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為突破逆境,找尋精進實力之解方

  當前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對國內大學在過去二十年數目急劇增加,導致大學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資源高度稀釋,不利於與國際間各大學的競爭;而近年來政府財政困窘,高等教育在經費供給面更令人擔憂。另一方面,大學生不願意繼續就讀博士班、學用落差造成就業市場供需不均衡。面對這些高等教育的危機,清華大學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求有效的解方,也啟動一連串改革機制,希望突破逆境,繼續追求卓越。

  教育發展是長久大業,但觀念必須與時俱進。清華從1982年成立「長期發展委員會」、1984年推動行政電腦化以來,陸繼推動行政合理化、校務評鑑、教務創新、品牌管理策略、組織再造、以為精實管理等制度或措施,即是百年老校面對外部挑戰時,在維持既有優良傳統的堅持下,亦不斷創新及改進,迎向未來的藥方。

  回顧申請「國家品質獎」(國品獎) 之初,清華確實是經過一番長考。一來以往沒有國立大學得獎;二來預期所需付出的精力必然不少,清華各單位的業務已極為繁重,是否值得來推動,尚須評估;三來這個獎項確實不易獲得,變數很多,若是「名落孫山」也頗不是滋味。所以,當去年「國家品質獎」個人獎得主,也就是本校主任秘書簡禎富教授提出建議時,本人相當保留,但簡主秘認為本校很有一搏的機會,故初步決定準備看看再評估。在面臨決定時刻時,發現學校各方面都已積極動員起來,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因而帶著頗為複雜的心情提出申請。

  國品獎是一個自我盤點的過程,特點即在於其指標涵蓋校務發展的全面相度。除學校簡介外,包括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經過,以及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在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項下,又分領導、策略管理、研發與創新、顧客與市場管理、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流程管理、經營績效等分項,是一個徹底檢視學校在全面品質管理努力與成效的機會。而事實證明,整個過程,本校相關部門都積極參與以及因應,是非常可貴的經驗,施行期間能讓全校各單位一起全心投入,深具意義與價值。

  清華的同仁向來都很努力,但組織規模較大,彼此間可能不甚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以致於許多政策的推動過程,常覺得事倍功半。是以,本校推動精實管理,透過不斷地實作及分享的歷程,有效地打破疆界,跨領域合作。而本書也有同樣目的,清華大學願意拋磚引玉,透過分享清華的措施及做法,相互精進,當國內各個組織能夠全面性地成長,國家社會也會因此而受惠。

  校務發展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清華全面品質管理的推動是從校務永續展為策略目標,也是教育創新與持續改善的歷程。本書從第一章〈卓越經營與全面品質管理〉,到第十章〈校友經營與資源網絡策略〉,完整呈現在校務推動的策略,以及如何引進外部資源,有效協助學校在各個層面的發展。

  在此,我特別推薦清華近年來為強化行政效能,自2010年推動的「精實管理」行動方案。藉由全校動員,由上而下課責,先針對全校一、二級主管進行「精實管理主管一日營」,再以秘書處及總務處的同仁為先鋒種子團隊,進行密集的精實管理教育訓練,以組(中心、室)為單位,選定一項以上的業務,依精實管理的原則及工具進行實際操作。六個月後,檢討實施成效及進行回饋修正,再將全校職技人員及行政助理皆納入調訓對象,以逐步推動並落實校內精實管理。而且藉由邀請外部顧問、專家學者協助教育訓練與評審,以及組成「全面品質管理顧問小組」,協助持續推動品質提升。

  大學教育目的乃是國家培育專業博雅的人才,其所提供的知識品質,也將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是以,大學唯有在經營管理上精益求精,才能突破當前的困境及提升自我的能力,這個精神當可套用在各行各業上,以此與各位共勉。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本校體育室於100學年度時,為了紀錄14支運動代表隊的練習與成績,第一次集結出版校隊年刊,作為百年紀念的一個里程碑,101學年欣見在此基石上,又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在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拿下1639銅,締造了歷史紀錄,另外棒球隊睽違8年後再度拿到大專聯賽冠軍,足球隊更是18年來首度拿到二級冠軍,宛如小聯合國的足球隊,有來自各國的外籍學生,教練指導時多聲道傳播,英文、中文、粵語、馬來語此起彼落,且要瞭解不同國情文化,難度甚高。各團隊有此表現,實為學校大大增光!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科學與藝術--傑出學人書法展」展冊序文

科學是企圖找出決定宇宙萬物的單一原則,並建立理論來解釋;所以,科學是可以重複的、是可以被驗證的、是客觀的。藝術則是當事者融入其情感與主觀,嘗試用不同的手法呈現其眼中的世界,即便是同一人多次描述相同的主題,每次所呈現的結果未必都相同。概括來說,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科學與藝術看似是天平的兩端,實則不然,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兼具了理性與感性,不同在於比例的多少。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書法家羅際鴻先生個展手冊序

結識書法家羅際鴻先生廿餘年,一向對他的書法創作與推廣熱情有所了解。每次他有展出,我都盡量親至現場分享書法藝術之美。今年底,羅先生再度於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個展,且是他個人創作風格一次比較全面的展示,將比過去豐富許多。
1997年羅先生舉辦個展以來,欣見他的書法創作水準,一次比一次提高。約十年前,與羅先生同庚的知名藝術家楊子雲先生曾公開說過:「羅際鴻的書法水準,在國內算得上一號人物。」這不是過譽之辭。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歷史跫音 文化饗宴

