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岳南先生是知名寫實作家,2011年本人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有幸拜讀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歸」,該書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是「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時時皆聞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有機緣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2011年十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活動,包括2012年四月份邀請清華名師後裔來訪、並在同年十月二十六、七日舉行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演講等。
新竹清華大學邀請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部分構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華與見識,完成一部以「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為中心的大書,承蒙岳南先生首肯,於約五年前開始撰寫《大學與大師》(原名《梅貽琦大傳》),本人有幸於今年九月底閱讀初稿。
本書全名是《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1], 除詳細刻記梅校長之生平外,並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歷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書除序章外,共分二十章,第一至第九章,從梅校長家事到求學過程開展,包括與與清華結緣,成為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1909年),留美返國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員、教授(1915年),教務長(1926年),代理校務(1928年),留美學生監督(1928-31年)各階段行宜與作為。由各章標題「第一章:亂世遊夢」、「第二章:往事何堪哀」、「第三章:走近清華園」、「第四章: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第五章:新舊交替的時代」、「第六章:南開系清華園沉浮」(包括梅貽琦繼起擔任教務長)、「第七章:大角逐」(包括梅貽琦與曹校長決裂)、「第八章:羅家倫清華浮沉」(包括梅貽琦被迫辭職)、「第九章:驅逐校長風潮」,重點在清華梅校長治校以前的「史前史」。從第十至第二十章,則是梅貽琦治校以後到逝世的清華史,包括「第十章:梅貽琦時代的開啟」、「第十一章:黃金時代」、「第十二章:清華的體育」、「第十三章:學生運動」、「第十四章:北平風雲急」、「第十五章:南渡應知思往事」、「第十六章:烽火中的西南聯大」、「第十七章:“一二一”慘案」、「第十八章:大時代的抉擇」、「第十九章:大事因緣」、「第二十章:常留嘉蔭詠清華」。據岳南先生來函﹕「儘管經歷時間漫長,總算初步完成,心中不免長噓一口氣。至於稿件的品質,不敢說上乘,但還算是盡力而為之,非糊弄應景之作也。就好的方面言之,此為梅貽琦校長傳記之第一部,是這一題材和人物傳記文學的開先河者,使用的材料來自海峽兩岸,而對新竹清華大學的材料特別注意並加以引用,力爭實事求事,探尋歷史真相,避免意識形態氣味過重的文章或校友回憶錄的干擾,對所涉人物與事件,儘量達到“持平之論”,這樣有利於還原歷史真相,讓讀者對梅貽琦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清華大學,以及相關人事有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以達到陳寅恪先生所言“在史中求史識”“尋找歷史的教訓”的目的。」又云﹕「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這是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當代讀者視為幸運的地方。(以上是我自己的評價,或有不當之詞語,但大體是這麼一個事實和意思。)」是相當中肯平允之語。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以全副心血發揮才智,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而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貽琦校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三十七歲即由大師如林的清華教授群票選為教務長,四十二歲時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校長,一直到七十三歲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去世。梅先生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1931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屢有驅趕前校長之舉的紛亂氛圍,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抗日戰爭爆發後,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校務,維持絃歌不輟,居功最偉;到1941年,清華已有「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之譽。而在抗戰前後國共內戰時期,由左傾學生,甚至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員,不斷策動學潮,校園動蕩,梅校長均能站在維護學生立場,加以平息;1949-55年滯美擔任清華基金監督,1956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從尋覓勘查校地到籌措經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圓滿完成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出自西南聯大,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都出在梅校長任上。誠如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碩果延綿不絕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清大校友,曾任台灣大學校長及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錢思亮先生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大意為:「梅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很多很大,每一件對別的人說都可稱為不朽。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時期清華的校長連年更迭,學校很不穩定,校長很少作得長久的;自從梅先生接掌以後,就一直安定下來;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這貢獻對任何人說都是很大的功績;抗戰時搬到長沙、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梅先生事實上對學校行政負責最多;戰後復員到北平,梅校長重整清華園,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大陸淪陷後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這件工作給任何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想到梅先生撒播的種子;梅先生在清華四五十年,教導出這麼多學生,都各守崗位工作;作教育部長時改革風氣;倡辦長期科學發展,影響既深且遠。將來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再來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更覺得梅先生的偉大,認識梅先生比現在更為深刻」。在梅校長逝世五十多年後回顧,錢先生一席話可謂神準;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奠定今天的基礎與歷史地位。
梅校長的知友、清華校友胡適先生在晚年常引李恕谷先生語:「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有人說是收徒弟哲學,岳南先生雖不能算是梅校長徒弟,但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則一,是值得我們深深感謝與與讚揚的。

陳力俊 謹識
於清華園
二○一六年十月

[1] 岳南: 《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7)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序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

可能很多人知道在我國駐美大使中,胡適是清華校友﹔也許較少人知道葉公超、蔣廷黻也是清華人,大概更少人知道曾參與籌辦清華學校,協助建立遊美學務處肄業館以及清華學校教學制度,並主持成立了清華學校校董會的顏惠慶曾任駐美特命全權公使(當時無大使銜) 謝小芩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所整理的「清華外交學人小傳」一書中,可看到這些前輩僅是大批「清華外交學人」的代表人物,而其他曾擔任我國外交部部長、次長以及大使、公使等要職的清華人亦所在多有,構成「民國職業外交官中最大的一個群體」。

