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與 (四) 封面與自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 2019 年 10 月及 11 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 2010-2014 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 2018 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 9 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 2019 年 4 月與 5 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
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 2020 年 6 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 2019 年 10 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 年 1 月 20 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回首來時路 霞光尚滿天」: 清華材料系五十周年慶

「回首來時路,霞光尚滿天」: 清華材料系五十周年慶


桃李俊秀皆惠連

2006年重聚

2013年重聚

2016年重聚

清華材料系開始慶祝逢十周年,應是自二十周年起。十周年時,也許是人氣尚不夠旺,記憶中並沒有特殊的慶祝活動,所幸在檔案中,找到1982-1984年擔任系主任時,由大學部同學主編「清華材工」雜誌中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1] 與「自強不息」[2] 兩篇文章,可以一窺材料系草創初期吉光片羽,略補不足。

二十周年時,曾撰文「匆匆十五年」 [3],權充到材料所任教十五年的感想,內中提到: 「初到清華之時,聽說材料系在短短數年之間曾「脫胎換骨」一次。幸好教師流動率大的問題迅速獲得改善。近幾年來更靜如止水而待「新秀」來「揚波」。今年新聘教授,申請的各方碩彥達一百三十人,學經歷讓人激賞者不少,可謂有長足進步。」「在清華多年,生活中的趣事回憶起來還是以與同學相處的時光發生的較多。 (略)」

三十周年慶時,時任工學院院長,撰文題為「風雨力行真駿驥,桃李俊秀皆惠連」 [4],內容摘要為: 「在清大度過四分之一的世紀的「黃金歲月」,回顧起來還真千頭萬緒,舉頭看到劉炯朗校長的對聯,想想不如就從「師生誼」切入。(略)」「學校裡最常接觸的還是實驗室裡的研究生。尤其在趕論文時,無日無夜,朝夕相處如親人一樣。早年實驗室學生不多,一旦畢業,人去室空,常會令人惆悵不已。」「與研究生相處,少則兩年,多則六、七年,如今「桃李滿天下」,對我而言,每一段都是動人的「心情故事」,交織成「豐富人生」。「悲歡離合,盡付笑談中」!」

四十周年慶時,剛好任清華校長,以「清華材料系四十而不惑」[5] 為題撰文,要言有「常言道,見果知樹。清華材料系四十年來培育了許多人才,在產學研界,無疑是金字招牌。」「除証明材料系系友實力堅強外,更對母校有超強的向心力。」「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清大材料系能有今天,是多年來師生員工與校友努力的成果。」

在屆五十周年慶時,又巧在我擔任包括清華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任內。值得欣慰的是,最新發布全球約 800萬名前 2%頂尖科學家名單,清華大學上榜73位學者中,材料系獨佔17位,顯示在學術軟實力上,已達國際一流水準。

走筆至此,驚覺已達篇幅上限,百感交集,充滿感恩,謹以「回首來時路,霞光尚滿天」作結。

[1]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清華行思與隨筆 (上)》, 陳力俊,第 226 至 229 頁,致出版,台北 (2019)。

[2] 「自強不息」,《清華行思與隨筆 (上)》, 陳力俊, 第 230 至 233 頁,致出版,台北 (2019)。

[3] 「匆匆十五年」,《清華行思與隨筆 (上)》, 陳力俊, 第 234 至 235 頁,致出版,台北 (2019)。

[4]「風雨力行真駿驥,桃李俊秀皆惠連」,《清華行思與隨筆 (三)》, 陳力俊,編校中,致出版,台北 (2022)。

[5] 「清華材料系四十而不惑」,《一個校長的思考 (二)》, 陳力俊,第 60 至 61 頁,致出版,台北 (2019)。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清華工學院「五十而知天命」