本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伉儷於2008113日,與校方正式簽訂「典藏文物合作協議備忘錄」,意將近二十年來持續收藏之東亞儒學相關珍貴文物,藉由捐贈以催生清華博物館,同時期並於清大藝術中心舉行「台灣在東亞:清大博物館催生展」,展開清華博物館發展上的重要一頁。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本手冊是為科技報告寫作者而編寫;清楚展示「知識內容」與「文字形式」的密切關聯,強調寫作報告不只是專注「該寫甚麼」,「該怎麼寫」也同等重要。手冊係依據寫作中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近四年合作經驗,以IEK工程師的科技報告為範例,加以剖析編寫而成,深入淺出,是一本可讀性與實用性均高的佳作。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人文-科學-清華人」序言 - 成功湖畔談成功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清華大學這個大家庭,從今而後都與「百年清華」永久結合,與眾多學術大師、各領域傑出校友、優秀同學們同為清華人,可喜可賀。
清華代表清新美麗,校園美如其名,山明水秀,美不勝收;未來這幾年你的課業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都會在這美麗的清華園發生及經歷:在清華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第一湖」,也就是大禮堂前的「成功湖」;大家可曾想過,「什麼是成功?如何成功?」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認為「全方位的成功,才是成功,」『與成功有約』的準則與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相合,在培養內在修為、個人成功方面,大文豪歌德就曾說:「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有關與人相處的公眾成功面向,與「厚德載物」有相同意旨,激發改變外在行為的力量,進而創造全面成功的人生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源啟用二十週年回顧序文

「光」的科學與應用是近一百多年來科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多位科學家因此獲頒科學界的最高桂冠「諾貝爾獎」。十九世紀末,侖琴發現X光;進入二十世紀後,愛因斯坦開啟光電子發射研究,1950年代初期,華生與克里克兩人利用X光繞射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促使生命科學蓬勃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2003年與2009年各有科學家利用同步加速器X光揭開細胞與核醣體的奧秘而獲頒諾貝爾獎;「光」無疑在近代科學扮演關鍵的角色,而同步加速器光源是現今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實驗利器。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紀念黃延復教授兼為「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文集序

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於2012102627日兩天在新竹清華隆重舉行;承蒙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諸位師長、廈門大學的鄔大光副校長、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與諸位師長、鄧昌黎院士、鍾秀斌先生、岳南先生、陳守信院士遠道蒞臨以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對一代教育家、兩岸清華的永久校長致敬並做了最佳紀念,本人在紀念會文集出版時刻,要再次對各位表達深重感謝之忱。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102年度新生手冊序言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清華大學這個大家庭,未來這幾年你的課業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都會在這美麗的清華園發生及經歷。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科學工業同業公會三十周年專刊序言

今年欣逢科學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成立三十周年,本人於九十七年五月起擔任國科會副主委,負責督導科學工業園區,承蒙謝其嘉理事長邀請為專刊作序,謹就本人與公會互動印象最深刻部份,略作發抒。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的工程教育

一、     發展沿革
台灣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幾無大學程度工程教育;以台灣大學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而言,直至1943年才成立;次年,學生中日籍47人,台籍2人,也就是說台籍學子得受工程教育機會極少;而光復之後的台灣大學,始設置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化學工程學等四學系。
位於台灣南部台南之成功大學,其前身為日治時期1931)創立於臺南市現址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之初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應用化學科。 1944改制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工學科改稱機械科,電氣工學科改稱電氣科,應用化學科改稱化學工業科,電氣化學科依舊。增設土木科及建築科二科,總計有一院六系; 19462,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稱為「台灣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同年10月再升格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設有設有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電氣化學、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等六系。南北兩校共同奠定台灣工程高等教育之基石。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手冊序言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Sow-Hsin Chen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on Neu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本校傑出校友陳守信院士為表彰清華大學在台復校以原子科學為先發領域的重要意義,並持續推動我國中子科學之尖端研究,為國家社會培育高科技人才,慷慨捐贈本校,共同協力設置;陳守信院士是清華大學在台復校後最先設立的「原子科學所」第一屆畢業校友,麻省理工學院應用輻射物理榮譽教授,中子散射及軟物質研究的世界權威之一,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院士於1956-58在清華短暫的二年學習期間,由梅貽琦校長親自擔任班上15位同學的導師,在物質條件艱苦的當時,師生情感密切,同學相互砥礪,形成院士日後對母校的深厚感念並具體轉化為積極回饋母校的驅動力;本榮譽講座的設立,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除能感念梅校長在對清華大學的貢獻外,更具有傳承的精神,讓原子科學在清華大學永續發展。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學習資源中心啟用

清華大學於四月十一日舉行「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啟用典禮「旺宏館」包括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階梯講堂、遠距教室、視訊會議室等;新館除美奐美侖的建築外,館內多項創新設施包括: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智慧型自助還書服務、全國大學首創的「手機亭」、專供夜間讀書的「夜讀區」,並透過建置UHF RFID智慧型圖書管理系統,配合多功能空間設計、新穎的多媒體互動與影音視聽設施,為讀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旺宏館」承蒙旺宏電子公司以績優企業回饋學術卓越之熱誠,前後慨捐新台幣四億元,配合教育部補助以及清華校務基金,才得以完成。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眾志成城--「清華百人會」序言

「清華百人會」的緣起,大致可回溯到2010年初,我將接任清華校長前,還在國科會副主委任內,有一次與吳子倩、陳健邦等校友,以及劉炯朗校長在台北聚餐, 討論到將來有什麼活動,可以促進校友互動,加強與校友間的聯繫,以進一步凝聚向心力。不只如此,校友們也討論學校還需要哪些協助?可以幫學校做什麼事?希望有些活動,可以讓校友熱烈參與。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數學落差

