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

中技社於
2018222日與2019313日分別舉辦了「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以及「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獲得熱烈的參與以及回響;鑒於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正方興未艾,因而選定於2019823日舉辦第三次「AI研討會」作為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而以「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為主題。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延伸出與大眾生活相關的七個面向,本次會議很榮幸再度邀請到陳建仁副總統蒞臨以及多位中研院院士與各領域專家學者,於此研討會中分享論點,藉此展開AI與科技人文、文學、語音辨識、通訊、運動、學習,以及工程間之對話,讓民眾有個初步輪廓,在AI科技的輔助與影響下,如何翻轉與創新大家的日常生活。


陳建仁副總統在致詞時指出,AI是台灣未來重要的產業創新與邁向智慧國家的主要關鍵,如何將領先的AI技術應於實際活當中,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是⼀⾨重要的學問。政院也已啟動AI相關案,不僅努協助台灣產業AI化、培育AI才,政府也積極在法規鬆綁與建置相關實驗場域上努,來協助AI的推動。

中技社董事潘文炎表,中技社期以來,為台灣的科技創新、才培育、推動國家建設,引進科技新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扮演政策智庫,有相當卓越的貢獻。今年適逢成立60周年,特規畫辦理AI研討會,作為社慶系列活動之

本人以協辦人身分致詞時表 AI正蓬勃發展,根據前陣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AILearning From PeopleA lot of People;意指AI發展是向許多學習並需大量人力協助。然AI發展成熟時也會取代大量人,所以從另⼀角度來看⼈類發展AI是幫⾃⼰挖墳墓,這是值得思索的課題。因此當美國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之一的Andrew Yang 提出「AI時代應對於被剝奪作者所有救濟」,國內也有科技專欄作家質疑「AI是創意幫⼿還是殺⼿」,都引起廣泛討論,所以在AI發展下,對於創意與道關懷等議題特別值得深思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擔任早上三場演講主持人。首先是由李琳山院士講「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李院士從定義與介紹人工智慧,談到教機器聽人類語言的要點與經驗,分析機器聽華語與聽西方語言有何不同,在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則可以期待語音版Google,促進人類文明發展;他對人工智慧的展望,「想不到一個領域用不到它」,「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很有用」,總言之「可大可久」,簡明而直指核心,發人深省。

張系國教授近年在「老年生活」議題方面有相當投入,主講「AI與老年生活」。依序談什麼是人工智慧、英國人怎麼死、什麼是慢智系統、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抽象機器的模式、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以及天地人系統,除拉高到哲學層次思考,並兼顧實際面,闡揚「人機共同進步」的觀念,令人同感「收穫良多」。

中鼎公司葉啟信創研長與大家分享「AI 與工程:工程與建造的未來」。葉創研長說明由中技社投資成立的「中鼎工程公司」多年來在研發創新方面不遺餘力,談到工程建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以及面對的問題,闡述創新的邊界,清楚說明現今的投入與成果,充分展現AI 在「營建工程」應用的多元化與潛力,展望智慧工程總承包,以及未來發展重點。

下午四場演講由徐爵民前部長主持。首先由杜經寧\院士主講「5G科技與AI應用」。杜院士在演講中,除闡述主題5G通訊及其技術、AI與其應用,並深入淺出的介紹「三維積體電路」 (3D-IC) 及其與AI發展相互為用,總結「AI是否成功應用,取決於基礎訓練」,確是金玉良言。

吳誠文副校長由於紐約機場流量管制,而無法及時搭上回台班機,改以視訊方式講「AI與運動」。吳副校長首先介紹運動產業,強調已是包含廣泛與產值巨大的產葉,以棒球、曲棍球為例,說明現今AI在運動方面的應用,很明顯對球員、觀眾、裁判與教練各面向,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以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為例,說明運動科技發展的情況與潛力,最後以「創造運動產業、提升文化價值」作結。

