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紀念黃延復教授兼為「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文集序

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於2012102627日兩天在新竹清華隆重舉行;承蒙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諸位師長、廈門大學的鄔大光副校長、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與諸位師長、鄧昌黎院士、鍾秀斌先生、岳南先生、陳守信院士遠道蒞臨以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對一代教育家、兩岸清華的永久校長致敬並做了最佳紀念,本人在紀念會文集出版時刻,要再次對各位表達深重感謝之忱。
梅校長的風範與功業,在紀念會中有相當的陳述與闡釋;我在致詞時曾特別提及北京清華黃延復教授,多年來專志研究、著述關於梅校長行宜,長期致力於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功不可沒;黃教授曾說過:「此生最大的願望是弘揚梅校長教育思想與道德文章」;由於感佩黃教授的義行,我於次月3日趁赴北京參加「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建校七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之便,會同前年與黃延復教授合著 「一個時代的斯文」專書紀念梅校長的鍾秀斌先生一起拜訪黃教授;可能基於對清華與梅校長的共同孺幕之情,兩人一見如故,而黃教授在欣慰之餘,說出:「於願足矣,可以安心的走了」感人之語;當時雖隱覺話說得重了一些,但以黃教授至情至性,並不太以為意;不料黃教授一語成讖,在三個月後,也就是本年212日,因腦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據鍾秀斌先生來函:「您去年11月去看他,他非常高興,覺得自己所做工作得到您的認可,將您視為知音,為此寫了好幾篇詩文表達他內心的喜悅。近年來,他每到年底都會製作賀年書,向要好的親友們祝賀新春,並告知一年來他的重要行誼。1月底我們倆見面時,他囑咐我到台灣一定要帶份賀年書給您,祝您新春快樂﹗現在只能先在附件中發給您」,鍾先生已著手在編輯整理他晚年所寫的文章,他說出書只是為了將他看明白的道理告訴後人。
在黃教授賀年書中,有一篇「窮在深山有遠知──新竹清華陳力俊校長垂訪留影」文章,略為「2012113日,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先生光臨寒舍垂訪他剛在新竹主持完『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學術論壇』,又應邀趕來參加北京清華承辦的「西南聯大」建校75周年校友聚會記得在北京清華紀念建校80周年期間,我曾親耳所聞已故劉達老校長曾有言︰「在兩地政府沒聯合以前,兩個學校可以先聯合起來嘛﹗」今日喜見,老校長此理想正在逐日實現,實為兩地清華在校師生之幸也當然,要「聯合」就要切於實際,不要滿足於形式。……據悉,陳校長3日凌晨抵京,5日晨返台;行旅匆匆,行前特意給我的青年伙伴鐘秀斌君、又給清華校方通電告知他的意向──抵達後上午開會,下午即安排垂訪我及其他兩位清華(聯大)老校友,其意可嘉復可敬也﹗特別是我,雖經常關心新竹清華的發展,但所知甚少,例如在此以前,竟不知新竹校長大名及其事跡這次新竹開梅校長的紀念會及學術論壇,我事前已知,秀斌君並也應約參加他回來提到,陳校長在致開會詞時曾提到了我但我沒料到他此行匆匆,竟會有此安排知道了這一通知,立刻萌發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嘆喟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中套用古人「貧居鬧市無人問」的「俗語」,改為「窮在深山有遠知」
這次“交際”(陳校長的垂訪和秀斌、徐江二君的也參加接待)收獲頗豐特別是對有意研究新竹清華和了解梅校長的人︰秀斌新竹之行,曾拍了一些紀念會和瞻仰「梅園」(梅校長的墓園)的照片︰這次陳校長來,又應我們的要求,返回後立刻寄來了梅校長於1962426日(離辭世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校慶時答謝校友的講話錄音。

如今黃教授乘鶴西去,遙祝在天之靈能與未曾有一面之緣,但窮數十年心力弘揚的梅校長,以「忘年之交」,長伴左右,看顧他們共同深愛的清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