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AI; ChatGP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I; ChatGP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人工智慧基礎概論」序

「人工智慧基礎概論」序

封面設計 (GPT-4o 生成)

人工智慧 (AI ) 快速發展方興未艾,甚至可以如火如荼形容。如果回頭看這波AI 浪潮的時間順序,可能可以由 2017年 4月李開復先生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一書看出端倪,當時社會上已充滿對 AI的討論與憧憬。

AI 最簡單的定義是由人造機器或工具呈現協助或取代人工的智慧或能力。2022年11月 30日,美國 OpenAI 公司,推出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意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能夠提供複雜、冗長甚至有趣的回應,由於其強大好用,佳評如潮,迅速席捲全球,主要的作用是讓 AI「飛入尋常百姓家」,人人得以上手,同時發展迅速而驚人,幾乎讓人目不暇給。

ChatGPT 的特點是根據提問「無所不答」,幾乎可以立即寫出幾百甚至上千字的文章,字句通順不說,而且有些相當有趣,另外主要功能為生成新數據、圖像、音樂與影訊等信息,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在文字或語言生成方面,可用於自動寫作、翻譯、對話機器人等,在圖像與影片生成方面,能由文字提問,生成逼真或多種風格和變形效果的圖像,甚至短時間內即能生成長達兩分鐘的逼真或科幻影片。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AI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成為推動創新和提升效率的重要力量。因應產業轉型普及需求,經濟部在專業工程師鑑定考試 (IPAS) 中,設置 AI應用規劃師項目。由於至今都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供研讀,「敏實科技大學」曾信超校長及人工智慧系丁鏗升主任召集了學界及產業界的專家,配合經濟部IPAS AI應用規劃師及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需求,共同合著《人工智慧基礎概論-含IPAS檢定-AI應用規劃師》一書,是一本深入淺出,基礎與應用兼具的好書。

非常難得的是,「敏實科技大學」洞悉AI 發展的光明前景,近年來即以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為己任,鼓勵所有的教職員都去參加IPAS AI規劃師的認證,應該是全國通過A l認證最多教職員的大學之一。本書所有的作者都通過認證,具有實戰經驗,對準備參加IPAS AI應用規劃師檢定的考生,以及希望深入了解生成式AI技術的讀者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源。

本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至第四章包括人工智慧、資料處理與分析、機器學習、鑑別式AI與生成式AI概念接著是無代碼/低代碼 (No Code/Low Code) 平台與AI應用實務、生成式AI應用領域與工具使用、生成式AI導入評估規劃第八至第十二章為Chat GPT、AI 生成式文案、AI 生成式圖像、AI 生成式影片、串接 Chat GPT 操作實務,第十三與十四章分別為AI 語音助理生活應用與混合實境 (MR) 應用與技術。書中涵蓋了人工智慧的基本概念、生成式AI技術的應用、以及實際案例分析,幫助讀者掌握AI技術的核心知識和應用技能。

生成式 AI 應用廣泛,強大而好用,發展不啻帶動新一波的工業革命,有人比喻它為科技發展的高速列車。由於取得車票並不困難,將其視為水電來用,是正確的看法。但必須要了解它的限制與可能的缺點,同時生成式 AI 只是 AI技術的一小部分,處於AI時代,不可不知。

陳力俊 謹識
二○二五年四月於清華園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試用 GPT-4o 新影像產生器生成連環漫畫

試用 GPT-4o 新影像產生器生成連環漫畫

7 和 9 之間是甚麼

不要信任原子

腦筋急轉彎

無厘頭笑話

OpenAI公司在3月25日推出新影像產生器,可以創建精美而獨特的圖像。在產生自己的 AI 影像時,新的 OpenAI 系統可以借鏡 ChatGPT 從網路上學到的一切,旨在根據詳細、複雜和不尋常的指令生成影像。雖然 ChatGPT 的先前版本可以產生圖像,但它們無法透過混合如此廣泛的概念來可靠地創建圖像。

例如,如果你描述一個四格漫畫,包括每個格中出現的人物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對話,該技術可以立即產生一幅精美的卡通畫。

ChatGPT的新版本預示著人工智慧技術更廣泛的變革。聊天機器人最初只是生成文字的系統,現在逐漸演變成將聊天與其他各種功能結合的工具。

新版 ChatGPT 所依賴的技術(稱為 GPT-4o)還允許聊天機器人接收和回應語音命令、圖像和視訊。它甚至會說話。

最初的 ChatGPT於 2022 年底發布,它透過分析來自網路的大量文字來學習其技能。它學會了回答問題、寫詩和生成電腦程式碼。但它無法生成圖像。但大約一年後,OpenAI發布了可以產生影像的 ChatGPT 新版本,稱為 DALL-E。但是 ChatGPT 和 DALL-E 是獨立的系統。

現在,OpenAI 已經建立了一個可以從文字和圖像中學習多種技能的單一系統。在生成自己的圖像時,該系統可以借鏡 ChatGPT 從網路上學到的一切。將圖像生成和文本生成結合在一起完成。

傳統上,AI 影像產生器一直難以創建與任何現有影像有明顯差異的影像。例如,如果你要求影像產生器創建一張帶有三角形車輪的自行車影像,它就會很吃力。但新的 ChatGPT 可以處理此類請求。

看到報導,自然迫不及待地嘗試一下。

首先是畫四格連環漫畫。
Prompt: 一幅關於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的漫畫
第 1 幅:女孩問男孩:7 和 9 之間是甚麼?
第 2 幅:男孩回答:8 
第 3 幅:女孩說:錯 
第 4 幅:女孩透露:是和

GPT-4o :
以下是對您的漫畫想法的一個有趣解釋:
🖼 連環圖(4 幅)
畫幅 1:
場景:一個女孩帶著頑皮的笑容傾身向一個男孩。
女孩: “
7 和 9 之間是甚麼?”
第 2 幅:
場景:男孩看起來很有自信,也許舉起一根手指,好像知道答案。
男孩: “8!”
第 3 幅:
場景:女孩微笑,雙手交叉。
女孩: “錯。”
第 4 幅:
場景:女孩舉起一張紙或指著一塊板子,上面寫著:
女孩: “是和。”
(揭示:7 和 9 — “和”這個詞就在它們之間!)

您想要我為您勾勒出一個草圖或產生一個圖像版本嗎?
Prompt:
GPT-4o:
使用 DALL·E 建立
這是你的漫畫!如果您想做任何改變,請告訴我——不同的表情、服裝,甚至是新的妙語。

Prompt:了不起
GPT-4o :
我很高興你喜歡它! 😄
想把它變成一個系列或製作另一則連環漫畫嗎?我已經準備好很多雙關語想法了!

Prompt:再製作另一則
GPT-4o :
使用 DALL·E 建立
這是你的第二部連環漫畫——經典的數學笑話風格! 😄
想在下次變得更加愚蠢嗎?或者嘗試科學雙關語或出人意料的結局?

Prompt:科學雙關語
GPT-4o :
使用 DALL·E 建立
這是您的科學雙關語漫畫——原子總是能帶來歡笑! 😄

想繼續這個系列嗎?我可以編造更多的笑話——也許是與化學、太空甚至恐龍有關的笑話?

Prompt:曲折結局
GPT-4o :
使用 DALL·E 建立
這是你的反轉結局漫畫——可憐的小弟弟! 😄
想要變得更黑暗、更恐怖,還是保持明亮和聰明?我還有更多妙招!

Prompt: 暫時在此打住!
GPT-4o :
太棒了,很高興你喜歡它們! 😄
如果您想創作更多漫畫或只是想找點樂子,請隨時回來。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請 ChatGPT 設計「生成式AI 的應用」微課程給非理工科學生

請 ChatGPT 設計「生成式AI 的應用」微課程給非理工科學生

生成式AI 的原理 (GPT-4o 生成)

生成式AI 的應用 (GPT-4o 生成)

Prompt: 設計一門「生成式AI 的應用」微課程,共八小時,給非理工科學生,請擬定八個主題與大綱

GPT-4o
這門 「生成式 AI 的應用」微課程(共 8 小時)專為 非理工科學生 設計,目標是讓學員瞭解生成式 AI 的概念、應用方式,以及如何在日常學習與工作中有效使用 AI 工具。課程將採互動式教學,結合示範、案例分析、實作練習與討論。

課程名稱:生成式 AI 的應用
時數:8 小時(4 堂課,每堂 2 小時)
適合對象:非理工科學生,對 AI 無程式基礎要求

課程大綱與主題
📌 第一堂課:生成式 AI 的基礎概念與影響(2 小時)
🔹 主題 1:什麼是生成式 AI?
AI 的基本概念: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
生成式 AI(如 ChatGPT、MidJourney)的工作原理
生成式 AI 與傳統 AI 的區別
AI 的應用場景(文本、圖像、音樂、程式碼生成)

🔹 主題 2: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AI 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教育、創意產業、商業、醫療)
AI 對社會與工作的影響:自動化與人機協作
AI 的機會與挑戰:創造力 vs. 取代性

📌 第二堂課:生成式 AI 的應用實作(文本與圖像)(2 小時)
🔹 主題 3:AI 如何幫助文本創作?
介紹 ChatGPT、Claude、Gemini 等 AI 工具
AI 在寫作中的應用(摘要、改寫、寫作輔助)
AI 如何提升學術寫作與專案報告(避免抄襲與正確引用)
實作練習:用 AI 撰寫新聞、故事、學術摘要

🔹 主題 4:AI 如何生成圖像與多媒體?
介紹 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AI 圖像生成的基本概念與應用(海報設計、行銷素材、藝術創作)
實作練習:使用 AI 生成圖像並調整風格

📌 第三堂課:AI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與倫理問題(2 小時)
🔹 主題 5:AI 在各行業的應用案例
AI 在行銷與品牌經營(內容生成、社群貼文、自動回應)
AI 在教育與學習(輔助學習、語言學習、個人化推薦)
AI 在藝術與創意(AI 作曲、影片生成、AI 角色設計)
討論:哪些專業最適合 AI?哪些最受影響?