清華大學數學系於上月底歡慶成立五十周年;回首來時路,培育了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多重量級學者以及各界傑出人士,而在教師行列中,群星璀璨,中生代與年青同仁有相當卓越的表現,可謂後勢強勁;慶祝會到有創系元老、第一屆碩士生及第一屆學士生等,隆重而溫馨。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遊藝清華II」序言

藝文走廊啟動自今,即將屆滿四週年,由於活動對協助營造校園文藝氛圍,有重大意義,本人自99年上任以來,每次藝文走廊的開展及週年慶相關活動,必定撥空參加,每一次都發現展出的內容越發多元化,展出主題也各不相同,舉凡繪畫、書法、攝影、彩繪、中國結及兒童作品等等,次次都有意外驚喜,顯見清華的同學、同仁及眷屬們個個臥虎藏龍,只待有適當園地發揮,很高興本校同仁能主動提出藝文走廊的構想,又協助落實,讓大家有了展現藝術天分及多元風貌的機會。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漢學與物質文化――從臺北「金萱會」到「新漢學」論壇」序言

百年清華,有源遠流長的「漢學」傳統。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漢學與物質文化――臺北「金萱會」到「新漢學」論壇》,是兩年前出版的《漢學與物質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芹獻》的續集,記錄2011年和2012年兩年間,本校的幾個大型研究計畫,在漢學和物質文化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國際化學術成果。本書的前集《漢學與物質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芹獻》的序言作者李亦園院士,是漢學領域内的專家,擔任過本校人文社會學院的創院院長和蔣經國基金會的理事長。作爲清華校長,我始終關心清華學術傳統中各個強項的發展,當然也包括漢學研究在内,所以現在本書的編者,送來出版社排出的樣稿,希望我為之寫序,便欣然同意。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手冊序

詩歌可謂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集語言的精華,也是智慧及思想的結晶。好的詩歌往往能超越民族、國界及時空,緊扣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透過閱讀優美的詩歌,能豐富人生的內涵,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而且還能獲得深刻的人生啟示和積極的人生借鑒。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快思慢想」筆記

快思慢想筆記

人是理性動物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在近作「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告訴我們,由於人的思維方式,常不自覺的產生許多謬誤許多決策被「衝動和直覺」所主導!直接影響我們思考與決策的優劣;康納曼讓我們明白,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理性,是「人類自我認識的轉捩點」,發人深省,而值得深讀。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漫談清華故事 - - 見故人而思故人

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時,延攬四大導師,震動學術界,並使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一躍而為國內學術研究重鎮,而陳寅恪先生在四大導師中與清華淵源最深,是兩岸清華永久的驕傲。
去年校慶時,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來訪,四大導師梁啟超與王國維等先生後裔都專程從大陸來台參加校慶活動,美中不足的是未能請到陳先生後裔共襄盛舉,最近陳先生三位女公子等七位家屬連袂來訪,是一個美麗的註腳。
陳先生學問博大精深,同時代人對陳先生的評價,遠高乎對其他人的評價,如胡適先生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先生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在「文人相輕」的文史學界,極為罕見。

從陳先生三位女公子同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書中,了解陳先生與唐篔女士的媒人,竟是我唸的「竹師附小」校長高梓女士高校長是台灣第一位國小女校長,以「健康快樂」為願景,注重學生體育、健康與品德,讓「竹師附小」成為全台國小之典範,亦為台灣教育史上的一則傳奇。鑒於「竹師附小」的辦學成功,1955年教育部以「利一校不如利全體學校」概念,打動高校長出任「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達十四年之久,所以高校長有「老師的老師」之稱,與陳先生為「教授的教授」遙相呼應;高校長在1997年以96高齡辭世,令人懷念不已;今在書中看到故人年青時的行誼,倍感親切;三位女公子在清華園長大,也是清華的故人,見故人而思故人,也是有緣。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序言

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傳奇人物,不幸在八十五年前以英年早逝,而他的長女王東明女士,正以百歲人瑞,撰寫傳奇,而這本「百年追憶」正是兩個傳奇的交會。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沒竹演唱會

梅竹賽是清華、交通兩校每年初春時節共同的盛事,可惜有時會因有爭議而停辦,不幸今年就是暫停年;清華「梅竹工作會」的同學,在正式「梅竹賽」破局情況下,而不捨,仍努力辦理各項相關活動;傳統上賽前辦的「梅竹演唱會」則改名為「清清紫荊」演唱會;有同學說今年的替代方案「清華台大友誼賽」沒有竹,所以還是可以叫「沒竹音樂會」,只是把梅花的梅改成沒有的沒。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新竹中學90周年紀念特刊感言

