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岳南先生是知名寫實作家,2011年本人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有幸拜讀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歸」,該書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是「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時時皆聞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有機緣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2011年十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活動,包括2012年四月份邀請清華名師後裔來訪、並在同年十月二十六、七日舉行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演講等。
新竹清華大學邀請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部分構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華與見識,完成一部以「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為中心的大書,承蒙岳南先生首肯,於約五年前開始撰寫《大學與大師》(原名《梅貽琦大傳》),本人有幸於今年九月底閱讀初稿。
本書全名是《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1], 除詳細刻記梅校長之生平外,並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歷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書除序章外,共分二十章,第一至第九章,從梅校長家事到求學過程開展,包括與與清華結緣,成為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1909年),留美返國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員、教授(1915年),教務長(1926年),代理校務(1928年),留美學生監督(1928-31年)各階段行宜與作為。由各章標題「第一章:亂世遊夢」、「第二章:往事何堪哀」、「第三章:走近清華園」、「第四章: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第五章:新舊交替的時代」、「第六章:南開系清華園沉浮」(包括梅貽琦繼起擔任教務長)、「第七章:大角逐」(包括梅貽琦與曹校長決裂)、「第八章:羅家倫清華浮沉」(包括梅貽琦被迫辭職)、「第九章:驅逐校長風潮」,重點在清華梅校長治校以前的「史前史」。從第十至第二十章,則是梅貽琦治校以後到逝世的清華史,包括「第十章:梅貽琦時代的開啟」、「第十一章:黃金時代」、「第十二章:清華的體育」、「第十三章:學生運動」、「第十四章:北平風雲急」、「第十五章:南渡應知思往事」、「第十六章:烽火中的西南聯大」、「第十七章:“一二一”慘案」、「第十八章:大時代的抉擇」、「第十九章:大事因緣」、「第二十章:常留嘉蔭詠清華」。據岳南先生來函﹕「儘管經歷時間漫長,總算初步完成,心中不免長噓一口氣。至於稿件的品質,不敢說上乘,但還算是盡力而為之,非糊弄應景之作也。就好的方面言之,此為梅貽琦校長傳記之第一部,是這一題材和人物傳記文學的開先河者,使用的材料來自海峽兩岸,而對新竹清華大學的材料特別注意並加以引用,力爭實事求事,探尋歷史真相,避免意識形態氣味過重的文章或校友回憶錄的干擾,對所涉人物與事件,儘量達到“持平之論”,這樣有利於還原歷史真相,讓讀者對梅貽琦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清華大學,以及相關人事有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以達到陳寅恪先生所言“在史中求史識”“尋找歷史的教訓”的目的。」又云﹕「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這是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當代讀者視為幸運的地方。(以上是我自己的評價,或有不當之詞語,但大體是這麼一個事實和意思。)」是相當中肯平允之語。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以全副心血發揮才智,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而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貽琦校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三十七歲即由大師如林的清華教授群票選為教務長,四十二歲時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校長,一直到七十三歲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去世。梅先生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1931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屢有驅趕前校長之舉的紛亂氛圍,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抗日戰爭爆發後,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校務,維持絃歌不輟,居功最偉;到1941年,清華已有「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之譽。而在抗戰前後國共內戰時期,由左傾學生,甚至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員,不斷策動學潮,校園動蕩,梅校長均能站在維護學生立場,加以平息;1949-55年滯美擔任清華基金監督,1956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從尋覓勘查校地到籌措經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圓滿完成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出自西南聯大,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都出在梅校長任上。誠如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碩果延綿不絕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清大校友,曾任台灣大學校長及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錢思亮先生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大意為:「梅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很多很大,每一件對別的人說都可稱為不朽。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時期清華的校長連年更迭,學校很不穩定,校長很少作得長久的;自從梅先生接掌以後,就一直安定下來;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這貢獻對任何人說都是很大的功績;抗戰時搬到長沙、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梅先生事實上對學校行政負責最多;戰後復員到北平,梅校長重整清華園,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大陸淪陷後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這件工作給任何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想到梅先生撒播的種子;梅先生在清華四五十年,教導出這麼多學生,都各守崗位工作;作教育部長時改革風氣;倡辦長期科學發展,影響既深且遠。將來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再來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更覺得梅先生的偉大,認識梅先生比現在更為深刻」。在梅校長逝世五十多年後回顧,錢先生一席話可謂神準;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奠定今天的基礎與歷史地位。
梅校長的知友、清華校友胡適先生在晚年常引李恕谷先生語:「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有人說是收徒弟哲學,岳南先生雖不能算是梅校長徒弟,但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則一,是值得我們深深感謝與與讚揚的。
陳力俊 謹識
於清華園
二○一六年十月
[1] 岳南: 《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7)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全三冊) 已分別出版。 同時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七十餘篇。 由於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本人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刊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清華行思與隨筆」(上)、(下) 與 ( 三)、(四) 冊 (全四冊 ) 紙本分別於2019年11月以及2023年2月出版。
標籤
- 人才 (6)
- 人文社會 (83)
- 大學 (1)
- 工業材料 (15)
- 中共 (4)
- 中西 (10)
- 中技社 (5)
- 中研院 (1)
- 中美 (16)
- 中國; 中美 (1)
- 中基會 (1)
- 文集 (12)
- 台灣聯大 (2)
- 司法 (2)
- 交流 (11)
- 名人堂 (7)
- 名家綜論 (1)
- 百人會 (5)
- 竹中 (7)
- 序言 (59)
- 材料系 (24)
- 材料科學學會 (38)
- 兩岸 (22)
- 社會 (1)
- 社會人士 (16)
- 花木 (140)
- 政治 (21)
- 政論 (5)
- 科技 (61)
- 科學月刊 (4)
- 美國 (28)
- 美國; 西方 (1)
- 展覽會 (1)
- 旅遊 (183)
- 校友 (43)
- 校長 (37)
- 框架 (1)
- 追思 (10)
- 參訪 (3)
- 國際關係 (8)
- 專文 (25)
- 專刊 (32)
- 專書 (43)
- 推薦 (17)
- 教育 清華 附小 (2)
- 教職員工 (22)
- 清華 (220)
- 清華; 人才 (1)
- 清華; 人才; 中基會 (1)
- 產業 (5)
- 報告 (26)
- 報導 (14)
- 煮字集 (11)
- 筆記 (69)
- 經濟 (1)
- 漫談清華故事 (30)
- 論文集 (3)
- 論壇 (1)
- 學生 (35)
- 學術團體 (8)
- 隨筆 (34)
- 聯合報 (5)
- 藝文 (16)
- 攝影 (13)
- AI (20)
- AI; ChatGPT (18)
- ChatGPT (4)
- ChatGTP (8)
- COVID-19 (11)
- Stable Diffusion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