🔹 主題 6:AI 的倫理與挑戰
AI 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問題(假新聞、Deepfake)
AI 可能帶來的偏見與隱私問題
AI 是否應該受到監管?國際案例分析
討論活動:我們應該如何規範 AI 的使用?

📌 第四堂課:AI 的未來發展與實踐應用(2 小時)
🔹 主題 7:如何有效使用 AI 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
AI 工具的選擇與比較(免費 vs. 付費)
AI 如何幫助時間管理、生產力提升(會議摘要、專案管理)
實作練習:用 AI 規劃學習計畫或工作流程

🔹 主題 8:生成式 AI 的未來與趨勢
AI 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AGI、多人協作 AI、AI+區塊鏈)
AI 如何與人類共存?未來職場的 AI 合作模式
小組討論與發表:你認為 AI 最可能在哪個領域產生顛覆性變革?

📌 教學方式
✔ 理論講解 + 案例分析
✔ 實作演練(學生親自使用 AI 工具)
✔ 分組討論(探討 AI 的影響與挑戰)
✔ 個案分析(分析 AI 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這門課程能幫助 非理工科學生 在 無需程式基礎 的情況下,掌握 生成式 AI 的概念與應用,讓 AI 成為學習與工作的得力助手!

這樣的架構你覺得合適嗎?或者有沒有需要調整的部分? 😊

很高興你滿意!如果以後需要補充教材、製作講義,或是進一步調整課程內容,隨時找我討論哦!😊

接著請製作講義

生成式 AI 的應用 —— 微課程講義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專為非理工科學生設計,旨在幫助學員瞭解生成式 AI 的基本概念與實際應用,並透過實作練習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

第一堂課:生成式 AI 的基礎概念與影響(2 小時)
1. 什麼是生成式 AI?
AI 基本概念: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NLP)
生成式 AI 的定義:利用 AI 產生文本、圖像、音樂、影片等內容
常見工具:ChatGPT、Claude、Gemini(文本生成)、DALL·E、MidJourney(圖像生成)

生成式 AI 的應用領域:教育、行銷、創作、娛樂、醫療等

2. 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AI 在教育(輔助學習、語言翻譯)
AI 在內容創作(新聞寫作、影片剪輯、設計)
AI 在商業應用(客服、行銷文案、產品設計)
AI 可能帶來的變革與挑戰:自動化 vs. 就業機會

第二堂課:生成式 AI 的應用實作(文本與圖像)(2 小時)
3. AI 如何幫助文本創作?
常見 AI 文本工具:ChatGPT、Claude、Gemini
應用範圍:
撰寫文章、報告、商業文案
自動生成電子郵件、摘要、改寫內容
幫助語言學習(翻譯、寫作校正)
實作練習:
使用 AI 生成新聞稿
實踐學術摘要寫作

4. AI 如何生成圖像與多媒體?
AI 圖像生成工具: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應用場景:
設計海報、行銷素材
生成藝術作品、角色設計
實作練習:
使用 AI 生成一張主題插圖

第三堂課:AI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與倫理問題(2 小時)
5. AI 在各行業的應用案例
行銷與品牌經營(AI 生成社群貼文、廣告素材)
教育與學習(AI 助教、個人化學習推薦)
藝術與創作(AI 作曲、影片製作)
討論活動:哪些職業最可能受到 AI 影響?

6. AI 的倫理與挑戰
AI 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問題(假新聞、Deepfake)
AI 的隱私與安全性
AI 可能帶來的社會責任(監管與法律問題)
討論活動:應該如何規範 AI?

第四堂課:AI 的未來發展與實踐應用(2 小時)
7. 如何有效使用 AI 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
AI 工具推薦與比較(免費 vs. 付費)
AI 在日常學習中的應用(筆記整理、摘要生成)
AI 在工作場景中的應用(時間管理、專案管理)
實作練習:使用 AI 規劃一週學習計畫

8. 生成式 AI 的未來與趨勢
AI 的未來發展方向(AGI、AI+區塊鏈)
AI 與人類的協作模式(人機共存)
小組討論與發表:AI 可能在哪些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
補充資料與學習資源

📌 AI 工具試用
ChatGPT
Claude
MidJourney

📌 進階閱讀
《人工智慧的未來》 by Max Tegmark
《AI Superpowers》 by Kai-Fu Lee

📌 課後作業(選擇題 & 應用題)
你認為生成式 AI 最適合應用在哪個領域?請舉例說明。
試著使用 AI 工具生成一篇 200 字的短文,並分析其優缺點。

📌 課程目標回顧
✅ 瞭解生成式 AI 的概念與應用
✅ 熟練 AI 工具在學習與工作中的使用
✅ 能夠思辨 AI 帶來的挑戰與倫理問題

—— 完 ——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GPT-4o 闡釋與英譯清華校訓並繪圖表達

GPT-4o 闡釋與英譯清華校訓並繪圖表達

自強不息 (GPT-4o 生成)

厚德載物 (GPT-4o 生成)

Prompt: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寓意是什麼?翻譯成英文怎麼翻譯?
ChatGPT: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乾卦》,其寓意深遠,主要表達了天道運行不息,充滿剛健與奮發的精神,而君子應當效法天地的剛健之德,持續努力,不斷進取,永不懈怠。

英文翻譯:
"As heaven moves with vigor, the superior man strives unceasingly."
"The movement of heaven is strong and persistent; a gentleman should strive for self-improvement without rest."
"Just as the heavens keep moving forward with great force, a noble person must continually strengthen themselves and never cease."

這句話強調了持之以恆的奮鬥精神與堅韌不拔的品格,適用於勉勵自己或他人奮發向上。

Prompt: 請進一步闡釋
ChatGPT: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深層寓意與解析
這句話出自**《易經·乾卦》**,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奮鬥精神的經典名言。它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人生哲學以及君子修養的準則。
1. 逐字解析
「天行健」
「天」指的是自然界或宇宙的運行法則。
「行」意為運行、運動。
「健」代表剛健有力、持續不斷。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運行不息,生生不滅,展現出剛健有力的特性。

「君子自強不息」
「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有理想抱負的人,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
「自強」意指不斷提升自己,追求進步。
「不息」強調持續努力,不輕言放棄。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應效法天地,持續奮鬥,永不懈怠。

2. 思想內涵
這句話揭示了宇宙運行與人類奮鬥精神的相互關係,並且蘊含以下幾個核心觀點:
(1) 順應天道,奮發圖強
古人認為天道無窮無盡地運行,萬物因天地的運行而生生不息。這種剛健不斷的特質值得人們學習,因此君子應該效法天地,不斷提升自己,積極進取,保持奮鬥的精神。

(2) 自律與進步
「自強不息」是一種主動奮發向上的態度,不依賴外界,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去成就更好的自己。這與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呼應

Prompt: 「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寓意是什麼?翻譯成英文怎麼翻譯?
ChatGPT :
「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出自《易經·坤卦》,其中:
「地勢坤」 意指大地的氣勢寬廣而順應萬物,象徵包容、承載與穩定的力量。
「君子厚德載物」 意指有德行的人應該像大地一樣,以深厚的德行承載與包容萬物,展現謙遜、寬容與承擔責任的精神。

這句話的寓意是:君子應效法大地的廣博與包容,以深厚的品德承載一切,寬厚待人,無私奉獻,成就大業。

英文翻譯:
"As the earth is vast and nurturing, a gentleman should cultivate great virtue to support all things."
"Just as the earth is broad and accommodating, a noble person upholds profound virtue to sustain all beings."
"The land is boundless and nurturing; a virtuous person carries all with great integrity."

