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

中技社於
2018222日與2019313日分別舉辦了「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以及「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獲得熱烈的參與以及回響;鑒於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正方興未艾,因而選定於2019823日舉辦第三次「AI研討會」作為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而以「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為主題。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延伸出與大眾生活相關的七個面向,本次會議很榮幸再度邀請到陳建仁副總統蒞臨以及多位中研院院士與各領域專家學者,於此研討會中分享論點,藉此展開AI與科技人文、文學、語音辨識、通訊、運動、學習,以及工程間之對話,讓民眾有個初步輪廓,在AI科技的輔助與影響下,如何翻轉與創新大家的日常生活。


陳建仁副總統在致詞時指出,AI是台灣未來重要的產業創新與邁向智慧國家的主要關鍵,如何將領先的AI技術應於實際活當中,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是⼀⾨重要的學問。政院也已啟動AI相關案,不僅努協助台灣產業AI化、培育AI才,政府也積極在法規鬆綁與建置相關實驗場域上努,來協助AI的推動。

中技社董事潘文炎表,中技社期以來,為台灣的科技創新、才培育、推動國家建設,引進科技新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扮演政策智庫,有相當卓越的貢獻。今年適逢成立60周年,特規畫辦理AI研討會,作為社慶系列活動之

本人以協辦人身分致詞時表 AI正蓬勃發展,根據前陣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AILearning From PeopleA lot of People;意指AI發展是向許多學習並需大量人力協助。然AI發展成熟時也會取代大量人,所以從另⼀角度來看⼈類發展AI是幫⾃⼰挖墳墓,這是值得思索的課題。因此當美國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之一的Andrew Yang 提出「AI時代應對於被剝奪作者所有救濟」,國內也有科技專欄作家質疑「AI是創意幫⼿還是殺⼿」,都引起廣泛討論,所以在AI發展下,對於創意與道關懷等議題特別值得深思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擔任早上三場演講主持人。首先是由李琳山院士講「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李院士從定義與介紹人工智慧,談到教機器聽人類語言的要點與經驗,分析機器聽華語與聽西方語言有何不同,在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則可以期待語音版Google,促進人類文明發展;他對人工智慧的展望,「想不到一個領域用不到它」,「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很有用」,總言之「可大可久」,簡明而直指核心,發人深省。

張系國教授近年在「老年生活」議題方面有相當投入,主講「AI與老年生活」。依序談什麼是人工智慧、英國人怎麼死、什麼是慢智系統、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抽象機器的模式、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以及天地人系統,除拉高到哲學層次思考,並兼顧實際面,闡揚「人機共同進步」的觀念,令人同感「收穫良多」。

中鼎公司葉啟信創研長與大家分享「AI 與工程:工程與建造的未來」。葉創研長說明由中技社投資成立的「中鼎工程公司」多年來在研發創新方面不遺餘力,談到工程建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以及面對的問題,闡述創新的邊界,清楚說明現今的投入與成果,充分展現AI 在「營建工程」應用的多元化與潛力,展望智慧工程總承包,以及未來發展重點。

下午四場演講由徐爵民前部長主持。首先由杜經寧\院士主講「5G科技與AI應用」。杜院士在演講中,除闡述主題5G通訊及其技術、AI與其應用,並深入淺出的介紹「三維積體電路」 (3D-IC) 及其與AI發展相互為用,總結「AI是否成功應用,取決於基礎訓練」,確是金玉良言。

吳誠文副校長由於紐約機場流量管制,而無法及時搭上回台班機,改以視訊方式講「AI與運動」。吳副校長首先介紹運動產業,強調已是包含廣泛與產值巨大的產葉,以棒球、曲棍球為例,說明現今AI在運動方面的應用,很明顯對球員、觀眾、裁判與教練各面向,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以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為例,說明運動科技發展的情況與潛力,最後以「創造運動產業、提升文化價值」作結。

張國恩前校長主講「人工智慧與學習」,首先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循環與實踐要素,介紹二十一世紀學習理論的發展以及教育新思維、科技在教育的應用以及營造有意義學習的環境;在AI在教育新思維的實踐方面,包括精準教育為教育科學思維的實踐,翻轉教育系統與營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為教育抽象思維的實踐,認為教育創新是化AI為助力與提升人類力量的最重要路徑,展望「教育自主、能力為本、課程減量、邁向教育4.0」。

最後由劉炯朗前校長講「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AI靠哪邊站?」首先比較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說明科技人需要人文素養、人文人需要科技知識;除對人工智慧發展做精闢介紹,旁徵博引,認為科技中的美包括廣博、遠見、嚴謹、精確、分析、歸納、應用等,人文中的美則包括和諧、激盪、含蓄、鮮明、格律、不羈等,舉出許多文理互通範例,而以追求科技和人文的美為AI邊站的依據。

本研討會的順利舉辦以及論文集的編輯,要感謝王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領導的工作團隊,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盡心盡力,克服各種挑戰。最後並要特別感謝蒞臨貴賓、主持人與主講人的全力支持,讓研討會得以圓滿完成。


