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的工程教育

一、     發展沿革
台灣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幾無大學程度工程教育;以台灣大學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而言,直至1943年才成立;次年,學生中日籍47人,台籍2人,也就是說台籍學子得受工程教育機會極少;而光復之後的台灣大學,始設置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化學工程學等四學系。
位於台灣南部台南之成功大學,其前身為日治時期1931)創立於臺南市現址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之初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應用化學科。 1944改制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工學科改稱機械科,電氣工學科改稱電氣科,應用化學科改稱化學工業科,電氣化學科依舊。增設土木科及建築科二科,總計有一院六系; 19462,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稱為「台灣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同年10月再升格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設有設有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電氣化學、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等六系。南北兩校共同奠定台灣工程高等教育之基石。
另外光復之初,尚有台北工業專科學校,日據時代,原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為二年制專科,共有機械、土木、應化、電氣、建築、採礦等六科。培養出許多基層技術人員,對台灣工業發展卓有貢獻;1994年改制升格為國立台北技術學院,1997年改名台北科技大學。
以上三校是台灣光復初期培育工程科技人才的三所高教機構,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而到二十年前(1992年)發展至大專院校共124所(公立42私立82),包括大學21所(公立13私立8),獨立學院29所(公立15私立14),專科74所(公立14私立60),有相當完善的分工;以三級制,由工業專科學校培育基層技術人員,技術學院大學部培育直接就業的基層工程師,研究所專收已有產業經驗學生施予進階教育,兩者皆屬技職體系,大學培育一般或有意深造工程師,體制基本上相當完善,也是使台灣成為「四小龍」之首,創造了經濟奇蹟的主要動力之一。

二、工程教育榮景
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於政經因素以及就業機會較佳,工程科系始終為較熱門科系,在五零年代,因建設石門水庫等重大工程,土木工程學系有幾年為第一志願學系;其後迄今約六十年,隨著台灣電機電子工業的發達,電機工程一直是工科最熱門科系,也讓台灣在電機電子領域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其他如化學工程與機械工程也是長期受學子青睞的學系;與電機電子領域密切相關的資訊工程科系,長期居於第二地位,但在世紀初網路泡沫以及資訊工作外包效應,被材料工程系超過;而材料工程系的興起,也與台灣製造業強勁競爭力息息相關。
在一九五零以迄七零年代,有大批工程領域菁英到以美國為主的國外大學留學深造,而自一九八零年代後期開始大批回流,其中有一大部份的「歸國學人」選擇到大學教書,先是到頂尖大學,到「一位難求」後,逐漸也充實了「中段班」大學師資,所以一般而言,台灣在「中段班」以前大學工程所系師資相當堅強;另一方面,隨著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大學工程所系師生也有相當多與產業互動的機會。

三、工程教育研究的支持
由於台灣的大學擴增迅速,政府財政情況不佳,對一般公立大學支持幾乎僅足發放薪資,低學費政策使收入能挹注於教學研究者甚為有限;工程教育研究的支持主要來自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另有一部份來自經濟部;國科會一般型計畫約為台幣一百萬元額度,通過率低於百分之五十;國家型計畫,如綠能、奈米國家型計畫之競爭性較高,但支持力道較大;另一方面,國科會與經濟部均推動產學合作,但投入經費有限。
在私人企業方面,據統計,台灣科技研發經費,公私部門投入比率約為一比二,但企業研發偏開發少研究,產學合作金額一般不到公部門投入的十分之一。

四、頂尖大學工程教育
在台灣工程教育危機中,幸好頂尖大學憑藉良好基礎,以及政府重點支持,尚能具有相當國際競爭力;一般而言,有相當優異的師資、完善的設備以及優秀的學生,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以新竹清華大學而言,工學院成立於1972年,自規劃時即揚棄傳統工學院「土、機、化、電」分類的架構,從1972年先設立工化、動機、材料三系,再陸續增設電機工程,工業工程系所,以至1998年電機系所分出與資訊工程系成立電機資訊學院;在甫公佈的QS2013大學各領域評比」中,居世界前五十名的有化學工程與機械工程,居世界前五十一至一百名的有電機電子工程、材料科學工程、統計與作業研究,居世界前一百零一至一百五十名的有計算機科學與資訊系統,也就是新竹清華所有工程科系都列名世界前一百五十名以內,相當難能可貴。