這些翻譯都保留了原句的哲理與深意,你可以根據語境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式。

Prompt:請進一步闡釋
ChatGPT:
「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深層寓意與哲理
這句話來自《易經·坤卦》,其中「坤」是八卦之一,代表大地、承載、順應、包容、孕育生命的力量,而「厚德載物」則成為後世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影響深遠。

1. 「地勢坤」——大地的特質與象徵
「坤」代表大地,它有幾個重要的特質:
包容:大地承載萬物,無論是山川河流、動植物,還是人類文明,都依賴於大地的滋養。
穩重:大地沉靜而厚實,象徵著穩定、可靠的特性。
無私:大地不求回報地供給萬物生存所需,象徵著無私的奉獻精神。
順應:地勢順應自然,不與天地爭衡,這意味著柔順而不懦弱的智慧。
象徵意義:這些特質也成為君子修身的榜樣,即心胸寬廣、包容萬物、沉穩堅韌、順勢而為、默默奉獻。

2. 「君子厚德載物」——修身處世的哲學
「厚德載物」這句話在儒家思想中有極高的地位,主要強調德行的深厚與包容的精神。
(1) 厚德——積累深厚的德行
「厚德」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要深厚,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仁愛與寬容:如同大地承載萬物,君子也應包容他人,給予支持與幫助。
堅韌與謙遜:厚德之人不張揚,而是默默耕耘,積累自己的品德與智慧。
誠信與無私:誠信待人,無私奉獻,像大地一樣提供養分而不求回報。

(2) 載物——承擔責任與使命
「載物」象徵承擔與承載:
承載社會責任:有德之人不只為自己,更要為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承擔責任。
承載文化與智慧:君子不僅要累積自己的學問與道德修養,還要將智慧傳承給後人。
承載眾生:如同大地滋養萬物,真正的君子應該能夠幫助他人,推動世界向善發展。

3. 現代應用與啟示
「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特別是在個人修養、領導力以及社會責任方面。

(1) 在個人修養上
學會包容與接納:待人處世應該寬厚,不計較短期得失,懂得尊重不同的觀點與文化。
提升內在修為:不急於求成,而是穩紮穩打,不斷學習與提升自我。
保持謙遜與低調:真正的強者往往不張揚,而是以實力與品德贏得他人的尊重。

(2) 在領導與管理上
以德服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不應只依賴權力,而應以德行與人格魅力影響他人。
承擔責任:真正的領袖應該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團隊、組織,並引導大家共同成長。
順應時勢:領導者應像大地一樣,懂得順勢而為,不剛愎自用,而是靈活適應環境變化。

(3) 在社會責任上
推動公益與社會發展: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無論是貢獻智慧、財富,還是時間與愛心。
促進文化與價值觀傳承:企業家、學者、藝術家等各領域的佼佼者,都應該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
維護世界和平與環保:如同大地滋養萬物,人類也應該尊重大自然,保護地球,讓世界可持續發展。

4. 英文翻譯與解釋
(1) 直譯
"The Earth's nature is broad and receptive; a gentleman should cultivate profound virtue to sustain and support all things."
"The Earth is vast and nurturing; a noble person upholds great virtue to carry and support all beings."
這種翻譯忠實於原文,適合學術或正式場合。

(2) 意譯
"As the Earth nurtures all with great tolerance, a virtuous person should cultivate deep moral integrity to support others."
"Like the vast and selfless Earth, a noble person embraces great virtue to carr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world."
這種翻譯更適合用於哲學討論或日常表達,讓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其精神內涵。

5. 總結
「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觀念,也是現代社會個人成長、領導智慧與社會責任的寶貴指引。
從個人角度,這句話提醒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堅韌的品格、無私的精神。
從領導者角度,這句話強調應該以德服人,承擔責任,引領眾人。
從社會發展角度,這句話鼓勵人們推動公益、文化傳承,甚至維護環境與世界和平。
它不僅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更是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智慧。

接著請繪圖表達「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GPT-4o: 這幅圖象徵性地展現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透過壯闊的天空和奮力攀登的君子形象,傳達不斷奮鬥與自我提升的意志。希望這幅畫能幫助你更直觀地理解這句話的哲理!

請繪圖表達「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
GPT-4o: 這張圖象徵性地表達了「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精神,展現大地的廣闊與穩重,以及君子以德行承載萬物的理念。希望這幅圖能幫助你更直觀地理解這句話的深意!

相當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成功請其移去圖中不恰當的方塊字。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材料科技與 AI: 交匯與應用*

材料科技與 AI: 交匯與應用*

AI 與材料科學 (GPT-4o 生成)

AI 與材料科技 (GPT-4o 生成)

人工智慧 (AI) 發展迅速,美中兩大科技強國均深切體認關係國運,而傾全力發展,可預期未來進步會更加迅猛。展望未來,特別是在研究方面。AI 的發展,到了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地步。

去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得主都有 AI 專家, 物理獎得主 Jeffrey Hinton 有「AI 教父」的稱號,他與另一位得獎人共同因為「透過人工神經網路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和發明」,並由於機器學習對物理研究大有幫助而得獎,雖然讓 Hinton 聲名大噪的是影像辨識在 2016年勝過人類的能力。在新書輝達CEO「黃仁勳傳」中,可看到人工神經網路搭配輝達平行運算平台是 AI 突飛猛進的關鍵。

在化學獎方面,兩位 AI 專家是因「預測蛋白質結構」而得獎,他們能根據胺基酸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結構。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長串連接在一起,折疊起來形成三維結構,這對蛋白質的功能至關重要。兩位得獎人提出了一個名為「阿爾法折疊2」(AlphaFold2)的 AI 模型。他們使用該模型預測出近兩億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自從有了這項突破,已經有 190個國家超過 200萬人使用阿爾法折疊2。

獲獎者的工作在如天文、氣象、環境汙染防治、藥物放送等廣泛領域中已經帶來了很大的效益,而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到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可用以開發新材料。

新型 AI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是於 2022年十一月底問世,由於強大好用,很快席捲全球,如請 GPT-4o 談 AI 與材料科技,提問「討論材料科技對AI」,回應為:
AI 與材料科技的交匯與應用
人工智慧(AI)正在快速改變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方式,為新材料的設計、發現、測試和應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以下是 AI 在材料科技中的一些主要應用與影響:
1. AI 促進材料發現
傳統的材料研發通常依賴於實驗與模擬,這是一個耗時且昂貴的過程。然而,AI,尤其是機器學習(ML),正幫助科學家更快地篩選和設計新材料。例如:
材料基因組計畫(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MGI):透過 AI 預測材料的結構與特性,加速新材料的發現。
深度學習與量子力學計算結合:AI 可用於預測分子與固態材料的電子結構,使材料篩選更有效率。
高通量篩選(HTS)技術:AI 幫助模擬數百萬種化合物,找到具有特定性質的候選材料。
2. AI 在材料模擬與計算中的應用
傳統的材料模擬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論 DFT、分子動力學 MD)需要大量計算資源,AI 可加速這些計算並提高精確度:
神經網絡勢能(Neural Network Potentials, NNPs):用 AI 來近似材料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加快模擬速度。
生成對抗網絡(GANs):可用來合成新的材料結構,並預測它們的熱力學與機械性能。
貝葉斯優化(Bayesian Optimization):用於優化材料組合與製造參數,提高實驗效率。
3. AI 助力材料加工與製造
在材料加工與製造中,AI 能夠優化製程,提高產品的一致性與性能:
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透過 AI 監測材料加工過程,減少缺陷,提高生產效率。
增材製造(3D 列印):AI 用於優化列印參數,例如溫度、打印速度,以確保高質量的最終產品。
機器學習優化合成工藝:透過 AI 預測最佳的化學配方與反應條件,加速新材料的研發週期。
4. AI 在材料表徵與檢測中的應用
材料表徵是了解材料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鍵步驟,AI 可提高分析的準確性與效率:
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AI 可分析電子顯微鏡(SEM, TEM)圖像,識別微觀結構特徵,如晶粒邊界、缺陷等。
自動化故障診斷:AI 可即時分析材料的機械、熱、電性質,預測材料的壽命與失效模式。
非破壞性檢測(NDT):AI 可用於分析超聲波、X 射線等檢測數據,實現更精準的缺陷檢測。
5. AI 與綠色材料科技
AI 也有助於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材料與環保技術:
可持續材料設計:AI 可設計可回收、生物可降解的新材料,例如替代塑膠的綠色高分子。
碳捕獲與存儲技術(CCS):AI 幫助優化碳吸附材料,提高碳捕獲效率。
新能源材料研發:AI 加速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材料的開發,如優化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
未來展望
AI 與材料科技的結合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未來可能帶來以下發展:
自動化材料實驗室:AI 駕馭機器人進行自主實驗,加速新材料的發現。
量子計算與 AI 聯合應用:用於模擬更複雜的材料系統,如高溫超導體。
AI 主導的個性化材料設計:根據需求設計獨特的材料,例如專為醫療用途開發的生物材料。
AI 已經深刻改變了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方式,未來的突破將持續推動科技進步,帶來更高效、更智能的材料開發模式。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 AI 「深度求索」(Deepseek) 聊天機器人問世,性能可與美國頂尖公司的最佳聊天機器人媲美,而有超高性價比,評價很高。如問 Deepseek V3「討論材料科技與AI」,答曰:

材料科技與人工智慧(AI)的結合正在推動多個領域的創新與進步。以下是兩者之間的互動及其影響的討論:

