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的工程教育

一、     發展沿革
台灣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幾無大學程度工程教育;以台灣大學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而言,直至1943年才成立;次年,學生中日籍47人,台籍2人,也就是說台籍學子得受工程教育機會極少;而光復之後的台灣大學,始設置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化學工程學等四學系。
位於台灣南部台南之成功大學,其前身為日治時期1931)創立於臺南市現址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之初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應用化學科。 1944改制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工學科改稱機械科,電氣工學科改稱電氣科,應用化學科改稱化學工業科,電氣化學科依舊。增設土木科及建築科二科,總計有一院六系; 19462,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稱為「台灣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同年10月再升格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設有設有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電氣化學、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等六系。南北兩校共同奠定台灣工程高等教育之基石。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手冊序言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Sow-Hsin Chen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on Neu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本校傑出校友陳守信院士為表彰清華大學在台復校以原子科學為先發領域的重要意義,並持續推動我國中子科學之尖端研究,為國家社會培育高科技人才,慷慨捐贈本校,共同協力設置;陳守信院士是清華大學在台復校後最先設立的「原子科學所」第一屆畢業校友,麻省理工學院應用輻射物理榮譽教授,中子散射及軟物質研究的世界權威之一,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院士於1956-58在清華短暫的二年學習期間,由梅貽琦校長親自擔任班上15位同學的導師,在物質條件艱苦的當時,師生情感密切,同學相互砥礪,形成院士日後對母校的深厚感念並具體轉化為積極回饋母校的驅動力;本榮譽講座的設立,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除能感念梅校長在對清華大學的貢獻外,更具有傳承的精神,讓原子科學在清華大學永續發展。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學習資源中心啟用

清華大學於四月十一日舉行「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啟用典禮「旺宏館」包括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階梯講堂、遠距教室、視訊會議室等;新館除美奐美侖的建築外,館內多項創新設施包括: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智慧型自助還書服務、全國大學首創的「手機亭」、專供夜間讀書的「夜讀區」,並透過建置UHF RFID智慧型圖書管理系統,配合多功能空間設計、新穎的多媒體互動與影音視聽設施,為讀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旺宏館」承蒙旺宏電子公司以績優企業回饋學術卓越之熱誠,前後慨捐新台幣四億元,配合教育部補助以及清華校務基金,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