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旅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2024 西葡之旅 (七) : 歐比多斯

 2024 西葡之旅 (七) : 歐比多斯













午餐後到歐比多斯 (Obidos) 遊覽;這座小城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城牆、繽紛的建築和古老的鵝卵石街道著稱,是葡萄牙最吸引人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座極具視覺效果的城堡, 1282 年葡萄牙國王將此地封給即將成為皇后的伊莎貝拉作為結婚禮物,此座小山城因而有-「婚姻之城」美稱。

奧比都斯古城門很雄偉狀觀。城門內部裝飾著傳統的葡萄牙藍白色瓷磚畫,展現出葡萄牙深厚的文化底蘊。穿過城門,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中世紀。街道兩旁是排列整齊的傳統房屋,其明亮的黃色、藍色和白色粉刷牆面在陽光下特別搶眼。

中世紀的壯觀羅馬水道橋延伸到城門,奧比都斯的城牆固若金湯,完整地圍繞著老城區,可付費上城牆巡禮,能獲得鎮上及周圍風景的絕佳視角。無論是城牆或城堡內的巷道全都是大小石頭砌成,身處這座中古時候的城堡小道,讓人感覺閒逸。走在紅瓦白牆中,你會發覺它是個很耐人尋味的美麗小鎮,而或許因它歷代都由王后管理,城中隱約有著一種溫柔婉約的氛圍。

主要街道有許多小藝品店和小酒館、餐廳,盡頭是聖瑪麗亞教堂,這是一座充滿歷史的建築,據說曾是國王迪尼什與聖伊莎貝爾的婚禮場所。教堂內部裝飾著精美的藍白瓷磚,這些瓷磚講述著聖經故事,每一塊都是藝術品。

奧比都斯特色美食是葡萄牙傳統的櫻桃酒「Ginja」,通常在巧克力杯中享用,喝完酒後還可以吃掉杯子!每杯索價一到一點五歐元。同時有專賣葡萄牙傳統陶器的商店。店內擺滿了手工製作的彩繪陶器,每件作品都鮮豔奪目,展現出手工藝的精湛技藝。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2024 西葡之旅 (六) : 繽紛多彩佩納宮

 2024 西葡之旅 (六) : 繽紛多彩佩納宮

佩納宮 (取自 Google Map)

一行三十一人

位於山丘頂上

主立面與入口

彩色繽紛

浪漫主義建築代表作

馬蹄型拱門

藍瓷側立面

拚貼式風格

塔樓與黃色牆體

外圍露台

宮殿中庭

拱形石砌壁龕中壁畫

迎賓廳一隅

餐廳

狩獵相關的鹿廳

會客空間

贈禮帆船珍寶

[前言] 去年五月西葡之旅後,在九月中抽出一些時間,開始撰寫遊記,寫完五篇以後,又為他事分身,直到又過了快一年的今日才得再度提筆接續。所以發願續完,一方面深感撰寫遊記的諸般益處,一方面也拜沿途所攝兩千多張照片,以及團友們提供的照片等資訊,幫助喚起記憶。同時也要拜AI GPT 的強大辨識圖片以及解說能力幫助,續筆較無違和感。

接著前往佩納宮 (National Palace of Pena) 參觀。佩納宮是新特拉 (Sintra) 文化景觀的一部份,宮殿位於海拔 500公尺的山丘頂上,其外觀綜合了許多的建築風格,如伊斯蘭清真寺的尖塔、哥德式塔頂、文藝復興式屋頂、曼努埃爾式 (Manueline) 窗戶
是一座彩色繽紛如童話般的宮殿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而聞名,也因此讓它躋身於世界文化遺產與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中,也是葡萄牙最受歡迎的觀光地之一。

宮殿是由 19世紀時的葡萄牙國王費爾南多二世聘請德國建築師興建,並費時10年才完工,雖為國王離宮,但內部的小禮拜堂、阿梅利亞皇后 (Queen Amelia) 室、土耳其人的沙龍等華麗廳堂卻充分表現出王室的盛世光榮,至今仍完整保留當時的樣貌。它象徵著一種對過去的浪漫想像與對多元文化的敬意。建築師與國王共同創造了一座「夢的宮殿」,將歷史、美術、地理、宗教與民族融合於山巔雲霧之中。[1]

據GPT-4o 分析建築風格
,可見其多元性:

馬蹄狀拱門:
是 19 世紀浪漫主義建築的典範,它融合了歷史風格,以喚起情感、幻想和民族認同感。主要建築特徵如下:

幻想與復興元素:裝飾性極強,幾乎具有戲劇性,具有錐形塔樓和精細的石雕等誇張特徵。

新曼努埃爾風格 (Neo-Manueline) 圖案:這些圖案體現在有機、扭曲的石雕和航海元素(例如繩狀柱子)中,這種風格將葡萄牙的大航海時代浪漫化。

伊斯蘭影響:可見於馬蹄形拱門和一些幾何裝飾。

鐘樓部份:
是歐洲浪漫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圓拱窗與尖塔(如圖中紅塔及白色斜紋尖塔)顯示哥德式復興的影響。鋸齒狀的塔頂與牆垛(crenellations)為中世紀城堡風格。城堡混合不同時期的歐洲風格,正是19世紀「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特徵。