1. 材料科技對AI的貢獻
材料科技的進步為 AI硬體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
高效能計算硬體:新型材料(如石墨烯、碳奈米管)被用於開發更高效的處理器和記憶體,提升AI模型的運算速度與能效。
量子計算:超導材料和其他量子材料的發展,為量子計算機的實現提供了基礎,這將大幅提升AI的運算能力。
感測器技術:先進材料使感測器更靈敏、更小型化,這對AI在物聯網(IoT)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

2. AI 對材料科技的推動
AI 正在改變材料研發的方式,加速新材料的發現與優化:
材料設計與發現:AI可以通過分析大量數據,預測材料的性能並設計新材料。例如,深度學習模型被用於預測材料的機械、電學和熱學特性。
高通量實驗:AI可以自動化實驗流程,快速測試成千上萬種材料組合,縮短研發週期。
材料失效分析:AI可以分析材料的微觀結構,預測其失效模式,從而改進材料的耐用性。

3. 應用領域
材料科技與 AI的結合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能源領域:AI幫助設計更高效能的電池材料(如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材料。
醫療領域:智能材料與AI結合,用於開發智能藥物釋放系統和生物相容性材料。
製造業:AI優化材料加工過程,提升製造效率並降低成本。
環境保護:AI協助開發可降解材料和高效過濾材料,減少環境污染。

4. 挑戰與未來方向
儘管材料科技與 AI的結合前景廣闊,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數據質量與數量:材料科學的實驗數據往往有限且分散,需要更多高質量數據來訓練AI模型。
跨領域合作:材料科學家與 AI專家需要更緊密的合作,以解決複雜問題。
倫理與可持續性:新材料的開發需考慮環境影響和倫理問題,AI應被用於促進可持續發展。

5. 未來展望
未來,材料科技與 AI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化:
自主實驗室:AI驅動的實驗室將實現完全自動化的材料研發。
個性化材料:AI將幫助設計針對特定應用的定制材料。
跨學科創新:材料科技與 AI的結合將推動更多跨學科突破,例如生物啟發材料和智能結構。

總結來說,材料科技與AI的協同效應正在改變科學研究與工業應用的面貌,並將在未來持續推動技術革新與社會進步。

兩種工具答案均相當中肯,可謂平分秋色。差別是 GPT-4o 可由外掛程式 Dall-E3 繪圖,Deepseek V3 尚無此功能。

舉例而言,各種現代科技的發展都依賴無機晶體。在實用上,晶體必須穩定,但要開發一個新的、穩定的晶體,通常都要經過幾個月以上的艱苦實驗。而應用 AI 開發新材料,已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同時有很豐富的成果。例如兩位化學獎得主所屬谷歌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在2023年11月29 日在頂尖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宣稱利用AI 工具材料探索的圖形網路 (Graph Networks for Materials Exploration ,GNoME ) 發現了 220 萬種潛在新晶體,其中包括 38 萬種有潛力驅動未來技術的穩定材料。而當時已知結構的無機晶體也僅有 291,382 種。GNoME 至今已展現了利用 AI 大規模開發新材料的潛力。目前在世界各地實驗室進行的獨立實驗已因此創建了 736 個此類新結構。

在同期《自然》雜誌上,與 Google 團隊合作的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 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中,報導 LBNL 無機粉末固態合成的自主實驗室 (Autonomous Laboratory ,A-Lab),使用計算、文獻中的歷史數據、機器學習 (ML) 和主動學習來規劃和解釋使用機器人進行的實驗的結果。透過梳理文獻中已發布的多種合成程序,A-Lab 可以評估每個目標與現有材料的相似性,提出試造新材料所需的成分和反應溫度。機械臂自動從原料架上選擇成分,在加熱爐中進行合成,利用鑑定工具分析產品。經過17 天的連續運行,A-Lab 從選出的預期穩定的58 個目標中製作出41 種新型化合物,其中包括各種氧化物和磷酸鹽。利用AI 工具與自動化加速研究進程,將是未來的趨勢。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分析不夠嚴謹,對是否真的發現新材料提出質疑,更多人認為在現階段,把 AI 視為分析數據的另一種方法,賦能而非替代人類,它才是最有用的。同時完善的自動合成實驗室目前非常昂貴,因此需要開發成本較低的選擇,同時仍保持其可靠性和可重複性,未來才可能成為主流工具。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是 2022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富,身價超過兩千億美元,財富來源主要是特斯拉 (Tesla) 與 SpaceX 兩家公司股票市值;而馬斯克在這兩家公司發展上都做了不少材料創新,尤其他的父親就是材料工程師,而馬斯克大學讀物理,研究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材料科學,雖然很快輟學,但一直對材料創新不遺餘力。

馬斯克的公司高度依賴 AI,如果沒有 AI,他的許多企業將無法實現。他的電動車公司 Tesla 使用AI 為其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提供動力,旨在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FSD) 功能。馬斯克的另一家企業 SpaceX 在優化火箭發射、衛星部署和太空船設計方面也受益於 AI。

SpaceX 公司打造 Starship 此類可重複使用的載人火箭,主要材質就是開發出新的不鏽鋼合金,因為不鏽鋼可以耐高溫,能承受進出地球大氣層時因高速氣流摩擦而產生的高熱,至於一般飛機慣用的鋁合金材質不耐高溫,而用同樣耐高溫而較輕的鈦合金,則受限於價格太昂貴。SpaceX能與美國以及歐盟太空總署競爭並且勝出,成本效益是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在汽車製造部份,馬斯克堅持 Tesla的 Cybertruck 車體也用新款不鏽鋼,就不以成本考量為重點,而著眼於太空科技的連結;由於不鏽鋼的價格與特性,傳統車廠失敗的前例很多,但馬斯克要求團隊嘗試更前衛的設計,並強調,他要的是一個真正夠酷的產品,而不在乎眼前的營利。

這些發展,無疑的是讓新材料開發達到了一個新境界,讓人對 AI 推進的材料科技發展黃金時代充滿期待。

在教學與學習的應用方面,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AI 都是很好的幫手,如何讓AI 輔助教學,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 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大學能及時培訓足夠的師資,引導學生善用AI,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在AI 時代,材料科技與 AI 息息相關,互為依托,應受到正視,以利用厚生。

* 刊載於中國材料科學學會電子報第 102期,1-5 (2025)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AI 新大型語言模型 O3 與 DeepSeek v3

AI 新大型語言模型 O3 與 DeepSeek v3

最新大型語言模型 O3

科學、編碼及數學能力強大

抽象推理測評得高分

訓練費用高昂

O1比 GPT-4o強大

O1比博士級科學家得分高

O1與 O3比較

數學與博士級科學

前沿數學

DeepSeek v3 表現優異

DeepSeek v3 性價比高

Open AI 於 12月 20日發表最新大型語言模型 O3,強大能力領先目前所有 AI模型。選擇名稱「O3」是為了避免與現有的英國行動電信商 O2發生商標衝突。此型號有兩個版本:O3 和 O3-mini。

據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表示,O3展現強大的感知性能
將其它努力追趕中的 AI模型例如 Google 的 Gemini pro 1.5 版本、亞馬遜投資的 Anthropic之 claude3-5 模型拋在後面。

在全球寫程式競賽平台 Code Forces,以寫程式又快、錯誤又少為優勝標準,O3 拿下2727分超高分,在全部榜單裡面為第 175名,超越 99.99%的人類工程師。

在數學能力 AIEM 2024 評比當中,O3在「Competition Math」中拿到幾乎滿分的 96.7(準確率),打破AI 模型在歷史上記錄,也是 AI第一次能在此測評中接近滿分


更可怕的是,在抽象推理 ARC-AGI(Abstraction and Reasoning Corpus for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測評中得分高達 87.5%,接近人類的 85%。

在2019 年到 2020年的 ChatGpt 2和 ChatGpt 3在這項抽象推理能力測評得分為 0,ChatGpt 4 得分是 2%,到今年ChatGpt 4o版本的得分大爆發,也不過到達 5%而已,許多使用者已感到驚奇。OpenAI 的 O1和 O1 Pro 版模型一下子拉高到 50%水準,這意味著通用人工智慧 AGI 到來的日子已不久了。

相比 O1,O3在理解複雜任務、邏輯推理、多模態支持、可控性等方面的性能有顯著提升,在多個基準測試中達到或接近飽和點。O3 mini 則平衡了性能與成本,在某些場景下性能優於 O1。根據 OpenAI的安全研究計畫,目前 O3仍處於早期安全測試階段,並面向公眾開放測試申請。

科學、編碼及數學能力取得新突破:O3憑藉自然語言程式搜索與執行機制,以及鏈式思維和自我調整思考時間等創新技術,在處理複雜任務和新任務適應性上具有顯著優勢。面對前沿數學難題,O3正確率25.2%,而以往所有模型都未達 2%。

另一方面,專家們分析,O3仍有諸多局限: 
模型成熟度方面:O3系列僅發佈展示版本。O3-mini 外部安全測試申請開放中,O3則連測試員也還得繼續等待。
技術層面:仍然依賴自然語言指令而非可執行的符號程式,指令的模糊性增加了理解難度;無法像人類那樣通過與現實世界的互動來學習和適應,使其無法通過直接執行來評估自己生成的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性能層面:在某些基礎任務上仍會出現失誤。在即將發佈的 ARC-AGI-2測試中,預計其得分可能降至 30%以下(而普通人類仍能保持 95%以上的得分)。
效率層面:高昂的計算成本,大量的計算資源消耗,在某些任務上的效率低於人類。O3在低計算量模式下每個任務需要 17-20美元,高計算量模式下每個任務需數千美元,而對比 O1的費用在 10美元以下。