觀賢人之光耀 聞一言以自壯

大多數人的成長,都深受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時代的影響,對我而言,高中時代是一個心智漸開,對知識學問探索以至世事人情充滿憧憬的時期,很幸運的,我是在辛志平校長一手擘建的新竹中學受教育,而且得以親炙一代教育家的風範。
我在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九十九年二月接任清華大學的校長,在致詞時都特別感謝辛志平校長是我生平的貴人,做人處事的導師,尤其個人在關鍵時刻所做的決定,雖然事前並沒有想辛校長會怎麼做?事後分析應都是他會認可的;受到他的耳提面命、潛移默化,在我的認知中,成年以後,個人理念大致與辛校長一致,言行受他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辛校長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說,我在竹中時,印象最深刻的他,應是撿垃圾的身影;我在清華材料系辦公室,前有大廳與長廊,原來常見有樂利包上所附的小吸管等垃圾,感到很不舒服;常與人一起抱怨現今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隨地丟垃圾,有一天,突然開悟,決定認養該區域為責任區,逢垃圾就撿,學生們知道後多幫忙撿,不久後,也很少有人再丟垃圾,二十多年來,變得幾無垃圾可撿;再則,我擔任校長後,覺得校園不夠乾淨,除以身作則,每天散步時順便撿垃圾外,並發動職工與學生「清親校園」運動,效果十分顯著,當年辛校長的身教,影響到約半世紀後的清華校園,身為教育界人士,能不凛然?
我在擔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長時,院長室中掛了一位書法家朋友所題「誠慧健毅」字幅,也曾為研究生聯合會寫了一篇「誠慧健毅」短文,以激勵研究所的同學,顯示辛校長最常闡釋的校訓是個人服膺的箴言;
誠代表誠信、誠實,面臨困難抉擇時,講誠信才能心安理得,一時得失在物換星移之後,是得是失,尚未可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我個人經驗中則常有一時不知得失,終究得有福報的經驗;誠實是上策,其理甚明。很多竹中校友都會模仿辛校長以廣東腔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研究教學貴在自知,是追求卓越的根本。
慧代表智慧,慧字一解是上面的兩個“丰”字分別代表國事和天下事,中間的“彐”字代表家,心繫於事,思考規律、聯繫與作用,如中庸所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則慧生焉。竹中辦學強調「德智体群美五育並重」,一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仍然堅持不分組教學。造就了樸實中不失活潑的學風。是智慧的表現。
竹中每年「陸上運動會」要求所有學生參加五千公尺或六千公尺越野賽跑,「水上運動會」則要能游過二十五公尺才能過關。加上每天早操以及兩運動會之前一兩個月的熱身運動,不僅讓學生在校時充分鍛鍊體魄,也常因此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我個人在不同階段均持續運動,數十年如一日,深得其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生事豈能盡如人意,如一遇挫折,即心灰意冷,讓親者痛仇者快;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挫折,以恆心毅力,有所堅持,才能擔重任行遠路。辛校長在竹中用心辦學,長達三十年;在「升學主義」盛行時期堅持健全教育理念,建立竹中優良傳統,是眾多學子的表率。
在竹中時,因學科成績表現優異,有不少次受到辛校長在頒獎時的勉勵,私下接觸並不多;倒是在畢業後,由於主編當屆畢業班的紀念冊,與辛校長有幾次面對面的談話;有一次他告訴我說用字要避免佶屈聱牙,另一次則是勉勵我未來要發揮文理會通的能力;這兩點耳提面命,讓我終生受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有言「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庶幾近之。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就職三周年報告

 梅貽琦校長於「從游論」中提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清華在台復校56年以來,師生兢兢業業,紮實耕耘,造就百年清華璀璨風華。今年清華佳訊連連,展現教師強大的研究實力,而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清華這一年來的表現,除長昭梅校長精神外,也檢視吾校在創校百年後發展重點。
一、    積極延攬特優教師加入清華團隊 起領頭羊之效
教師為大學之主體,清華在建校初期,以累積聲譽,加上庚款經費的優勢,得以延攬最優秀師資加入團隊;多年來清華積極維持延攬人才的優良傳統,因此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兩岸四地大學中居首。兩年前本校名譽博士侯貞雄董事長如及時雨般,於清華設立「侯金堆講座」,作為延攬及留任一流人才,提昇教學與研究品質,朝學術卓越之頂尖大學邁進之經費。這項捐款是清華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利器之一。
本校在聘任特優教師方面,首先聘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鄭克勇教授及謝光前教授到清華任教。而前年退休的「終身國家講座」陳壽安教授,也因「侯金堆講座」得以打破以往人事制度的限制繼續留在學校。這兩年來,兩位返國任教的教授建立符合國際水平的實驗室展開科技前沿研究,而二位教授分別榮獲去年及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極為難得的「潘文淵獎」,陳壽安教授則持續積極進行高水準的研究,著有佳績。
今年,三位新科「侯金堆講座」分別為國際馳名血液學、腫瘤學、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頂尖學者伍焜玉講座、國際知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擔任美國費城Drexel 大學講座教授多年的馮達旋講座,以及國際數論、編碼理論頂尖學者,擔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多年,曾榮膺難得的 Alfred Sloan Fellow榮譽的李文卿講座。同時英國Durham大學講座教授,英國物理學會會士,也是理論物理頂尖學者,「傑出人才講座」朱創新教授也於101學年度加入清華。前後六位「侯金堆講座」與朱創新教授將在清華持續發光發熱,大放異彩,共同為清華「打造華人首學,邁入世界頂尖」努力。

