,恐怕很少人記得他大學畢業時特邀演講貴賓講了甚麼話,在畢業典禮中,校長說的話,合理的猜測是更不容樂觀;一個希望是如果形諸文字效果可能好很多,所以我欣然接受邀請。

雖然邀稿同學沒有限制篇幅,太長的文章總不是很恰當;由於請校長撰文是一種新的嘗試,我也在此做一個新的嘗試;也就是摘錄一部份我在過去一年在學校各種場合對不同的群體同學說的話,而附有原致詞稿網址,一方面可節省篇幅,一方面也可讓有興趣的同學從原始講稿看到我說話的原委或出處;
2012新進教師研討會致詞-120903
「永遠不要錯過能讓你大放異彩的機會」(Never ever miss an opportunity to be fabulous)


101年新生講習致詞-120911
「有些書可淺嘗即止,有些可吞嚥,少部份書需咀嚼與消化,也就是說,某些書只需讀一部份,某些書瀏覽一下就好,少部份書則應全心精讀細琢」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猶太聖經「塔木德」中有三問,「不是我,是誰」?「不是現在,是什麼時候」?「不幫助人,我活著有甚麼意義」?是很值得大家深思的。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作者 F. Scott Fitzgerald說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也就是說有一流智慧的領導人要容納兩種相反的概念在心中盤桓,從中衡量,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不要被教條、迷信、口號、習俗甚至情緒誤導與迷惑,是很有道理的。
沈君山前校長題字「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並常將這兩句話「送給特別聰明、特別漂亮,或者特別有權勢的朋友」,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高高在上,便讓浮雲遮住了眼---因此,看不清腳下的真實世界是什麼了」,「出名容易成名難。出名可以靠運氣,但
是把名聲一直保持下去,卻得靠真本領,靠不斷的努力」


2012年教師節茶會致詞-120924
每個人都要能回答的三個重要問題,「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 「如何堅持原則過正直人生」?並了解「衡量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追尋快樂六大秘訣,包括確定目標、參與緊密的群體活動、有適當表達自我的管道、正向思考、從事公益與慈善工作、具有使命感,
「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保持快樂的人較容易成功」


期待未來領袖對談引言 - 120924
如果我們希望的「領袖人才」是指能「服萬人務」的人才,他的特質是:
一、大公無私,有誠信,具使命感與大格局,有寬大胸懷,
二、知識與能力;歌德說「人們所見到的,正是他們所知道的」,否則淪為視而不見,了解事務真象,具同理心,有能力方能落實好的想法,
三、見識與智慧, 能通古今之變,而能把握時機,作正確判斷,
四、表達能力強,長於溝通,知人善用,用人才德兼備,有清晰願景,不聽民調決策。


科學園區首任局長何宜慈先生紀念會致詞-130412
「挫折是工作的一部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Frustration is part of our job, and also part of our life),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其中有一部份就是補償這些挫折的」,
「要有工作熱情 ( eager to work )、要熱切地學習 ( eager to learn)、並
且要有企圖心成就事業 (eager to achieve))!
工作則要講究方法,努力工作 (work hard) 是一件事,更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工作 (work smart),最重要的是要工作精敏周到(work sharp)!」




各奔前程--誕生於清華的藝術份子-130415
祝福所有清華人「有自信與自尊、永遠真誠、能推己及人,勇於面對,
義無反顧」 (And may you grow to be proud, dignified and true. And do unto others as you'd have done to you. Be courageous and be brave.)
「我們過自己選擇的生活,盡力而為就無所謂成敗;如今我們年齒漸長,但並沒有更聰明些,因為我們不改初衷,夢想如昔」 (We'd live the life we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


清華合唱團五十周年音樂會致詞-130421
「在大學交到好朋友,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你豈不知擁有一顆年青的心是無價之寶?」(Don't you know that it's worth every treasure on earth to be young at heart)?
「如此你年老時才會驚歎生命的無限可能」 (And if you should survive to 105, look at all you'll derive out of being alive),


壬辰梅竹賽閉幕典禮致詞-120304
Life itself, road taken and road not taken make all the difference。也就是說有沒有體驗過,有極大的差異。
「送出去的電子郵件、上臉書、Youtube 是追不回來的」,尤其是情緒性的言語,可能造成難以修補的裂痕。


國際志工分享成果記者會致詞-111104
Making a living,意指謀生,與這相對應的是 make a life,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
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也就是我們以得取謀生,以付出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助人是最高貴的情操,慈善是普世價值。
The greatest mistake one can make is afraid of making one,即人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怕犯錯。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10 years ago, and the 2nd best is now! 十年樹木,所以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以前,但如果沒有做的話,此時現刻仍不失為次佳時間。


