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陸帶給西方的獨特挑戰

陸帶給西方的獨特挑戰

2024-09-03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展開電子商務 (GPT-4o 生成)

美國《亞洲時報》副主編大衛.古德曼是美國少數的「知中派」,最近在《法律與自由》雜誌中撰文〈中國對西方的獨特挑戰〉,認為「今天的大國競爭,與我們過去所見過的任何競爭都不同,因為中國不同於我們所遇到過的任何競爭者」。

當今的稀缺資源是人,特別是能夠接受培訓、能在現代經濟中工作的勞動年齡人口。在當今世界強國中,只有中國認識到這一點,並採取了措施來保障。

如果生育率不恢復,人口下降的國家有四種選擇:緊縮政策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定威脅、接納移民、提高生產力,或輸出資本以雇用中等收入國家的工人。中國採取後兩種選擇,一心一意地採用人工智慧驅動提升生產力,並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向全球南方中等收入國家出口基礎設施和技術。

自二○一九年以來,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增加了一倍,特別是對巴西、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出口。目前,對這些國家的出口超過了中國對所有已開發市場的出口,儘管對南半球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組裝後再出口到已開發市場的零件。數位基礎設施是中國的旗艦產品,它為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數位貨幣、數位納稅,和其他將中國客戶鎖定在其技術中的業務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全球足跡與過去的帝國主義列強截然不同。美國在海外駐有約廿三萬名軍隊,中國在吉布地唯一的海外基地只有兩百人;美國有十七點七萬名現役海軍陸戰隊員,中國有三萬名;美國有七萬名特種作戰人員,中國估計有一萬兩千名。儘管中國斥巨資利用飛彈、戰機、潛水艇和衛星來控制其本土戰區,但其全球軍事足跡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且其潛在的遠征軍規模也很小。

中國建立了數位和實體基礎設施來改變發展中的經濟體,據報導,光是華為一家就建造了非洲百分之七十的4G網路;行動寬頻已將數以千萬計的人,從以物易物轉移到銀行系統,並使企業家能夠透過廉價智慧型手機開展業務。一旦網路普及率達到六成的門檻,南半球的企業形成就會激增。

如果中國繼續成功,將南半球六十億人口納入其經濟領域,它將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如今,中國畢業的工程師數量和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並且在工廠自動化、電信基礎設施、核能、太陽能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儘管中國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西方擁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卓越的創新能力。中國在工業自動化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西方的集體人才和資源可以克服這一點。西方對南半球發展的態度冷漠,卻為中國敞開了大門。美國應該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的「廣泛聯盟結構」,但這個聯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成功。以往由美國主導、透過軍事力量促進民主的「自願聯盟」已經失敗。

這個新聯盟應該有兩個目標,首先是整合西方高科技創新能力,並專注於軍事和民用技術;第二是為南半球的中國基礎設施提供替代方案。如果部署得當的話,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資源和外國資產總和遠超中國。

古德曼是支持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保守派評論家,他的觀點與美國兩黨政客「逢中必反」的非理性論述迥異,很有參考價值。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遊牧文明才是歷史的驅動力

在台灣受教育的學子
炎黃子孫」、「中國四千年史」、「二十四史」、「漢文化」、「漢民族」、「中華文明」等名詞耳熟能詳,也造就了大多數人的中國史觀。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2019年所出版的文明的遊牧史觀: 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1, 2] 提供了很不同的視角一方面受其身為蒙古人後代背景浸染一方面似深受日本右翼學者觀點的影響值得思索回味

作者認為「中國史不過是中國人天真浪漫的幻想!」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而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才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漢文明』並非普遍性的世界文明,而是一個地方文明。」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技術先進、資訊發達、富有組織力的遊牧文明才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在世界上擁有最強軍隊的,毋庸置疑乃是美軍,它也是世界秩序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應該沒人會說他們的強悍是一種「落後、野蠻的力量」吧!