陳力俊 謹序

20203月於新竹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 封面、內容簡介、特色、自序與目錄

內容簡介  
  「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從青年學者到中研院士;從個人經歷到清華歷史;從理工知識到人文關懷。
  在跨界向度中呈現自我思辨歷程與生命印記。
  在文字書寫中,咀嚼來時路。
  《清華行思與隨筆》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彙集作者於清華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上冊內容以清華大學及理工材料相關資訊為主要對象,包括清華專書、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漫談清華故事;兩岸清華及百人會記錄等清華印記。亦有工學院研討會致詞,及清華材料系系刊、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科學月刊、工業材料雜誌等理工專欄邀稿。另有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及偶思隨筆,暨材料科學理事長報告及學會會員動態。全書藉書寫整理思緒及抒懷,為己學術生涯留存「紀念與紀錄」,展現文理並重、行思交融的洞見與文筆,為學研與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特色
§ 本書系列收錄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
§ 全書數百張的影像紀錄,使文字與圖像相互輝映,印刻珍貴的人生路程。

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一) 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今年4月與5月出版。

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 「文章彙集」、「清華一百問」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六十餘篇,約三十餘萬字。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最好的留存「紀念與紀錄」方式,就是整理集結出書,同時感謝協助編輯「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的黃鈴棋小姐「輕車熟路」,在演講文集出版告一段落後,又再次投入本書的編輯工作。

本書內容包括歷年來因不同身分,如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校長、國科會副主委等,應邀撰文,包括清華專書及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清華材料系系刊及紀念專刊邀稿﹔「國科會」與「科學園區」專刊邀稿﹔「中國時報」《漫談清華故事》專欄,「工業材料雜誌」《煮字集》專欄﹔「清華百人會」簡訊邀稿﹔「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簡訊與專刊邀稿等。

另一類稿件為報告性質,如清華校長校務報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會員動態》﹔「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等。

次一類則是專書推薦序言以及各項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紀念特刊序言。

再次是個人經驗與歷程,包括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後所撰「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當選中研院院士後慶祝會所寫「我的學思歷程」,旅遊後所撰「寮國之旅」、「北京之旅」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養成撰寫致詞稿的習慣後,體會到利用撰文整理思緒及抒懷的優點,所以在碰到感受比較深的事件時,也盡量抽時間撰文以「紀念與紀錄」﹔這部分包括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記,如「五四運動100周年」、「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寮國之旅」、「兩岸清華校長交流」等。

最後一類則為致詞稿;由於「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收錄迄2018年底的 文稿,而考量未來不大可能另外會有新文集以及二、三十萬字的新致詞稿集結 出書,所以將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納入,作為一個階段文稿的整理。同時也 載入本人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中 致詞稿。

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 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在大二暑假為 「台大物理學系」系刊「時空」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 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 寫照。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論及歷史的目的時,認為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鑑」,而歷史變遷即社會活動,尤重增益的活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好像一座高山,須得常常設法走上高山添上一把土」﹔此番將目前所能蒐集到的非理工專業文稿近四十萬言,鉅細靡遺編錄成書,雖不無「敝帚自珍」之心,尤冀有為全部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清華工學院」黃筱平先生協助尋找舊檔以及林靜宜助理謄打多篇文稿,在此一併致謝。同時在此為許多關心的友朋預告﹕拙作「清華的故事」也將於今年稍後出版。

目錄
▍清華校長就職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就職一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兩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三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四周年校務報告

▍清華出版專書序言
「綠能清華」專書序言
「溫馨清華」專書序言
「創業清華」序言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藝於言表」序言
「話說清華」、「圖像清華」序言
「游藝清華」專書序言
「人培清華」序言
「梅竹清華」專書序言
「人物清華」專書序言
「相約清華」序言
「百歲清華」專書序言
「師鐸清華」序言
「遊藝清華II」序言
「通識清華」序言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國際志工系列叢書」序言

▍人文教育與科技專刊、手冊序言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成功湖畔談成功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102年度新生手冊」序言
歷史跫音 文化饗宴
給2013與2014畢業生的話

▍清華出版傳記序言
「張立綱傳──五院院士的故事」序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序言
「陳守信院士回憶錄」序言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序言
「黃秉乾院士傳」序
「張永山院士傳記」推薦序──《一代學人張永山》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序

▍漫談清華故事
漫談清華故事──破除畫地自限的思維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時期 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教育的目標
漫談清華故事──凍漲學費與社會公義
漫談清華故事──學術大師
漫談清華故事──網路課程海嘯來了
漫談清華故事──海嘯來了然後呢
漫談清華故事──勇於嘗試 面對新環境
漫談清華故事──諾貝爾大師風範
漫談清華故事──猶太人的成就與精神
漫談清華故事──父子雙傑掌清大 傳承奉獻
漫談清華故事──滾滾遼河 一時多少豪傑
漫談清華故事──新移民與楚材晉用
漫談清華故事──奕園公共藝術與沈君山前校長
漫談清華故事──仗義每多屠狗輩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文武雙傑 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
漫談清華故事──世界大學排名的迷思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之子 清華之師
漫談清華故事──偉大科學成就與人性光輝
漫談清華故事──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或逐夢天涯
漫談清華故事──大學國際化
漫談清華故事──清華大學的IT(印度─台灣)策略
漫談清華故事──華語講授課程線上學習
漫談清華故事──沒竹演唱會
漫談清華故事──見故人而思故人
漫談清華故事──數學落差
漫談清華故事──學習資源中心啟用