許多人可能會因而產生清華素無外交專業系所,而外交人才輩出,是由於甚麼因緣際會?」的疑問。部分答案應可追溯到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清華學校」由美國退還多所庚子賠款而成立為源頭﹔自1909年起,在庚款支持下,有計畫的考選大批國內菁英學子赴美深造,開風氣之先﹔這些校友與清華教師,通稱為「清華人」,多獲有名校高等學位,具有較佳的英語能力,而二十世紀肇始,我國全球視野民智初開,在常以強勢英語為背景的國際外交舞台,大放異彩,是身逢其時,而占有相當優勢,得以從容接受大時代的招喚。另外清華人文社會學科有不少曾接受嚴格外交學理薰陶、孕育的名師,有多人最後轉入外交界,同時也培育可觀的相關人才。作者團隊在種種困難之下,爬梳整理,完成這本「清華外交學人小傳」,有系統的具體呈現「清華人」在我國外交工作上的努力、影響與貢獻,甚為難能可貴。

清華建校是由美國退還多所庚子賠款而起﹔而這獨特的歷史事件正是由巧妙的外交折衝而來,並以當時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梁誠在1904年與美國接洽庚款賠款辦法中得知,美國政府內部早知「庚款實屬多索」,乃積極活動,遊說美國朝野,重新核算,將多索部分的賠款退還給中國。根據190548日梁誠致外務部的信函內載「似宜聲告美國政府,請將此項賠款歸回,以為廣設學堂遣派遊學之用,在美廷既喜得歸款之義聲,又樂觀育才之盛舉。縱有少數議紳或生異議,而詞旨光大,必受全國歡迎。……在我國以已出之資財,造無窮之才俊,利益損益已適相反。」此建議遭到當時清廷重臣反對,提出用退款辦實業,開發路礦,時值中美邦交陷入低潮,退款交涉陷於停頓狀態。梁誠鍥而不捨,多方運作,歷經兩年多,直到1907123日,美國政府發布退款命令,退款將於190911日生效。梁誠是第一個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多索庚款的建議者,也是多方積極及有效遊說美國朝野支持者,歷盡艱辛,克服困難,終於在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情形下使中美達成退款興學決議,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當之無愧,並寫下我國外交史上光輝的一頁。同時清華成立之初由外務部與學部共同監理,直到1929年改制為國立清華大學才完全隸屬教育部。

美國退還庚款,與得到美國的宗教界和教育界的人士支持,盡力促成也大有關聯﹔這些人士從美國的長遠利益出發,倡議退款興學和接受中國留學生對美國的好處,建議將退還之款供中國政府派遣學生赴美留學,持續力主專款專用,遊說美國總統,接受了退款興學計劃。而從今日觀之,一方面扭轉了當年我國留學生絕大多數赴日學習的趨勢,一方面培育了大批知美、親美之菁英人士,大幅增進美國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等各面的影響力,尤其現今兩岸清華均發展成世界級名校,其作用頗能符合甚至遠超當初預期。歷史的耦合,造就了中美外交的雙贏局面,至今餘波盪漾,也可見外交折衝之重要性。

另一方面,清華辦學的特色,包括注重通識教育、愛國情操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也一定對這些卓越的外交官的養成以及優越表現,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我要感謝謝小芩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在有限資源下,整理出「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典範在夙昔」,使讀者得以「觀前人之光耀」,為清華幸,亦為讀者幸。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一個產業界的巨擘與一個長居象牙塔中的學者,交集通常不會很多,而我與貞雄兄卻有相當多與深刻的互動。特別的是,我們都曾從對方手中接過兩張證書。

從貞雄兄手中,我接過的是1993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材料科學類」獎項證書以及【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董事證書。

貞雄兄從我手中,接過的則是1997年【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傑出貢獻獎」證書,以及2010年【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博士」證書。

1995-1999年,本人擔任【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注意到學會歷年來各項活動,【東和鋼鐵】始終是是最積極贊助的私人企業,同時進一步瞭解【東和鋼鐵】是國內最大上市民營鋼鐵公司,在貞雄兄擘畫執行下,以前瞻創新斐聲業界,所以學會獎章委員會決議將1997年傑出貢獻獎頒贈給【東和鋼鐵】董事長貞雄兄。

清華大學自1996年起,即已建立名譽博士制度,以表揚學術或專業領域上有特殊成就或貢獻,有益人類福祉傑出人士。2010-2014年,本人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思索可能人選時,很自然地想到貞雄兄,多年來秉持東和鋼鐵「律己、愛智、樂觀」之經營理念,建立國內具有良好社會形象之鋼鐵企業。東和企業積極推動經濟外交,回饋鄉裡社稷,對國家發展貢獻良多。成立【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獎勵獻身基礎科學、材料科學、金屬冶煉、環境保護及綠色建築五大領域之教育研究工作貢獻卓著人士,對提升我國科學研發能量,以及產業技術之升級影響甚鉅。貞雄兄秉持遠見,領導【工業總會】,並深具人文素養,推動國內藝術發展,扶濟災黎,傾注教育,經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名譽工學博士學位,確為實至名歸。

