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三)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 (2)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三)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 (2)


(五)為什麼戰爭並非不可避免

美國多位重量級學者均認為,中國在使用武力上,十分理性和務實。列舉了中國在對抗戰略的五點假設和可能:
一、絕對的現實政治性,極大的彈性,
二、宏觀戰略的世界觀,重「勢
,懂得審度時勢
三、心理戰和政治戰重於軍事戰,以夷制夷,各個擊破,
四、積小勝為大勝,美國在下西洋棋,中國在下圍棋,以鄉村包圍城市,
五、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1950年代中國介入韓戰和 1969年對蘇聯發動的制先攻擊,說明了中國採取的是「積極防衛」主義,表達的意義就是中國永遠不會被嚇到,即使敵人寶中國從地球上消滅,也不會退卻。

美中發生戰爭勢不可想像的,因為結果與任何一方想要得到的利益不成比例。

和平的十二線索 (clues) :
一、需要一個更高權威,
二、在一個較大的經濟、政治與安全體系中,有約束作用,
三、有德行的政治家,
四、時間是關鍵,
五、文化上的共同性可以避免衝突,
六、除了核武,天下沒有新鮮事,記取歷史教訓
七、「相互保證毀滅」使全面戰爭成為瘋狂,
八、核武強權之間的熱戰,不再是有正當性的選擇,
九、核武強權的領導人必須要準備冒險打一場不能贏的戰爭。
十、經濟互賴將提高戰爭的成本,也會降低戰爭的可能性

十一、同盟可能是致命的吸引力,
十二、國家內部表現才是決定性因素
,包括經濟動員能力和士氣

三個關鍵問題:
一、美中競爭像甚麼? 不同和相似是同樣的重要,
二、在為什麼美國認為現在「中國威脅」令人擔憂? 放在長遠視野中,才能發現其中的複雜,必須向前看去尋找答案,要怎麼做?
三、美國也要了解,其他國家的看法如何?

美國期望中國會成為戰後的德國和日本,至少也要像南韓和台灣。冷戰結束後,美國沉醉於「歷史的終結」和「單一霸權地位」,忽略了中國的崛起。

美國後冷戰時期對華政策是「交往與預防」(engage but hedge),他的缺點是同意所有事情,阻止不了任何事情。

李光耀曾說,美國「交往與預防」戰略不會成功,因為:
一、中國不會變成民主國家,否則它會瓦解,
二、不能把中國和德國和日本相比,中國既未被美國打敗,也未被美國佔領
,更不受美國保護。

檢討所有的戰略選擇,包括最可怕的:
一、調適 (accommodate) : 採取新的權力平衡,不以戰爭的方式來改變不利的趨勢,
二、破壞 (undermine) :可支持中國的分離運動,製造中國內部矛盾,以人民要求自由對抗中國的高壓統治等,只要中國內外難以兼顧,美國便可防止,或至少延緩,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
三、交涉長期和平 (negotiate a long peace) : 前提是雙方都要做出一些讓步,雙方都可在次要利益上各取所需,但宣稱獲得巨大讓步,
四、重新界定關係 (redefine the relationship) : 美國歐巴馬不同意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但可提出自己版本。

美中雙方共同利益:
一、防止核武戰爭,
二、防止核武擴散,
三、因應恐怖主義,
四、因應全球暖化。

釐清甚麼是重大利益? 難道防衛西太平洋、南海、台灣,會比防止核子戰爭重要?

美國不應從鏡子中看中國 (因為看到的是自己)。在重大利害關係中,可預測性和穩定性比友誼還重要。美國不應老是「假裝」 (不敢面對事實)。

重視國內問題
今日對美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地位最大的危險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失衡—政府管理的失敗。美國的民住已經失能,加上社會分裂,不力挽狂瀾,將走向衰敗。中國也同樣面對一些內部的問題,如缺乏法治,中央控制過大,社會缺乏想像和創造力。如果雙方領導能集中力量優先處理國內問題,它們會發現尋找「分享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將不是最重要的工作。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三)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 (1)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三)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 (1)