清華工學院「五十而知天命」

徐賢修校長署名匾額

《論語為政篇》中引孔子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工學院三十與四十周年時我正分別擔任工學院院長與清華校長,撰文紀念時,就是以「三十而立」與「四十而不惑」為主題,現今於工學院屆半百之齡時,回溯過往,展望未來,說「五十而知天命」似乎也頗恰當。
清華大學工學院由於徐賢修校長遠見,於五十年前成立。最近因我有機緣擔任掌管清華庚子賠款基金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董事之故,了解徐校長當年為創辦工學院籌措經費,曾向「中基會」提出為擴展計畫借款案,先經「中基會」於1974年1月第40次年會原則同意,並於隨後舉行的行政與財務委員會議決由王紀五幹事長及葉良才董事與清華大學交涉貸款問題,最後於4月簽訂二十年期美金一百五十萬元貸款; 徐校長也以樂觀出名,遇到困難事,常說:「也許會成功也不一定。」 從貸款一事也可見其通達世事的一例,令人感念。
在現今「教育館」,即原「工程一館」大門前右側,仍嵌有徐賢修校長署名的匾額,上書「本館於六十一年七月開始營建,初為工學院動力機械及材料科學工程各系辦之用;六十二年四月完成一樓及二、三樓各一部分,六十三年四月又增建二、三樓全部作為工學院院址。綜計面積五千五百二十九平方公尺,容納動力機械、材料科學工程、工業工程等系所全部教室、實驗室、研究室、辦公室。前後建築費用新台幣一千三百萬元,除政府撥給四百五十五萬元,餘皆由基金之息入撥用。六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落成啟用。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徐賢修敬誌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 (註: 原無標點符號) 其中基金之息入即指「中基會」掌管之「清華基金」依章程以孳息撥付清華使用。
見過世面的人,多會體會到「人亡政息」,「人走茶涼」,十年前工學院紀念特刊的採訪同學曾問我,「在您擔任工學院院長時,最得意的一項事情?」我當時無法給他直接的答案,只列舉所推動的幾件有意義的事,如今再檢視,工學院仍在推行的,包括:
一、產學研聯盟,
二、舉辦論文發表研習會與論文競賽,
三、 辦理創意設計競賽,
四、 工學院傑出校友選拔,
五、 工學院傑出教師選拔,
六、 鼓勵學生到國外交流。
相當令人欣慰,這也符合我一向對「知天命」的觀點與體驗,雖然大家都喜歡「推陳出新」,但真正切合需要,仍然會樂於「蕭規曹隨」。
對於「天命」,人們看法可能很不一樣如「上天所賦予的使命」、「上天註定的命運」;古人常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清華校訓取自《易經》乾坤二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的載物」,但甚麼是天呢? 比較中性的說法是「自然的主宰」或「自然的規律,但自然真有主宰嗎? 規律從哪裡來? 畢竟即使在科學昌明時代,科學家能觀測到的物質僅占總量的5%,另有有約68% 看不到的「暗物質」,還有我們沒有任何線索約占27% 的「暗能量」,人類實在無能答覆這哲學問題。
當今生物學家多認為人類是演化的產物,人類並非「萬物之靈」,但相較於其他物種而言,的確佔據一個很特殊的位置,就是能在自私與利他之矛盾處,取得相對的平衡以基因為單位自私可以鞏固個體生存機會,但利他的道德感,卻能夠確保群體延續後代。所以即使不知天是甚麼,人之為人,要多有利他之心,而受限所知,不應把世界當成「人類世」以人為中心,才能永續發展,工程師是很有機會在顧及生物多樣性下,造福人群,也就是「厚德載物」,使命重大。
在前兩個十年慶時,我曾期許工學院各系所都能做到在台灣 「數一數二」,如今可以很坦然地說:「我們做到了!」未來除了要「放眼天下」,更應持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五四運動100周年

五四運動100周年

一百年前的54因為抗議北京政府在「巴黎和會」上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北京市大學生為首的各界青年走上街頭,掀起後人所謂的五四運動對後來中國政治社會情勢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衍生了今日兩岸的政經格局。

當時的北京,可謂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自清朝中葉以來,國家積弱不振,受盡列強欺凌,滿清政府雖於1911年被推翻,北京仍飽受軍閥顢頇但又專制統治,前途晦暗,而清末至民初,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受到西方影響,鼓吹被認為具普世進步價值的「自由、民主、科學」革新理念,新思潮已逐漸在民眾心中萌芽,在「巴黎和議」的消息傳回國內後,認為政府喪權辱國,群情激憤,成了最直接的導火線,在帶頭的大學青年號召下,紛紛走上街頭。

「五四事件」街頭運動雖然不久後即告平息但由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救亡圖存,追求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啟蒙口號的啟發在往後數十年間,對整個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就台灣而言,可謂至今仍餘波盪漾如今對整起事件與後續相關發展統稱「五四運動」

