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時期 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十二月清大舉辦兩件盛事,分別頒發名譽博士給中研院長翁啟惠、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從兩位台灣社會家喻戶曉名人的身教、言教以及在各領域的成就來觀察,深覺一個人要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時間管理益顯重要。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漫談清華故事-破除畫地自限的思維

多年來我們從學校工作中發現,很多人容易因循舊習,執著於長久養成的工作習慣,縱使已知目前做事的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卻未能檢視各環節上可能發生的缺漏處加以改善,以致於常因小小的缺憾,卻造成很大的影響。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師鐸清華] 序言

曾經有位賢明的人說過一段饒富意味的話:人生最困難的事有兩件,其一是把鈔票從別人的口袋放入自己的口袋,其二是把想法從自己的腦袋裝進別人的腦袋。這第二件事,由某種層面上來說其實正說明了教育的不易,但也僅僅說明了一半。教學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其困難處不僅在於老師須將多年練就的一身功力傳授給學生,時至今日,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環境下,老師還得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最終將教育現場的主動性與思考權還給學生,才能培育出具有獨立精神的下一代。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百歲清華」專書序言

百年校慶活動集錦
民國一百年將近尾,回顧這一整年百清華豐富且多元的慶典活,除了再度見證海外清華人的團結心及凝聚力,也見證行政團隊優質的規劃力及強大的執行;清華團隊挑戰了各式各樣「不可能的任務」,卻也成就了許許多多讓各界讚嘆的活動成果。 百年校慶熱閙歡騰氛圍漸趨於平,各項活動點點滴滴所累積的經驗及成,是智慧及心力的集,不應該如過眼雲煙般的消。凡走過必留下足,因此「百清華」專書透過影像紀實的方,忠實的呈現活動的,也將百校慶熱閙非凡的氣氛,久久長長的保存著。

經月餘持續由各單位集各類型的資,照片量之,整理過程的複雜度及困難性可想而。秘書處在有限的時間將資料逐一整理及分,編輯小組經多次的討「百清華」專書的編輯方向終漸為明朗。

「百清華」編輯,舉凡「清華的品牌故事「校友活動「校慶大會活動「思想論壇「名人演講或對「新館落「學術研討「各類型的動態活動」、「藝術饗宴」「媒體報導」等,以十一章節的架,記這一整年來校外各項動靜態校慶慶祝活,雖然無法鉅細靡遺完全收,但確也能一睹清華百年最大慶典的全貌。
「百清華」也記了各界對清華無限的祝福及期。馬英九總、行政院敦義院、立法院王金平院、李遠哲院、王力宏先敏求董事、侯貞雄董事長及鄭崇華董事長等政商名流都參與了清華百校慶系列活動慶;清華強而極有向心力的海外校,更以各種型式捐贈並踴躍參與母校的重要活;而中華民國郵 政總局也在建國百、清華百之際發「國立清華大學建校百年紀念郵票,為清華史的軌跡中留下重要的見證。
,兩岸清華同根同,競合又互,為迎接百年校,兩校互由副校長帶領代表團前往恭「百清華」也以圖像方式予以詳實記兩岸清華的友好互動關係。 走過一世,清華已建立難以被撼動的學術榮耀及聲;揮別歡慶的一,清華將持續積蓄能,再登學術領域另一個峰「百清華」不僅收藏繁,也將是社會大眾檢視清華成長,及作為清華進的推動力量。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相約清華」序言


    我與許明德兄互動比較密切大約是從十年前開始,當時清華大學正在遴選當年度傑出校友,我與他同為遴選委員。某晚有一位候選人剛好返國在工學院演講,散場時發現許明德兄特別從台北趕來聽並非屬其專業的演講,以作「評量」的參考,後來在遴選委員會也聽他報告專程與另一位候選人面談的經過,對時任中興保全事業群總裁大忙人的許校友為母校盡心盡力之情印象深刻。