國內高教發展,因為種種因素,普遍受到經費拮据的限制。所以大學校長的主要任務之一,往往是校長們不熟悉與擅長的為學校籌措經費,這時經歷與人脈就倍顯重要。當我懇請貞雄兄對【清華大學】有所挹注時,他唯一的問題是「甚麼對學校幫助最大?」並且很快決定捐贈兩億元,在【清華大學】設立【侯金堆講座】,協助清華大學禮聘國際知名學者,長期到清華任教。而清華大學也因此在2010年能一舉延攬當時在美國一流的【伊利諾大學】電機系兩位正教授同時到校任教,並分別擔任「電資學院」院長與「奈微與材料科學中心」主任,此後也陸續得以聘請了多位院士級的教師,發揮了很大功效。


2013年末一次【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會中,貞雄兄罕見的缺席,瞭解到他不久前不幸中風,而行動不便﹔後來欣見在復健方面漸有進展,先是能到董事會與【侯金堆傑出榮譽獎】頒獎典禮向大家打招呼,再而能於今年二月【侯金堆傑出榮譽獎】頒獎典禮親自頒獎,並合影留念,活動力逐漸增強。

【清華大學】恰巧得以在貞雄兄復健過程中略盡綿薄,緣因清大楊梵孛教授是知名治療中風失語症專家,侯夫人得知後與我聯繫,促成了貞雄兄每週到清華「上課」。猶憶一次與貞雄兄一起上課,看到貞雄兄已能順著幾首他最喜愛的樂曲節拍哼唱,臉部表情也逐漸豐富,治療效果,有顯著進展,令人欣喜。

貞雄兄在應邀對清華大學2010年畢業生致詞時,曾引美國大學籃賽傳奇教練John Wooden名言﹕「Talent is God-given, be thankful. Fame is man-given, be humble. Conceit is self-given, be careful.」勉勵畢業生。東和鋼鐵「律己、愛智、樂觀」之經營理念,已成企業文化,觀諸貞雄兄為人行事,不啻為其恪守的座右銘。讓人看到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不僅發揚父業,打造世界一流鋼廠,不恃才傲物,有情有義,誠心奉獻,以促進社會進步為天職。這反應在他在中美斷交時,為促成「臺灣關係法」竭盡心力,在興建高鐵面臨破局時,協助適時獲得援手,成為「台灣的驕傲」,擔任【工業總會】理事長,為產業進步效命,諸多事功,讓人感佩不已。

【東和鋼鐵】內部刊物定名為「平凡」,取平凡的累積就是不平凡之意。但貞雄兄在十歲時,即展現不讓么妹出養的情意和風範,在高中時,研讀佛經,探索人生哲理,他台大畢業時的感言是﹕「我想製造一顆炸彈,把自己引爆,像火柴般燃燒,僅是一縷輕煙。」在「嘉中1958畢業50周年紀念冊」中,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境界」演譯他的人生寫照,引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作「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抒發他的人生體悟。大學時即選定被侯母視為「高雅而珍貴的菊花」的侯夫人為終生伴侶﹔他初到美就學打工的經驗,頓悟「金錢固然重要,但是時間更為珍貴」,在踏入商業社會之初,即能當機立斷租小飛機從空中俯瞰確定廢鐵料源,迅速學會貿易實務工作﹔其後主導東鋼大轉型,從軋鋼到煉鋼,獨具慧眼,掌握連續鑄造新技術,成功說服中鋼執行產業分工,區隔市場策略,挽救台灣電爐業者﹔以誠信為經營企業之本,打造並落實「律己、愛智、樂觀」企業文化,要求做好基本功,堅持品質第一。65歲學游泳、66歲學聲樂,活到老,學到老,處處可見其過人之處。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Brooks2015年出版「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er)一書。認為大多數人都在追求職場成就,卻不十分明瞭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貞雄兄在高中時即有 「假如你現在會去世,你對世上最懷念的是甚麼?」讓人無言以對的大哉問。本身也能很早即脫離追求「人爵」,也就是俗世的財富與事業,而注重「天爵」,體悟人生,講求誠信、關愛與慈善,有原則,有堅持,可為後人垂範。

芸芸眾生,紅塵滾滾,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往事如煙,不曾留痕,實為憾事。清華直接留美生胡適先生經常勸人立傳,以為歷史見證,並傳承典範。喜見這本貞雄兄傳記,即將付梓。本書文筆流暢,內容充實,除備載貞雄兄與台灣鋼鐵業發展史與國內重大事件的交集,也極為珍貴的揭露傳主萬丈豪情的另一面,詩書棋奕,動靜皆宜,富而好禮並兼顧家庭和樂,描述細膩,動人的刻畫出一位善盡社會責任的傑出企業家多彩多姿的豐富人生,是一本很值得推介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