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筆記
人是理性動物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在近作「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告訴我們,由於人的思維方式,常不自覺的產生許多謬誤,許多決策被「衝動和直覺」所主導!直接影響我們思考與決策的優劣;康納曼讓我們明白,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理性,是「人類自我認識的轉捩點」,發人深省,而值得深讀。
康納曼有「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鼻祖」、「最具獨創性、也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之譽,長年從心理學角度,切入人的經濟理性,以簡單易明的實驗,證實人類思考有許多不理性的盲點。「快思慢想」長達三十餘萬字,但文筆流暢、深入淺出、睿智、深刻,讓人愛不釋手。《別讓科技統治你》作者藍尼爾(Jaron Lanier)說:「我們必須真正瞭解人類的思考模式,才能瞭解這個世界。康納曼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有人說:「如果你每年只看一本書,你應看這本書」,「趕緊買,慢慢讀,而且要反覆讀」,很有幾分道理。
許多書都有名家推薦,但廣集眾多重量級人士以及書評,用幾近誇張的文字鄭重推荐此書與作者,不是絕無僅有,也是極為少見,例如
「這本書是人類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足以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康納曼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當然也是當今仍在世的心理學家中最重要的。《快思慢想》的問世是個重大事件。」--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作者平克(Steven Pinker)
康納曼與同儕多年研究發現正常人思考也會發生系統化錯誤,而錯誤的根源是認知機制的限制,而不是情緒造成的偏差。主要是因為人的心智活動可分為二:快的叫做系統一,主導人的直覺,不受自主控制,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依賴經驗,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是人腦驟下結論的機制,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規避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慢的叫做系統二,須要注意力和力氣,刻意思考,費力而緩慢,主導人的邏輯思考,用記憶來做選擇,擅長邏輯分析,協助抵抗錯覺,學習不相信第一印象;在系統一失敗後,系統二才會上場,它雖然不易出錯但是懶惰的控制者,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一的判斷結果,而產生偏見;當系統二忙不過來的時候,系統一對行為有更大的影響力,這也就代表你的許多決策將被「衝動和直覺」所主導!從最近的研究中得知,直覺的系統一的影響力要比以往了解的大得多;它是你許多選擇和判斷背後的秘密作者,由於人的思維方式,常由系統一主導,因而不自覺的產生許多謬誤;這本書大部份是關於系統一的工作情形,以及系統一和系統二之間相互的影響。系統一人格特質是「衝動和直覺」,系統二人格特質則為「理性和謹慎」。這個系統是否能合作得宜、搭配順暢,直接影響我們思考與決策的優劣。
以促發(priming)效應而言,由於聯結活化(associative activation),例如字會激發記憶,記憶激發情緒,情緒激發臉部表情和其他反應,產生自我強化的認知、情緒和生理反應狀態,由聯結記憶,激發很多念頭;神奇的促發作用,不限於文字,意念影響動作,動作亦影響意念,如意識與老年有關字眼,動作會放慢,愉快會帶來微笑,反之亦然;比較讓人意外的是非自心底發動的點頭與搖頭的動作會影響對社論的認同度,有關支持教育經費增加的投票行為會受投票所是否設在學校影響;在不斷提醒金錢文化中,金錢會以我們不了解,也不會引以為傲的方式塑造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總之人的情緒與行為被連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事件所促發,因此不同社會常提醒尊重別人、信仰上帝、張貼領袖照片等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相當的效果。
又如定錨(anchoring),起始參考點對決定有驚人的影響,由人的判斷被沒有訊息價值的數字影響,展現錨點的荒謬;研究顯示購物是由開價或比價定錨,甚至如房屋仲介都會被屋主開價定錨;人的大腦對高或低的數字聯結,活化了記憶中不同組的想法和念頭,由於選出來的樣本有偏見,所以估計就有偏見;同時大腦會對判斷特意調整,當心智資源用光,易停留在離錨點較近的地方,調整不足可以解釋開車下高速公路進入市區,會開得比較快,父母要青少年調整音響音量,因錨點不同,常讓雙方都不滿意等;另一方面,捐款、拍賣、減價促銷、傷害賠償裁定都受起始參考點影響,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所在多有:如由輪盤得到數字高低,即隨機錨點,明顯影響到對非洲國家數目的估計,而有十五年經驗的法官們,仍受到擲骰子點數是3或9影響,平均對大賣場竊犯判對應的5或8月刑期,仍很令人震撼,可看出建議數字促發效應大到不可思議,錨點作用的心理機制讓我們太容易受人影響,有很多人很樂意,也有辦法利用我們的愚蠢。