[評註] 這部分可能是作者最成功的地方讓人反思對遊牧民族的偏見甚至刮目相看

在支撐遊牧民族「強悍」的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畜力」。對馬、牛、駱駝等大型動物的馴育、養成、管理等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蓄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青銅或鐵製的武器、絲綢等物品最快的運輸工具。眾所周知,即使對馬車的運用,也是西亞先於支那 (日本稱謂) 地區,然後才漸漸地往東傳播開來。也就是說,和馬這種「畜力」相關的技術是遊牧文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資訊力。和定居農耕民族比較起來,遊牧民在廣大的地區中遷徙,不斷地進行見聞和調查,因此掌握了最全球化的資訊。這種資訊力也被活用在通商上。運輸能力優越、往來於各個地區間、對各地產品與市場需求瞭若指掌的遊牧民,同時也是優秀的商業民。遊牧民族的寬容性,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姿態,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從「文明的遊牧史觀」重新看待中國,會如何逆轉出一部中國史呢?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跟現代的希臘人,與古代希臘文明之間並沒有關聯是一樣的道理。

[評註] 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值得商榷

今天的讀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評註] 這與日人所提「七塊論」相呼應「七塊論」意以中國民族之複雜、歷史之多變以及當前民生之凋敝、施政之不得人心,將會在短時間內產生鉅變,分裂成東北、華北、華南、內蒙古、新疆、西藏及台灣七大塊

很多日本學者認為中國人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之後的1895年起,便開始主張自己是「黃帝」(支那古代傳說中帝王)的子孫。這是一種因為被東夷日本超越感到震撼,並認為「自己怎能輸給野蠻人」,從而急遽產生的民族主義主張。之後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這個系譜又加上了另一位傳說中的帝王「炎帝」,從而形成「炎黃子孫=漢民族」的主張。然而炎帝在以前中國的教科書中乃是邪惡的帝王。他與黃帝之間展開對立,失敗之後便逃往南方;換言之,他是少數民族的祖先,與漢人並無直接關係。

[評註] 以中國為「中心」史觀源於前此之封閉自可檢討,「炎黃子孫=漢民族」的主張演進待考,但「文明的遊牧史觀」則甚偏頗

從「歐亞史」的觀點來看,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分布範圍東起西伯利亞、西到歐洲世界,文化與人種繁多,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相對於此,所謂「漢文明」不過是以所謂的「中原」為中心,相當地方性且侷限的一個文明。故此,與其說「漢文明」是普遍性的世界文明之一,倒不如把它想成是一個地方文明,才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評註] 以此標準世界豈有xx文明」可言!「漢文明」可大略以「漢字圈」聯繫,不宜因以前無此名詞而一筆抹殺。

若追溯中國地區的歷史,則會發現,它進行跨歐亞交易、在國際文化上大放異彩的唐、被認為是世界最大帝國的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這些繁榮的國度都堪稱為名符其實的「亞洲大帝國」。但是,它們全都是非漢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從這些看來,不受漢民族中心主義控制、而是由異民族的國際主義所統治時,才是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

[評註] 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非漢族所建立是事實但豈能忽視歷史演進的原因而說是讓人仍然存疑的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

「中國史」還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它屬於一種「被害者史觀」。在這種史觀裡,「漢民族」常常遭到異民族所侵略;近代以前是北方遊牧民族,近代以後則是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這些都被他們描繪為「敵人」。可是,我們試著深入思考便會發現,「支那地區乃是某個特定民族的居所」這種主張根本就不成立。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這樣的歐亞大陸史,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評註] 此說似為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侵略開脫強者居之的邏輯,以「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觀點,西方殖民荼毒可以原諒,難道中國強大以後,可以順理成章征服世界?