二、優質產學研成果 展現教師驚人學術深度
清華教師群素以卓越的教學實力及研究能量聞名,每年發表論文(SCISSCIA&HCI)篇數,由941,138篇成長到1011,702篇;高引用論文由94年之41篇成長到101年之126篇;Impact Factor15%論文由94年的433篇成長到101年的785篇。本年度本校教師發表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更是喜訊連連,本年度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四篇,Nature期刊論文兩篇,以及Cell期刊一篇,為台灣之冠。
此外,教師獲獎不斷,包括王素蘭、陳博現教授榮膺第十六屆「教育部國家講座」;宋信文教授榮獲第五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方維倫、王晉良、宋信文、宋震國、江安世、余怡德、葉哲良、張介玉、蘇朝墩、陳福榮等十位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夢麟、傅建中、楊家銘、嚴大任、張介玉,及雷松亞等六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孔慶昌、朱創新教授獲聘為100年度「傑出人才講座」;李瑞光及張孟凡二位教授榮獲2012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陳信龍教授榮獲2011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謝光前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闕郁倫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黃暄益教授獲第十屆有庠科技論文獎、賴志煌教授獲第五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簡禎富教授榮獲第22屆行政院「國家品質獎-個人獎」,以及江安世教授獲2012年發展中世界科學院生物科學類「TWAS」獎等。
為能將學術知識轉化成為產業技術精進的觸媒,帶領台灣產業升級,「聯發科技」、「台達電子」及「聯詠科技」等標竿企業於清華設置「機構對機構之聯合研發中心」,而「工研院」、「長庚醫院」、「馬偕紀念醫院」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等也都與本校簽訂聯合研究合約。99年起本校與北京清華大學整合雙方資源,共同進行合作研究,並於10110月正式簽訂「兩岸清華大學合作研究計畫協議書」
本校極為重視智財之保護與運用,美國專利獲證數由99年度38件;100年度有70件,而101年度有109件,成果獲得「2012年(第一屆)湯森路透台灣創新獎」肯定。在技術移轉部分,101年度技轉金收入達新台幣6,035萬元,較99年度成長近兩倍。此外,本校今年已連續第五年獲得「國科會績優技轉中心」獎勵之肯定。本校育成中心成功已培育119家公司,其中有61組師生創業,10家公司進駐新竹科學園區,8家完成上市櫃。
為滿足蓬勃的產學及育成需求,並展現對產學合作業務永續經營的決心,本校將於南校區興建地上9層地下2層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預計於103年底落成。另外,緊鄰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旁的應用科學研究大樓(簡稱清華實驗室)工程,為一地上九層地下一層的建築物,建築樓地板面積約5000餘坪,除了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各分配二個樓層使用外,其餘樓層將由研發處統一控管,現已獲碩禾電材、天瑞公司、上緯企業、正文科技、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等多位物理系系友、及鼎信顧問公司呂正理董事長等多位化學系系友捐助,順利募得超過一億八千萬元的資金。未來二棟大樓將可發揮創新基礎研究,由學術研究扶植新興產業,共同為我國產業轉型及尋找下一個革新性關鍵產業而努力。
三、全方位打造符合潮流的優質學術園地
清華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使學生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學校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在良師益友的互動下,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拓展視野,建立正確價值觀,積聚人脈。
網路課程若能持續良性發展,將有可能成為大學基礎課程的主流。清華自998月起,著手進行軟硬體系統之改進,並提供專屬中、英、簡體獨立網站介面,讓使用者更容易搜尋擬學習之課程後,持續推動全影音式開放式課程計畫。目前平臺上計有自然科學學群17門,人文社會學群13門,工程學群13門提供43門開放式課程。此平臺建立後共計有27個國家使用、網站訪客數233,700次、課程總點閱數2,104,689 筆,未來應更精緻化與普及化。
100 學年度起,全校共同必修「英文領域」課程,修習時間改為3-4學期。102 學年度(含)以後入學之學士班學生,一般生英文領域課程學分為6學分,學士班學生並均應通過本校訂定之英語能力檢定考試之畢業門檻,未通過者須於畢業前修習「指定英文」及格,始得畢業。另已完成建置「清華英語自學網」(Live ABC) 線上英語學習平台,藉此增加學生對於英文學習的接觸,也達到大量並持續學習英文之目的。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英語授課,100學年度英語授課共計367門,約佔全校開課比率12.2%(不含語文課程)。為擴大多元招收外國學生,賡續與中央研究院合辦「國際研究生學程」。100學年度共有「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生物物理學」、「分子科學與技術」、「奈米科學與技術」、「計算語言學與中文語言處理」及「生物資訊學」等學程,核定招生名額36名。另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辦IMBA(國際專業管理碩士學程)與IMPISA(國際資訊科技與應用碩士學程)。
為給予城鄉高中平等之機會,本校96年推動繁星計畫,100學年度起繁星計畫與甄選入學之學校推薦結合為「繁星推薦」,並已擴及各大學參與。96100學年本校經繁星計畫入學學生,其畢業高中有56所過去從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101學年度統計亦有16所高中,近3年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
本校規劃改進運動績優生招生方式,於98學年度起以大一不分系方式招收音樂績優生,100學年度起招收美術、體育運動績優生。101學年度增加基礎科學組,招收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之學生。102學年度起擬再增加不分系戊組。此外,99學年度起,提供相關類群之學系招收由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管道的高職生,讓校園文化更多元化。
為爭取大陸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本校自100年度起赴大陸重點學校舉辦「新竹清華日」介紹本校各領域的重點研究,以加深陸生對新竹清華的認識,未來並將經由本校與大陸知名大學雙聯學制的合作。101學年度本校計招收大陸碩、博士研究生共計23名,較100學年度增加6名。
為擴展學生多元學習視野,繼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後,本校再與金門大學及政治大學簽訂學生交流協議。藉由跨域結合,整合優質的學科,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學習氛圍,擦撞出全新的火花。另外,10156月為「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月」,密集邀請五位諾貝爾大師至清華園演講,經典講座內容,除作為教師學術交流管道,也開拓學生學術視野。
四、開放學風  成就博雅專業的學生表現