明德兄於民國87 年,擔任由清華校友捐贈成立的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董事長」,民國88 年,擔任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系友會理事長,民國88年開始在校友會擔任理事、總幹事,民國92-98年更擔任校友理事長,對關係學校與校友間大小事務可謂「無役不與」。由於明德兄是宜蘭女婿,94 年本校宜蘭校區籌備主任的重任也落到他身上。近年來在台灣由於資源分散,大學財務是每個學校要面對的難題,清大成立「財務規劃室」,明德兄又慨然接下主任兼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接觸層面越來越廣,互動越來越密切。」他歷年來對清華個人捐款超過四百萬。今年清大為籌建「多功能體育館」,以成立「百人會」方式,希望招募百位校友,各捐款一百萬元以上,募集一億元資金,配合學校經費,早日達成興建新體育館的目標,作為清華創校百年暨在台建校五十五週年紀念,獲得校友熱烈廻響,至十一月底已募得校友捐款一億三仟多萬元。「百人會」之勸募工作,主要由「財務規劃室」執行。「財務規劃室」目前僅有專任助理一人,在短期間有如此佳績,明德兄親自操盤當居首功。「百人會」成員除了個人外,亦不乏夫妻檔、父母子女檔或系級組合,即為明德兄的創意。另外多次以倒數計時方式,透過電子郵件對校友密集轟炸,有不止一位校友笑稱:「最後只好投降加入。」不僅交出亮麗成績單,對凝聚校友向心力,別具意義。明德兄在書中說:「現在我最念茲在茲的,是對母校的感恩與回饋。」綜觀明德兄對清華愛校之殷,任事之勤,理事之多,貢獻之大,在非清華專任教師校友中,絕對空前。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2011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校長的話


2011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自民國七十四年首次舉辦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悠久歷史,更已成為每年歲末時期,新竹地區的文化盛事。


  中文系學生經過四年的文學陶冶,對於古今的人文精神有其特別的關心角度與詮釋,劇本由大四學生親自原創,及至演員、燈光、主題曲等皆是學生一手包辦,並特別邀請中文系專任教授予以指導,藉由這次親身參與舞台劇的製作,將四年所學,充分鎔鑄發揮在戲劇之上。

期待能透過本次演出,給予中文系全體師生與清華大學一份充實的畢業記憶,並在清華大學注入一股嶄新的人文精神。希望觀眾與學生能在欣賞表演之餘,引發對於人文議題更深刻的省思,同時接觸更為多元的文學領域,盡載中國文學的芬芳而歸。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人物清華」專書序言


    清華大學建校可追溯至西元1911年的「清華學堂」,當時乃由清廷以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賠款」設立。1956年,梅貽琦校長接受政府囑託,在新竹建校,延續清華輝煌的歷史與光榮傳統,同時克服建校初期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新竹清華今日之成長茁壯,奠定了最紮實的基礎。
    55年來,在歷屆校長帶領下,清華師生們秉持創校以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創新精神,天天求進步、時時在發展,讓清華大學逐漸走上坦途。如今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命科學、電機資訊、及管理等領域,且均衡發展的優良學府。清華不但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也肩負著創新科技研發及推動社會多元進步發展的使命。
    數十年來,新竹清華大學不但培育了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校友,校友與師長中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者更多達二十餘位,造就英才超過五萬人,絕大多數清華人在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均有優異表現,不但對國家有重大貢獻、得到社會普遍肯定,也為清華爭取到無上的光榮。
    新竹清華大學不但致力於維持優良學風,並以卓越表現贏得國內外的肯定,種種的努力也充分反映在國際上重要的評鑑與排名上。2010QS世界大學排名,本校繼20082009年排名大幅進步後,更上一層樓,名列全球第196名,表現亮麗。另外,據向來執世界大學排名牛耳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2010年,本校在世界大學排名再度報捷,名列世界第107名,為台灣各大學排名之首。而在過往許多學術指標評鑑上,清華教師表現均為兩岸三地大學第一。
    清華今日之成就乃是過往許許多多清華師生同仁的奉獻才能獲致,然而我們絕不以此自滿,更不耽溺於現有的桂冠光環。尤其,隨著時代進步,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之際,清華人只有秉持日新又新的精神,不斷地自我惕勵、奮勇向前。
    眾所周知,今日世界的問題日益複雜化,能源短缺、人口爆增、糧食危機、地球暖化危機等等諸多人類面臨的問題,皆涉及跨越地區、國族界限,需要人類共同攜手合作,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清華大學不僅要攬優秀人才,增強師資陣容,提升研究、教學與服務品質,更需要積極培育優秀學生,涵養其人文精神與宏觀視野,並提倡互助合作的精神,以便在未來與世界各國菁英共同攜手,帶領人類走出難關。簡言之,現今的清華,不但要倡導跨校、跨院、跨系所的合作,更要以培育具備國際視野及學養皆優的菁英領袖為目標。未來清華大學將本著一貫創新、求真的科學精神,與誠懇務實的態度,致力提升自我,使清華成為維護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鎮,為人類社會的福祉做出貢獻。
    前人點點滴滴的成就與智慧,是構築今日清華的堅實基礎,也是清華追求卓越、進入世界百大以及華人首學的依據。在清華大學成立100年暨建校55週年之際,校方特別出版「清華人物誌」專書,以專文介紹55位與清華大學具有深厚淵源、其成就與學養皆足為清華師生楷模的師長與校友,藉由記錄其扉然的成就與事蹟,作為清華師生學習的榜樣。
    期待清華師生透過這本書,深刻感受前輩對清華無怨無悔的付出,體會他們對清華的無限熱愛,並起而效法學習。同時,在傾聽師長、校友等勉勵話語之際,能自我惕勵,蓄積繼續勇敢向前的力量,迎接未來更艱難的挑戰。也希望藉由這本「人物清華」的分享,讓社會各界更加了解涵蘊清華深厚能量的來源,並給予清華最深的祝福與支持。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梅竹清華」專書序言