側立牆面:
明顯呈現出一種華麗而富有異國風情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融合多種元素,包括藍白圖案的陶瓷磚牆,窗戶上方的尖拱與複雜窗框裝飾具有伊斯蘭風格。弧形門廊、花紋繁複的窗飾與拱門也屬於摩爾式美學表現。建築中央高窗周圍的雕飾細節極為繁複,具有葡萄牙式哥德風格延伸的曼努埃爾式特色。中央圓形浮雕與繩索樣式石雕則呼應航海時代的象徵與裝飾語彙。

側立面綜合了以下風格元素:主軸風格,強調歷史想像與美感自由。摩爾風格(Moorish Revival):透過拱窗與瓷磚圖騰表現。曼努埃爾風格(Manueline):細部雕飾富有航海時代符號。葡萄牙傳統阿茲勒赫瓷磚工藝(Azulejos):極具本土代表性。

修道院區及鐘樓
傑羅米 (San Jerome) 修道院的遺跡盡可能地被保留了下來,包括迴廊、餐廳、聖器收藏室和曼努埃爾文藝復興風格的小教堂。所有這些都嵌入一個新區域,該區域擁有一個寬闊的露台和一座鐘樓。

佩納宮之行可謂視覺和感官的盛宴,是一次深入瞭解葡萄牙文化和歷史的旅程。它的建築之美和歷史深度讓人印象深刻,值得親身體驗。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a_Palace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2025 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 (九): 河內市區 (三) 及補遺

2025 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 (九): 河內市區 (三) 及補遺

乘電瓶車遊街 (陶雨台攝)

各有特色 (陶雨台攝)

昇龍木偶劇場

各式木偶  (彭旭明攝)

水上木偶戲

熱鬧非常 (楊耀文攝)

震撼謝幕 (楊耀文攝) 

1946 餐館

服務周到稱職 (葉均蔚攝)

抽空泡茶 (鍾彩雲攝)

享受生活 (鍾彩雲攝)

路窄房瘦見頂蓋 (賀孝雍攝)

旗袍開衩到腰帶 (葉均蔚攝)

金桔盆栽

期待再相聚 (陶雨台空拍)

晚上節目是觀賞「昇龍水上木偶劇」在之前安排乘電瓶車遊位於還劍湖旁「36 條古街區」36 條古街區由來是在 11 世紀李王朝的時代,這裡以皇帝的城邑而繁榮發展,師傅們依照職業別而居,由於有 36 個因此取名為 36街。在此千年歷史的舊街區內遊逛時,可看到多個世紀內進行的商品買賣活動至今仍不曾改變。有中藥街、打鐵街、草鞋街、喜慶街、木偶街、餅乾雜貨街、紙街、米街 …. 等,為越南最重要的城巿古蹟!

電瓶車司機是一位女士,在人潮車潮中穿梭,毫無障礙,頗具功力,所謂熟能生巧。

「昇龍水上木偶劇」相傳在一千多年前,越南的農人在農忙之餘,或是河水氾濫之際,利用竹竿、絲線等等工具,來操控木偶,自娛娛人
經過多年的演變,至今成為享譽國際的民族技藝以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水上木偶劇包含越南的傳說或是歷史典故等橋段,藉由木偶的操演配合傳統樂音的演奏,節目內容生動活潑,以動作取勝。每一橋段約五分鐘,總共約五十分鐘,絕無冷場,熱鬧非常。終場操控木偶達人自水中升起謝幕,頗具震撼效果。

晚餐在「1946」餐館用風味餐,飯店名據說取自紀念越南二戰後部分地區得以擺脫殖民統治,獨立自主的年份。

晚間再次住宿於 Grand K Hotel。第二天 (一月二十日) 早上 9:30 出發直奔河內機場,搭乘 12:45 長榮班機返台,結束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

此次旅遊前後七天,越南北部離台灣在約兩小時半飛機航程內,時差僅一小時,領隊葉吉倫與當地導遊周氏幸皆服務周到稱職,再加上團友們無不親愛精誠,在各地都碰到好天氣,集「天時地利人和」之大成,夫復何求?  另外巴士司機也很盡職,在河內大街小巷、高速公路以及蜿蜒山路,不搶路爭先,讓大家「平平安安回家」
。頗有特色的是,常在休息站得空利用行李艙泡茶或抽水煙,享受生活的樂趣。

初抵河內時導遊曾提到「越南八怪」,也就是路窄房瘦見頂蓋、男人頭上綠帽戴、女人臉上手帕蓋、汽車沒有摩托快、火車跑在家門外、桌上魚露人人愛、旗袍開衩到腰帶以及沒有檸檬不下菜,體會了其中幾樣,其他還有待未來有機會再深入觀察。