▍「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致詞
「有機光電材料與元件製程」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產業電子化」研討會致詞
清華大學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系統創意設計」研討會致詞:談創意設計
「塑膠成型加工製造」研討會致詞
「奈米科技研討會」致詞:奈米材料研究
「分離式能源系統研討會」致詞:奈米碳管的聯想

▍兩岸清華
兩岸清華校長交流──兩岸清華一家親之一例
追思李恆德院士──兩岸清華一家親又一例

▍清華百人會紀錄
眾志成城──「清華百人會」序言
「清華百人會」榮譽會長的話
「清華百人會」重要里程碑

▍校長的話
2010年美國加州灣區梅竹賽賀詞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2011大學夢工場」專文
「2011年紫荊季」手冊校長的話
2011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公演」校長的話
「EMBA校友會eNEWS年度會訊首刊號」序言

▍清華材料系系刊與專刊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自強不息
匆匆十五年

▍國科會與新竹科學園區專刊
惠我良多三十年
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
竹科三十而立
「科學工業同業公會三十周年」專刊序言

▍傳記及文藝創作書籍序言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一個時代的斯文》修訂版序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序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序
清華小吃部,7-11的店長徐靖普先生新書序
「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序

▍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第五屆破壞科學(Fracture Science)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漢學與物質文化──從臺北「金萱會」到「新漢學」論壇」序言
台灣的工程教育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序
「人工智慧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科學月刊」邀稿
結晶學之革命:準週期性晶體之發現
「材料科學」專輯卷首語
過去二十年材料科學的尖端發展

▍煮字集
煮字集──煮字
煮字集──漢化姓氏知多少
煮字集──真確(Factfulness)

▍偶思隨筆
誠慧健毅
自由與尊重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五四運動100周年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6-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7-12)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8-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3)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6)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9)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1999-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7-12)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3)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6)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8-9)
材料科學學會會員動態(1999-3)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於本月25-28應本校「高熵材料研發中心」邀請到清華參訪並演講。講題為「多元介金屬奈米顆粒強化高熵合金之奇特機械性質及行為」(Unusu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HEAs hardening with multicomponent intermetallic Nanoparticles)今年六月下旬我與劉錦川院士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Nano-2018會議中曾一起在其材料高峰會中擔任講員﹔講員的任務是介紹當前最前沿的材料研究,劉院士的題目正是「新高熵合金奈米結構材料與軟磁性」(New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Based on HEA Superalloys and Soft-magnetic MGs),但當時每個人只有八分鐘,此次劉院士有一個多的小時的演講時間,讓聽眾大飽耳福。劉院士的演講,所用的名詞與觀念,都是修習過「物理冶金」的學子所熟悉的,但能應用在高熵合金的前沿研究,正如劉院士常說的「舊瓶換新酒」,獲得豐碩的成果﹔一方面顯示其非凡的功力,一方面也很值得後進參考。

劉院士在台大比我高八屆,雖與我不同系(機械系與物理系),但是我的前輩 ﹔我最先認識他是1976年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一次應邀到劉院士任職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演講,當時劉院士已是很有名氣的學者,承蒙他熱誠接待。隔年我回到清華,因為劉院士專長是在高溫合金材料方面,與我研究領域不同,再加上我經常參加的學術會議主辦的美國學會(MRS)與劉院士活躍的學會(TMS)也不同,所以在國外見面機會並不多,但在劉院士回國講學時,見過幾次面,同時知道劉院士在學術界頭角崢嶸,得到許多榮譽﹔2008年,我僥倖獲得TMS (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Hume-Rothery Award,據知多仰賴劉院士以獎項委員會成員(MemberAward Committee) 的身分玉成,在此也要深致謝忱。
       
上個月「中國材料學會」為歡慶五十周年,出版了一本「台灣材料人成就世界事: 20位領航者的人生故事」新書我很榮幸能與劉院士同榜而且年輕時的照片恰巧一起出現於封面上。該書對劉院士的研究有相當具體的介紹,劉院士在1967年自布朗大學獲得材料博士學位後,即到ORNL工作,從事高溫合金材料研究,在金屬間化合物以及金屬玻璃等研究獲得非凡成就。在長達四十年的服務後,退休轉往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努力不懈,為學一以貫之,是學者的典範。據劉院士自述,在ORNL連續三十年均得到每年美金兩百萬元經費的支持,可見其所受到的高度肯定。這本書另外還報導了好幾位清華教師與校友,很值得大家一讀。

劉院士近年來投入高熵合金研究清大材料系是高熵合金研究發源地葉均蔚教授在這方面的貢獻,已普遍獲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高熵合金研究目前已成顯學,在國內得到大型專案計畫補助,而葉均蔚教授今年更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深耕計畫」的獎助,劉院士幾年前就已看出其潛力而積極投入,獲得相當傑出的結果,對整個領域,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尤其劉院士領導的香港城市大學團隊,參與了大陸「南方科技大學」主導的一個大型「材料基因組計畫」。這裡所謂大型可能要改稱巨型,因為是一個二十億人民幣(約九十億台幣)的計畫﹔「材料基因組計畫」結合基礎理論計算,模擬,數據資料庫大數據與實作,期待加速材料的研發,縮短研究至實用之時間﹔而「材料基因組計畫」之研究模式,正是高熵合金研究之所需,未來期盼劉院士團隊未來能與清華的團隊更密切的合作,共同在科學前沿努力,再創高峰。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就職三周年報告