為未來活出精彩人生作最佳的準備

梅竹賽是四十多年來清交兩校年度盛事,雖偶有中斷,絕大多數年份都能如期盛大舉辦,喜見兩校同學在激烈的競爭後,情誼不減反增,日後在事業上常能相互扶持合作,梅竹賽也成為不可磨滅的共同回憶。個人自約五十年前成為清華鄰居起與清華結緣,在校內外常能感受到清華校友對學校強烈的向心力,這一定與校友們當年在學時美好校園生活回憶有關,梅竹賽無疑是發揮了定錨的作用。

我今年二月擔任校長以後,第一次以校長身份全程參與梅竹賽活動,從校長行程表看來,包括探視梅竹校隊、接受新聞採訪、參加開幕祈福、梅竹演唱會、祭梅、誓師、開幕、各項比賽、閉幕、檢討會、慰勞餐會、老梅竹高球賽餐敘,前後參與約二十場的活動,深受同學們的全心投入、展現的熱情與青春活力所感動。整個過程,包括梅竹籌備會、工作會、選手、啦啦隊、火力班、表演隊、指導師長的努力演練與付出,學校學務、總務行政職技人員鼎力支援,再加上熱情觀眾,一兩千人在三天賽程中,經歷期待、扼腕、興奮、嘆息、喜悅、失望,各種情緒高低起伏迴盪,汗水與淚水交織,同享歡樂,而同學們也大致能做到熱情而不激情,盡性而不失理性,在競爭中避免紛爭,是名符其實的青春饗宴。這種經驗,在台灣大學生活中,應是獨一無二,即在國際上,也是極少見的。梅竹賽期間,選手們竭盡所能一心為學校爭取榮譽,同學們不分所系、年級同心齊力為校隊加油、歡呼、喝采,共同的美好回憶所凝聚的向心力更是所有其他活動所難以比擬的。

曾長期名列世界首富的科技奇才比爾蓋茲的父親在「我是如何教出比爾蓋茲」書中寫到,「不要小看各種遊戲與運動,它可以培養孩子冒險進取的精神、抗壓能力,也讓他學習如何追求成功,以及面對失敗。」清華人何其有幸得以浸浴在梅竹賽的輝煌傳統中,為豐富充實的校園生活留下青春註腳,為未來活出精彩人生作最佳的準備。未來所有清華人當為梅竹精神的發揚光大共同努力。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學校正積極籌建新多功能體育館。近十年來,清華學生人數雖大幅成長,但運動場地卻受限於校地、經費等諸多因素,無法相對成長,以致室內運動場空間嚴重不足,興建新多功能體育館刻不容緩。學校企盼熱心校友慷慨解囊,針對多功能體育館的建設成立「百人會」,捐款一百萬元以上的善心人士就是百人會的會員,期能協助母校募集新台幣1億元的建設基金,為清華學子的全人化教育注入嶄新的能量。「百人會」推動工作承蒙熱心校友強力支持,進行甚為順利,應可輕鬆達陣,為清華百年校慶珍貴獻禮之外,未來必將為清華在梅竹賽中增強戰力、揚眉吐氣增添莫大助力。