張國恩前校長主講「人工智慧與學習」,首先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循環與實踐要素,介紹二十一世紀學習理論的發展以及教育新思維、科技在教育的應用以及營造有意義學習的環境;在AI在教育新思維的實踐方面,包括精準教育為教育科學思維的實踐,翻轉教育系統與營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為教育抽象思維的實踐,認為教育創新是化AI為助力與提升人類力量的最重要路徑,展望「教育自主、能力為本、課程減量、邁向教育4.0」。

最後由劉炯朗前校長講「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AI靠哪邊站?」首先比較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說明科技人需要人文素養、人文人需要科技知識;除對人工智慧發展做精闢介紹,旁徵博引,認為科技中的美包括廣博、遠見、嚴謹、精確、分析、歸納、應用等,人文中的美則包括和諧、激盪、含蓄、鮮明、格律、不羈等,舉出許多文理互通範例,而以追求科技和人文的美為AI邊站的依據。

本研討會的順利舉辦以及論文集的編輯,要感謝王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領導的工作團隊,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盡心盡力,克服各種挑戰。最後並要特別感謝蒞臨貴賓、主持人與主講人的全力支持,讓研討會得以圓滿完成。


陳力俊 謹序

20203月於新竹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

沈君山校長從擔任清華建校四位全職員工之一起,多年來對清華有長足的貢獻不幸於去年九月,在中風不省人事十一年後,病逝於清華園。[1] 追思會於1222日在清華舉行學校為紀念沈校長對清華的貢獻,宣布將整建建大禮堂為一流的音樂廳 「君山音樂廳」。所需經費預估約一億六千萬元,希望由募款方式取得。

由於目前國內外經濟情況均不明朗,籌募經費並不容易。有緣的是我正擔任國內半導體大廠「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獨立董事,知道聯電與清華有很深的淵源,現任洪嘉聰董事長熱心公益且雅好藝文,遂與同為董事的劉炯朗前校長以及電資學院徐爵民前院長商量,共同向洪董事長建議,是否請「聯電」捐贈約一億元,洪董事長也很爽快的答應,並經2019424日董事會通過,而與清華於56日簽約,以「君山音樂廳 聯電館」命名,完成美事一樁。

說起「聯電」與清華的淵源,可謂罄竹難書。首先「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新竹科學園區」內最先建廠的企業之一﹔由於與清華緊鄰,互動很是頻繁,尤其我本人研究方向約在同時轉向半導體領域,開始與「聯電」同行。記憶中,在1980年年代初期,多次與當時的曹興誠總經理共同擔任研究生畢業口試委員﹔同時在「聯電」領軍下,台灣半導體業欣欣向榮,成為高級研究人才,尤其是博士級人才的「愛用者」,而所用的第二位博士,就是我指導的博士生。還有一項有趣的紀錄是,在1990年左右,曹興誠董事長應邀到清華演講時,曾提到「聯電」最先雇用的十位博士,有三位是我指導的博士生。另外曹興誠董事長與沈君山校長是圍棋棋友,有下棋捐給清華多少錢的對弈趣談,據說曹興誠董事長欠清華一千五百萬元。在我擔任校長期間,有一次曹興誠董事長與廣達的林百里董事長對談「收藏」雅集,論資排輩,除發現我們三人是台灣大學連續三屆的畢業生外,在我向曹興誠董事長求證對弈傳說時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另一方面,由於「師以生貴」,在其間我曾多次執行「聯電」的研究計畫,獲得許多共同申請專利,同時眼見許多學生在「聯電」平步青雲,多人逐漸升遷至處長、廠長以至副總以及子公司總經理﹔同時在我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六年期間,成立的「產學研聯盟」,「聯電」一直是忠實會員。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擔任校長期間,洪嘉聰董事長公子剛好也考入清華,洪董「愛屋及烏」,匿名獨捐五百萬元給清華運用﹔幾年後在我決定將該款項用為「清華永續基金」而希望將贊助者芳名勒石紀念時,仍未得到洪董同意具名﹔據知洪董公子現正創業中,但仍定期將薪資一半捐贈給清華,誠為難能可貴。