 梅貽琦校長於「從游論」中提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清華在台復校56年以來,師生兢兢業業,紮實耕耘,造就百年清華璀璨風華。今年清華佳訊連連,展現教師強大的研究實力,而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清華這一年來的表現,除長昭梅校長精神外,也檢視吾校在創校百年後發展重點。
一、    積極延攬特優教師加入清華團隊 起領頭羊之效
教師為大學之主體,清華在建校初期,以累積聲譽,加上庚款經費的優勢,得以延攬最優秀師資加入團隊;多年來清華積極維持延攬人才的優良傳統,因此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兩岸四地大學中居首。兩年前本校名譽博士侯貞雄董事長如及時雨般,於清華設立「侯金堆講座」,作為延攬及留任一流人才,提昇教學與研究品質,朝學術卓越之頂尖大學邁進之經費。這項捐款是清華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利器之一。
本校在聘任特優教師方面,首先聘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鄭克勇教授及謝光前教授到清華任教。而前年退休的「終身國家講座」陳壽安教授,也因「侯金堆講座」得以打破以往人事制度的限制繼續留在學校。這兩年來,兩位返國任教的教授建立符合國際水平的實驗室展開科技前沿研究,而二位教授分別榮獲去年及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極為難得的「潘文淵獎」,陳壽安教授則持續積極進行高水準的研究,著有佳績。
今年,三位新科「侯金堆講座」分別為國際馳名血液學、腫瘤學、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頂尖學者伍焜玉講座、國際知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擔任美國費城Drexel 大學講座教授多年的馮達旋講座,以及國際數論、編碼理論頂尖學者,擔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多年,曾榮膺難得的 Alfred Sloan Fellow榮譽的李文卿講座。同時英國Durham大學講座教授,英國物理學會會士,也是理論物理頂尖學者,「傑出人才講座」朱創新教授也於101學年度加入清華。前後六位「侯金堆講座」與朱創新教授將在清華持續發光發熱,大放異彩,共同為清華「打造華人首學,邁入世界頂尖」努力。