為慶祝清華百年校慶,學校規劃出版梅竹紀念刊物,由同學們組成小組採訪、撰稿、編輯,與梅竹賽以學生為主體相互呼應,本人應邀,自樂為推薦作序。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人培清華」序言


攜手併力,追求卓越

1973年國立清華大學校友為協助母校產學合作,捐獻基金成立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技術服務社,為擴大服務項目,自1997年元月起正式改名為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亦即自強基金會。

三十八年來,自強基金會以誠信合作,創新卓越為願景,致力培育高科技人才,提供檢測、代工服務;積極整合產、官、學、研各界之資源,從事工業技術之合作、研發與高科技人才之培育。其研發成果應用在工業材料檢測及半導體/微機電製程代工服務,同時也配合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生物與奈米科技、智慧財產權、科技管理等專業知識與服務,辦理各項國際合作活動促成國際交流。對我國高科技發展與母校產業研發產生了相當的助力。

基金會發展歷經蓽路藍縷、積極開拓以迄穩健經營期,見證清華大學校友愛護學校,勇於發想,創立平台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時空背景,同時歷任董事長、執行長與工作人員也能體認情勢,因應需求,擴大服務項目以及秉持奉獻社會理念,多角經營。另一方面,國內高科技產業與產學合作、政經社會情勢均持續劇烈變化,自強基金會以往引以為傲的多項業務,或陷入紅海困局,或不再適切,不斷面臨極大轉型與調整之挑戰,展望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推動文明進步,增進人類福祉,追求卓越為目標,清華大學當與基金會攜手倂力,發揮潛力,共同為基金會永續蓬勃發展努力。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游藝清華」專書序言


本人在去年上任後,受邀參加藝文走廊的週年慶活動,很驚喜發現原來在行政大樓也有如此藝文氣息的環境,且還是平日讓人感覺最為嚴肅與繁忙的會計室。在胡主任益芬精心策劃及其團隊之巧思規劃下,讓原本只是行政大樓的一條走道,有了不一樣的藝術風貌。且懸掛作品皆為本校教職員工生及眷屬的藝術創作,真正發揮了清華人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精神之特色。
藝術的本質在於追求真善美,在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藝術的精神可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空間,藝術創作的陶冶可抒解工作壓力,藝術欣賞則能開拓心胸並提昇藝術涵養。藉由文化藝術活動的展出,促使同仁在工作之餘,亦可互相切磋琢磨、聯絡彼此感情,提昇生活品味,以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目的。
行政大樓藝文走廊的誕生,網羅清華師生同仁及眷屬多元化創作,包括:攝影、油畫、彩墨、水彩及充滿童趣之畫作等作品,還有由本校雅心社社員所創作的版畫、瓷盤彩繪及彩繪燈籠等展出,提供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視覺饗宴。由展出資料顯示幾個特色:一、藝文走廊歷經兩年餘,共展出14188件作品,故平均不到兩個月即有一次作品推出,檔期十分緊湊,藉此看得出策展單位同仁的用心;二、期間參與人數超過120人,男、女性比例六、四比,行政與教學單位各佔約52%48%,亦含括外籍學生及眷屬,參與的普遍性及普及度可見一斑;三、配合百年叢書專輯出版,邀請歷屆校長參與作品展出,藉此展現校長們對藝文活動的支持,更是一大特色與創舉。

值此百年校慶,將藝術作品配合百年叢書活動集結成冊之際,謹致序文,藝文走廊是一個屬於大家創作的絕佳空間,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激發同仁們的創作和發表,將可見到同仁們更豐富多彩的藝文才華展現,並提昇本校的藝文風氣。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通識清華」序


通識清華

世紀風華 清華新
廿年引領 通識行

  兩岸的清華大學有文理並重之優良傳統,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早在半世紀前(1941) 已指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台灣清華大學於1989年率全國之先成立通識教育中心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作為推行通識教育的專責單位,顯示本校對通識教育的前瞻與遠見,以及長期投入的決心。歷來清華通識教育中心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發揚清華大學之精神,人文科技對話的傳統,致力培育學養俱優、文理兼修的清華人。
  