近年來,我的研究方向逐漸轉至「奈米材料與元件」,與「聯電」半導體主業直接互動較少。僅在2016年月5應當時顏博文執行長之邀,到「聯電」以「數位科技引導的未來」為題演講 [2]。另一方面,顏博文執行長是清華傑出校友,我的同事也是我以前的專題生與助理游萃蓉教授近年借調到「聯電」,擔任了好幾年的研發副總,讓我對對「聯電」的動態有相當的掌握,去年六月應邀擔任「聯電」獨立董事,關係自然更為密切。

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雙華同輝」,是台灣產業贊助高教的佳話,不僅嘉惠清華師生,而且造福所有「愛樂者」。

[1] https://lihjchen100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


沈君山校長對清華有長足貢獻

洪嘉聰董事長熱心公益且雅好藝文

曹興誠董事長與沈君山校長是圍棋棋友

台灣大學連續三屆畢業生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煮字集 - - 煮字

煮字集 - - 煮字*

煮字顧名思義是以字為原料,調製成為意有所指的文詞、文章。

以漢字字典而言,較早者是約公元100年許慎所著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收9,353字﹔較知名者是1716年「康熙大字典」收47,035字﹔曾為世界上收集漢字單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1986年「漢語大字典」收54,768字,第二版於2010年出版,收字總數為60,370個。

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1997年一項研究顯示,台灣報章用5,005詞,覆蓋率達90%﹔一般了解,如能掌握5,000字,閱讀報章雜誌應無障礙。中央研究院鄭錦全院士,根據大數據分析,提出「詞涯八千」理論﹔他的研究發現:「古人著作從一千多字到四百多萬字,作者所用字種字數只有幾千,最多不超過八千。」如「史記」533,505字,有5,122 字種 (單字之外,再加上非衍生性、需要記憶的詞語) ﹔「紅樓夢」120回731,835字,有4,501字種﹔「清史稿」4,514,567字,雖有8,080字種,但這部書是集體編寫,不代表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由此可見「每個人能用的字都有上限」。

同時,作家金庸多部著作,《神鵰俠侶》810,311字,有4,094字種﹔最長的《天龍八部》、《鹿鼎記》兩部書,字數都在1,200,000字以上,字種都不超過4,500字。其中代表正面情緒的喜、樂、笑、愉、悅、愛、親等字遠多於代表負面情緒的怒、哀、悲、憤、怨、悵等字,也可看出金庸寫作的風格。

在英文方面,鄭錦全統計了計算兩百本英文名著,得出「概念詞種」,其數目在每本書也不超過八千,與中文的情形一致。最早的解釋可追溯到1871年達爾文從觀察英文語詞隨時間消長,有一定限制,推論是由於人的記憶有限,不能無限累積,只能推陳出新。

欣賞古今美文的人都知道,文字不僅是語言的記錄工具,如許慎所言「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而且能讓人盪氣迴腸,沉吟不已,多所陶冶。有學者估計,自有文字以來,全世界所出版的書,共約 480 兆 (480 TB) 字,全世界所有活過的人所說過的話約5 百萬兆 (5 EB) 字,但任何一個人都說過中外古今別人都不曾說過的話,也就是人人均具有創新的能力。人的腦力,可把有限的文字符號,化成無限的詞語,文字運用,妙在一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有人擔心有意義的話,都被別人說完了,不啻「杞人憂天」。

回到「工業材料」,事實上是以極為有限的數十種元素構成,但繽紛多彩,神奇絢麗,有無限可能﹔材料製程,常可以烹飪比喻,而由IBM 發表由人工智慧所設計的食譜,出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食材組合,如「奧地利風巧克力牛肉捲餅」,「黑莓櫻桃餡餅佐蜂蜜鮮奶油」等,兼顧營養與美味,獲得美食專家大加讚賞,也可給材料研發人員很多啟發。