(一)中國的崛起
中國快速和巨大的崛起造成世界權力平衡的變化事是世界上前所未見的。

五千年的文明和十四億的人口的優勢不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中國不是一個問題,是個狀況 (condition) ,而且是個長期的狀況。可能需要一個世代的時間去調適。除戰爭外,處理這個狀況需要三個條件:
一、有如一九七零年代季辛吉和周恩來那樣深入的了解,
二、領導者和大眾在言行上做出重大的改變,
三、為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必須去思考不可想像的事。

前澳洲總理陸克文形容中國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全球資訊革命同時巨大爆發,將三百年壓縮到三十年的過程。」

(二)新的權力平衡
新的權力平衡被稱為「地緣經濟學」 (geoeconomics),中國是其中高手;因為她在外交政策中,主要用經濟手段。

中國不僅投入大量資金廣結善緣,也積極推動多邊合作計畫,擴大其影響力。中國想證明,無需使用武力便可征服世界。

(三)中國想要什麼
一句話「使中國再次偉大」(to make China great again!) 。是指:
一、恢復西方入侵之前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二、重新建立和控制中國的固有領土,包括新疆、西藏、香港和台灣,
三、在邊界和近海恢復歷史的勢力範圍,
四、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四)文明衝突

1993年漢廷頓 (Samuel Huntington) 便預言,「在人類中巨大的差別是文化,文明衝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漢廷頓指出儒家社會和西方社會的五點不同:
一、重視權威、階級,
二、在種族上,中國人是指同種、血緣與文化,
三、視外交事務是國內秩序的延伸,並由中國領導,
四、對外國在國內事務上的干預極不信任,
五、由於歷史久遠,對社會進化以百年和千年計算,一切以長遠的得失為重要考慮。

由於這種文化的差異,美國看待中國的崛起,對不同文化的超越,是難以接受的。

雙方縱然有許多不同,但都有極端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例外的」(exceptional)。所以雙方對彼此的適應是非常困難的。

學者認為,中華帝國視自己文化為中心,中國人以其韌性和文明成就自豪,是從哲學思想上產生的民族自豪。美國對其文明成就,特別是政治成就上,有近乎宗教性的狂熱。

美國的政治文化認為政府是必要之惡,講求分權與制衡,防止濫權和專制,中國的政治哲學認為政府是必要之善,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國認為政府的正當性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中國則認為是來自政績 (performance) ,即使一黨專政,只要政績好,也有正當性。

美國的政府被認為是一民主的共和,中國則是回應式的威權主義 (responsive authoritarianism)。

季辛吉曾批評美國民主的普世主義在國際體系中具有破壞性。美國認為其他國家應依照美國訂定的世界秩序運作。中國則稱自己並未參與這種規則的制訂過程,如過要中國接受的話,可以重新與中國談判。

相對於美國自居於「使命型的國家」(missionary nation) ,中國固然希望其他國家羨慕和模仿其作為,但卻不輸出價值。

中國有悠久歷史,對中國人來說,天下沒有新奇的事;美國歷史短淺,對美國人來說,甚麼事都是「空前的」。中國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凡事都要深謀遠慮;美國人是忘記過去、不想未來、享受當下。中國人有耐心,美國人凡事只想立刻有個結果。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二) 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二) 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美國總統與其官員常用的一個名詞「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尤其提到中國時,幾乎一定用到這個名詞,指中國是對這一秩序的挑戰。


早在2014年,季辛吉即在其《世界秩序》一書中指出在世界體系中沒有一個世界各國均認同的定義。

從來不存在一個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至多是「西發利亞體系」(System of Westphalia) ,被稱之為「國際社會」,但此一體系遭受諸多挑戰,建立此一體系的歐洲國家便企圖超越其主權國家的基本原則 (以成立「歐盟」為例)

任何「世界秩序」必須長期成長,同時包括秩序與自由,依賴規則和均勢,並在正當性和權力之間維持平衡


二十世紀下半葉,一個全球性世界秩序初步顯現,主要內容是美國的理想主義和傳統的均勢原則。

近代「世界秩序」的觀念,源自十七世紀的「西發利亞體系」,是以歐洲為主體,但非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對「秩序」的看法完全不同。由於不受既有模式約束,可能有更大的能量和韌性,中國自認為「天下」有自己的秩序便是一個例子。伊斯蘭民族任為只有「伊斯蘭教義」才是世界秩序為另一例。