身為日本籍蒙古學者,作者的看法是:以所謂漢民族為中心的「中國史」,在充滿地域性的狹隘同時,不過是混合了他們自己普遍相信的世界觀,以及被害者意識的產物罷了。正因為此,今天的支那地區才出現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而今天的中國,似乎越發被所謂的「中華思想」所囚禁。

[評註] 本書定義支那同China為中華民國建立以前的中國地區

[1] 楊海英,「文明的遊牧史觀: 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鄭天恩譯,八旗文化  ,台北 (2019)

[2] 楊海英: 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1964年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日本語系。1989年赴日本留學。修完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的博士課程,獲博士(文字)學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沒有墓碑的草原》(八旗文化,2014年)、《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大塊文化,2017年)、《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八旗文化,2018年)。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支持清華「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

支持清華「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聯合國倡議的目標。將從2016年一直持續到2030年。這一系列目標共有17大項169項具體目標。洋洋灑灑是聯合國界結合國際間許多有心人擬定的目標

人類世據估計約有十萬年人與自然相處一向甚為平和。到十八世紀末期工業革命讓人的能力大為增強,秉持「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認為「人定勝天」,開始對自然予取予求,兩百年下來,越演越烈,漸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目前地球上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急遽升高,全球暖化效應已造成很大的衝擊再加上環境汙染化石能源枯竭、熱帶雨林大量流失,不幸的是國際間及各國國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發展遭到滯礙,甚至國際間紛爭不斷,尤其多國持有足以毀滅全球的核子武器,讓人擔心「人類世」是否已走到盡頭,遑論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目標」自然是值得倡議與支持的;只是目前有兩大困難問題必須克服: 

一、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霸權以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耗世界百分之二十的能源,製造超過百分之十四的溫室氣體,但現任川普總統以及約一半的美國人,否認有氣候變遷的危機,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反而大量開採化石能源,又未致力於開發綠色能源,同時政客們都避談節約能源消耗,即使新任拜登總統恐也「無力回天」;加上現今世界西方媒體的強勢話語權,連譴責美國的「橫行霸道」的聲音都很微弱,更不要談強制或制裁;

二、世界由於西方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荼毒各國間發展極度不均有至少十億人仍陷於極端貧窮,也就以目前標準按照每天生活費不足1.95美元。事實上現在全球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 約為美金一萬元,西方先進國家中美國超過六萬元,其他也都在四萬元以上。所以各國發展目標必然不同,要落後國家與西方先進國家同步節能減碳,抑制經濟發展,顯然不合實際。 

因此人類必須要有足夠智慧先解決這兩項基本問題

台灣在全球以人口與國內生產毛額 (GDP) 來看屬於中等國家自有支持永續發展目標的義務但要注意的是台灣在排碳總量與每單位排碳量/國內生產毛額指標上,在世界上是很落後,須要大家在現階段致力改進。

清華在今年開始展開「永續發展目標」倡議活動十月底曾在林福仁副執行長的引導下,參觀在旺宏館川堂舉辦的「永續發展目標」展覽,內容相當豐富,是第一階段推廣認知的重要活動,另一方面也舉辦專題海報競賽,訪問並尋求師長支持,在專屬網站中播放訪問影片等活動,並邀請學生提出永續校園實踐方案,動員許多學生參與,深具意義。

我個人在近年研究重點上,致力於綠色能源的開發,包括利用奈米材料催化太陽光裂解海水產生氫能,開發敏化染料太陽電池、奈米發電機,以及使用綠色能源需用的再生鋰電池等,可說已有多年投身「永續發展目標」行動行列,未來也願意盡力協助並配合推動這項攸關人類生存的倡議。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二十世紀智者

對華人充滿偏見

許多種族歧視意識特徵

[
前言] 愛因斯坦一般認為是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二十世紀最為世人熟知的科學家。他在1922年應邀訪問日本經新加坡、香港與上海接觸到許多華人在日記中記述其印象。

20185月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遊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1] 書中收錄的主要是愛因斯坦旅行期間的日記,包括他對科學、哲學、藝術問題的思索,以及對旅途中遇到的人、見過的事的即時看法。對中國人來說愛因斯坦在華人區對所看所聞留下的印象會特別感興趣。而所看到愛因斯坦的真實想法不能不令人感到震驚。