與「五四運動」相連最引人注目的有胡適傅斯年羅家倫諸人。胡適雖然當時回國不久,但他以個人風采,聯合志同道合的學者,不遺餘力的提倡白話文學,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我手寫我口」,以及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儼然成為知識界導師,帶動風潮,傅斯年與羅家倫則是帶頭上街的學生領袖,羅家倫是「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中有「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等句)[1],傅斯年則是遊行隊伍掌旗人。胡適、傅斯年與羅家倫等人透過文章、辦雜誌以及著書,在社會上得到很大的迴響﹔三人後來分別擔任北京大學、台灣大學以及中央大學校長,不僅在學術界,而且在政府以及民間社會,均有極大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重要人物李大釗與陳獨秀,都是兩年後成立的「中國共產黨」要角。

「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基調可謂自始即為全民共識1928年,國民黨軍隊擊敗割據軍閥,北伐成功,為全國統一創造了契機﹔蔣介石「安內攘外」政策未能貫徹,不敵共產黨成功宣傳「統一陣線抗日」,在蘆溝橋事變後,對日宣戰,在準備不足情況下,面對軍力強大甚多的日本,八年抗戰仍能慘勝,都是在此「救亡圖存」凝聚民心的大思維下實現。

「德先生」由英文democracy而來,追求的是自由與民主。一般認為,真正的民主是由人民自由選舉而來。國民政府在抗戰後,百廢待舉且內戰風聲鶴唳之時,推動行憲,於1947年由選舉產生的國大代表成立「行憲國民大會」,並在1948年選舉總統﹔由於戰事不利,蔣介石於1949121日,正式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總統於11月經香港出走美國,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後,蔣於195031日在臺北復行視事。

國民政府在台灣,自始即推動地方自治,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由人民直接選舉,中央則以「維持法統」之名,立法院與國民大會皆不改選,到後來老成凋零,以及民意高漲,開始辦理增額補選,在李登輝繼蔣經國擔任總統後,推動修憲,於1996年進行第一次總統直選,雖然民主品質上遭到強烈質疑,至少達到形式上的民主化。

在中國大陸方面,一向主張「共產黨專政」,歷經各項整肅、整風運動,僅餘民主外殼,導致「文化大革命」浩劫,民窮財盡,但期間發展出核彈、導彈甚至人造衛星,保障國家安全,「外抗強權」在軍事武力上,做得相當成功﹔1979年,在鄧小平主政下,改革開放,由政府主導,讓民間活力得以充分釋放,四十年間,國力突飛猛進,GDP已與美國相去不遠,人均GDP也超過一萬美元,是世界有史以來,經濟發展的奇蹟。對比之下,世界先進國家,包括美國、西歐與日本,經濟成長減緩,世界霸主美國更是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2016年甚至選出政治狂人川普為總統,在世界各地橫行霸道,推動「美國第一」,讓人對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產生極大的疑問,而對中國大陸國家資本主義產生憧憬。所以在五四百周年後,政治制度並沒有歸於一元,而受到各國的嚴密檢視中。

對庶民來說,中國大陸脫貧迅速,中產階級人口大增,物質生活大為改善,經濟上有相當自由,出國旅遊成風,有相當的自由﹔同時在基礎建設方面,已成世界稱羨對象,甚至廣泛輸出國外﹔在國內政治上,如不碰觸「一黨專政」禁忌,也不會感到多大不便,與解嚴前的台灣相似,而經濟則相對發達﹔對居住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人來說,政府治理似乎相當有效率,對於民眾的需求也能適當的回應,加上科技的進步,對民眾的行動監控能力與強度俱增。問題是,此種政治制度是否可長可久? 經濟是否能持續發展?人民福祉增進是否能夠維持?在面對歷史新局,仍難以預測未來發展。

另一方面,賽先生只science,即科學,在台灣經濟起飛後,從1980年代開始,有長足的進步,但近年來有停滯之虞。中國大陸在民窮財盡,政治掛帥時期,相當落後﹔1980年代起,有大批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在2000年左右,有相當學歷與成就的留學生大批歸國,在國力增強後,對教育的挹注不遺餘力,科技水準迅速提升,後勢看好,受到舉世注目。但由於起步較晚,少有創新基礎理論的突破,在應用方面,則已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因此在五四百周年之際當年揭櫫的救亡圖存部分,可謂達到階段性目標追求「德先生與賽先生」啟蒙部分,「賽先生」部分有相當進展,而起後勢看好,「德先生」部分在中國大陸並未被認可,在台灣發展也並不樂觀,受到相當質疑﹔所以「五四運動」可視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一次大規模的反思,而不見得建立了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並無「克竟全功」可言。

