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
陳建仁副總統在致詞時指出,AI是台灣未來重要的產業創新與邁向智慧國家的主要關鍵,如何將領先的AI技術應⽤於實際⽣活當中,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是⼀⾨重要的學問。⾏政院也已啟動AI相關⽅案,不僅努⼒協助台灣產業AI化、培育AI⼈才,政府也積極在法規鬆綁與建置相關實驗場域上努⼒,來協助AI的推動。
中技社董事⻑潘文炎表⽰,中技社⻑期以來,為台灣的科技創新、⼈才培育、推動國家建設,引進科技新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扮演政策智庫,有相當卓越的貢獻。今年適逢成立60周年,特規畫辦理AI研討會,作為社慶系列活動之⼀。
本人以協辦人身分致詞時表達, AI正蓬勃發展,根據前陣⼦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AI正Learning From People,A lot of People;意指AI發展是向許多⼈學習並需大量人力協助。然⽽AI發展成熟時也會取代大量人⼒,所以從另⼀角度來看⼈類發展AI是幫⾃⼰挖墳墓,這是值得思索的課題。因此當美國⺠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之一的Andrew Yang 提出「AI時代應對於被剝奪⼯作者所有救濟」,⽽國內也有科技專欄作家質疑「AI是創意幫⼿還是殺⼿」,都引起廣泛討論,所以在AI發展下,對於創意與⼈道關懷等議題特別值得深思。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擔任早上三場演講主持人。首先是由李琳山院士講「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李院士從定義與介紹人工智慧,談到教機器聽人類語言的要點與經驗,分析機器聽華語與聽西方語言有何不同,在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則可以期待語音版Google,促進人類文明發展;他對人工智慧的展望,「想不到一個領域用不到它」,「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很有用」,總言之「可大可久」,簡明而直指核心,發人深省。
張系國教授近年在「老年生活」議題方面有相當投入,主講「AI與老年生活」。依序談什麼是人工智慧、英國人怎麼死、什麼是慢智系統、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抽象機器的模式、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以及天地人系統,除拉高到哲學層次思考,並兼顧實際面,闡揚「人機共同進步」的觀念,令人同感「收穫良多」。
中鼎公司葉啟信創研長與大家分享「AI 與工程:工程與建造的未來」。葉創研長說明由中技社投資成立的「中鼎工程公司」多年來在研發創新方面不遺餘力,談到工程建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以及面對的問題,闡述創新的邊界,清楚說明現今的投入與成果,充分展現AI 在「營建工程」應用的多元化與潛力,展望智慧工程總承包,以及未來發展重點。
下午四場演講由徐爵民前部長主持。首先由杜經寧\院士主講「5G科技與AI應用」。杜院士在演講中,除闡述主題5G通訊及其技術、AI與其應用,並深入淺出的介紹「三維積體電路」 (3D-IC) 及其與AI發展相互為用,總結「AI是否成功應用,取決於基礎訓練」,確是金玉良言。
吳誠文副校長由於紐約機場流量管制,而無法及時搭上回台班機,改以視訊方式講「AI與運動」。吳副校長首先介紹運動產業,強調已是包含廣泛與產值巨大的產葉,以棒球、曲棍球為例,說明現今AI在運動方面的應用,很明顯對球員、觀眾、裁判與教練各面向,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以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為例,說明運動科技發展的情況與潛力,最後以「創造運動產業、提升文化價值」作結。
張國恩前校長主講「人工智慧與學習」,首先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循環與實踐要素,介紹二十一世紀學習理論的發展以及教育新思維、科技在教育的應用以及營造有意義學習的環境;在AI在教育新思維的實踐方面,包括精準教育為教育科學思維的實踐,翻轉教育系統與營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為教育抽象思維的實踐,認為教育創新是化AI為助力與提升人類力量的最重要路徑,展望「教育自主、能力為本、課程減量、邁向教育4.0」。
最後由劉炯朗前校長講「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AI靠哪邊站?」首先比較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說明科技人需要人文素養、人文人需要科技知識;除對人工智慧發展做精闢介紹,旁徵博引,認為科技中的美包括廣博、遠見、嚴謹、精確、分析、歸納、應用等,人文中的美則包括和諧、激盪、含蓄、鮮明、格律、不羈等,舉出許多文理互通範例,而以追求科技和人文的美為AI邊站的依據。
本研討會的順利舉辦以及論文集的編輯,要感謝王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領導的工作團隊,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盡心盡力,克服各種挑戰。最後並要特別感謝蒞臨貴賓、主持人與主講人的全力支持,讓研討會得以圓滿完成。
陳力俊 謹序
2020年3月於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