五、一些數字反應工程教育變化
台灣在一九五零年有1公立大學、3公立學院、3公立專科以及1私立專科,而到二十年前(1992年)發展至大專院校共124所(公立42私立82),包括大學21所(公立13私立8),獨立學院29所(公立15私立14),專科74所(公立14私立60),十年前(2002年)則有大專院校共154所(公立53私立101),包括大學61所(公立27私立34),獨立學院78所(公立23私立55),專科15所(公立3私立12),目前大專院校共162所(公立53私立109),包括大學120所(公立47私立73),獨立學院28所(公立4私立24),專科學校14所(公立2私立12),由這些數字可見台灣的大學,由1950年經約四十年增加到21所,而在其後二十年則暴增為120所,獨立學院由29所增至78所,再銳減為28所,專科學校則先增至74所,於十年間劇減為14所;如從二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變化解讀這些數字,在1992-2002年間,由於教改普設大學院校,高唱入雲,大批專科學校「升格」為獨立學院,此後十年,再由獨立學院「升格」為大學,而這些專科學校大部份為工業專科學校,陸續「升格」為技術學院,再「升格」為科技大學或大學,所以台灣的工程教育,在二十年間量與質均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六、現今工程教育危機
如前所述,台灣工程教育原分三級制,體制基本上相當完善,也為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一九九零年代中期的「教改」,在某種程度上摧毀了技職體系,原本優質技職院校所謂「升格」,大多僅為另掛招牌,以原有師資設備,在不熟悉場域淪為競爭力較差大學,同時不再具有培育基層技術人員功能,導致基層技術人員短缺,而由於招生素質低落,培育出「眼高手低」的畢業生,多非企業所樂用,造成嚴重「學用落差」;另一方面,由於大學院校數目暴增,各大學均面臨經費不足問題,進一步侵蝕教育品質與效果;整體情況可謂「亂了套」,亟待撥亂反正;教育部於今年推出「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成效尚待觀察。

七、工程教育認證
為確保工程系所的教育品質,亦即其培育學生的成果,台灣的大學校院長論壇於20031月責成工作小組成立專屬機構推動工程教育認證,隨後並於20036月成立中華工程教育學會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 IEET)IEET旋於20048月啟動工程教育認證,於20078月啟動研究所教育認證,20106月由教育部公告為國內專業評鑑機構,同時參加如華盛頓協定(Washington Accord)國際組織,經過認證的系所及畢業生學歷為多國家/地區認可,有利國際交流及技術移民。
IEET推動的是一項非政府、同儕間的審查機制 (Peer-review)。系所自願參與此一週期性的審查工作,佐證其持續滿足IEET認證規範要求; IEET認證的訴求並非比較、排名,而是確認系所能夠持續達成其自訂的教育目標及其畢業生具備專業所需的核心能力。進一步而言,IEET認證鼓勵以系所為本位,透過認證機制維繫教育品質並追求持續改善。IEET認證係六年為一週期,審查性質又分「週期性審查」與「期中審查」二種。「週期性審查」為六年一度的整體檢視,而「期中審查」係依認證結果,於同一週期內對受認證學程執行後續重點檢視是一項相當值得推動的措施。
八、結語與期望
台灣自國民政府遷台,六十餘年來,因緣際會,工程教育在菁英教育方面維持一定的榮景;一九九零年代高教普及政策則戕害了完整的技職教育體系,面對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產業環境,亟待調整改正;在兩岸交流日趨密切的今天,或有可互供借鏡之處,期待兩岸工程教育學者多砥礪切磋,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2013兩岸四地工程教育圓桌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