梅貽琦校長重視「通才教育」,認為應以「通識為本,專識為末」,要求學生對自然、社會與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知識儲備,不應只做一個「高等匠人」,應以成為一個「完人」。
本校為培養一流人才所需的國際觀、人道關懷、服務與奉獻精神、體察國際脈動及培養互動溝通與群體合作之重要能力,積極推展「國際志工專案」,並已建立口碑,100學年組織70位志工前往尼泊爾、坦尚尼亞、貝里斯、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指導人民醫療衛生知識、教導數位科技技能、更帶給偏遠國家的人民來自台灣的溫暖關懷。101年首次出團的馬來西亞團,則透過「文化典藏計畫」保存當地華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與教育資源。而尼泊爾志工團更獲得100年區域和平志工團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類第1名肯定。
清華學生在各類大賽屢傳捷報,101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本校運動健兒以864銅之優異成績,在全國165所大專校院總排名高居第9名,游泳隊電機系徐子翔同學更在1500公尺自由式打破大會紀錄,成為國內首位游泳成績低於18分鐘大關的一般組選手;國樂社在101年絲竹室內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獲優等第一名;管樂社則則拿下101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管樂室內男隊大專團體B組特優第一名;劍道社也摘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0學年度劍道社錦標賽男子組團體得分賽冠軍;台文所朱宥勳同學獲出片第二篇短篇小說集;「清華出版社」出版新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作者羅聿同學,他先到非洲擔任國際志工,再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去年更趁到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習一年機會,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
共享優質資源 克盡社會責任
本校自99年度加入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以多年豐富的經驗,協助各夥伴學校建立完善教學助理制度,推廣教學助理培訓課程,辦理跨校教學助理活動,分享區域內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透過網路教學的遠距課業輔導平臺推廣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自99學年度起網頁瀏覽人數達247,574人,進入教室數達2,926次。此外,於100學年度起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之教學助理平臺,蒐集且建構區域各校教學助理制度資料,分享本校傑出教師教學經驗的文章,提供教學助理精進教學技巧,促進區域內教學資源共享,同時提供特色職涯文章瀏覽與分享,提升教學助理之競爭力與軟實力,瀏覽人數累計227,622人。
本校與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於98學年度起共同辦理高中科學班,以本校優越的教學環境和卓越師資,培養學生從事個別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創造力,兼顧應具備的人文素養。第1屆學生已順利完成高中科學班學程,並於101學年度大學甄選及考試入學取得優異成績。
「清華開放學堂」,受到聽眾熱烈反應,101年度賡續辦理,另為讓社會大眾得以跨領域的通識學習,透過不一樣的元素,激盪出更燦爛的火花,同時使學術走出殿堂進而回饋社會,特別精心策畫辦理「清華通識講堂」系列演講,邀請文藝界以及各領域專家分享豐富的通識知識。
繼辦理「高雄清華講座」後,10010月本校再與臺中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為城市與大學建立知識創新的夥伴關係。自10011月起,共計辦理4場「高雄清華講座」、6場「臺中清華講座」,吸引臺中市民踴躍出席,反應熱烈。為與更多的社會大眾分享學術的趣味,使之得以一窺學術殿堂之奧妙,再推動「國立清華大學2012高中學術列車」活動,邀請本校各領域教師分赴全國12所高中(遍及臺灣全島和金門),於週末午後每校安排4場演講,共約 3000人參與。基於使命感與社會之熱烈迴響,本校於101年度下半年再度推出此學術列車活動,並擴大到13所高中。
六、強力的行政支持 共創璀璨清華
本年除已完成清齋、多功能運動館新建工程等多項100萬元以上工程外,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即將啟用,目前尚有多項新建工程進行中,包括:多功能廳堂(一招B) 、大禮堂屋頂、館舍漏水修繕工程、男生宿舍自來水支線接管、全校區給水及理學院共同管道支管埋設等;而將於近期發包興建之工程則有,學人宿舍、創新育成中心、生醫科學館、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清華實驗室等。另依耐震評估須進行鴻齋、雅齋、新齋、禮齋、西院17-20,以及莊敬樓等建物結構補強工程;並逐一規劃醫環館、物理館、同位素館、化工館等教學館舍廁所改善工程。
在行政管理上,持續推動「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精實管理」等專案。「電子公文線上簽核」已於10111日全面正式上線,為本校公文文書「由紙本走向電子」開啟新頁,7月通過中華民國軟體資訊協會「公文及檔案管理資訊系統」驗證。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校區傑出首席講座陳鳳山教授帶領推動的精實行政管理方案,全校主管及職技、行政助理人員在進行「精實概念教導」、「精實工具工作坊」及精實實作成果檢討」等三階段共計11場次教育訓練後,已於10189日舉行精實管理全校第一次成果報告。
為紀念梅校長逝世五十週年本校特邀請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李濟先生、史國衡先生、夏正炎先生等清華名師後裔出席新竹清華校慶。921日舉行「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主席與孫立人將軍聯合紀念會」,以兩位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傑出校友紀念一生奉獻清華的梅校長;102526日另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以多面向的議題探討大學教育,向不凡的梅校長致意。
梅校長以京劇中的「王帽」自喻,自認是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觀眾們對這台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回顧本校近年來的發展,本人亦十分贊同梅校長的說法,「吾與有榮焉」。惟當今高教的挑戰遠勝於過往,清華在欣喜長期累積的豐碩成果之餘,卻不可不正視到我們將面對的困難。
人才訓練的爭議以及「世界大學排名」受社會大眾、家長、學生高度關切,致使學校也不得不正視。然而大學要培育什麼樣的學生,企業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是相關而不相等的問題;而不論是QSTHES或是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三項較受注目的評比,都有可受公議的地方。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要培養未來謀生的能力,若過於重視大學排名確實會導致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英語輕其他語言、重規模輕特色等嚴重後果,對大學教育常是弊多於利,清華當持續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以「行勝於言」的務實作為,朝向發展為華人首學的目標邁進。