二、優質產學研成果 展現教師驚人學術深度
清華教師群素以卓越的教學實力及研究能量聞名,每年發表論文(SCISSCIA&HCI)篇數,由941,138篇成長到1011,702篇;高引用論文由94年之41篇成長到101年之126篇;Impact Factor15%論文由94年的433篇成長到101年的785篇。本年度本校教師發表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更是喜訊連連,本年度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四篇,Nature期刊論文兩篇,以及Cell期刊一篇,為台灣之冠。
此外,教師獲獎不斷,包括王素蘭、陳博現教授榮膺第十六屆「教育部國家講座」;宋信文教授榮獲第五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方維倫、王晉良、宋信文、宋震國、江安世、余怡德、葉哲良、張介玉、蘇朝墩、陳福榮等十位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夢麟、傅建中、楊家銘、嚴大任、張介玉,及雷松亞等六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孔慶昌、朱創新教授獲聘為100年度「傑出人才講座」;李瑞光及張孟凡二位教授榮獲2012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陳信龍教授榮獲2011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謝光前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闕郁倫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黃暄益教授獲第十屆有庠科技論文獎、賴志煌教授獲第五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簡禎富教授榮獲第22屆行政院「國家品質獎-個人獎」,以及江安世教授獲2012年發展中世界科學院生物科學類「TWAS」獎等。
為能將學術知識轉化成為產業技術精進的觸媒,帶領台灣產業升級,「聯發科技」、「台達電子」及「聯詠科技」等標竿企業於清華設置「機構對機構之聯合研發中心」,而「工研院」、「長庚醫院」、「馬偕紀念醫院」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等也都與本校簽訂聯合研究合約。99年起本校與北京清華大學整合雙方資源,共同進行合作研究,並於10110月正式簽訂「兩岸清華大學合作研究計畫協議書」
本校極為重視智財之保護與運用,美國專利獲證數由99年度38件;100年度有70件,而101年度有109件,成果獲得「2012年(第一屆)湯森路透台灣創新獎」肯定。在技術移轉部分,101年度技轉金收入達新台幣6,035萬元,較99年度成長近兩倍。此外,本校今年已連續第五年獲得「國科會績優技轉中心」獎勵之肯定。本校育成中心成功已培育119家公司,其中有61組師生創業,10家公司進駐新竹科學園區,8家完成上市櫃。
為滿足蓬勃的產學及育成需求,並展現對產學合作業務永續經營的決心,本校將於南校區興建地上9層地下2層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預計於103年底落成。另外,緊鄰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旁的應用科學研究大樓(簡稱清華實驗室)工程,為一地上九層地下一層的建築物,建築樓地板面積約5000餘坪,除了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各分配二個樓層使用外,其餘樓層將由研發處統一控管,現已獲碩禾電材、天瑞公司、上緯企業、正文科技、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等多位物理系系友、及鼎信顧問公司呂正理董事長等多位化學系系友捐助,順利募得超過一億八千萬元的資金。未來二棟大樓將可發揮創新基礎研究,由學術研究扶植新興產業,共同為我國產業轉型及尋找下一個革新性關鍵產業而努力。
三、全方位打造符合潮流的優質學術園地
清華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使學生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學校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在良師益友的互動下,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拓展視野,建立正確價值觀,積聚人脈。
網路課程若能持續良性發展,將有可能成為大學基礎課程的主流。清華自998月起,著手進行軟硬體系統之改進,並提供專屬中、英、簡體獨立網站介面,讓使用者更容易搜尋擬學習之課程後,持續推動全影音式開放式課程計畫。目前平臺上計有自然科學學群17門,人文社會學群13門,工程學群13門提供43門開放式課程。此平臺建立後共計有27個國家使用、網站訪客數233,700次、課程總點閱數2,104,689 筆,未來應更精緻化與普及化。
100 學年度起,全校共同必修「英文領域」課程,修習時間改為3-4學期。102 學年度(含)以後入學之學士班學生,一般生英文領域課程學分為6學分,學士班學生並均應通過本校訂定之英語能力檢定考試之畢業門檻,未通過者須於畢業前修習「指定英文」及格,始得畢業。另已完成建置「清華英語自學網」(Live ABC) 線上英語學習平台,藉此增加學生對於英文學習的接觸,也達到大量並持續學習英文之目的。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英語授課,100學年度英語授課共計367門,約佔全校開課比率12.2%(不含語文課程)。為擴大多元招收外國學生,賡續與中央研究院合辦「國際研究生學程」。100學年度共有「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生物物理學」、「分子科學與技術」、「奈米科學與技術」、「計算語言學與中文語言處理」及「生物資訊學」等學程,核定招生名額36名。另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辦IMBA(國際專業管理碩士學程)與IMPISA(國際資訊科技與應用碩士學程)。
為給予城鄉高中平等之機會,本校96年推動繁星計畫,100學年度起繁星計畫與甄選入學之學校推薦結合為「繁星推薦」,並已擴及各大學參與。96100學年本校經繁星計畫入學學生,其畢業高中有56所過去從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101學年度統計亦有16所高中,近3年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
本校規劃改進運動績優生招生方式,於98學年度起以大一不分系方式招收音樂績優生,100學年度起招收美術、體育運動績優生。101學年度增加基礎科學組,招收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之學生。102學年度起擬再增加不分系戊組。此外,99學年度起,提供相關類群之學系招收由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管道的高職生,讓校園文化更多元化。
為爭取大陸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本校自100年度起赴大陸重點學校舉辦「新竹清華日」介紹本校各領域的重點研究,以加深陸生對新竹清華的認識,未來並將經由本校與大陸知名大學雙聯學制的合作。101學年度本校計招收大陸碩、博士研究生共計23名,較100學年度增加6名。
為擴展學生多元學習視野,繼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後,本校再與金門大學及政治大學簽訂學生交流協議。藉由跨域結合,整合優質的學科,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學習氛圍,擦撞出全新的火花。另外,10156月為「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月」,密集邀請五位諾貝爾大師至清華園演講,經典講座內容,除作為教師學術交流管道,也開拓學生學術視野。
四、開放學風  成就博雅專業的學生表現
梅貽琦校長重視「通才教育」,認為應以「通識為本,專識為末」,要求學生對自然、社會與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知識儲備,不應只做一個「高等匠人」,應以成為一個「完人」。
本校為培養一流人才所需的國際觀、人道關懷、服務與奉獻精神、體察國際脈動及培養互動溝通與群體合作之重要能力,積極推展「國際志工專案」,並已建立口碑,100學年組織70位志工前往尼泊爾、坦尚尼亞、貝里斯、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指導人民醫療衛生知識、教導數位科技技能、更帶給偏遠國家的人民來自台灣的溫暖關懷。101年首次出團的馬來西亞團,則透過「文化典藏計畫」保存當地華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與教育資源。而尼泊爾志工團更獲得100年區域和平志工團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類第1名肯定。
清華學生在各類大賽屢傳捷報,101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本校運動健兒以864銅之優異成績,在全國165所大專校院總排名高居第9名,游泳隊電機系徐子翔同學更在1500公尺自由式打破大會紀錄,成為國內首位游泳成績低於18分鐘大關的一般組選手;國樂社在101年絲竹室內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獲優等第一名;管樂社則則拿下101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管樂室內男隊大專團體B組特優第一名;劍道社也摘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0學年度劍道社錦標賽男子組團體得分賽冠軍;台文所朱宥勳同學獲出片第二篇短篇小說集;「清華出版社」出版新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作者羅聿同學,他先到非洲擔任國際志工,再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去年更趁到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習一年機會,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
共享優質資源 克盡社會責任
本校自99年度加入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以多年豐富的經驗,協助各夥伴學校建立完善教學助理制度,推廣教學助理培訓課程,辦理跨校教學助理活動,分享區域內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透過網路教學的遠距課業輔導平臺推廣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自99學年度起網頁瀏覽人數達247,574人,進入教室數達2,926次。此外,於100學年度起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之教學助理平臺,蒐集且建構區域各校教學助理制度資料,分享本校傑出教師教學經驗的文章,提供教學助理精進教學技巧,促進區域內教學資源共享,同時提供特色職涯文章瀏覽與分享,提升教學助理之競爭力與軟實力,瀏覽人數累計227,622人。
本校與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於98學年度起共同辦理高中科學班,以本校優越的教學環境和卓越師資,培養學生從事個別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創造力,兼顧應具備的人文素養。第1屆學生已順利完成高中科學班學程,並於101學年度大學甄選及考試入學取得優異成績。
「清華開放學堂」,受到聽眾熱烈反應,101年度賡續辦理,另為讓社會大眾得以跨領域的通識學習,透過不一樣的元素,激盪出更燦爛的火花,同時使學術走出殿堂進而回饋社會,特別精心策畫辦理「清華通識講堂」系列演講,邀請文藝界以及各領域專家分享豐富的通識知識。
繼辦理「高雄清華講座」後,10010月本校再與臺中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為城市與大學建立知識創新的夥伴關係。自10011月起,共計辦理4場「高雄清華講座」、6場「臺中清華講座」,吸引臺中市民踴躍出席,反應熱烈。為與更多的社會大眾分享學術的趣味,使之得以一窺學術殿堂之奧妙,再推動「國立清華大學2012高中學術列車」活動,邀請本校各領域教師分赴全國12所高中(遍及臺灣全島和金門),於週末午後每校安排4場演講,共約 3000人參與。基於使命感與社會之熱烈迴響,本校於101年度下半年再度推出此學術列車活動,並擴大到13所高中。
六、強力的行政支持 共創璀璨清華
本年除已完成清齋、多功能運動館新建工程等多項100萬元以上工程外,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即將啟用,目前尚有多項新建工程進行中,包括:多功能廳堂(一招B) 、大禮堂屋頂、館舍漏水修繕工程、男生宿舍自來水支線接管、全校區給水及理學院共同管道支管埋設等;而將於近期發包興建之工程則有,學人宿舍、創新育成中心、生醫科學館、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清華實驗室等。另依耐震評估須進行鴻齋、雅齋、新齋、禮齋、西院17-20,以及莊敬樓等建物結構補強工程;並逐一規劃醫環館、物理館、同位素館、化工館等教學館舍廁所改善工程。
在行政管理上,持續推動「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精實管理」等專案。「電子公文線上簽核」已於10111日全面正式上線,為本校公文文書「由紙本走向電子」開啟新頁,7月通過中華民國軟體資訊協會「公文及檔案管理資訊系統」驗證。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校區傑出首席講座陳鳳山教授帶領推動的精實行政管理方案,全校主管及職技、行政助理人員在進行「精實概念教導」、「精實工具工作坊」及精實實作成果檢討」等三階段共計11場次教育訓練後,已於10189日舉行精實管理全校第一次成果報告。
為紀念梅校長逝世五十週年本校特邀請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李濟先生、史國衡先生、夏正炎先生等清華名師後裔出席新竹清華校慶。921日舉行「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主席與孫立人將軍聯合紀念會」,以兩位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傑出校友紀念一生奉獻清華的梅校長;102526日另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以多面向的議題探討大學教育,向不凡的梅校長致意。
梅校長以京劇中的「王帽」自喻,自認是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觀眾們對這台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回顧本校近年來的發展,本人亦十分贊同梅校長的說法,「吾與有榮焉」。惟當今高教的挑戰遠勝於過往,清華在欣喜長期累積的豐碩成果之餘,卻不可不正視到我們將面對的困難。
人才訓練的爭議以及「世界大學排名」受社會大眾、家長、學生高度關切,致使學校也不得不正視。然而大學要培育什麼樣的學生,企業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是相關而不相等的問題;而不論是QSTHES或是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三項較受注目的評比,都有可受公議的地方。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要培養未來謀生的能力,若過於重視大學排名確實會導致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英語輕其他語言、重規模輕特色等嚴重後果,對大學教育常是弊多於利,清華當持續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以「行勝於言」的務實作為,朝向發展為華人首學的目標邁進。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材料化學與物理」初期出版沿革