現代人已經熟知,諾貝爾獎得主在專業之外,也是凡人很多「高見」使人不敢恭維。但愛因斯坦有「二十世紀的智者」聲譽,對華人充滿偏見,仍讓人感慨。另一方面,愛因斯坦看到的貧窮、愚昧、骯髒,也不幸是二十世紀初華人勞苦大眾的境遇。如將今日與百年前上海對照,以及最近中國「嫦娥五號」登月壯舉所顯示的「站起來」國力,反差之大也是當年無法想像的。

英國《衛報》援引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愛因斯坦文獻計劃」負責人之一、資深編輯羅森克蘭茲(Ze'ev Rosenkranz)說,「其中許多評論都會令人感到不悅,特別是他說中國人的那些話。」

「那些話和愛因斯坦偉大人道主義偶像的公眾形像反差鮮明,讀過之後再對比一下他的公開評論,感覺會很震驚。」

愛因斯坦告訴英國《衛報》,日本人、中國人、印度人被指智力比較低下,愛因斯坦在他日記中談到這個指稱的「生物起源」,這些片段可以被看作「種族歧視」。形容部分人生來就差人一等,是種族歧視的一個標誌。

羅森克蘭茲還說,愛因斯坦曾說中國人或許會「取代所有其他種族」,這也很能說明問題。把外來「種族」看成威脅,也是種族歧視意識的特徵之一。

身為《愛因斯坦旅遊日記》的編輯和翻譯羅森克蘭茲也說,那些日記是愛因斯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記錄下的私人想法,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日記有朝一日會被發表。

另一方面,「私下想」與「公開說」,甚至煽動,還是有差別。偏見歧視在華人中並不少見,美國政局的紛亂與「白人感受威脅」大有關係,國際間「五眼聯盟」反華作為乃至東西文化衝突,都是現在進行式;減少偏見歧視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以世局來看,「俟河之清,猶待他日」!

以下節錄並略微改寫2013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路上:旅行中的物理學家,關鍵十年的私密日記》中文翻譯書 [2] 有關中國人的部分:  

[日記摘要]

1922

10/28: 在斯里蘭卡可倫坡,以及之後在中國,愛因斯坦都對窮苦人民原始的生活處竟感到驚愕。他把他們可悲的境況歸咎於熱帶氣候,認為是這種氣候讓人們無法思考過去或一刻中以後的未來。 他們生活在赤裸的泥土上在污物和臭味之中,做的事很少,需要的也很少。然而。他認為,在這樣擁擠的環境下,沒有人有機會發展出獨特的個人特質。這些人不是在市場扯著喉嚨價賣的小販;他們過著安靜謙卑的生活,也不完全缺乏嬉鬧歡樂。

11/2: 新加坡

愛因斯坦在短暫的登陸訪問中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它幾乎完全被華人掌握。他還寫道,中國人工作勤奮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強可以在人和國家取代當地人。他隨後對此觀察的反思是,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種族,那真是遺憾。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就連那樣想一想都是無可言喻的悲傷。

11/9: 香港

美麗而多變化的海岸線,包括有如峽灣的許多河口和漂浮在海上的小漁村,讓愛因斯坦覺得賞心悅目——但是他所看到的華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讓他很驚愕。

「這些飽受折磨的男男女女必須敲碎石頭或扛石頭,一天只賺五毛錢,因為他們沒良心的經濟機器就是這樣懲罰他們的勤奮。」他在日記裡思考道,或許他們的處境可悲到讓他們甚至不會察覺自己的悲慘,但是旁人看起來還是會覺得難受。