漫談清華故事 - - 華語講授課程線上學習

清大依循既有的「產學合作」模式,授權給具有網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產業界進行推廣,以新一代線上學習的方式,讓大學課程更能被世界各地使用華語的自學者所接觸與有效吸收,也使企業員工或個人都有機會選修清華優質課程,提升職場專業能力或是吸收新知。預計2月開始將有6門課程上線,9月份將再接續數門專業課程上線。

美國頂尖大學近年與科技業者合作,投入線上課程服務,已在美國激起一股學習方式的新風潮。但是目前所有的課程都是以英文講課,對使用華語的學習者受益較小。國立大學有能力提供優良教學媒材,清華與合作科技公司藉由「教學課程」網路授權合約,將產、學雙方視為類似出版社與作家間的關係,大學端提供優質的課程素材,而產業端就扮演專業出版商的角色。

清華大學製作的教學數位內容,透過「學聯網」的網路平台,提供自學者雙向學習及討論的平台。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先看課程的影片,做指定的練習。平台會記錄學生的學習統計,老師可據以加強學生不懂的地方。這個模式減少了老師單向的授課,增進了老師上課時與學生的互動與討論。學生也經由這樣的互動與討論,上課變得更有趣,思考更靈活,激發學生的創新力。


「學聯網」可以使有心學習的人,不管是在學的學生,或是在職的人士,都可以在方便的時間、地點,經由網路來隨時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學聯網」規劃未來將提供認證制度,給予學習者課程學習認證,作為求職證明。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創新之國以色列


去年清華在五、六月間邀請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到校參訪與演講,雖因不同的機緣,巧合的是五位都屬猶太裔,其中有三位來自僅有七百萬人口的蕞爾小國以色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了約占猶太裔人口三分之二的六百萬人;在重創之餘,猶太人於一九四八年在中東故地建立以色列國,自始周圍強敵環伺,戰雲密佈,卻已培育出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七人(另有和平獎得主三人),近年並有創新之國之譽,對亟欲在學術上更上層樓,藉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的台灣,是頗足借鏡的「他山之石」;在以色列駐台與台灣駐以双方代表處精心安排下,清華團隊得以於一月下旬走訪以色列頂尖學術與研究機構,啟動雙方在高等教育與產學合作更多瞭解和合作。

以色列理工大學(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chnion)設立於1912年大學部則於1924年成立為以色列最老大學;設有理工科十八個系,目前有約一萬兩千餘學生,六百多位教授,學生中,博士班、碩士班與大學部約各一千、兩千與九千五百人,大學部中工程領域學生約七千五百人,醫學系八百五十人,而基礎科學領域學生不多;歷年來Technion培育以色列本土出身百分之七十工程師,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該校在技轉方面也相當成功,包括開發治療Parkinson症之新藥Azilect@,為學校帶來相當可觀收益。

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設立於1934年,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是僅收研究生,有約兩千五百名學生,兩百五十位教授,以基礎科學研究出名,分為生物、生物化學、化學、物理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五個學院,以色列有約三分之一的科學家出自該院;教師中除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並有諾貝爾獎級的Turing獎得主以及多位Wolf獎得主;另一方面,該院成立的Yeda(希伯來文意為知識研發公司在世界聞名,在全球大學中專利商業化居首,每年權利金收入超過一億美金,主要是由研發成功治療多發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新藥Copaxone以及B型肝炎疫苗而得。值得一提的是WIS捐贈基金高達二十五億美金,來源主要來自海內外猶太人的慷慨捐贈以及技轉營收,每年挹注研究院經費約占學校預算四分之一。

以色列共有七所大學與一空中大學,七所大學約共有十二萬五千學生,除TechnionWIS,另有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Tel Aviv University,共四所列名於「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二百大內,屬於菁英教育;以色列七百萬人口約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之三分之一,而台灣光是研究所學生就有約二十一萬,但一百多所大學中,能躋身「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五百大內學校不多,相當不成比例,很值得作為參考。

以色列七所大學都有亮眼的技轉成果,以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Yissum(希伯來文意為實踐)最為突出,正與以色列近來以創新享譽國際相呼應。根據二零零九年出版,中譯「新創企業之國: 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一書,以色列是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最興盛的國家,有全球最活潑、成長最快的新興企業;初創公司密度全球最高,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的新興企業加總;二零零八年,每年的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二點五倍,是歐洲的三十倍;民間研發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是法國、德國、美國和新加坡的兩倍,日本的一倍半; 投資之神巴菲特於二零零六年打破不投資外國公司的紀錄,花四十五億美金買了一家以色列公司;「谷歌」總裁表示,美國是世界企業家的首選,「但在美國之後,以色列是最佳地點」;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當中,有一半都買了在以色列創業的公司,或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和經濟成長最基本的源頭;以色列在創新科技領域傲視群雄,可歸因於擁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又具有高度創意的人才,願意冒險,勇於投入,有堅忍毅力,又有強烈動機;以色列天生就能快速適應新事物,據統計,他們是世界上花最多時間上網的人,手機持有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電腦工程師人口比率以及研發支出占GDP比率都是世界最高;同時猶太文化認為有自信是正常的,習慣容忍失敗,只要能高明處理風險,總是能學到教訓,產生真正的創新,而以色列正是即使你公司破產了,仍然是全世界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國家之一;以色列人自懷疑與辯論的文化中,習慣質疑成規、激烈辯論,並勇於挑戰高層,最顯著成效之一是在開發行動裝置低耗能處理器晶片上,因而拯救了全球第一晶片大廠英特爾公司,發揮了扭轉公司命運的功能。