據11月美國風投公司Menlo Ventures發佈的《2024年企業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現狀》報告顯示,OpenAI 份額卻已從去年的 50%降至34%,而 Anthropic推出 Claude 3.5 Sonnet後,市場份額翻倍至24%。在推理模型方面,谷歌 Gemini2.0 Flash Thinking 的思考速度比 O1快5倍。在視頻生成模型方面,盲測資料顯示谷歌 Veo2和快手的可靈 1.5表現趕超 Sora。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深度求索」 (DeepSeek) 公司於12月26日發布 DeepSeek v3開源模型,性能對齊美國閉源模型,多項評測成績超越了 Qwen2.5-72B 和 Llama-3.1-405B 等其他開源模型,並在性能上和世界頂尖的閉源模型 GPT-4o 以及 Claude-3.5-Sonnet 不分伯仲,而性價比最高,號稱「AI 拚多多」。導致 OpenAI CEO 奧特曼也發推文指稱「複製總比創新容易」。

DeepSeek v3 利用降規的 H800 GPU,用 2.664M H800 GPU 小時,約五百六十萬美元,在14.8T token 資料進行初次預訓,以後則須花 0.1M H800 GPU 小時,僅為其他領先模型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

DeepSeek v3 的成功,可能預示著一個有趣的轉折:軟體創新正在突破硬體限制。這反倒讓美國限制中國的戰略變得很諷刺。如果軟體技術越來越強,那用什麼硬體可能都不重要了。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中技社「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研討專題報告緒言

中技社「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研討專題報告緒言

AI 輔助教學 (GPT-4o 生成)

AI 教學 (GPT-4o 生成)

AI 展示平台 (GPT-4o 生成)

第一章: 緒言

由於人工智慧 (AI) 發展迅猛,漸漸深入生活各個層面,中技社從 2017年開始針對各種 AI相關主題研討, 每年舉辦多次座談會與一次大型研討會,並出版專題報告,同時自2019年起,每年舉辦「AI 創意競賽」,發揮科技智庫建言與推廣認知的功能。

為集思廣益,中技社於 2021年 2月 26日舉辦「建構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論壇」專家諮詢座談會,邀請多位專家提供想法與討論,藉以擬定未來研討領域方向、策略。會後中技社在參酌與會專家的寶貴意見後,把握台灣關聯性強、容易著力、迫切性高以及未來影響性高等四項原則,由而擬議分為「AI應用發展方向探討」與「AI治理準則探討」兩個區塊研討。「AI應用發展方向」聚焦於教育與產業 (製造與服務) 兩個領域,進行AI科技、教育與產經專家跨域深入對話,以探求AI科技發展在可見未來對台灣至關重要,宜即早投入之領域。「AI治理準則探討」則針對上述發展方向,透過科技與社科人文對話,以及參酌各國作法與典範轉移,探究適合台灣之AI治理模式的可能樣貌與機制,研討成果也同時回饋到AI應用發展方向之探討。

其中「AI應用發展方向」在2022、2023、2024年分別舉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AI 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與「AI 在服務領域應用」研討的大型期末研討會,並彙整專家學者專文,出版專題報告。

在「AI治理準則探討」區塊,計畫團隊在2023年12月1日在台灣大學社科院舉行的「科技創新與韌性社會論壇」發表研究成果,並由主持人張佑宗教授於「AI 在服務領域應用」期末研討會中以「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社會成本及因應之道」報告,並撰寫專文刊載於專題報告中。另一方面
「AI科技的社會成本與治理準則」報告於2024年11月出版

在教育議題方面,教育部從 107年啟動「AI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針對各教育階段制定課程標準,並於 108年6月進一步公布AI及新興科技教育策略,同時於 110年公布大學AI課程地圖,提出 6種AI專業與應用人才學習路徑,透過微學程、問題導向式教學、實習和競賽等創新教學模式,培育具多元科技整合能力的人才。

中技社在2022年執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議題研究結果: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多停留於教學數位化階段,對於支援教師教學及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相當有限
認為教師應具備審視與思考有效運用 AI之能力,因此須強化學校教師的AI教學能力,因而於2023年進行「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之探討」。在國民教育方面,協助國中資訊教師AI增能,8月在「新北」、「彰化」、「南投」等三個縣市,舉辦 3場AI教師培訓營,在大學教育方面,邀請具有從事跨域AI課程經驗教授,分享推動經驗 (包含金融科技、智慧機械、健康照護、智慧製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應用領域) ,透過座談會以及分享教案方式,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推動跨領域AI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於2023年11月29日舉行期末工作會議,彙整成果則於 2023年 12月出版專題報告。

我國教育部同時也推動各式AI輔助教學相關計畫,如教學科技數位種子教師計畫、生成式AI協助數位學習實驗方案等,但從錄取教師名單及研發課堂示例中,皆可發現國中數學及自然科學等考科投入教師明顯少於其他科目。透過專家訪談瞭解,因計畫多採徵件模式,不會強制要求各科教師都要參與,數理考科受考試及課程進度之壓力,教師較難應用AI輔助教學。同時由112年「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之探討」議題研究,也發現國中跨領域 (含AI) 教學多受限於教師知識不足、教務及行政工作繁重,及升學導向等因素而不易推動,並且AI具有一定技術門檻,也可能造成教師有沉重之認知負荷。

本期計畫「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 研究目標為提供政府與學校,具實證基礎的AI輔助教學教師培育建議,並作為教師教學之參考。同時也參觀多所大學展示平台設施,並請各該負責人參與研討,並撰文介紹,提供政府與學校具體建議。

執行方式:
一、邀請從事AI應用研究及培育教師經驗之專家學者,研析AI輔助教學發展趨勢、培育作法及數位倫理並撰稿。
二、設計示範教案(材)/實作:邀請兼具數學/自然科學專業知識及AI應用技能之第一線教師,設計教案(材)並現場教學,與本社同仁共同探討利用AI輔助教學對於師生教學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並撰稿。
三、座談會:透過邀集第一線教師與官學界之專家座談,研議有效推動AI輔助教學之建議。
參訪推動AI教育具特色大學
五、出版專題報告。

在執行過程中,舉行多次工作會議與座談會,依序為:
5月21日: 第一次工作會議,以視訊舉行: 說明會議目的、本年度議題規劃、期程規劃,進行意見交流,討論議題與報告章節規劃

7月29日: 第二次工作會議 (中小學端) ,亦以視訊舉行: 彙集各章節執行進度及專家交流建議

8月26日: 期中工作會議,以視訊舉行: 了解各章節執行進度及專家交流建議,考量本議題報告之讀者背景多元,請各專家以淺顯易懂之方式撰寫,並對專有名詞加以解釋。另於文首增列摘要,以利讀者快速掌握文章主旨。
10月7日: 召開「中小學教學之AI賦能」專家座談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與會,分享彼此之經驗與洞見,共同探討以 AI 豐富教學之實務推動策略建議,作為政府推動參考。
11月6日: 期末工作實體會議,由各章節撰稿專家說明更新進度與結論建議,綜合討論以確認研究報告之「結論與建議」,並討論11月25日綜合座談會(官學界)之相關議題。
11月14日: 大專院校 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專家座談會議
,討論推動策略與建議
11月25日: 綜合座談會(官學界),邀請教育部及學界先進們與會,報告初步研究成果,由專家學者分享彼此經驗與洞見,共同提出政策推動之建議。

在大學AI教育推動作法方面,由於大學在AI教學資源分配上存在落差,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以促進AI教學均衡發展。期間工作團隊曾分別參訪多所推動AI教育具特色大學、包括敏實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台北科技大學,了解各校的推動AI教育模式、資源投入及布局與成效,並邀請專家論述。同時參訪多所大學AI 中心、包括3月14日參訪敏實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3月21日參訪亞洲大學、東海大學、10月24日參訪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另於11月14日「舉行大專院校 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專家座談會議。

本專題報告,第二至第六章,分由專家學者執筆,第七章則為工作團隊所整理的具體「結論與建議」。

第二章 ⟨AI教育及教育AI發展趨勢及推動政策⟩,由郭伯臣校長與李政軒教授執筆,摘要為: 「在全球數位轉型的背景下,AI教育與教育AI的發展已成為國際教育政策的關鍵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強調,AI技術能顯著提升學習成效,減輕教師負擔,並促進個性化學習與差異化教學。各國如美國、韓國和歐盟等已在K-12教育中廣泛引入AI課程,並推動跨學科應用。同時,UNESCO的「AI學生能力框架」和「AI教師能力框架」也強調了AI技術在提升學生創新力、促進教育公平性方面的重要性。這些國際趨勢為臺灣推動AI教育和教育AI提供了參考方向。