冷戰後,由於非西方力量的崛起,造成世界權力多極化,也產生了許多矛盾與糾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冷戰結構) 只存在了約四十年。一個世界秩序的產生必須要有正當性或經由權力的變化。一個世界秩序的失敗,主要原因是未能看清面對挑戰的性質與範圍,另一個原因是不能適應權力關係的重大變化,二十世紀前半葉,德國的崛起是一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崛起也可能帶來類似的挑戰。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結構有三個重大缺點:
一、無政府的狀態在世界若干落後地區滋長,
二、政治組織的發展和經濟組織的發展步調不一,
三、大國之間缺乏有效的機制可以磋商與合作。

小布希政府的濫用權力喊武力,錯失「單極世界」機會。

美國必須面對問題:

一、要努力防止的是甚麼?
二、想實現甚麼?
三、不應做甚麼?
四: 價值觀的本質是甚麼?

講規則和秩序,美國最沒有資格,以美國所作所為來看,看不出是依照甚麼規則,維護誰的秩序?

當前世界上唯一能被普遍接受的規則是國際法,唯一能合法維持國際秩序的是聯合國,但美國既不遵守國際法,也不尊重聯合國。美國認為自己的利益,大於國際法與國際公約,國際法與國際公約應為美國服務,而不是美國要受其約束。

美國一直強調的「規則」,就是美國的利益,她甚至以美國國內法凌駕在國際條約上,如當前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甚至對世界接近一半的人民進行「經濟制裁」,也是根據美國國內的法律,甚至只是政治因素,無視任何國際發和國際公約的規定。

美國主張的「規則」,缺乏正當性,根據「民主同盟基金會」 (Alliance of Democracies Foundation) 的一項調查,大多數國家認為美國對她們民主的威脅大過於中國和俄國。我們可以認定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就是美國帝國主義專用的名詞。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一) 簡介

關中: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筆記 (一) 簡介


前考試院長關中於2022/11/15出版新書《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1] ,

精彩內容重點包括: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不僅是現在或未來,而且是永遠。冷戰之後,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唯一霸權,至此便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美國的地位。但是,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會永遠維持下去嗎?

美國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國家,也是最霸道的國家。在許多跟美國外交有關的書中,都常強調美國的天賦使命和與眾不同,美國認為自己是「例外」的,並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

美國認為自己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美國認為自己自身成功的例子可作為其他國家的榜樣;美國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的國家;
美國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但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這種表面正義實際自私的想法,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進退失據,方法跟手段極度不當,失去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和支持。

本書討論分析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偏重在美國戰略上的失敗,使美國享有的「單極時刻」在不到20年的時間便被消耗殆盡,不僅如此,還走上衰退,「大美和平」也只能曇花一現。

  ●介紹冷戰後美國的戰略選擇以及重大外交政策,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探討為什麼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失敗?著重介紹美國充滿野心的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和老布希、小布希、川普時代的美國,他們如何面對其他國家的崛起及反抗,尤其是中國這個大威脅?美國夢的消逝、衰落中的西方、瓦解中的西方秩序,相對的就是中國的崛起,新的權力平衡出現,東西方的文明衝突不斷,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
  ●然而,美國外交戰略上有什麼新的選擇?如何重建?分析美國大戰略的新基礎及如何執行,並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和美國國內的危機。

本書深度剖析美國冷戰後的種種失敗的外交政策,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且看美國如何重建新的外交戰略!

