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二十世紀智者

對華人充滿偏見

許多種族歧視意識特徵

[
前言] 愛因斯坦一般認為是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二十世紀最為世人熟知的科學家。他在1922年應邀訪問日本經新加坡、香港與上海接觸到許多華人在日記中記述其印象。

20185月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遊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1] 書中收錄的主要是愛因斯坦旅行期間的日記,包括他對科學、哲學、藝術問題的思索,以及對旅途中遇到的人、見過的事的即時看法。對中國人來說愛因斯坦在華人區對所看所聞留下的印象會特別感興趣。而所看到愛因斯坦的真實想法不能不令人感到震驚。

現代人已經熟知,諾貝爾獎得主在專業之外,也是凡人很多「高見」使人不敢恭維。但愛因斯坦有「二十世紀的智者」聲譽,對華人充滿偏見,仍讓人感慨。另一方面,愛因斯坦看到的貧窮、愚昧、骯髒,也不幸是二十世紀初華人勞苦大眾的境遇。如將今日與百年前上海對照,以及最近中國「嫦娥五號」登月壯舉所顯示的「站起來」國力,反差之大也是當年無法想像的。

英國《衛報》援引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愛因斯坦文獻計劃」負責人之一、資深編輯羅森克蘭茲(Ze'ev Rosenkranz)說,「其中許多評論都會令人感到不悅,特別是他說中國人的那些話。」

「那些話和愛因斯坦偉大人道主義偶像的公眾形像反差鮮明,讀過之後再對比一下他的公開評論,感覺會很震驚。」

愛因斯坦告訴英國《衛報》,日本人、中國人、印度人被指智力比較低下,愛因斯坦在他日記中談到這個指稱的「生物起源」,這些片段可以被看作「種族歧視」。形容部分人生來就差人一等,是種族歧視的一個標誌。

羅森克蘭茲還說,愛因斯坦曾說中國人或許會「取代所有其他種族」,這也很能說明問題。把外來「種族」看成威脅,也是種族歧視意識的特徵之一。

身為《愛因斯坦旅遊日記》的編輯和翻譯羅森克蘭茲也說,那些日記是愛因斯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記錄下的私人想法,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日記有朝一日會被發表。

另一方面,「私下想」與「公開說」,甚至煽動,還是有差別。偏見歧視在華人中並不少見,美國政局的紛亂與「白人感受威脅」大有關係,國際間「五眼聯盟」反華作為乃至東西文化衝突,都是現在進行式;減少偏見歧視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以世局來看,「俟河之清,猶待他日」!

以下節錄並略微改寫2013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路上:旅行中的物理學家,關鍵十年的私密日記》中文翻譯書 [2] 有關中國人的部分:  

[日記摘要]

1922

10/28: 在斯里蘭卡可倫坡,以及之後在中國,愛因斯坦都對窮苦人民原始的生活處竟感到驚愕。他把他們可悲的境況歸咎於熱帶氣候,認為是這種氣候讓人們無法思考過去或一刻中以後的未來。 他們生活在赤裸的泥土上在污物和臭味之中,做的事很少,需要的也很少。然而。他認為,在這樣擁擠的環境下,沒有人有機會發展出獨特的個人特質。這些人不是在市場扯著喉嚨價賣的小販;他們過著安靜謙卑的生活,也不完全缺乏嬉鬧歡樂。

11/2: 新加坡

愛因斯坦在短暫的登陸訪問中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它幾乎完全被華人掌握。他還寫道,中國人工作勤奮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強可以在人和國家取代當地人。他隨後對此觀察的反思是,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種族,那真是遺憾。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就連那樣想一想都是無可言喻的悲傷。

11/9: 香港

美麗而多變化的海岸線,包括有如峽灣的許多河口和漂浮在海上的小漁村,讓愛因斯坦覺得賞心悅目——但是他所看到的華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讓他很驚愕。

「這些飽受折磨的男男女女必須敲碎石頭或扛石頭,一天只賺五毛錢,因為他們沒良心的經濟機器就是這樣懲罰他們的勤奮。」他在日記裡思考道,或許他們的處境可悲到讓他們甚至不會察覺自己的悲慘,但是旁人看起來還是會覺得難受。

他以比較帶著希望的語氣補充說,他得知在最近一次要求調高工資的成功罷工中,華人勞工相當有組織。

在飲茶之後,這群人搭車上到香港人所謂的「山頂」,愛因斯坦注意到電車中有分別給歐洲人和中國人的隔間。

11/11: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被帶去參觀了大陸這邊的華人區,這趟參觀更強化了愛因斯坦對華人的印象:他們很勤奮,骯髒,而且消沉——連小孩子都無精打采。如果所有「種族」都臣服於中國人,那會是多大的遺憾!男人與女人外表的相似也讓愛因斯坦很驚訝。他心想,中國女人有什麼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讓男人無法抵抗,而生下這麼多孩子呢?到了晚上,三個葡萄牙的高中教師來拜訪愛因斯坦。他們在談話中抱怨說要教華人邏輯思考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們尤其沒有數學天分!