臺灣政府在AI教育與教育AI的推動上採取雙軌策略,從中小學到大學階段全面展開。在中小學階段,政府推行如「和AI做朋友」等計畫,讓學生學習運算思維、資料分析和演算法等基礎AI技術,並強調AI倫理的教育。大學階段則重點推動人工智慧專業課程及跨學科應用研究,促進產學合作,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AI專業人才。

教育AI方面,臺灣政府積極透過多項政策與平臺如「數位教學指引」、「家長指引」和「校長指引」,幫助教師、家長與校長掌握AI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並協助校長制定策略性規劃以引導學校有效運用AI技術。此外,政府推出數位學習平臺如「因材網」與「Cool English」,利用AI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推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加強語言學習的互動性。

展望未來,政府應進一步推動幾個關鍵方向的發展,包括擴大「生生有平板」政策,確保學生不受硬體限制地學習AI技術;將生成式AI的原理、應用與倫理納入小學課程,從基礎教育階段強化學生的AI素養;將數位學習列為核心素養,推動AI教科書的研發與認證;發展教師支持系統及校長AI教學領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並創建符合臺灣需求的本地大型語言模型(LLM),以確保AI技術的本地化應用。通過推動這些措施,臺灣不僅將在全球AI教育浪潮中保持競爭力,還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環境,確保學生和教師在未來科技驅動的教育體系中擁有充分的資源與能力來應對各種挑戰。」

第三章 ⟨大學 AI教育及教育 AI之推動作法⟩ 由林志隆組長撰稿,摘要為: 「為加速大學 AI教育及教育 AI之推動,本研究先蒐研政府推動大學 AI教育相關計畫及策略,以及調查大學開設AI相關系(所)、學程及專班數量,並蒐研大學開設AI相關課程之現況。另外,透過實地參訪5所大學瞭解AI教育推動情形及投入資源,同時蒐研9所公私立大學之AI教育及教育AI推動實例,最後藉由辦理「大專院校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座談會,探討AI教學資源共享之實務推動建議,作為各界推動之參考。

行政院及教育部陸續推動大學AI教育相關計畫及策略,引導大學落實AI人才培育。經本研究統計各大學開設人工智慧相關系(所)、學程及專班數量,在2019年為61個,過去五年內持續增長,至2023年已增長超過3倍,顯示大學相當積極投入培育AI人才。另外本研究盤點12所大學的AI課程,並與教育部AI課程地圖2.0及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進行比對分析,可瞭解各校在「先修課程」及「核心課程」普遍都有開課,然而在「進階課程」及「應用課程」之開課情形,則依各校自身學術發展與特色,而有所不同,提供各校未來在課程授課及教材合作之參考。

本研究安排實地參訪敏實科大、中華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及逢甲大學等5所大學AI教育推動情形,透過大學間的交流來促進AI教育推動,並邀請臺北科技大學、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中華大學、敏實科大等9所公私立大學,從「校」的層面來分享AI教育推動實例,包括組織合作、AI教育推動、教育AI推動及未來布局等四個面向進行說明,期提供有志推動AI教育的學校借鏡其成功經驗,落實推動AI教育。另外綜整前述9所大學AI教育推動之反饋經驗,並匯聚專家座談意見,展望未來大學在AI教育推動的幾點建議:(1)建立學校AI推動專責單位,以及制訂更明確的專業發展指引;(2)消弭數位科技落差,逐步調整學校AI發展藍圖規劃與資源投入,並建立常態化的教師AI培訓計畫;(3)提升學生的AI素養,設計分層次的教學計畫及開設不同難度的課程,並通過競賽和活動提升實踐能力;(4)支持新教育資源佈局與資源優化,積極盤點資源並將有限資源集中在關鍵領域,並跨校教學資源合作。

本社112年研討「「AI 教師培育與教材教法之探討」議題,研究結果建議可由政府機構建立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並以需求為導向整合各方資源,同時鼓勵民間企業、學術界及非營利組織等單位協助。本研究今(113)年11月辦理「大專院校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座談會,邀請10所大學之校長、副校長層級與會,共同研議AI教學資源共享之實務推動建議,包括可參考CIC(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模式建立,並成立推動委員會,透過分層(區)、分類、分階段準備,做更有效的整合資源及佈局;以「學習百工百業AI應用」及「研發前瞻技術與創新應用」做為平台目標,並含括課程教材、開發模型、產業資源、數據公開及人才資料等功能;國網中心及高速電腦中心應支援提供各校AI學術研究之算力資源,而學校應配置基本AI算力資源,以因應產學研發合作。」

第四章 ⟨教師的未來圖像:數位科技素養與AI專業識能的發展⟩,由陳珮瑛教授執筆,摘要為: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工智慧(AI)對教師專業角色和教學方法的影響,以及臺灣教師培訓體系應如何應對AI帶來的挑戰。研究採用混合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問卷調查以67所高中數位前導學校的760位教師為對象,使用SELFIEforTEACHERS問卷量測教師的數位素養。訪談則以39位接受過數位AI培訓的在職教師為對象,深入了解他們對AI融入教學的經驗和看法。研究發現,臺灣教師的數位素養仍有待提升,尤其在運用數位科技增能學習者和促進學習者的數位能力方面。教師普遍認為,AI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角色帶來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教師需要提升AI素養和數位教學能力,才能有效應用AI促進學生的學習。研究也發現,現行的教師培訓體系尚未充分準備好應對AI帶來的挑戰。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強化教師AI素養培訓、建立教師AI學習社群、發展AI教學示範案例等政策建議,以協助臺灣教師更好地應對AI時代的教育挑戰。」

第五章⟨從數位技能到高階思維:AI賦能學習環境中的多重鷹架設計與實踐⟩,由蘇佩菁老師等執筆,摘要為:「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AI技術和多重鷹架建構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能力發展。以三個七年級教學案例:自然科「酵素」單元(CER論證模式)、數學科「正數與負數」單元(歸納建模式教學)和「相似形」單元(STEAM教學),採用行動研究法,收集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學科能力前後測問卷、AI應用與高階思維能力前後測問卷及訪談資料,探究AI賦能學習的成效與挑戰。

研究結果顯示,AI賦能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科知識理解、學習動機及參與度,並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發展,例如批判性思考、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本研究提出五個鷹架設計策略:學科知識節點鷹架、數位軟硬體使用鷹架、AI使用鷹架、人機互動模式鷹架和高階思考思維培養鷹架,並強調教師需具備相關數位教學能力和班級經營策略。最後,本研究建議強化師資培育、發展系統性變革,以促進AI賦能學習的有效實施和永續發展。」

第六章⟨AI教與學的倫理: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觀點⟩,由林文源教授撰文,摘要為: 「本文探討AI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倫理挑戰與反思,並提供思考原則與教案線索。首先,本文以國外機構的教學倫理守則發展經驗為例,強調教學倫理隨著時代、科技、教育體系及社會價值的變遷而演變。

其次,本文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觀點提示探討AI教學倫理的方向。尤其以對稱式思考原則,強調協作、基礎設施及公眾參與面向,避免將倫理問題簡化為技術挑戰,並主張科技協作中的基礎設施和公眾參與是AI發展中的關鍵要素,且應注重多方參與者的貢獻,藉此看見AI在教育中的落地與倫理實踐。

藉此,本文進一步強調打開科技的「黑盒子」,尤其是常見的個體化AI科技和技術能力思維。並以教育部彙集的「和AI做朋友-人工智慧中小學教學示範例」,提示從小學、中學到高等教育的技術教學中的倫理意涵與教案,藉此啟發同學的多元、思考協作。最後本文並針對主事者與教育者的倫理要求,提出體制面建議,希望對於AI教育的倫理落地有所幫助。」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由高宛愉博士與林志龍組長執筆,經蒐研國內外AI教育與教育AI發展趨勢及相關政策、大學AI教育推動與資源共享機制、聚焦探討中小學之AI賦能教學,並匯聚專家座談意見,獲致結論與提出具體建議:

一、結論
(一) AI教育應結合國家戰略培養所需AI人才,推動教育AI教師應具備AI基本概念及數據分析能力

(二) 面對生成式AI影響,各大學正積極推動AI教育及教育AI,且推動模式已趨於成形

(三) 推動中小學AI賦能教學需持續透過政策支持,強化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信心

(四) 負責任的AI教育應融入倫理思維

二、建議
(一) 大學AI教育推動
1.短期
(1) 建立專責單位推動AI教育布局─【學校】
(2) 推動AI使用普及化─【學校】
(3) 優化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教育部】、【學校】
(4) 學校配置基本AI算力─【教育部】、【學校】

2.中長期
(1) 建立大學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教育部】、【國科會】、【法人單位】
【企業】、【學校】
(2) 提供大專院校算力支持─【國科會】、【法人單位】、【學校】

(二)中小學AI賦能教學
1.短期
(1) 提出明確規範與持續完善學習資源與環境─【教育部】
(2) 發展教師AI賦能教學的支持系統─【教育部】、【學校】、【教師】
(3) 促進家校溝通,分級推動AI倫理─【教育部】、【學校】、【教師】
(4) 集結民間資源,辦理AI科技競賽─【教育部】、【法人單位】、【企業】