序言
  當年我在美國唸書時(1966-1968,1971-1973),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的「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在所看到和美國外交有關的書中,莫不強調美國的天賦使命和與眾不同,美國人的優越感和使命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經過探討,發現美國「例外主義」有三個主要背景:
  一是美國是一個高度宗教性的國家,美國自認是「山頂之城」(a city upon a hill)、「希望之地」(the land by promise)和「天佑之國」(the providential nation),美國人民是上帝的「選民」(chosen people)。由於這種強烈的宗教信仰,美國給自己製造了許多的「神話」,包括美國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福音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

  二是美國自認本身成功的例子可作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楷模。美國得天獨厚,有最好的地理位置和最豐富的資源,南北無強國,東西有兩大洋的屏障,國土本身從未受到安全的威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以後來居上之勢,收割勝利的成果。從此美國便認為自己偉大,「美國第一」不僅是現在或未來,而且是永遠。在冷戰結束成為唯一霸權之後,更不能允許其他國家挑戰美國的地位。

  三是
美國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社會主義。美國認為資本主義創造了美國的富裕、繁榮和機會均等。由於沒有歐洲的貴族和封建制度,美國先天就是一個平等主義的社會結構,一個成就取向的價值體系。左派思想在美國被視為異端,冷戰時代更強化了這一觀念。迄今美國對非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仍然是敵視的,如中國、俄國等。

  但矛盾的是如果美國自認是「例外的」,對世界其他國家去推銷美國的價值便沒有必要。因為其他國家和美國不同,也沒有美國那麼幸運。但美國偏偏要以推銷美國價值當它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其結果便是造成美國外交政策上的虛偽、不道德和雙重標準。

  進一步探討為何美國需要如此做的原因,發現是因為美國外交菁英必須以「利他主義」(altruism)來包裝美國的自私和自利。他們不斷告訴美國人民,美國在海外打仗都是不得已的,不是為了權力和財富,更不是為了取得土地和資源,而是為了民主、自由和人權,為了解救被壓迫的人民。

  為了維護美國這種正義感和使命感,美國的外交菁英對外界對 美國的批評是聽不進去的。他們認為,即使方法或手段不當,也會被美國高尚的理想和理念所抵銷。久而久之,美國成為一個傲慢、自大,甚至不講道理的國家。

  基本上,美國人民並不關心外交問題,他們認為美國是為了美國人民而存在,不是為其他國家而存在,這是為什麼川普會有將近一半美國選民支持的原因。今日美國的情況是政治(尤其是外交)菁英與人民疏離,人民也普遍對政府失望。從1960年代迄今,美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一直在下降中。

  在過去50年間,雖然在工作上未能如願長期投入教職,但我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興趣始終未減,也陸續看了不少相關的書。但我看的書愈多,對美國的反感愈深。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美國可以無惡不作,甚至謊言說盡。的確,美國是空前的強大,強大到不容忽視,但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不去關心世界上人類共同的問題,不去照顧窮困和貧苦的國家和人民,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把自己的安全無限上綱,把不肯配合美國的國家予以打壓,把不接受它頤指氣使的國家稱之為流氓國家。它好像把這個世界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天下有這樣霸道的國家嗎?

  美國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國家,在它建國246年的歷史中,本土幾乎沒有受過戰爭的波及。但從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後,是對外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約打了280次。美國的對外戰爭,從來不是為了自衛,美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但美國卻以「利他主義」──民主、自由、人道──為藉口去干涉他國內政,甚至可以採取「制先攻擊」。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後曾揚言以「法治促進和平」,曾幾何時,美國已完全不講法治了。當前美國的口號是「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問題美國的規則,既不是國際法,也不是聯合國通過的法律,自1994年以來美國從未批准過任何聯合國通過的法律,包括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因為美國宣稱不能接受高於美國法律的約束。相反的,美國近年來還傾向以美國國內法來超越國際法、國際公約和外交協定。例如,如今提到「一個中國」政策時,美國的順序是「台灣關係法」優先於「美中建交公報」。美國今日所講的「規則」就是符合美國利益的規定,這是一個法治國家所應為的嗎?

  我個人一生醉心於研究美國外交政策,但我年輕時對美國美好的看法已完全破滅。美國的神話變成謊話,美國的民主變成笑話,美國的資本主義成為戰爭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毫無公平、正義和理想可言。美國今日之內政不修,外交進退失據,已非三言兩語可以描述。我不揣冒昧提出一些個人閱讀的心得,敬請關心國事和天下事的同好參考,如有錯誤或不周之處,也請不吝指正。

1. 關中,《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時報出版,台北 (2022) 。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小案大辦 司法成側翼?