他以比較帶著希望的語氣補充說,他得知在最近一次要求調高工資的成功罷工中,華人勞工相當有組織。

在飲茶之後,這群人搭車上到香港人所謂的「山頂」,愛因斯坦注意到電車中有分別給歐洲人和中國人的隔間。

11/11: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被帶去參觀了大陸這邊的華人區,這趟參觀更強化了愛因斯坦對華人的印象:他們很勤奮,骯髒,而且消沉——連小孩子都無精打采。如果所有「種族」都臣服於中國人,那會是多大的遺憾!男人與女人外表的相似也讓愛因斯坦很驚訝。他心想,中國女人有什麼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讓男人無法抵抗,而生下這麼多孩子呢?到了晚上,三個葡萄牙的高中教師來拜訪愛因斯坦。他們在談話中抱怨說要教華人邏輯思考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們尤其沒有數學天分!

愛因斯坦離開香港時,對於英國政府的統治充滿欽佩,他認為他們的貢獻包括讓這片殖民地擁有豐富蒼翠的植物,並創立一所大學,讓選擇西方生活方式的華人就讀。警力完全是由從印度徵召來的「黑人」擔任。英國人的統治真的很讓人敬佩,他們懂得用務實的容忍政策化解國家主義者的抵抗——與歐洲大陸政府截然不同,愛因斯坦哀嘆道。

11/12: 上海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整個下午在中國人居住的區域到處散步,這裡給愛因斯坦的印象與在香港大同小異。狹窄的巷道擠滿了熙來攘往的行人,還有沾著各種髒污的人力車。空氣中瀰漫著各式各樣的惡臭,街道兩排是各種露天的工作坊。中國人總是聲音很大,不過愛因斯坦從未聽到這些「溫和、枯燥、備受忽略,汲汲營營辛苦求生的人們」爭吵。愛因斯坦一行人也去了一家劇院,裡頭每一層樓各有一個丑角表演,讓觀眾心懷感激並哈哈大笑。愛因斯坦看到街上到處都是汙物,但是也在人群中看到許多快樂的面孔。連像馬匹般工作的苦力都沒有顯露出痛苦的樣子。這群歐洲人的出現引來眾多彼此張口結舌的打量,張口結舌的中國人尤其被艾爾莎吸引。

晚上來到富有的畫家及版畫家王一亭的家裡。他們受邀來此晚餐。在他家宅院高大冰冷的牆垣後頭,他們看到裡頭的花園不僅有個池塘,且燈光明亮,風景如畫。在如過節般點著明亮燈火的走廊上,掛著主人自己的美麗畫作,還有其他他所珍藏的藝術品。座上賓包括上海大學的校長、幾位教師,還有其他當地的名人。

據官方機構上海檔案館的上海檔案信息網報導,日本方面陪同愛因斯坦夫婦瀏覽南京路等市容、並在一品香吃午餐。然後聽昆曲,逛城隍廟、豫園等。

同天,瑞典駐上海領事館正式通知愛因斯坦,他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11/14: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再度去了一趟旅遊行程。這一次是參觀一個中國人的村子,以及一座佛教廟宇宅院。他們在此的出現再度引起許多彼此的打量。之後他們匆忙趕回船上離開上海前往日本。

12/31: 返回歐洲途中的愛因斯坦再度抵滬,逗留至次年12日。

1923

1/1: 晚上在一個中國娛樂場所他驚訝地發現中國人不分場合地演奏歐洲音樂,只要裡頭有很多小喇叭的聲音就好。

根據在這裡定居的歐洲人所說: 中國人骯髒備受折磨腦筋遲鈍可靠溫和出人意料的健康。」但也認定中國人沒有生意頭腦,並以歐洲的薪資即使高了十倍,也能跟他們競爭,作為強有力的證據!

下山時看到川流不息的中國男人女人甚至小孩拉著磚塊爬上陡峭的小徑辛苦地呻吟著。他想到「中國人真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他們被殘酷的虐待受到筆觸聲更差的待遇---這就是它們如此謙虛、溫和而不要求所得到的回報。」

書中還說: 中國人)大多數負擔沉重……他們似乎駑鈍得不理解自己命運的可怕;這是一幅悲慘的圖像。就連那些被迫像馬一樣做苦力的人也沒有表現出懂得痛苦的樣子……經常更像自動機器而不是人。

[1] 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The Far East, Palestine & Spain 1922 – 1923, edited by Ze’ev Rosenkranz, Princeton Univ Press (2018).