*原載 工業材料雜誌 377 期,第32頁 (出版日期: 2018/5/5)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人培清華」序言


攜手併力,追求卓越

1973年國立清華大學校友為協助母校產學合作,捐獻基金成立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技術服務社,為擴大服務項目,自1997年元月起正式改名為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亦即自強基金會。

三十八年來,自強基金會以誠信合作,創新卓越為願景,致力培育高科技人才,提供檢測、代工服務;積極整合產、官、學、研各界之資源,從事工業技術之合作、研發與高科技人才之培育。其研發成果應用在工業材料檢測及半導體/微機電製程代工服務,同時也配合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生物與奈米科技、智慧財產權、科技管理等專業知識與服務,辦理各項國際合作活動促成國際交流。對我國高科技發展與母校產業研發產生了相當的助力。

基金會發展歷經蓽路藍縷、積極開拓以迄穩健經營期,見證清華大學校友愛護學校,勇於發想,創立平台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時空背景,同時歷任董事長、執行長與工作人員也能體認情勢,因應需求,擴大服務項目以及秉持奉獻社會理念,多角經營。另一方面,國內高科技產業與產學合作、政經社會情勢均持續劇烈變化,自強基金會以往引以為傲的多項業務,或陷入紅海困局,或不再適切,不斷面臨極大轉型與調整之挑戰,展望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推動文明進步,增進人類福祉,追求卓越為目標,清華大學當與基金會攜手倂力,發揮潛力,共同為基金會永續蓬勃發展努力。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創業清華」序言


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就在清華校園旁的光明新村成長,對於清華悠久歷史與光榮傳統,早已耳濡目染,對新竹清華建校過程的蓽路藍縷,更是印象深刻。1977年回到新竹在清華教書研究,至今已30多年。

30多年來,我看著一屆屆學生畢業,在事業上各自闖出一片天,又在校園中、或街頭巷尾與我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著事業與人生的高低起伏,有時不免自問,清華人的特質是什麼?清華的教育賦予他們哪些往後面對挑戰的態度?

在這本「創業清華」書中,作者訪問了55位校友,大部份在台灣創業成功,或者在知名國際企業中一路晉升至高階經理人。他們都是在清華時期,隨著大環境薰陶,師長的身教言教影響,以及個人自我惕厲,讓性格中「專注」與「勤奮」的特質更為彰顯,在畢業投入社會前,就建立起日後創業及經營管理的基本態度。

我常告訴學生,尋找研究題目除了是本身有興趣的領域外,如果對世界人類福祉有幫助,是更理想的事。本書中的校友創業故事,也如同尋找研究題目一般,創業研發的產品,不僅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技術,且研究發展出的產品,也往往成為使我們生活更有效率、更健康的產品。從台灣早年的石化相關、進而轉至半導體、電腦、通訊,乃至近十餘年的太陽能、LED、軟體應用等技術,都有清華人深耕貢獻的角色,在金融、保險、法律、出版、藝術、房地產等多元化領域,清華人也從不缺席。

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新竹清華校友,可以從中感受到當年清華園中濃郁的同學師生情誼,回想起水木清華的秀麗校園中許多美好回憶。對於還在清華求學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從學長姊們的創業故事中,領略清華人精神的正面價值,對規畫未來人生更有助益。

而對於大部份未曾造訪台灣的北京清華校友,希望能從這本書許多人物故事間,看到「我們新竹清華這些年」,特別是40年前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過程中,清華人貢獻的心力與智慧,以及開拓出的影響力等。

適逢清華百年校慶,校園將建立多功能體育館,學校規劃成立百人會,由100多位校友各慷慨捐出100萬元以上,共一億餘元捐款,做為體育館建館經費。「創業清華」書中介紹的校友,許多人已是「百人會」成員。希望未來校友們不只是金錢上的捐輸,更能將創業及經營心得傳承給學弟妹,讓這一代年輕人可以接棒上一世代學長姊的熱情與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