「材料化學與物理」初期出版沿革*


美國杜魯門總統時代國務卿 Dean Acheson自傳以 Present at Creation為名,對「材料化學與物理」而言,本人自草創以迄擔任主編十一年,堪稱 present at creation。學會在八十七年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時,本人適在主編任內,曾以「「材料化學與物理」出版沿革與展望」為題略敘出版沿革與展望。如今「時過境遷」,在學會邀稿之際,再就初期出版經過作一報告,內容大致為十年前文章之精簡版,以為歷史見証。

一、緣由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自民國五十七年成立以來,即在創辦國際期刊方面多方努力,但由於客觀情勢的限制,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民國七十九年學會理監事會在當時理事長吳秉天先生與前任許樹恩、林垂宙理事長等材料界先進倡議下,研議出版國際期刊可行性,並於當年七月2122日邀集學術研究界領導人士80位,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旅館,舉行研議出版國際期刊會議,會中達成創辦具有高水準之國際化期刊共識,並成立「國際期刊籌備小組」,由本人擔任召集人,積極展開籌備工作。

二、籌備出版
籌備小組首先致函全球約十家出版公司,探詢與學會合作出版的可能性。經過冗長的聯繫接洽過程,終於與世界最大學術期刊出版公司荷蘭 Elsevier 公司於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九日簽訂一長達六年合約,合作出版國際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預定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