近人分析五四諸君提倡的民主,是西方浪漫式民主,而非先賢鼓吹的理性民主。浪漫式民主精髓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但易受操控,尤其魅力型狂人一旦當選,可能遺禍無窮﹔歷史上最大屠夫之一的希特勒,即由民選產生,近例則是美國總統川普,品格極為低下,當選後任所欲為,造成世界政治經濟動盪不安﹔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川普團隊即僱用業者根據大數據分析辨識個人心理、變數定位,進行量身訂做政治行銷與動員,操弄情緒與恐懼,可能因此贏得大選,讓人對西方浪漫式民主的未來擔憂,民主根基較脆弱的台灣恐怕也難免成為災區。

至於「賽先生」,有人認為五四諸君皆非自然科學家,對科學盲目地崇拜,相信科學萬能,科學為現代價值的全部,提倡的是「科學主義」,將科學過度地應用到無法由科學方法驗證的事物,造成社會唯科學是尚的偏頗心理,重理輕文,導致人文社會領域人才之不振,並無助於科學本身的發展。同時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重應用輕學理導致迄今仍「重技術、輕科學」,持續是科學發展的一大障礙

另外值得反思並顯弔詭的是,五四雖將「賽先生」作為追求目標,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影響仍是值得深刻探究的問題。回溯其前約半世紀的清代「洋務運動」,即揭櫫 「師夷長技以制夷」,期使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至少也能如西方列強「船堅炮利」,與五四所提出的「賽先生」思維本質相似﹔「洋務運動」引入西方科技,促進思想開放,「工業發展」對民生經濟的促進,其理甚明,似乎不必靠五四的鼓吹才能讓民眾了解﹔例如1909(約在五四前十年)清廷利用美國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派遣留美生 (後稱「清華直接留美生」) 的辦法,規定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其中身為第二屆「清華直接留美生」的胡適先生,即為原本到美國康乃爾大學修習農學之一例。所以在技術追求上,五四並非先驅,在基礎科學理論以及實驗發展的貢獻而言,似乎也不大。將「賽先生」與「德先生」並列,顯得有些失衡。

五四運動100周年兩岸政府態度迥異中研院學者黃克武認為「蔣介石將丟失大陸的因素歸咎于五四學生運動,共產黨就是因五四而誕生。」雖然國民黨不滿中共解釋的五四,卻對於爭取五四的話語權並沒有太大興趣。從過去曾短暫地將青年節訂在54日,但來年就立刻將青年節改為329日,可見國民黨對於五四的猶疑。

近年民進黨政府忙於去中國化對紀念活動採取「靜悄悄」「視而不見」態度﹔只有中研院舉辦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傳承五四精神」研討會為了感念五四代表人物、也是中央大學前校長羅家倫,中央大學特地舉辦了一場論壇。「聯經出版」邀集51位學者,從文學、思想、文體、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出版了「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書,[2] 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遠流」則出版了將已故歷史學者唐德剛二十四篇有關五四文章集為一編之「五四新文化」,[3] 分為「五四概論」、「胡適定位」、「文學轉型」、「戲曲世界」四部份,概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一代宗師胡適定位,檢討新文學的發展和困境,談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戲曲。為五四百年來的評價留下記錄。這些活動共同特色,或說「美中不足」的是對「賽先生」著墨甚少甚或闕如。

與台灣相對應的,「五四」於1949年後成為中國大陸的固定青年節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紀念大會」會上發表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委出席大會。定調五四精神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民進黨政府則對五四的評價與冷熱明顯與大陸不同。黃克武認為﹔「一般人並不是那麼關心五四,也很難擴張其社會影響力。」黃克武分析,「五四所提出的要求─民主,在台灣已經實現,科學更不用說;而愛國,在台灣政治操弄下已經是個政治議題。近年,台灣主體意識興起,五四自然也無法引起台灣人的熱情與關注」頗能道出現況。


[1]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上要求并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遊行,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條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2]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王德威,宋明煒編,「聯經出版公司」,20194月。