一百學年度精實管理研習會開幕致詞-110926


「把事情做好,不是靠信心,而是靠沒信心,」要義是把事情做好要長存警惕之心。


一百學年度大學部新生講習致詞-110906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要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 (learned man) 要「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對所有事務都有概念,對某些專業要能精到)
科學是教我們把事情做好 (Do the thing right),人文教育教我們做對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文理會通的人才能把對的事情做好 (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人能問的最高尚的問題是能做什麼有益的事,助人是人類最高情懷;
「規劃得好很好,說得好更好,做得好最好」。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本校體育室於100學年度時,為了紀錄14支運動代表隊的練習與成績,第一次集結出版校隊年刊,作為百年紀念的一個里程碑,101學年欣見在此基石上,又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在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拿下1639銅,締造了歷史紀錄,另外棒球隊睽違8年後再度拿到大專聯賽冠軍,足球隊更是18年來首度拿到二級冠軍,宛如小聯合國的足球隊,有來自各國的外籍學生,教練指導時多聲道傳播,英文、中文、粵語、馬來語此起彼落,且要瞭解不同國情文化,難度甚高。各團隊有此表現,實為學校大大增光!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本手冊是為科技報告寫作者而編寫;清楚展示「知識內容」與「文字形式」的密切關聯,強調寫作報告不只是專注「該寫甚麼」,「該怎麼寫」也同等重要。手冊係依據寫作中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近四年合作經驗,以IEK工程師的科技報告為範例,加以剖析編寫而成,深入淺出,是一本可讀性與實用性均高的佳作。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 - 成功湖畔談成功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清華大學這個大家庭,從今而後都與「百年清華」永久結合,與眾多學術大師、各領域傑出校友、優秀同學們同為清華人,可喜可賀。
清華代表清新美麗,校園美如其名,山明水秀,美不勝收;未來這幾年你的課業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都會在這美麗的清華園發生及經歷:在清華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第一湖」,也就是大禮堂前的「成功湖」;大家可曾想過,「什麼是成功?如何成功?」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認為「全方位的成功,才是成功,」『與成功有約』的準則與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相合,在培養內在修為、個人成功方面,大文豪歌德就曾說:「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有關與人相處的公眾成功面向,與「厚德載物」有相同意旨,激發改變外在行為的力量,進而創造全面成功的人生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102年度新生手冊序言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清華大學這個大家庭,未來這幾年你的課業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都會在這美麗的清華園發生及經歷。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遊藝清華II」序言

藝文走廊啟動自今,即將屆滿四週年,由於活動對協助營造校園文藝氛圍,有重大意義,本人自99年上任以來,每次藝文走廊的開展及週年慶相關活動,必定撥空參加,每一次都發現展出的內容越發多元化,展出主題也各不相同,舉凡繪畫、書法、攝影、彩繪、中國結及兒童作品等等,次次都有意外驚喜,顯見清華的同學、同仁及眷屬們個個臥虎藏龍,只待有適當園地發揮,很高興本校同仁能主動提出藝文走廊的構想,又協助落實,讓大家有了展現藝術天分及多元風貌的機會。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新竹中學90周年紀念特刊感言