 小案大辦 司法成側翼?


立委高虹安涉詐領助理費案,在新竹市長選舉期間,由有心人士爆料,即鬧得沸沸揚揚,孰料高虹安越打越旺,順利當選;本月十五日檢調在高就職前十日大動作兵分八路搜索,包括立委辦公室、高父母住宅,並約談高虹安,長達二十小時,最後諭令六十萬元交保,由於事涉搜索立委辦公室,又事先走漏消息給媒體「大公開」,讓高在眾目睽睽之下,由檢調帶走,動作之大,引起社會一片譁然,

由於高案爭議已經進入調查階段,在尊重司法獨立與偵查不公開原則下,非特定人士無從知曉全部案情,但即使根據言之鑿鑿的爆料與指控,很明顯的是「小題大作」、「小案大辦」,不符比例原則,與近年屢見事涉綠營人士「大案小辦」,「延辦」甚至「不辦」,大異其趣,讓人益發懷疑配合的司法單位已成綠營側翼。

在選前即有民進黨有力人士放話: 「即使當選也無法就職」,檢調在此敏感時刻,無視社會上許多大案的偵辦遲遲不見動靜,甘冒大不韙,對即將上任新竹市長的現任立委可能犯的微罪,大張旗鼓出動,讓人不解,一時「陰謀論」四起;坊間臆測,一是想讓高不能就職,另一則是蒙汙名上任,減其威風,以掩護新竹重大弊案的揭發,同時摧毀柯文哲繼續從政「橋頭堡」,事件如何發展,不久即可見真章。總之,是綠營不甘選舉挫敗,如施明德所說: 「選輸起痚呴」,不管是對民進黨或配合的司法單位,形象絕對是重傷,弄得「人神共憤」,「討厭、教訓、下架」民進黨之風再度大熾,得不償失。

民意代表助理費運用不當多年來是台灣政壇痼疾,因此屢見民意代表因而涉案,甚至喪失職位;這當中固然有冒用人頭等明顯貪瀆行為,但也有容易觸犯的灰色地帶,如加班費是否如實報銷,「公積金」可能為不樂之捐但並非私用等,雖「情有可原」,但嚴格來說,「法所不容」;然而「微罪不舉」,合乎社會公義,尤其「現行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官權,得為「職權不起訴處分」或「緩起訴處分」,可顧及公平正義,也避免浪費司法資源。

羅馬帝國凱撒大帝有名言;「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林洋港先生在當司法院長時曾說:「司法像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如果民眾對司法高度「存疑」,是社會秩序崩解前兆;另一方面,政治人物在面對法律邊緣的事務,須要格外戒慎恐懼,雖然「論語」中有言:「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是針對平民百姓,對公職人員來說,要避免操守受質疑,就要遠離灰色地帶,畢竟不僅「誠實是上策」,也可免於飽受攻訐,甚至為人構陷觸法,「大業為小節折損」,也是從政的憾事。

本文刊載於2022年12月1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台積電赴美設廠: 新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 試用記

台積電赴美設廠: 新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 試用記

台積電赴美設廠 (利用AI Stable Diffusion 繪圖)

台積電赴美設廠 (利用AI Nightcafe 繪圖)

美國非營利人工智慧研究組織 OpenAI 在11月30日宣布推出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目前為研究預覽階段,開放用戶免費試用,令人驚艷,短短一周內就吸引上百萬用戶試用。

ChatGPT 中GPT 為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之縮寫,意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Chat 即聊天,資料庫部分來自維基百科,部分來自研究機構、分析師和詩人作品,能夠提供複雜、冗長甚至有趣的回應。

近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Frank Bruni 撰文 “Will ChatGPT Make Me Irrelevant?”,以及 Kevin Roose 撰文 “The Brilliance and Weirdness of ChatGPT” 評論: 「它是一個出奇能幹的作家,有時甚至是一位聰明的作家」,以至於早期用戶將其視為 「軟件和魔法的某種結合」。在適當的情況與提示下,能產生具有相當巧妙並無缺漏的文章。