[3] 五四新文化,唐德剛,遠流出版社,20194月。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序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

黃肇瑞教授與其夫人張夢旭女士均為1976清華大學材料系第一屆畢業生。因本人於次年才到清華任教,失之交臂﹔所幸肇瑞與夢旭自美學成歸國後,同在材料界工作,並與母校保持聯繫,有相當多的接觸機會。多年來喜見肇瑞伉儷在事業與家庭經營上都非常順遂,尤其肇瑞在學術上成就輝煌,屢獲各項大獎肯定。

2017肇瑞自高雄大學校長職務卸任,歸建成功大學後,亟思為高等教育及下一世代的傳承,多盡一份心力經過縝密規劃,在學校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一門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精英論壇課程本人有幸受邀得以忝居「菁英」、「名人」之列,在約半年期間從邀請、後續聯繫接待、上課、閱讀學生心得報告、檢校逐字稿以及審視課堂錄影等互動中,處處可見肇瑞與工作人員的用心與敬業令人欽佩不已。肇瑞期望講員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作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

也許正因為當年在大學時沒有機會選一門「生涯規劃」的課程,同時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由於社會閉塞、資訊缺乏,也少師長提點,因而回首來時路,個人幾無「生涯規劃」可言。但隨著「去去去,去美國」留學風潮到美國深造後,漸有領悟,同時多年來,秉持由家庭與各級學校教育養成的價值觀,接受各項挑戰,把握機會,奮力而行,事業生活大體順利美滿,或有可取﹔因此在接到肇瑞邀請後,將過往行述,可堪學子參考部分,作一整理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14.html] ﹔當然上課時仍不免擔心「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幸到臨場以及閱讀所有選課學生心得報告後,反為學生的專注以及熱情所感動﹔這也表示肇瑞的努力「功不唐捐」,成效非凡,值得推廣師法。

肇瑞在看到學生的學習心得與評價後,為了讓沒有機會修習到這門課的同學也可以由講員的演講內容中獲益,費心將授課內容彙整成冊,以期嘉惠更多的年輕人,是相當值得稱許的舉措。另一方面,前賢有言﹕「沒有記載,就等於沒有發生」,試想如果沒有本書的問世,十年、二十年後,又有多少人知道成功大學有一位熱心的教授,精心設計了一門「生涯規劃」課程,邀請多位當代產、官、學、研、醫藥、文化、藝術、廣播媒體等各界名人精英,講授內容涵蓋理工科技,人文藝術,民生社會科學等多元化領域,傳承過往的智慧和經驗?

本書的出版,不僅將使廣大莘莘學子受益,得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而使讀者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發,而且在時代風貌的記錄保存上的意義也彌足珍貴。本人有幸參與這項深具意義活動,並且樂在其中,特為此序。

陳力俊 謹序
民國一○八年四月於清華園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煮字集 -- 真確 (Factfulness)


煮字集 -- 真確 (Factfulness)*



真確意為真正確定的事實與真相、實情連結。人活在真實的世界真人真事為人津津樂道,對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來說,一定有自信相當真確的了解身處的世界。

人的認知,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經驗,從書本以及媒體得到知識與訊息,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假新聞可以「以假亂真」,但成年以後,有相當的判斷力,但研究發現,「你對世界的認知,真確性遠比你認為的少!

瑞典知名公共教育家羅斯林 (Hans Rosling),設計了許多關於貧富、人口增長、出生率、死亡率、教育、公衛、性別、暴力、能源與環境這些都反映全球基本的面貌與趨勢的「真確問題」。問題簡單明白,沒有暗藏陷阱,而且很小心選擇可靠的數據,避免模糊的空間。然而多數人答得慘不忍睹。[1]

你可能是例外嗎機會並不大! 先試試回答羅斯林提出的13個「真確問題」:

