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於上週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是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紀念會除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研討。
梅校長是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民前二年),六年後回清華大學擔任教師、教務長、校長。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民國二十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校園紛亂氛圍,施行教師治校,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民國四十五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也出在梅校長任上,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誠如名作家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今日觀之,均為至理名言,應為教育界人士多所省思。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當承先啟後,追求卓越,才不辜負梅校長以生命心血寫成的清華故事。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全三冊) 已分別出版。 同時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七十餘篇。 由於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本人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刊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清華行思與隨筆」(上)、(下) 與 ( 三)、(四) 冊 (全四冊 ) 紙本分別於2019年11月以及2023年2月出版。
標籤
- 人才 (6)
- 人文社會 (83)
- 大學 (1)
- 工業材料 (15)
- 中共 (4)
- 中西 (10)
- 中技社 (6)
- 中研院 (1)
- 中美 (16)
- 中國; 中美 (1)
- 中基會 (1)
- 文化 (1)
- 文集 (12)
- 台灣聯大 (2)
- 司法 (2)
- 民意論壇 (1)
- 交流 (11)
- 名人堂 (9)
- 名家綜論 (1)
- 百人會 (5)
- 竹中 (7)
- 序言 (59)
- 材料系 (24)
- 材料科學學會 (38)
- 兩岸 (22)
- 社會 (1)
- 社會人士 (16)
- 花木 (140)
- 政治 (22)
- 政論 (5)
- 科技 (61)
- 科學月刊 (4)
- 美國 (29)
- 美國; 西方 (1)
- 展覽會 (1)
- 旅 (1)
- 旅遊 (183)
- 校友 (43)
- 校長 (37)
- 框架 (1)
- 追思 (10)
- 參訪 (3)
- 國際關係 (8)
- 專文 (25)
- 專刊 (32)
- 專書 (43)
- 推薦 (17)
- 教育 清華 附小 (2)
- 教職員工 (22)
- 清華 (220)
- 清華; 人才 (1)
- 清華; 人才; 中基會 (1)
- 產業 (5)
- 報告 (26)
- 報導 (14)
- 煮字集 (11)
- 筆記 (77)
- 經濟 (1)
- 漫談清華故事 (30)
- 論文集 (3)
- 論壇 (1)
- 學生 (35)
- 學術團體 (8)
- 隨筆 (34)
- 聯合報 (5)
- 藝文 (16)
- 攝影 (13)
- AI (20)
- AI; ChatGPT (20)
- ChatGPT (4)
- ChatGTP (8)
- COVID-19 (11)
- Stable Diffusion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