  清華通識教育中心成立迄今2011年已逾二十寒暑,已有多項通識教育改革特色及成果,近年來的改革措施主要為:核心通識課程七大向度與進階選修通識制度之規劃與施行、核心通識師資與專業系所合聘制度、清華學院(住宿學院制)、助教三級制等等創新措施。

  長期以來,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除了在各自的學術專業領域上研究積極且表現優異,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肯定等外,對通識課程之規劃施行、通識教育政策之研擬、落實均不遺餘力,扮演本校大學教育改革重要的推手。因而,本校通識教育在課程改革與大學教育改進上不斷有創新之舉,同時也成為國內高等教育學習之典範,引領著全國高教之發展。

  本人於2010年二月接任校長,不久即欣逢清華大學百歲校慶,又值通識教中心成立20週年之喜。適為對校務進行全盤地回顧、分析與理解契機,藉此深刻體認到清華大學要追求卓越、培育新時代的社會精英,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大學部教育再提昇與清華獨特校園文化的重塑更為當務之急。

  於參與本校「通識中心成立20週年論壇」時,本人曾表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清華的教育希望透過多元、充實及豐富的校園生活,培養學生活出精彩人生的能力;專業教育固然重要,通識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不容置疑的,通識教育的推動內涵事實上即為整體大學教育的事務,亦是本人任期內的重要的課題之一。

  未來的清華校園要發展出「以開授全校性通識課為教師之榮耀」的校園氛圍與共識,目前已有些院系所在這方面努力施行,更希望本校教師能以培養懷各自系所以外的他系學生之學習成長為己任,確實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與人師;而學生上通識課有如同上專業課程般認真投入的敬業態度。此外,鼓勵教師在教學上善用資通科技與數位化教學資源,並且在教學軟硬體上持續改善,如提供設備良的好大型教室從事大班教學及滿足不同課程性質需求的特殊教學功能教室的空間等。

  通識教育中心楊主任響應清華百歲校慶,將通識教育中心成立20週年系列活動等成果彙總編撰成「通識清華:通識教育中心成立20週年暨百歲校慶」特輯,作為「國立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系列叢書」,邀請本人作序言。綜觀本書編排極為用心,精美且具特色,內容豐富,除回首來時路,並期許展佈於未來,以持續提昇本校通識教育之教學研究品質與效益,本人深感認同,欣然作序以推薦之。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建校可溯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華學堂」,乃由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賠款」設立,經多年努力經營,人才輩出,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以及有數學諾貝爾獎之譽的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擴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領域科系;如今清華已成為一理、工、原科、人文社會、生科、電資、管理均衡發展的學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過五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三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學校除正規專業與通識課程外,亦提供智、體、美育學習鍛鍊的機會,更藉由導師輔導與課外活動提升道德感、價值觀念與群我互動關係,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自復校以來,本校即積極延攬優秀人才,以增強師資陣容,提升研究、教學、服務品質,培育優秀學生,同時提供豐富校園生活以及激發學生成長機會,改善基礎設施,營造卓越研究環境,加強產學合作研究,推廣人性關懷科技,把握區域優勢,整合資源。近年來面對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戰,清華全面啟動「新能源綠色校園」計畫,有效整合現有優勢與資源,使清華成為台灣能源科技以及維護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鎮。

在許多學術指標上,清華教師的表現均為兩岸三地大學第一。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台灣能有大學進入世界前百大」是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觀諸全球大學,根據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調查,清華排名第107名,在台灣居冠,教師規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學,本校排名第30名;而如以教師規模700名以下的大學來評比,本校更排名第9;因此如果台灣希望有大學能夠進入全球前十大,「清華」絕對是唯一的選擇。現階段努力方向是打造清華成為華人地區首屈一指的學府。

清華過去已有許多開創性的教育規劃,如多元跨領域的學程,領先全國的優質通識課程規劃,最近則有繁星計畫、雙專長院學士班、住宿學院-「清華學院」的設立、以大一不分系方式招收音樂、體育及美術特殊專長學生,乃至學生擔任國際志工、從事國際交流學習等計畫,協助同學創發並實踐自己的夢想與對社會的理想與期望,期望培育出具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能力,且胸懷社會理想與全球視野的清華人。