教育工作者對此感到震驚,認為以後將會難以判斷考試或作業是否有抄襲與剽竊情事。《大西洋月刊》 中 Stephen Marche 撰文題為 “The College Essay Is Dead”, Daniel Herman 以題為 “The End of High School English” 發表文章,都是切實的反應。而在學術界,對於是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提交由 AI 生成的論文的討論很快就會變成了教授是否會通過使用 AI 對這些論文進行評分的議題。

Bruni 進一步說: 「在這個烏托邦中,機器可以為我們創作小說、起草我們的立法並撰寫我們的專欄文章」,「當我得到並接受比我想要的更多的幫助時,所有權的驕傲將不復存在。目的感會隨之消失。」「ChatGPT 是巫師還是刺客?它和它的同類承諾為我們節省時間、汗水和錯誤,但可能要付出代價。這叫做無意義。」警語連連。

由於ChatGPT 正處於研究預覽階段,開放用戶免費試用,基於好奇,上網一試,針對目前台灣正夯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赴美設廠議題來測試,首先提問: “ implication of TSMC setting up plant in Arizona for Taiwan” ,回應為 (由 AI 驅動的 Google translate 協助翻譯) :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造新製造廠可能會對該公司及其總部所在的台灣產生重大影響。

一個潛在的影響是,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可以幫助台積電滿足美國和其他市場對芯片不斷增長的需求。近年來,由於電子設備的激增以及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其他依賴先進半導體的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對芯片的需求一直在增加。通過在美國建立新工廠,台積電或許能夠更好地服務其在該市場的客戶,並有可能擴大其業務。

另一個潛在的影響是,新工廠可以促進亞利桑那州的當地經濟。該工廠的建設預計將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並刺激該地區的經濟增長。

對台灣而言,在亞利桑那州興建新廠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一方面,台積電的成功及其業務的擴張可以通過增加出口和公司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為台灣帶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在台灣以外的新工廠投資可能會引發對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的擔憂。”

四平八穩,但也有相當知識含量;再進一步問: “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SMC setting up plant in Arizona” ,得到回應為:

“台積電 (TSMC) 是一家主要的半導體芯片製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此類公司。 2020年,台積電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建立新的製造工廠,這是該公司首次在美國建立新工廠 (註: 第二次)。

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的決定對美國半導體行業和全球半導體市場都具有重大影響。對美國來說,台積電新工廠是對該國半導體製造能力的重大投資,近年來美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落後於其他國家。預計該工廠將在該地區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並有助於振興美國半導體行業。

在全球範圍內,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建廠可能會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該公司是該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其進軍美國市場的決定可能會改變該行業的力量平衡。它還可能導致半導體製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並可能降低消費者的價格。

總體而言,台積電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半導體行業的重大發展,有可能對美國和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再問:“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對台灣的歷史意義”,答:

“台積電 (TSMC) 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立新的製造工廠,這對公司和台灣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是台灣經濟的主要貢獻者。

在美國建廠的決定被視為該公司邁出的重要一步,因為它擴大了全球影響力並增加了在美國市場的影響力。新工廠預計將在該地區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並有助於進一步鞏固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對於台灣來說,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建廠被視為對該國科技產業實力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競爭能力的證明。這也被視為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日益重要的標誌,並可能導致其他科技公司增加對該國的投資。

總的來說,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的決定對公司和台灣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發展,並有可能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再一題: “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SMC setting up plant in Arizona for China”,回應為:

“台積電 (TSMC) 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立新的製造工廠可能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市場,也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主要參與者。

一方面,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建廠可能會導致半導體市場競爭加劇,並可能降低消費者的價格,這可能有利於作為半導體芯片主要市場的中國。

另一方面,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建廠也可以被視為對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主導地位的威脅。台積電是該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其進軍美國市場的決定可能會改變該行業的力量平衡。它還可能導致半導體製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這可能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產生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台積電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半導體行業的重大發展,有可能對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大體而言,應是及格的答案,雖有小錯,但瑕不掩瑜,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