三、接辦「材料化學與物理」
MCP原為一以義大利為基地,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已有十六年歷史之國際期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與Elsevier 公司合作出版MCP最大優點為Elsevier擁有全球發行網,同時該刊已列名於「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簽訂合約中,明訂在約期中,雙方共同擁有MCP,期刊主編由雙方協議聘請之,負責審稿作業,所接受之論文則寄交Elsevier 公司印製,Elsevier並負責發行。原則上由學會負擔所有編輯費用,而Elsevier分擔印製、發行費用,台灣區以外期刊訂閱及其他收入歸Elsevier所有外,學會須以「特價」訂購一定數目期刊以為「補貼」。雖然以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為合作出版基準日,事實上自訂約次月,即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起,投稿論文即開始從原任主編,義大利熱內亞大學V. Lorenzelli教授轉來,正式開始編輯作業。八十一年七月一日以新設計MCP的封面、版面(從B5改為A4大小)嶄新風貌面世。

四、主編人選
在籌備接辦MCP初期,學會即與Elsevier建立共識,在國際化的考量下,設國內主編一人,並延聘美國與歐洲籍主編各一人。除決定由本人擔任主編外,由時任IBM研究中心資深經理杜經寧博士、德國Halle Max Planck研究所所長Ulrich Goesele博士擔任共同主編團隊。博士與Goesele博士在服務數年後分別請辭,由時任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程海東教授與University of StuggartWolfgang West教授繼任。本人於九十二年辭卸編務,由成功大學林光隆教授接任。程海東教授與Wolfgang West教授分別辭任,目前林光隆教授為唯一主編

五、經費籌措
在接辦MCP之初,財務估計每年學會應分攤的經費約三百萬元。初期在吳秉天理事長等先進籌措下,陸續獲得工研院、李國鼎基金會、華新麗華公司、立青基金會、台達電子基金會、中技社資助,財務問題暫獲解決。自八十三年起,MCP連續十四年獲得國科會「傑出期刊獎」及相當實質的經費獎助,財務問題才較穩定。以後學會與Elsevier續約三次各五年,合作出版MCP至民國一百零二年。

六、初期出版情況現況
每年出版 12-16期,退稿率為 40%,稿源來自全球59個國家,每年處理約300篇論文,其中 80%來自國外。截至八十七年八月底,前十名投稿國家與篇數、佔總數百分比分別為我國(39520%)、印度(33117%)、中國大陸(1799%)、美國(1749%)、埃及(1266%)、日本(1055%)、法國(704%)、阿爾及利亞(653%)、義大利(563%)、韓國(533%),約佔總數百分之七十九。在接辦MCP前兩年,印度來稿一直獨佔鰲頭。也許是因為其退稿率較高,也可能是MCP在國內漸打開知名度,自八十三年起,國內投稿論文總數高居第一。國內當時收錄於SCI中的期刊共有七種,但長期以來國外稿源佔一半以上的僅有本刊。以此國際化尺度而言,本刊也是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
「材料化學與物理」自學會接辦以來,在SCI材料科學類期刊排名,大致維持中上水準。因此在吸引美、日先進國家高水準論文方面,必須下額外的工夫。截至八十七年八月底美、日投稿論文所以分居所有投稿國家第四、六名,與本刊歷年來規劃了各種以美、日論文為主的專輯有直接的關係。
在此期間「材料化學與物理」連續五年榮獲國科會傑出期刊獎, Elsevier出版公司在第一期合作出版六年期滿前,主動提出續約五年(至民國九十二年),都代表相當程度的肯定。一位知名美國學者最近稱讚本刊為近年來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少見之成功範例,也許並無過譽。