  1.現今全世界的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A20% B40C60
  2.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裡?A)低所得國家 B)中所得國家C)高所得國家
  3.在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C)幾乎減半
  4.現今全球的平均壽命是多少?A50歲 B60C70
  5.現今全球有20億個兒童,年齡介於015歲之間。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有多少個兒童?A40億 B30C20
    6.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再增加40億人,而主要原因是什麼?A)兒童人口增加(不到15歲) B)成年人口增加(15歲到74歲)C)老年人口增加(75歲以上)
  7.過去100年間,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是如何變化?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C)幾乎減半
  8.現今全球約有70億人,人口分布的狀況如何?A)亞洲40億人,歐、美、非洲各10億人,B)亞洲30億人,非洲20億人,歐、美洲各10億人,C)亞洲30億人,美洲20億人,歐、非洲各10億人
  9.現今全球多少2歲兒童有接種疫苗?A20% B50C80
  10.全球30歲的男性平均接受過10年的學校教育,而同齡的女性平均接受過幾年的學校教育?A9B6C3
  11.1996年,老虎、熊貓和黑犀牛都列為瀕危動物。現在這3種動物裡,哪幾種面臨更迫切的危機?A2B1C0
  12.全球多少人口享有電力?A20B50C80
  13.全球氣象專家認為接下來一百年裡平均氣溫會⋯⋯A)更暖B)一樣C)更冷

正確答案請見文末。
  
86%的人答對有關氣候變遷的最後一題。在所有進行線上測驗的富裕國家中,多數人知道氣候專家認為地球正在變暖。幾十年間,科學研究的結果不只留在實驗室裡,還為大眾所知。這是大幅提升大眾認知的成功例子。

扣除氣候變遷這題,其餘12題都反映大眾的無知。2017年,在14個國家將近12,000人作答,他們在前12題平均只答對2題,沒人統統答對,僅1個人(在瑞典)只錯1題,15%的人得到0分。受測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受過良好教育,對世局抱持好奇,但竟然「大多」答得錯誤連連,好幾組專業人士甚至答得比一般大眾更差。每一組受測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實際上更恐怖,更暴力,更無望簡言之,更誇大。

為什麼多數人錯得這麼離譜?如此荒腔走板? 只可能是出於錯誤的「知識」。多年來參與測驗的受測者,其實都具備知識,卻是過時的知識。另一方面,許多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能取得各種最新資料,還有顧問與助理時常幫忙更新資訊,不可能資訊過時,但連他們都對世界抱持錯誤的基本認知。

我們與多數西方人在媒體上看見的世界,充斥戰爭、暴亂、天災、人禍和貪腐。世界很糟,而且似乎每況愈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且窮人愈來愈多;除非我們採取破釜沉舟的行動,否則地球的資源很快會用罄。在人們腦海中浮現的世界,常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看似沉重,實屬誤導。人們趨向對提問給出種種誇大的負面答案。但我們不能說媒體就是禍首。

更深層的理由是,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出現各種根深柢固的直覺,有助我們的祖先以狩獵與採集維生。(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即「快的思考」(fast thinking [2] 
https://lihjchen1004.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9593.html) 由於我們的大腦傾向迅速下結論,形成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無從看見世界真正的面貌,誤入歧途。我們的許多直覺在幾千年前很管用,但如今我們身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般人在思考、猜測或學習有關世界的事時,時常直覺去參照自己的世界觀,所以如果你的世界觀不對就會大幅猜錯。如果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世界抱持錯誤認知,豈有辦法妥善解決問題?如果公司主管完全搞錯狀況,如何替公司做出合理決定?一般人又如何知道自己平時該關切哪些議題?

羅斯林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在臨終前出版「真確 (Factfulness)」一書 [3],試圖改變世人的思維方式,擺脫錯誤認知,建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安撫無謂的恐懼,讓大家把精力重新放在有益之舉上。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是你今年「必讀之書」。

羅斯林對世界未來的看法,不認為當前或未來的人口和消費水準已經或將對地球或民間社會造成無法接受的損害受到許多許多環保主義人士質疑也有人批評其避免分析消極趨勢,討論困難問題。有人警告說,雖然一些趨勢可能是積極的,但如果出現社會和政治不穩定,這些趨勢可能會徹底崩潰是值得大家警惕與思索的。

正確答案:
1.C  2.B  3.C  4.C  5.C  6.B  7.C  8.A  9.C  10.A  11.C  12.C  13.A

本文節縮版刊載於工業材料雜誌 390 期,第31 (出版日期: 2019/6/5)

[1] 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and Anna Rosling Rönnlund,林力敏譯,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先覺出版社 (2018). 
[2] Daniel Kahneman,洪蘭譯,快思慢想(新版)(Thinking, Fast and Slow)天下文化 (2018).
[3] Hans Rosling醫生 2017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