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 或 逐夢天涯

旅行可以增廣見聞,壯遊可以鍛鍊體魄心志,遠行則能賦予人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在地球村時代,年青人有很多機會遠行或壯遊,而羅聿同學正是極少數能把握機會,創造無限可能的年青人。
每一年出國交換的學生很多,但羅聿是第一位到了國外還去關心當地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的清華學生。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社會的關懷,也讓我們知道,原來在遙遠的瑞典,有一群和我們一樣的故鄉人。「他們的故事,是歷史的縮影,他們的無奈,是歷史的無奈」,「國籍再怎麼換,不變的是内在的中華文化,華人勤儉的精神」,感人至深。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藉由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培養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的清華人;羅聿延續著他在二零一零年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的意志,在瑞典交換學習之餘,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穿過廣大的森林、睡過陰森的墓地,走進了北極圈,他追逐的夢想鼓舞著我們,而他的實踐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具體實現。
清華大學一直以來以培養關懷社會的領導人才為教育目標,也鼓勵年青人逐夢,因而有「逐夢獎學金」的設置,贊助懷抱著夢想,並且勇於實踐的學生們;多年來,協助許多清華在校生圓夢,其中有多梯次的國際志工團以及羅聿的壯遊;「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是清華出版社第一次為學生出書,希望羅聿的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年輕人,讓我們的社會上,多一點這樣溫馨的故事,也祝福羅聿再接再厲,再創驚奇。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偉大科學成就與人性光輝

清華大學於上週六頒授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名譽博士學位;她在約五十年前,嘗試在非洲荒野黑猩猩群中從事田野調查;黑猩猩是人類在所有物種中最近的親戚,從前對黑猩猩的有限了解,都來自對動物園或實驗室內單支或少數黑猩猩的研究;珍古德女士以無比的勇氣與耐心,終於得到黑猩猩群的接納,因而大大增進人類對黑猩猩的瞭解,並揭露其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如會製造與利用工具;著名的人類學家評論說:「破除了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的迷思,甚至影響到如何定義人類,」她的進一步研究更推翻了只有人才有個性和情感、有心智、會做理性思考、可以推理並解決問題的看法,因而「改變了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改寫了對「人性」的定義,被譽為「最偉大科學成就的代表。」
珍古德女士近年來全力投身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與人道教育計畫,幾乎不斷旅行,除為各種計畫籌募基金,並盡可能與人分享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未來所懷抱的希望的信息;基金資助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類人猿研究基地,由「動物庇護所」收養政府沒收的被走私的幼年黑猩猩,成立「黑猩猩動物園」收留遭到非法捕獵的黑猩猩,並竭力推動改善動物待遇。一九九一啟動了「根與芽計畫」,是目前最具影響的青少年環境教育項目。
珍古德女士擁有高尚偉大的心靈,對一切生命都尊重與憐惜,為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最佳典範;清華很榮幸頒予其名譽哲學博士學位,並期盼所有的清華人學習並弘揚其長期獻身保育、教育精神與悲憫生命情懷。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清華之子 清華之師

清華大學於上週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是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紀念會除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研討。
梅校長是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民前二年),六年後回清華大學擔任教師、教務長、校長。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民國二十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校園紛亂氛圍,施行教師治校,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民國四十五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也出在梅校長任上,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誠如名作家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今日觀之,均為至理名言,應為教育界人士多所省思。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當承先啟後,追求卓越,才不辜負梅校長以生命心血寫成的清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