[2] 約瑟夫.艾辛格 (Josef Eisinger)愛因斯坦在路上:旅行中的物理學家,關鍵十年的私密日記》,李淑珺譯,臉譜出版社台北 (2013)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中西文化的衝突 (六): 禮義和技藝: 中國的反科學

中西文化的衝突 (): 禮義和技藝: 中國的反科學



科技和奇技淫巧

中國人重禮義而輕技藝,技藝不只指技術也包含西方人的科學意思在內。輕技藝影響科技發展。

古代中國上層人物不但輕技藝,甚至採取打擊的態度。

尚書: 商王郊社不修宗廟不修,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禮記: 作滛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古文獻中提到奇技淫巧地方很多都是被貶斥的大大影響中國科技的發展

漢字的「幾」字,在二字形代表細小,下戍代表警惕。有細微、危殆之義。

《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其實科學研究就是要從細微地方下工夫。這是中國科學不發達的原因之一。漢代的石刻藝術很少有細微的刻劃人稱「漢八刀」而西方的雕刻是細緻入微的科學研究更需如此。

清朝的戴梓發明了「連珠銃」,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其實就是機關槍,但當時的統治者認為是「奇技淫巧」而拋棄了,發明者戴梓後因他事也被判刑流放「盛京」 (今瀋陽)

二、人心和技藝

1940年的鴉片戰爭前後,中國人目睹西方的「船堅炮利」以及其他方面的科技優勢,認識到自己不重科技的後果,許多重臣力倡「洋務運動」,「師夷之技以制夷」,但守舊派人士,以維護傳統之名,堅決反對「師夷」,反對製造洋槍洋砲,反對一切西學。

他們認為科甲正途人員皆「讀孔孟之書,舉堯舜之道,明體達用」,怎可「習為技巧,專明製造輪船、洋槍之禮?」,這是「重名利輕氣節」,「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一代儒宗」、工部尚書、帝師倭仁說: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 在洋務運動的當口強烈反對中國儒生奉「夷人」為師。影響所及,洋務學員素質大為降低,致使清朝「師夷之技以制夷」的力量大為削弱。

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禮記·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德成而上」有積極作用,「藝成而下」便有消極作用,因為從事記藝工作的人,地位低下,使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

中國有句古話:「窮不學禮,富不學藝。」藝成反而居下,只要能生存,誰還要學藝。

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耕作、苗圃之事,孔子很不開心,回答:「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回去之後,孔子罵他是「小人」。技藝便是小人。中國曾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技術一直很低下,和輕技藝的思想不無關係。

甚至繪畫這門技藝,也被認為「猥藝」。歷史上多有記載,官員因善畫,被上級甚至皇帝指使當眾繪畫,而深以為恥。文人作畫多出於「自娛」,專業畫家地位低下。

文人畫的產生,使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的寫意畫,獨樹於世界藝術之林。在照相術產生以後,畫家若以形爭勝,便遠不如照相機,於是西方畫家才認識到,形似不是繪畫的本質,但已晚於中國近千年了。

中國寫實技巧曾經不如西方,是因中國傳統文化輕視技藝使然。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只可游之。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家,如華陀,孫思邈等人,也只列入《方伎傳》中。《方伎傳》中又把善占相之法者列入最前。其序曰:「夫藝人術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詎曰小道可觀已乎。」,更可見對精通技藝人的輕視。

在歐洲,技藝的發明者,影響最大,也最受人尊重,導致西方科技發展快速。

在中國,也必須放棄「藝成而下」的觀念,必須改變「奇技淫巧」製造者「殺無赦」的政策。變而為鼓勵學習科學技術。「德成而上」應保留,但「藝成」也應「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