觀賢人之光耀 聞一言以自壯

大多數人的成長,都深受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時代的影響,對我而言,高中時代是一個心智漸開,對知識學問探索以至世事人情充滿憧憬的時期,很幸運的,我是在辛志平校長一手擘建的新竹中學受教育,而且得以親炙一代教育家的風範。
我在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九十九年二月接任清華大學的校長,在致詞時都特別感謝辛志平校長是我生平的貴人,做人處事的導師,尤其個人在關鍵時刻所做的決定,雖然事前並沒有想辛校長會怎麼做?事後分析應都是他會認可的;受到他的耳提面命、潛移默化,在我的認知中,成年以後,個人理念大致與辛校長一致,言行受他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辛校長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說,我在竹中時,印象最深刻的他,應是撿垃圾的身影;我在清華材料系辦公室,前有大廳與長廊,原來常見有樂利包上所附的小吸管等垃圾,感到很不舒服;常與人一起抱怨現今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隨地丟垃圾,有一天,突然開悟,決定認養該區域為責任區,逢垃圾就撿,學生們知道後多幫忙撿,不久後,也很少有人再丟垃圾,二十多年來,變得幾無垃圾可撿;再則,我擔任校長後,覺得校園不夠乾淨,除以身作則,每天散步時順便撿垃圾外,並發動職工與學生「清親校園」運動,效果十分顯著,當年辛校長的身教,影響到約半世紀後的清華校園,身為教育界人士,能不凛然?
我在擔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長時,院長室中掛了一位書法家朋友所題「誠慧健毅」字幅,也曾為研究生聯合會寫了一篇「誠慧健毅」短文,以激勵研究所的同學,顯示辛校長最常闡釋的校訓是個人服膺的箴言;
誠代表誠信、誠實,面臨困難抉擇時,講誠信才能心安理得,一時得失在物換星移之後,是得是失,尚未可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我個人經驗中則常有一時不知得失,終究得有福報的經驗;誠實是上策,其理甚明。很多竹中校友都會模仿辛校長以廣東腔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研究教學貴在自知,是追求卓越的根本。
慧代表智慧,慧字一解是上面的兩個“丰”字分別代表國事和天下事,中間的“彐”字代表家,心繫於事,思考規律、聯繫與作用,如中庸所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則慧生焉。竹中辦學強調「德智体群美五育並重」,一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仍然堅持不分組教學。造就了樸實中不失活潑的學風。是智慧的表現。
竹中每年「陸上運動會」要求所有學生參加五千公尺或六千公尺越野賽跑,「水上運動會」則要能游過二十五公尺才能過關。加上每天早操以及兩運動會之前一兩個月的熱身運動,不僅讓學生在校時充分鍛鍊體魄,也常因此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我個人在不同階段均持續運動,數十年如一日,深得其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生事豈能盡如人意,如一遇挫折,即心灰意冷,讓親者痛仇者快;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挫折,以恆心毅力,有所堅持,才能擔重任行遠路。辛校長在竹中用心辦學,長達三十年;在「升學主義」盛行時期堅持健全教育理念,建立竹中優良傳統,是眾多學子的表率。
在竹中時,因學科成績表現優異,有不少次受到辛校長在頒獎時的勉勵,私下接觸並不多;倒是在畢業後,由於主編當屆畢業班的紀念冊,與辛校長有幾次面對面的談話;有一次他告訴我說用字要避免佶屈聱牙,另一次則是勉勵我未來要發揮文理會通的能力;這兩點耳提面命,讓我終生受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有言「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庶幾近之。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自由與尊重

今年適逢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學校舉辦一系列活動,希望弘揚梅校長教育理念、道德文章;梅校長特別注重通識,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不只潤身而止,亦所以自通於人也」。梅校長在軍閥特務橫行時代,全力衛護學生,在自由民主時代,國人已享有充分自由,必然希望學生謹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厚德一解是厚重的德行,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期待清華學生能實踐力行。我們在學校常強調,先做人再做公民再士農工商,就是這個道理。
日前本校學生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備詢時,站上備詢台以「偽善」「說謊」指責別人,學校看到平面及電子媒體報導後,認為不妥;清華強調自由校風,但也謹守人與人間互動的尊重,這是清華人應有的自律表現,我們樂見學生勇於關懷社會,參與公共事務,但以不妥的言詞對待任何人有失對人的基本尊重,亦恐為社會負面示範,故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希望導正視聽。
聲明稿發布以來,學校接到各界、教師與同學們各種不同的意見反應,7日本人也與關心本議題的教師與同學們進行對話,表達清華校園內向來包容多元意見的文化。學生和校方在不同議題上,可以就不同意見作理性溝通並積極對話。在整個過程中欣見清華學子以理性態度及方式進行訴求,並主動建議校方應建立溝通管道。學校必將儘速回應同學的意見,除開設公共議題、社會運動等相關領域通識課程外,也將更暢通同學參與公共議題的空間,使我們的學生在言說與論辯能力的養成,在生活中有實踐和學習的機會。
至於本事件在議題討論中,有人認為學校不應出面道歉。在此特別澄清,學校聲明僅是就校方立場,明告社會,清華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自始從未代表該生道歉;部份學生認為他們要爭取自由批判的權利,如果仔細看聲明稿,只是不認同以不妥言詞指責任何人,而對於個人理念、訴求都尊重自由闡述,惟不可違背基本做人道理,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據理力爭,就可以對人不尊重,將不會有理性討論空間,比較適當的是,先瞭解複雜問題的多面向,客觀的分析,保留對話的彈性空間,共同謀求解決之道;再度強調,學校並不曾對學生訴求有所評論,更談不上限制自由言論,學校的態度是肯定學生能作批判性思考。
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學習階段應給予適當空間,學校也一向充分尊重言論自由,並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關懷社會與關心公共議題活動;但如果身為本校學生,在公眾場合有不合宜的舉止,學校基於社會責任有義務作必要的澄清,以讓同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身為高等教育知識份子的清華人,在社會的高度期許下,更應重視自我責任,勇於關懷社會並展現公民素養。
在此事件中,本校學生以具體行動關懷社會公共議題,所展現的熱忱與實踐力,值得肯定。期許未來有更多青年學子投入,發揮清華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