再看「框架」(framing)效應,框架是以特定方式描述事實,而不是事實本身;人性有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不喜歡「輸」的情緒框架,如以「亞洲疾病問題」為例,假設這個病預期有600人死亡,治療方式如選A專案,200人會得救,如選B專案,有三分之一機會,600人會得救,有三分之二機會,無人會得救,則大部份受試者選A專案;在第二個版本中,如選A’專案,400人會死,如選B’專案,有三分之一機會,沒人會死,有三分之二機會,這600人會死,大部份受試者選B’專案;如仔細比較這二版本,A與A’專案以及B與B’ 專案後果是一樣的,在第二個框架中,大部份人選賭局;決策者在結果是好時取確定性,如結果皆為負面取賭局,顯示出風險規避與風險追求並非真實界規範(reality-bound),而框架對信念與偏好有不公平影響;我們的偏好是框架問題,道德直覺是描述的問題,不是關於實質的。本書舉出如買彩券、加油站現金折扣、動外科手術、兒童減免額、器官捐贈率、看戲、販售汽車標示行車用油效率方式等例,尤其要注意的是事關重大的公投,常可由命題操縱結果,康納曼說:「問問題的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中間會有操作空間,讓狀況變得很複雜」。顯示重要選擇是控制在完全無關緊要的情境特質上,令人發窘。政治人物與行銷人員都很熟悉「框架」效應,要特別小心。
誰沒有被「定錨」、「框架」過?誰沒有頭已洗了一半,堅持要洗完(沉沒成本)?誰沒有把損失看得比獲利重(損失規避)?誰沒有做過事後諸葛亮?誰沒有陷入過線性思考的迷思?「溫水煮青蛙」讓人喪失警覺,忽略小數偏差讓人產生錯覺,對機率的誤解影響判斷,會議的共識常由於大家希望從眾而不能集思廣益,「貪小便宜」而誤了大事,康納曼深入淺出的述說,讓以往容易陷入的迷思,豁然開朗。
在大學教育實務上,可以借鏡康納曼研究結果的地方很多,例如教師改考卷,如果看到一份卷子,先改到較難的一題,而學生答的較好,造成好的印象「定錨」,再改其他題時,常會先入為主,曲意維護,分數打得寬鬆些,這是康納曼所謂的「月暈效應」,他的做法是先改所有考卷的同一題,並把分數打在考卷背頁;另外每年都要碰到的甄試入學問題,康納曼的經驗是一般的入學審查,用客觀數據以外的甄試方法「勞民傷財」而無效,同時在擔任評審時,審查品質受疲勞影響而下降,改考卷是情緒與體力影響,也是教師要極力避免的;而由於記憶自我常常凌駕經驗自我,近期或深刻的記憶,常常抹煞掉整個過程的經驗總和,所以教學時可以非常嚴格,但要在最後時多鼓勵學生,可留下較好印象;另外,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卓越並不代表未來會有優異成績;現時台灣各大學創意創新高唱入雲,並鼓勵創業,康納曼舉加拿大政府的數據,創業者偏向樂觀,反而需加以警示,而不聽勸告者,無一得以創業成功,康納曼說,「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應該既快樂又擔心」;在研究上,要避免「小樣本謬誤」,導致以偏概全。
本書剖析人類如何做選擇,為什麼如此選擇?對很多讀者來說,想問的問題是「讀完本書,我的決策能力會改善嗎?」康納曼自己說「找別人的錯誤,我有長足的進步;找自己的錯誤,我還是當局者迷」。如何避免決策的錯誤呢?康納曼認為,團體做得比個人好,團體有較充裕的時間慢想,可以透過制度提升決策品質;另一方面,對一般讀者,實用性仍相當大;正如中譯本扉頁所標明:「這本書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生活、工作與人生」;康納曼也說「有時可以認知正在犯錯,與如何犯錯」,「學習去辨識錯覺,避免犯下重大錯誤」;想想看如果發現被「定錨」、「框架」,可避免花多少冤枉錢?及早認賠殺出,可避免深陷其中,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想像中理性,那麼,我們也沒有想像中成功,聽起來就一點都不意外,也因此,花時間研讀「快思慢想」對自己思考更有意識,如意識框架、錨點、促發的存在,避開直覺的陷阱,藉由認識偏見、熟悉偏見,進而避免偏見。應是很值得的投資。
至於對「快思慢想」比較有保留的批評包括認為康納曼做實驗對象主要是大學學生,在知識與文化背景上受到侷限,這點讀者可細加揣摩判斷;同時美國新聞評論家兼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 (Malcolm T. Gladwell) 在「決勝一秒間」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一書從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研究結果及觀點,強調直覺由經驗、訓練與知識養成,力言瞬間所做的決定往往不遜於,甚至優於「深思熟慮」的判斷,也就是系統一的決策往往優於系統二,康納曼回應說:「葛拉威爾給予公眾直覺具有魔力的印象,而他的信念是不正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