七、心得與感想
「材料化學與物理」自學會接辦,可謂「創業唯艱,守成不易」。在籌備、創刊初期,學會方面其實對出版國際期刊相關問題並沒有很好的概念,因此在發行與財務的執行上均證明與當初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
在發行方面,因為本刊自創刊迄今一直為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的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創刊初期適值亞太地區「經濟起飛」時期,區域科技受到國際的重視,因此學會與Elsevier初期努力目標之一為透過學會為創始會員之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UMRS),促成日、韓等科技較先進國家材料研究學會積極參與,增強實力,擴大競爭優勢,最後也不是太意外的沒有成功。近兩年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分別出版了各自的學術期刊,均以國際化、進入SCI為目標。主要還是亞洲人傳統「當家做主」觀念牢不可破。
在財務方面,當初打的如意算盤是數年後得以「自給自足」,到接手後才親身体驗到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大勢,亦即世界各國圖書館訂購學術期刊經費不是逐漸縮水即是漲幅遠小於學術期刊訂價漲幅,因此圖書館通常都在減少訂購期刊。所以如MCP一般在SCI期刊排名中上之期刊要靠大幅增加訂戶事實上是難以達成,而必須「慘澹經營」。由於學會並無其他財源,出版費用只有靠「捐助」與「獎助」,而籌辦當初並未考慮到予本刊出版前六年在經費上資助最多的國科會與李國鼎基金會的支援,回想起來,還不免捏一把冷汗。
與國外一流出版公司Elsevier合作出版的優點是能維持一定的編印水準,不僅印製精美、有相當高水準論文英文編修,而且具有全球發行網,提供網際網路線上檢索、電子期刊服務。缺點則是跨國大型出版公司人事更迭頻仍,六年以來,與主編來往最密切的出版編輯(publishing editor)與專案編輯(desk editor),均已三易其人,也就是在本人與Elsevier接觸中,迄今需要作七度的調適。同時由於學會無法對在國內的助理編輯提供優渥的待遇與長期工作的保障,因此現任助理編輯也是第四位任職的助理,人事的不穩定自然帶來相當的困擾,消耗不少時間精力。
在創辦初期,四處籌募經費時,有人質疑國內高水準的論文自然可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何必自己辦刊物。在國內辦科技性國際期刊的意義可能有多重:
一是提升我國學術地位與研究水準。
二是展現我國科技實力,吸收國內優良稿源,作為我國科技成果櫥窗。
三是促成國際合作,打破孤立,增進我國與國際學術界之互動。
四是祛除學術邊緣心態,爭取從事學術主流事業地位。
五是回饋國際學術界:國內學者習於投稿科技先進國家期刊,少數也偶而為國際期刊審稿,從某方面來看,主要是接受先進國家學術界的服務。在我國科技實力達到一定水準之際,有所回饋,亦屬合理。
「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的時機是否適當,今天不做,是否明天就會後悔,這可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主、客觀條件,考慮人才、財力、腹地因素,當時評估應屬可以一搏(marginal),亦即勉力行之,或有可為。另一方面從通訊科技進展對經營國際期刊影響的技術觀點來看,對切入點是否恰當疑問的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本刊初期主編分居亞、美、歐三地,出版編輯與專案編輯分駐英國與瑞士,而印製地則在荷蘭,相互之間密切而迅速的聯繫是必要的。在創刊出期,彼此聯繫幾乎全靠傳真,近年來電子郵件的盛行,更增加了「即時反應」不少方便。反過來看,如果聯繫全靠傳統郵遞,如此跨國多地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擔任主編最主要的工作是尋找優良稿源與處理審稿工作。MCP雖維持每年約三百篇投稿論文,但多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因此為提升品質,必須主動出擊。一方面與國內外高水準國際會議聯繫,徵得主辦單位同意,將論文集以專輯方式出版,另一方面邀請知名學者擔任特輯客座編輯,或藉資深傑出學者退休或滿壽出紀念論文集專輯,均為本刊帶來了許多世界一流學者的稿件。另外盡量每期刊登資深知名學者特邀回顧性論文(Invited Review),甚受重視與好評。
在審稿方面,由於絕大多數的稿件還是直接投到國內來,為爭取時效,大部份稿件都是請國內專家學者擔任。以一篇論文兩位評審計,每年須要動員的學者專家達四、五百人次。由於MCP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涵蓋甚廣,來稿所以大多可請國內專家學者審查,反應出國內材料科學界有一定的實力,另一方面則因人才庫並未達到豐沛的地步,雖有八位國內傑出學者擔任編輯顧問委員協助「網羅」,仍不可能「面面顧到」,有時不免「捉襟見肘」。同時偶然碰到少數審查委員在三請四催之後仍然不能完成審稿工作,而作者又催促甚急時,增加不少緊張氣氛。

八、結語
從企業經營觀點,有一說是「不為數一數二(No. 1 or No. 2),不為也」,從「材料科學學會」出版國際期刊觀點,目標是一流,而非數一數二。這主要與「實力與腹地邊界條件」有關。我國在科技方面起步較晚,人才與財力資源有限,「致勝之道」之一即是借重旅居海外華人學者專家。因此在創刊之際,費了相當大的力量說服了Elsevier的反對意見,網羅了遠超過研究人口比例的華裔學者為顧問委員會的成員。這些學者均為一時之選,對本刊聲譽的建立與高水準論文稿源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另一王牌為結合日、韓科技界力量。雖如前述在爭取日、韓材料研究學會合作方面遭遇困難,但因本刊為亞太地區唯一列入SCI之材料科學工程學術期刊,多年的互動在日、韓學界漸打開知名度,日、韓投稿論文近年來很明顯的有增加的趨勢,因此仍然是可以努力的目標。而我國普遍較高之英文語文能力將是與日、韓各國競爭之優勢之一。
由於本刊在封面內頁即載明為「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國際期刊」,在封面內頁與封底內頁多處皆出現「中華民國(ROC)」字樣,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多年來採取低調作法,因而也未遭到大陸官方杯葛。目前大陸學者來稿約佔總數10%,遍及各主要學術與研究機構,且有明顯逐年增加驅勢。假如未來兩岸關係得以改善,以本刊身居亞太地區唯一真正國際化材料學術期刊地位,經過積極經營,吸引大陸地區高水準稿源,成為世界「舉足輕重」之學術期刊是非常有希望的。
「材料化學與物理」為學會刊物,而且顧名思義為一綜合性材料科學學術期刊。由於材料科學涵蓋甚廣,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較不易成為學者必讀的刊物。而且限於「實力與腹地」,並無轉型為較專門領域刊物的客觀條件,這可能是考慮期刊未來走向必須思考的邊界條件。
本人於八十一年「材料化學與物理」創刊初期,在無意願之情況下,因先進們敦促「盛情難卻」勉任主編,九十二年終得如願辭卸編務,當時感覺以「如釋重負」形容應甚為貼切。近年來喜見本刊亦推行網路投稿,除電子期刊發行網大增外,去年SCI Impact Factor已高達1.871,後勢更為看好。在此應特別感謝接任之林光隆教授,據教授告知現今所收稿件數目更達數倍於往昔,尤其久無共同編輯之協助,其繁忙與付出的程度,對一個研究仍處高峰期的學者真是「不可承受之重」。期盼學會在「可喜可賀」之餘,應竭力協助早日解決本刊之編務問題。

*原載材料學會三十週年慶特刊,85-89,中國材料科學學會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