愛因斯坦離開香港時,對於英國政府的統治充滿欽佩,他認為他們的貢獻包括讓這片殖民地擁有豐富蒼翠的植物,並創立一所大學,讓選擇西方生活方式的華人就讀。警力完全是由從印度徵召來的「黑人」擔任。英國人的統治真的很讓人敬佩,他們懂得用務實的容忍政策化解國家主義者的抵抗——與歐洲大陸政府截然不同,愛因斯坦哀嘆道。

11/12: 上海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整個下午在中國人居住的區域到處散步,這裡給愛因斯坦的印象與在香港大同小異。狹窄的巷道擠滿了熙來攘往的行人,還有沾著各種髒污的人力車。空氣中瀰漫著各式各樣的惡臭,街道兩排是各種露天的工作坊。中國人總是聲音很大,不過愛因斯坦從未聽到這些「溫和、枯燥、備受忽略,汲汲營營辛苦求生的人們」爭吵。愛因斯坦一行人也去了一家劇院,裡頭每一層樓各有一個丑角表演,讓觀眾心懷感激並哈哈大笑。愛因斯坦看到街上到處都是汙物,但是也在人群中看到許多快樂的面孔。連像馬匹般工作的苦力都沒有顯露出痛苦的樣子。這群歐洲人的出現引來眾多彼此張口結舌的打量,張口結舌的中國人尤其被艾爾莎吸引。

晚上來到富有的畫家及版畫家王一亭的家裡。他們受邀來此晚餐。在他家宅院高大冰冷的牆垣後頭,他們看到裡頭的花園不僅有個池塘,且燈光明亮,風景如畫。在如過節般點著明亮燈火的走廊上,掛著主人自己的美麗畫作,還有其他他所珍藏的藝術品。座上賓包括上海大學的校長、幾位教師,還有其他當地的名人。

據官方機構上海檔案館的上海檔案信息網報導,日本方面陪同愛因斯坦夫婦瀏覽南京路等市容、並在一品香吃午餐。然後聽昆曲,逛城隍廟、豫園等。

同天,瑞典駐上海領事館正式通知愛因斯坦,他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11/14: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再度去了一趟旅遊行程。這一次是參觀一個中國人的村子,以及一座佛教廟宇宅院。他們在此的出現再度引起許多彼此的打量。之後他們匆忙趕回船上離開上海前往日本。

12/31: 返回歐洲途中的愛因斯坦再度抵滬,逗留至次年12日。

1923

1/1: 晚上在一個中國娛樂場所他驚訝地發現中國人不分場合地演奏歐洲音樂,只要裡頭有很多小喇叭的聲音就好。

根據在這裡定居的歐洲人所說: 中國人骯髒備受折磨腦筋遲鈍可靠溫和出人意料的健康。」但也認定中國人沒有生意頭腦,並以歐洲的薪資即使高了十倍,也能跟他們競爭,作為強有力的證據!

下山時看到川流不息的中國男人女人甚至小孩拉著磚塊爬上陡峭的小徑辛苦地呻吟著。他想到「中國人真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他們被殘酷的虐待受到筆觸聲更差的待遇---這就是它們如此謙虛、溫和而不要求所得到的回報。」

書中還說: 中國人)大多數負擔沉重……他們似乎駑鈍得不理解自己命運的可怕;這是一幅悲慘的圖像。就連那些被迫像馬一樣做苦力的人也沒有表現出懂得痛苦的樣子……經常更像自動機器而不是人。

[1] 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The Far East, Palestine & Spain 1922 – 1923, edited by Ze’ev Rosenkranz, Princeton Univ Press (2018).

[2] 約瑟夫.艾辛格 (Josef Eisinger)愛因斯坦在路上:旅行中的物理學家,關鍵十年的私密日記》,李淑珺譯,臉譜出版社台北 (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