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中西文化的衝突 (六): 禮義和技藝: 中國的反科學

中西文化的衝突 (): 禮義和技藝: 中國的反科學



科技和奇技淫巧

中國人重禮義而輕技藝,技藝不只指技術也包含西方人的科學意思在內。輕技藝影響科技發展。

古代中國上層人物不但輕技藝,甚至採取打擊的態度。

尚書: 商王郊社不修宗廟不修,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禮記: 作滛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古文獻中提到奇技淫巧地方很多都是被貶斥的大大影響中國科技的發展

漢字的「幾」字,在二字形代表細小,下戍代表警惕。有細微、危殆之義。

《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其實科學研究就是要從細微地方下工夫。這是中國科學不發達的原因之一。漢代的石刻藝術很少有細微的刻劃人稱「漢八刀」而西方的雕刻是細緻入微的科學研究更需如此。

清朝的戴梓發明了「連珠銃」,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其實就是機關槍,但當時的統治者認為是「奇技淫巧」而拋棄了,發明者戴梓後因他事也被判刑流放「盛京」 (今瀋陽)

二、人心和技藝

1940年的鴉片戰爭前後,中國人目睹西方的「船堅炮利」以及其他方面的科技優勢,認識到自己不重科技的後果,許多重臣力倡「洋務運動」,「師夷之技以制夷」,但守舊派人士,以維護傳統之名,堅決反對「師夷」,反對製造洋槍洋砲,反對一切西學。

他們認為科甲正途人員皆「讀孔孟之書,舉堯舜之道,明體達用」,怎可「習為技巧,專明製造輪船、洋槍之禮?」,這是「重名利輕氣節」,「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一代儒宗」、工部尚書、帝師倭仁說: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 在洋務運動的當口強烈反對中國儒生奉「夷人」為師。影響所及,洋務學員素質大為降低,致使清朝「師夷之技以制夷」的力量大為削弱。

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禮記·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德成而上」有積極作用,「藝成而下」便有消極作用,因為從事記藝工作的人,地位低下,使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

中國有句古話:「窮不學禮,富不學藝。」藝成反而居下,只要能生存,誰還要學藝。

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耕作、苗圃之事,孔子很不開心,回答:「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回去之後,孔子罵他是「小人」。技藝便是小人。中國曾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技術一直很低下,和輕技藝的思想不無關係。

甚至繪畫這門技藝,也被認為「猥藝」。歷史上多有記載,官員因善畫,被上級甚至皇帝指使當眾繪畫,而深以為恥。文人作畫多出於「自娛」,專業畫家地位低下。

文人畫的產生,使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的寫意畫,獨樹於世界藝術之林。在照相術產生以後,畫家若以形爭勝,便遠不如照相機,於是西方畫家才認識到,形似不是繪畫的本質,但已晚於中國近千年了。

中國寫實技巧曾經不如西方,是因中國傳統文化輕視技藝使然。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只可游之。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家,如華陀,孫思邈等人,也只列入《方伎傳》中。《方伎傳》中又把善占相之法者列入最前。其序曰:「夫藝人術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詎曰小道可觀已乎。」,更可見對精通技藝人的輕視。

在歐洲,技藝的發明者,影響最大,也最受人尊重,導致西方科技發展快速。

在中國,也必須放棄「藝成而下」的觀念,必須改變「奇技淫巧」製造者「殺無赦」的政策。變而為鼓勵學習科學技術。「德成而上」應保留,但「藝成」也應「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