2.中長期
(1) 研發與認證AI教科書─【教育部】
(2) 發展本國教育的AI大語言模型─【教育部】」

本次議題研討承蒙許多專家學者協助,熱心參與座談研討、多次工作會議以及熱誠接待工作團隊參訪,精心整理並撰寫文稿,在此深深致謝。同時由陳綠蔚執行長領導的中技社團隊,包括人才培育中心陳潔儀主任、林志龍組長、高宛愉博士等,不僅從規劃到執行全程發揮高度專業精神,費心費力,讓多次座談會與工作會議順利進行,完成豐富充實並有深度的專題報告,明證功不唐捐,值得大家特別感謝。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AI 以文字描述生成影片工具 Sora 試用記

AI 以文字描述生成影片工具 Sora 試用記

光催化產氫奈米線 (Sora 生成)

兩隻熊貓打乒乓 (GPT-4o 生成)

兩隻熊貓打乒乓 (Sora 生成)

熊貓在森林中閱讀 (Sora 生成)

狐狸在圖書館閱讀 (Sora 生成)

小女孩在圖書館閱讀 (Sora 生成)

熊貓攀登書形雕塑 (Sora 生成)

狐狸爬 101大樓 (GPT-4o 生成)

狐狸爬 101大樓一 (Sora 生成)

狐狸爬 101大樓二 (Sora 生成)

與狐狸交談 (GPT-4o 生成)

與狐狸交談一 (Sora 生成)

與狐狸交談二 (Sora 生成)

2024年2月15日,OpenAI在官網釋出最新的生成式AI模型 Sora,它能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描述,產生最長1分鐘的高畫質影片。

當時 Sora 僅提供紅隊成員(錯誤訊息、仇恨內容和偏見等領域的領域專家)試用,讓他們以對抗性方式測試該模型,以免濫用。

讓庶民驚喜的是,2024年12月9日晚,OpenAI正式向 ChatGPT Plus和 ChatGPT Pro使用者公開發布 Sora的試用版本,這些付費使用者可以開始使用 Sora。

對 ChatGPT Plus 用戶,每月最多可產生成 50部影片,解析度最高 720p,每段影片時長最多 5秒。對 ChatGPT Pro用戶,每月最多生成  500支影片,解析度最高 1080p,每段影片時長最多 20秒,下載時可無浮水印。

由於早已是 ChatGPT Plus使用者,得知後趕快上網試用,首先是 480p 「兩隻熊貓打乒乓」的 5秒鐘影片,兩次均不甚理想,需要在提示上多下工夫。有朋友試「熊貓在森林中閱讀」,則較令人滿意。接著試小女孩或雌狐在圖書館讀書,效果也不錯。

另外也可上載照片,如清華大門,指令為熊貓攀爬書形雕塑,也頗有趣味性。要注意的是它不接受上有真人的照片,顯然是為防偽及顧及隱私之故。

根據 Sora官網,Sora是以「天空」的日文發音命名,表示「無限的創造潛力」,是由 OpenAI推出的全新 AI影音生成工具,專為創作者與企業設計,提供簡便且強大的影片製作功能。透過語言指令或簡單的素材輸入,用戶即可生成高品質的影片內容,能夠降低影片製作門檻,無需專業技術背景也能輕鬆創作,推動 AI技術在影音創作領域的創新應用。

Sora有哪些功能亮點?
1. Remix混合:將多段影片無縫混合。
2. Re-cut重新剪輯:能夠找到影片中的最佳畫面,並讓它們往任一方向延伸。
3. Storyboard故事版:能在個人的時間軸上組織和編輯影片序列。
4. Loop環形循環:能透過Loop修剪並創建無縫循環影片。
5. Blend融合:能將多個影片無縫剪輯在一起,成為一段新的影片。

隨著數位時代的快速發展,AI 工具已成為企業提升效率與創新的重要夥伴。Sora 作為一款專為內容生成的多功能 AI 平台,能協助解決多樣化的需求,並在多種場景中發揮效益。例如以下三種使用場景:

社群內容創作者:Sora可以提升影片製作效率,只需要簡單輸入文字或圖片,就可以生成高品質的影片。
娛樂產業:當想在影片當中加入特效或特殊場景時,不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經歷與金錢,Sora就能生成出逼真的場景與動態。
教育培訓:可以利用Sora將教學內容轉換成影片,幫助學生透過不同的方式理解複雜內容。

一個實際應用場景,即是以 GPT-4o 生成研究主題光催化產氫奈米線圖片 再請 Sora 生成影片,表達較圖片清楚

另一方面,對初試者來說,Sora  很難一次即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網路上有人建議先用 480p,v2 (即一次產生兩張) 選項嘗試,可省能用限額,再求改進,頗為實用。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GPT-4o 評析拙作「科幻 與 AI」

GPT-4o 評析拙作「科幻 與 AI」

https://lihjchen1004.blogspot.com/2024/10/ai.html

科幻與AI  (GPT-4o 生成)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幻與AI之間的共生關係,並總結了科技進步在短時間內如何實現了許多曾經僅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構想。以下是一些評析點:

科幻與現實的交錯: 文章指出,科幻創作往往反映了對未來科技的想像,而隨著科技進步,這些想像逐漸成為現實。這點強調了科幻不僅是創作者的幻想,更是對科技可能性的預測與啟發。文章列舉了一系列AI的突破,展示出許多科技成果的實現時程較以往大幅縮短,突顯出現代科幻「成真」的速度已達驚人水準。

歷史與文化的對比: 文章從中國與西方歷史的角度進行對比,提到中國從宋朝到清朝中葉的生活方式變化不大,而西方自工業革命後經歷了劇烈的技術變遷。這個對比提供了一個文化背景,解釋了為何西方的科幻作品較早呈現出關於未來科技的預測,並如何影響後來的技術發展。

AI 讓科幻成真: 文章展示了AI技術的迅速發展,如ChatGPT、生成式AI繪圖工具Dall-e3、AI機器人Figure 01等技術。這些例子展示了AI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無論是語言生成、繪圖還是機器人,均在短期內取得巨大進展。文章強調了科幻與AI之間的相互促進關係,科幻不僅提供了AI發展的靈感,AI的進步反過來也推動了新的科幻故事的誕生。

AI協助創作科幻作品: 文章提出AI在創作科幻小說中的潛力,AI不僅是科幻故事的主題,它也能成為創作者的助手,例如提供小說題綱等。這一點進一步擴展了AI的應用範疇,展示出其在創造性領域的可能性,突破了AI僅限於技術應用的傳統想像。

總結與展望: 最後,文章將科幻與AI視為共生進化的關係,科幻小說為AI奠定了思想基礎,AI則激發了更多新的科幻故事,兩者在創新與想像的循環中相互推動。這樣的結論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視角,思考AI與科幻未來的發展潛力。

總體而言,這篇文章清晰地呈現了科幻與AI的相互關聯,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具體實例支撐,論證有力且具啟發性。

另請 GPT-4o 繪製一幅描繪科幻與AI 的意象圖。說明如下: 這是一幅展現科幻與AI交織的未來場景圖,展現了高度科技化的城市與機器人和人類互動的畫面,充滿了科幻氣息與AI的創新元素。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煮字集: 科幻 與 AI

 煮字集: 科幻 與 AI

科幻與 AI (GPT-4o生成)

最近有機緣參加一個「科幻與 AI」座談會,深深感到目前我們已經生活在AI 助成的科幻時代。

科幻是科技可能帶來的虛幻景象,原來只存在於想像中,以小說、漫畫或影片呈現,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原來的想像部分或全部成為真實;有史家論述,中國從宋朝到清朝中葉以前,生活方式變化不大,「奇技淫巧」只是末節,存在於神怪小說「山海經」、「封神演義」、「西遊記」等中;西方在工業革命以後,反映對社會和個人造成的衝擊,有各種涉及未來想像的作品,各式機器、汽車、火車、飛機、電氣、電器、自動化機械、太空船等隨預言陸續出現,迅速顛覆了前人對科幻的想像。

近年來科技進步加速,科幻成真的時程大幅壓縮,以資訊產品來說,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智慧手機等都是在出現之前不久仍只存在科幻想像中; AI 的發展,讓電腦在西洋棋,甚至圍棋比賽中,打遍天下無敵手,文字翻譯、語音、影像辨識大大超越人類,機器人能跑、能跳、從事掃地、鋤草、烹飪等家事,思之都相當科幻;即以在不到兩年前出世的生成式AI ChatGPT來看各項里程碑:

2022年11月30日: OpenAI 公司推出 ChatGPT,次年3月 14日,推出功能更強大GPT-4,
2023年10月19日: GPT-4 開放生成式軟體繪圖的工具, Dall-e3,只需下文字指令,可繪製各式圖片,包括卡通、虛幻情景等,
2024年2月15日: OpenAI 推出 Sora,它能根據輸入的文字描述,產生最長1分鐘的高畫質影片,
2024年 3月13日: Figure AI 發布 Figure 01 人形機器人 (ChatGPT + Robot = Figure 01) ,可以跟人類進行完整對話,善於推理,並執行各種動作,
2024 年3月21日: Suno AI發布創作音樂 AI Suno v3,讓用戶創作長達兩分鐘的音樂,
2024年 5月13日: OpenAI 公司推出 GPT-4o,在多語言和視覺基準方面取得了最先進的結果;同時可上傳圖片,請其辨識或說明,
2024年 6月10日: 快手 (Kuaishou) 公司推出 Kling (可靈) AI ,可製作長達兩分鐘高畫質影片,
2024年 8月19日: 星塵智能 (Astribot) 公司推出號稱「最接近人類操作性能」的 AI機器人S1,展現驚人性能,執行多項對人有用的複雜任務。

讓人目不暇給,每個進程都可以說是發布以前的科幻,也就是科幻賦予AI 想像,AI 讓科幻成真。隨著AI 研究的進步,科幻小說開始探索更複雜、更細緻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AI 可以協助撰寫科幻小說,如請其提供題綱,結果讓人嘆為觀止,頗可據以鋪陳寫一本小說。

因此科幻與AI是一共生進化的關係,科幻小說為AI 革命奠定了基礎,預測了能夠思考、學習和決策的機器的前景和危險。從最早的機械思維到今天複雜的演算法,科幻小說塑造了技術願望,而AI 的進步激發了新的故事,在創新和想像的無限循環中相互推動。

本文刊載於「工業材料」雜誌第 455集第 28頁 (2024年11月)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AI 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

 AI 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

人形機器人Astribot  S1

Astribot  S1 影片一

Astribot  S1 影片二

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應用的範圍愈加廣泛。在各種專用功能機器人盛行的市場中,通用型 AI 機器人憑藉其廣泛的適應性,成為科技界的重點研發方向。

總部位於深圳的星塵智能 (Astribot) 公司於 8月 19日推出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號稱「最接近人類操作性能」的 AI機器人,有大模型加持,S1 機器人展現驚人性能,能像人一樣學習、思考和勞動,會使用人的工具和設備、幫人完成枯燥、困難或危險的任務,甚至能適應環境和變化。

Astribot S1 通過模仿學習,能以媲美成年人的操作速度和靈活度,執行多項對人有用的複雜任務。它能做飯泡茶,洗衣掃地,還能彈琴逗貓!有 18種居家功能,絲滑展現!

在未經加速處理的影片中,S1 機器人展現了強大的家居和工作場景應用能力。透過模仿學習,S1 機器人能靈活執行疊衣、分揀物品、顛鍋炒菜、吸塵清潔等複雜任務


S1 機器人同時具備智慧大腦(軟體)和敏捷的身體(硬體)。在軟體方面,S1 機器人支援視頻、動態捕捉和遙控操作等多種數據收集方式,可使用強化學習、模仿學習和多模態大模型等方法完成學習和訓練,實現連續的智慧化和多任務泛化能力提升。

在硬體方面,S1 機器人搭載了自研的高性能電機傳動系統,整合了控制、感測、傳動和驅動等複雜系統,為機器人提供了接近工業機器人的敏捷、靈活和精準動態操作能力。此外,S1 機器人的頭部、手臂和軀幹皆為模組化設計,可按不同需求靈活組裝或拆卸,提升任務適應性。

根據報導,星塵智慧採用以力為中心的創新設計方法,讓 S1 機器人具備近似協作機器人的安全性,能精準控制與人體、物體和環境的交互力度,在運動過程中不傷人、不傷物、不傷己。

星塵智能(Astribot)的名字源自拉丁古諺語「Ad astra per aspera」,意為「穿越苦旅,以達星塵」,代表了公司對 AI機器人技術發展與普及的長期計畫與堅定承諾。

星塵智慧表示,公司的目標是讓數十億人擁有 AI 機器人助理。對他們而言,新一代 AI 機器人是如同人的延伸,能學習、思考和行動,並使用人類的工具和設備,完成家務、照顧家庭,甚至適應環境和變化。創辦人來傑認為,這樣的世界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機器人。

星塵智能發布的 AI 機器人 S1 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大模型的加持和軟硬體協同技術的突破,AI 機器人正在快速走向實用化和普及化。未來,AI 機器人有望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解放人力、提升生產力,並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創新。

根據購物網站 robozaps ( https://robozaps.com/product/astribot-s1/阿斯特里機器人S1), Astribot S1 的最高速度為每秒 10 米,超越了普通成年男子,確保了閃電般的性能。每臂的有效負重能力為 10 公斤,可輕鬆舉起重物。每隻手臂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 7 個自由度,其運動範圍可與人類肢體的運動範圍相媲美。無論是伸到高處還是伸到低處,這個機器人奇蹟的移動都具有無與倫比的靈活性和靈巧性。其運動重複精度在 0.03 毫米以內,可確保精確的運動,保證完美地執行複雜的任務。

Astribot S1一些具體用途:

家務:​​S1可以執行折疊衣服、操作吸塵器和修理家具等任務。其高度的靈活性和精確性使其能夠處理複雜的任務,例如倒飲料和在煎鍋中翻轉食物。

烹飪:機器人可以協助廚房執行基本的烹飪任務。它已被證明可以翻轉三明治和倒酒,展示了其管理烹飪相關活動的能力。

一般協助:憑藉模仿人類動作和處理各種物體的能力,S1 可以作為通用助手,幫助完成對人類來說可能無聊、困難甚至危險的任務。

這些功能使 Astribot S1 成為一款多功能工具,可提高家庭環境的便利性和效率,並有可能改變家務管理的方式。

目前機器人定價為九萬六千美元,恐怕價格須再親民一些,才得以普及。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名人堂: 生成式 AI 與大學教育

名人堂/擁抱生成式AI與大學教育
2024-08-15 聯合報/陳力俊

大學 AI 課堂 (GPT-4o 生成)

生成式AI 工具 (GAI) ChatGPT 於約二十個月前橫空出世,由於強大好用,很快席捲全球,掀起這一波的AI 熱潮,方興未艾。

GAI 最先推出之時,限於文本對話,在不到半年內,其實力已可輕鬆通過美國全國性律師考試,而且名列前茅,在大學入學考試測驗中,大學畢業生申請研究所常要附上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 ) 成績,在定量推理 (Quantitative) 可達前百分之二十 ,語文詞彙推理更可達前百分之一,在許多其他測驗中,也都能拿到相當優異的成績,同時大一微積分的難題也難不倒它最近谷歌團隊聲稱其模型已達到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水準,在幾何競賽中並可輕鬆拿到金牌有頂尖專家預測,在三年內,會達到專業人員水準,更是驚人。

簡而言之,GAI 主要是進行「文字接龍」,但其發展卻似乎「鬼斧神工」般擴及到具有繪畫、音訊及影視以及與機器人結合執行多種工作等功能,而且進步迅速,應用日廣,讓人目不暇給,對大學教育的衝擊,可謂是現在式,而且必然會越來越大。未來對社會影響之深遠,更可比擬以往的工業革命。

GAI 的應用方面,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GAI 都幫得上忙,如何讓GAI 輔助教學做得好,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 

在教育當局與學校端,掌握 AI教育發展趨勢及擬定推動政策,也是刻不容緩。可喜的是,目前不少公私院校,以正面態度,導入GAI 於課程與教學中;也有全校性的基礎與進階GAI 素養課程,培養學生對AI技術、基礎知識與理解能力之外,具備能判斷與實作GAI相關應用的技能,能妥善運用於學習、工作、生活的情境中,反思對於人類生活的相關影響以及倫理問題。由於GAI 的迅猛進步,能及時培訓足夠的師資,引導學生善用GAI,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由 GAI賦能,帶來許多機會但也有相當風險,七月中在一場由科技智庫中技社主辦之 GAI 研討會中,哈佛大學教授孔祥重院士在引言時,認為學習 GAI 應為全民運動但強調必須注意到各種風險,包括:

一、輸出可能不真實或不正確,必須要具備辨別的能力,二、輸出可能不安全,如有害/不適當的內容或揭露敏感信息,要小心防止,三、可能不安全,如協助惡意攻擊者可以繞過安全措施,模型可能被駭客入侵,新到的訓練數據可能會毒害模型,且很難審核數據,四、可能不可持續,將數據轉化為知識的 AI 工廠對人才、電力、水等資源的需求可能是無止境的,五、數位鴻溝可能擴大,資優生如虎添翼一般生如習用GAI,可能會因缺乏智力訓練而變得膚淺,表現較差或弱勢的學生,因不會善用GAI,使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在目前高科技熱潮中人文社會科學常被忽視,必須正視人類需要確保 GAI 為我們做正確的事以策安全,並使 AI 的輸出與從過去經驗中學到的教訓而得到的智慧相一致,這種對齊可以從倫理學證對或錯和人文學者過去經驗的總結中受益,人文學者可以使 AI 更安全或更有智慧

 由於 GAI 的強大能力,對主要培育白領工作者的大學教育來說,擁抱GAI 是必要的選擇,會用 GAI 的人比不用AI 的人占有極大優勢,「會用AI 的人會取代不用AI 的人」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對社會衝擊非常巨大,必須及早主動積極因應否則會釀成真正的「國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