改進本校大學部教育環境,參考世界著名學府措施後,本校「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針對教育目標以及校園生活、共同必修課、通識教育作全面性檢討,已提出整體性改進方案,正陸續施行中於此過程中,老師是潛能的激發者與引導者,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期許學生們在清華學習環境中,經由輔導,擴大生活體驗,思索及討論重要議題,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增長計劃規劃能力與執行力,強化挫折復原力以及人際互動與合作精神。

民國一百年同時為清華歡慶創校百歲生日,本校科系博覽會配合清華百歲慶活動,擴大辦理為「清華紫荊季」,歡迎同學們親臨本校瞭解各學院、學系(班),更歡迎同學們能在完成高中學業後,選擇“清華園”作為進一步追求知識、尋求真理的殿堂,清華的優質學習環境,將陪伴你體驗豐富的校園生活,並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實自己,以「究天人之際」,得以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進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此為基,在人生的歷程中盡情的揮灑。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清華大學鍛鍊學子科學人文兼備
高標準打造高水準 先天優勢締造後天成就

                                       
歷史悠久的清華大學,是許多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學習殿堂,更是長久以來,培育許多優秀人才、為台灣締造不朽紀錄的大專院校標竿。強調學術及實務兼備,人文與科學並重,正是清華大學屢創國際口碑佳績的主要原因。

            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以期盼培育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優,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全才學子。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

以優質師資引領學子邁向康莊大道
            清華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術卓越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師」傳承立論、主持學術研究,如此一來,學子才能循著前人的腳印,邁向更卓越的境地。清華大學最引以為傲的資產即在於擁有高水準研發能量的教師,不僅學術聲望卓著,更是盡心盡力輔導學生。任職教師中,20%教師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與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榮譽,比率居全國之冠。清華大學現有各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均衡發展,各具特色。執世界大學排名牛耳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公布2010年世界大學排名,清大為世界第107名,位居臺灣各大學排名之首。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你,在清大絕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創新的教育制度,開闊的學術交流
            清大在教育制度上更勇於創新不論是教學上之學程、不分系成績等級制或是招生制度上之繁星大一不分系雙專業等,均是開全國風氣之先。開放自由的校風讓你可以盡情發展自己的長才,開拓自我眼界。在國際學術交流上,與對岸的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全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係,經常舉辦研討會、學生活動,並提供優渥的獎學金鼓勵學生赴北京清華進行短期研究。以企望清華學子能懷抱宏觀的胸襟,秉持國際視角,開展自我更為寬闊的人生大道。

坐擁優勢環境,研究佐以實務
            清華校園座落佳地,坐擁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實驗研究院之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家衛生院、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為鄰。清華學子可就近與其他學術研究單位、我國主要產業研發機構及主要產業園區,做緊密的產學研究合作。也因清華優異的學術地位口碑高科技之產業均極力招攬、提攜清大所培育的學生。
            此外,清華大學得天獨厚、美麗典雅的校園是其它大學所無可比擬之處因為清華大學在卓越的研究成果爭取到國內比例最高之學術研究經費同時也因頂尖大學計畫之資助使得清華大學得以在學術儀器設備等硬體上保持國內之領先

完善的學習殿堂,豐厚的獎學金制度
            清華大學費心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清大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成立學生讀書會,涉獵專業科目外的知識,成效斐然。另外,清華大學宿舍有臺灣版「霍格華茲學院」之稱,安排新生宿舍輔導學長姐,舉辦各類活動;清華住宿學院」更融合課程教育與生活教育,致力社會關懷,跨領域學習,以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以至專案人才為目標。在社團活動上,亦大力推動國際與國內志工,鼓勵同學參與社會服務及關心公眾議題,以讓同學可以立足清華,關懷世界。豐厚的各類獎學金鼓勵同學在各方面的表現,其中非常具有清華特色的「還願獎學金」與「逐夢獎學金」,更是照顧且激勵了許多清華人力學爭取。

懷抱憧憬、踏實築夢、成就未來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期勉所有學子們,請帶著開放的心胸進入清大。希冀能對知識懷抱好奇心,把握所有的學習機會,多方累積自己的學術涵養與人脈資本。接受且主動投入多元活動,勇敢接受不同事物的挑戰,以開發自己無窮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應該學習關心周遭環境與社會議題,提昇自己的敏銳度和實踐力。清華大學本著崇高的教育目標、最優良的師資,也期望對自我要求高的同學加入,相信經過四年的淬煉,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將因你的全心投入而益加美好、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