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手冊序

詩歌可謂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集語言的精華,也是智慧及思想的結晶。好的詩歌往往能超越民族、國界及時空,緊扣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透過閱讀優美的詩歌,能豐富人生的內涵,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而且還能獲得深刻的人生啟示和積極的人生借鑒。
鄭愁予教授河北人,出身於軍人家庭,抗日戰爭爆發,他隨著母親遷徙避難,在逃難途中走過大江南北,旅途中,喜歡文學的母親親自教授古典詩詞,讓他從古典詩詞中體會到文學之美,這些經驗也反應在鄭教授具濃厚而真誠的感性作品中。鄭教授曾自論述其作品表現的主題是來自平實的生活體驗,這確實與他多年來的寫作風格相呼應。
1948年,鄭教授15歲時所寫的第一首詩〈礦工〉發表在校刊上;16歲時,出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兩年後,創作〈老水手〉一詩,成為在台灣發表的第一首詩。從此他開始在新詩刊物上發表作品,名聲漸揚。而今經六十年的歷練,從為誰寫詩,到為靈性寫詩;從為藝術寫詩,到為國魂寫詩;從為中國寫詩,到為和平寫詩。一代詩人,作品總是引人入勝,讓人沉浸醲郁,含英咀華。
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在清華舉行,意義非凡。清華人胡適先生是新詩先驅者,「新月雙璧」之一的聞一多先生以及梁實秋、朱自清先生、林徽因女士等都是清華人;今天的禮讚,是清華新詩傳統的華麗篇章。

清華向來重視博雅教育,兼顧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均衡,強調清華人不僅應具備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條理分明、能思考判斷問題,也要具備情感體驗的感性,能更豐潤地去感知這個世界。透過美好的盛宴,除向我的高中學長鄭愁予教授致上無限祝福外,也期許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能細細體悟鄭教授詩歌中的永意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