以色列創業人才中最突出的包括具有軍事背景的創業家,以及專業移民;由於人力短缺,以色列國防軍把作戰權力下放,讓中士做中校的工作,故意讓高階軍官員額較少,表示低階軍人有較多機會隨機應變,由於中東多次爆發戰爭,又有境內恐怖份子滲入活動,現場有無數困局需要解決,戰場試煉提供許多磨練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善於解決問題正是優秀工程師的特質; 同時以色列國防軍菁英單位是學生服役競逐的目標;未來雇主從所服役的軍中單位,就知道年青人通過的篩選、訓練過程,以及他可能擁有的技能與經歷;有些單位服役期長達九年,施予最精良廣泛而深入的培訓,要將千挑萬選的學員轉變成因應任務而生的領袖,成為具創新且適應力強的解決問題的人;雖然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以色列國防軍的科技優勢,但結合領袖經驗與科技知識的訓練,卻很適合用來創建新公司,軍中菁英單位成為高科技創投公司溫床,經過洗禮的過來人也確實為經濟與社會帶來重大的貢獻。

在移民方面,以色列政府有最開放的移民政策,至少有七十個國家猶太人移民到這裡;由於猶太人長期在世界各地受到迫害,對能提供一些保護的教育特別重視,例如在前蘇聯,猶太人僅占人口百分之二,卻占了醫師人數約百分之三十,工程師人數約百分之二十;一九九零年代,國際情勢巨變,蘇聯解體,意外的讓高達一百萬的蘇聯猶太人,包括大批的教授、醫師與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得以移民以色列;以色列由接納與盡力安置移民,適時的提供發展科技產業榮景的動力;據報導,在許多以色列新創公司,員工常以俄語交談;很多人認為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者的國家,因為「你不知道還能失去什麼,只知道你能得到的。」

政府的產業政策,在以色列創新科技的發展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研發人才占人口比率(140/10,000)與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以色列所有大學都有如WISYeda技轉組織,政府輔導在以色列七所大學附近,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在一九九零年到現在,在政府刺激之下使私人企業蓬勃發展,轉變成全球創新產業的領導中心。以色列工業貿易與勞工部統領政府創新資源,設置創投基金,提供資金與顧問指導,幫助企業家建立公司,成立二十四個科技育成中心,使企業家在發明創新的早期研發階段,就能得到所需資源與資金;一項Yozma(優茲瑪,希伯來文意為開啟)計畫設立的十個新創投資基金,基金必須有創業投資家、國外創投公司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或銀行三方代表,政府提供2:3 1:2 相對資金,如為2:3,以色列政府可以得到新基金百分之四十股份,如果成功,基金夥伴在五年後可選擇是否便宜加上年利買斷股份,這表示政府會承擔風險,好處卻全給投資人,是成功的關鍵,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所創立的十個基金,都在五年內被買斷或私有化,至二零零九年,以色列約有兩百四十個創投基金;另一方面,透過與美國合資成立的「雙邊工業研發基金會」支持美以合作企業,幫助以色列公司在美國做生意,一九九二年,百分之六十的以色列上市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列入美國高科技股Nasdaq股市的公司,曾接受「雙邊工業研發基金會」的協助,可謂績效斐然;由於在稅率與政策環境都鼓勵科技創新公司及外國投資人,在公元兩千年,全球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後,以色列在全球創業投資比率反從百分之十五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同時藉由銀行業改革,釋放出大量投資基金,並允許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皆有利於創新產業發展。

以色列自建國伊始,即陷於強敵環伺中,不僅屢興戰事,且無時不刻身受戰爭威脅;以色列成功的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警覺注意匱乏與災禍,成為全民最佳的能力培養場;歷史學家Barbara Tuchman曾說:「動機常會遭到富裕扼殺」,在危境中,以色列人有強烈求生存的動機,再加上猶太人天生的進取心、團隊適應力、在工作上隨時採取機動變化、相互間連結力、不畏失敗以及政府移民政策、兵役制度與鼓勵創新科技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值得世人了解與學習,尤其台灣與以色列國際處境相似,華人與猶太人有許多相似互補之處,兩國經驗可以加以比較,效法以色列新興企業精神,將對台灣科技產業轉型與提升有莫大助益。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清華大學的IT(印度-台灣)策略


印度為臺灣近期經略全球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其崛起之新興勢力須加正視;清華大學與印度有相當深厚的淵源,我國在印度獨立後駐印第一任也是唯一的正銜大使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期間率軍駐印名將孫立人將軍也是清華人;清華大學早在約三十年前即開始招收印度籍學生;101學年度印度籍學生共94名占我校國際學生人數之冠,另校內尚有印度籍博士後研究員26名;全臺四百餘印度籍學位生中,近四分之一選擇本校就讀。民國98年清華實施「印籍學生實習推動計畫」,提供與本校簽約印度姐妹校之大學部大三以上或研究所印度籍學生申請校內實習機會,與本校師生及其它國際學生交流。

    Diwali  (光明節 )重要程度相當印度教徒之新年;校自民國96年起由校方補助印度學生舉辦Diwali節慶活動,展現對其風俗文化之重視與關懷;清華主辦之Diwali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今年參加人數超過500人,盛況空前。

    清華先後與多所印度頂尖大學簽署合作協議;由於我國和印度貿易量急速成長,華語成為不可或缺工具,自民國100年起,教育部支持本校於印度設立兩座「印度臺灣教育中心」,開設華語課程、教授正體中文及協助招收優秀印度籍學生來臺並配合推動臺印文教交流,目前計畫擴充至五座;本校於去年主辦「印度臺灣高等教育展」,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同時清大正積極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除深化學術交流外,由於本校鄰近科學園區,與園區企業有良好產學合作經驗及關係,並充分掌握其脈動與需求,將有效推動引進與培育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