越南語字母是基於拉丁字母演變而成的。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後,從 1910年起,隨著法國殖民當局的推廣,公文大多使用這種以羅馬字為基礎的國語字,並逐漸普及起來,一直使用到現在。另一方面,越南文字發音很多源自漢字,而在文廟及佛寺,所見幾全為漢字,同時越人長相與中國南方人相似,旅遊時常有身在中國南方感覺據知由於越南歷史上民族英雄常是抗中英雄,目前官方教育也帶動反華氣氛高漲。敦親睦鄰以和為貴,才是中越兩方相處之道。

回台後在《紐約時報》看到兩篇關於越南的文章: 一是一月二十八日的「前方小心!越南司機突然遵守規則了。」報導「新的高額罰款 - 往往比許多人一個月的收入還要多 - 胡志明市和河內的街道不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觀乎河內目前交通亂象,讓人啞然失笑。另外則是一月二十九日的「極端天氣如何擾亂越南的農曆新年傳統。」報導「颱風和酷熱極大地影響了節日期間隨處可見的金桔樹 (Kumquat) 的價格。」使人回想起在各地看到繁茂的金桔樹,尤其是從河內酒店往機場途中,好幾條街兩旁都佈滿販售的大型金桔盆栽。

河內昔稱昇龍,因此加上下龍、陸龍,本次旅遊可稱「三龍 + 沙壩 之旅」,因為是台灣團,團友中有雨台與文台,因此可稱三台團,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也就是三台團的「三龍 + 砂壩 之旅」。目前正規畫三台團的中越順化、峴港等地之旅,希望屆時能「全員到齊」。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2025 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 (八): 河內市區 (二)

2025 北越山海遨遊七日行 (八): 河內市區 (二) 

昇龍皇城 (陶雨台攝)

皇城前 (鍾彩雲攝)

端門遺址區指引圖

端門

世界文化遺產

地下遺址

皇城前廣場

端門之上

材料達人 (葉均蔚提供)

還原文物

屋簷裝飾

深受漢文化影響

貴氣逼人

幼兒與暮鼓

少女與晨鐘

美麗使君子花

軍事哨所

掩體示意圖

裝備與器具

越戰指揮武元甲與幕僚

河內西湖

鎮國古寺大門

南無阿彌陀佛 (鍾彩雲攝)

鎮國古寺

佛教三寶

六角蓮台寶塔 (蔡蘊明攝)

菩提大樹

下一站是「昇龍皇城」(越南語: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是一處緜延上千年的歷史建築群落。不僅見證了十多個世紀以來歷史與文化游移錯動的軌跡,過去也被許多史家視為獨立的精神象徵。於 2010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昇龍皇城在部分華語地區又被稱為河內故宮。許多越南的朝代(李朝、陳朝、後黎朝)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首都。皇城是由李朝建成的文化建築群,然後由陳朝、後黎朝和最後阮朝進行不同程度擴建。遺址與今天的河內皇城大致相吻合,如端門是後黎朝時期前往皇城的建築群的正門。

皇宮和昇城的大部分結構在19世紀末由於法國征服河內的動亂而處於不同的保存狀態。在二十世紀,許多剩餘的結構相繼被拆毀。直至二十一世紀,開始系統地挖掘了昇龍皇城的被毀壞的地基。到目前為止,昇龍皇城的一小部分已被挖掘出來。

敬天殿是皇城的中心在19世紀末被法國人拆毀。與皇城相關的建築結構是河內旗台。塔高33.4米(連旗桿高41米),它被頻繁地用作城市的象徵。旗台在1812年由阮朝建成。與河內許多其他建築不同,該塔在都被法國殖民時期(1885年至1954年)倖存了下來,並被用作軍事哨所。

D67房屋和隧道位於敬天殿的北面。此前,這是越南人民軍在1954年至1975年期間因應戰爭而設總部。D67房屋建於 1967年,擁有現代建築風格60 厘米牆體和良好的隔音系統。在這個地方,展覽出越南政治局和中央軍委、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用來對抗美國的抗戰工具。[1,2]

接著前往西湖邊之鎮國寺。最初建於公元 541 年李南帝統治時期,名為開國寺,選址在紅河岸邊,是全越南最古老的廟宇。由於河流的侵蝕,該寺在 1615年搬遷到西湖中的金魚島,即今天的所在地。一條小堤道連接著陸地。多年來,鎮國寺曾命名為安國寺以及鎮北寺。 

寺內佛、道皆奉,以佛教為主,供有:臥佛、千手觀音、彌勒佛、指天地佛。寺前廣場上還有一棵印度總理 1959 年來訪時候所贈送的菩提樹,歷經數十年已然成為綠意盎然的大樹,面湖之處更是欣賞西湖夕陽西下的絕佳景點。[3]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昇龍皇城
[2] https://lilystravelagency.tw/sheng-long-huang-cheng-yizhi/
[3]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鎮國寺 (河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