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三) : 非金屬元素
偏旁部首
在中文元素命名法裡,每個化學元素用一個漢字命名,並用該字部首來表示此元素常溫(25攝氏度,77華氏度,或者298克氏度)時之物態:
對非金屬元素:
氣態元素使用氣 (音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一、氣態元素使用氣 (音 ㄑ丨ˋ) 字旁。例:氫 (1)、氦 (2)、氮 (7)、氧 (8)、氟 (9)、氖 (10)、氯 (17)、氬 (18)、氪 (36)、氙 (54)、氡(86),共11個。
1. 氫 (1) (H, hydrogen): 在燃燒時產生水,在希臘語中是“水的形成者”;重量輕,徐壽譯為輕氣,。
2. 氦 (2) (He, helium):以希臘太陽神Helios的名字命名。因科學家首次在陽光光譜發現其黃色光譜線特徵;在中文裡,晚清時由傳教士創辦的益智書會譯作「氜」,以表示從太陽光中發現的氣態元素。(【正字通】俗陽字。本作昜,讀作「日」)1915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無機化學命名草案》則採用發音與英文第一音節更為一致的「氦」(氦) 造字,並沿用至今。
7. 氮 (7) (N,nitrogen) : 源於法文 nitrogène,因其在硝酸和硝酸鹽(nitric acid and nitrates) 中發現,希臘詞根 genēs,意為根源;徐壽譯為淡氣,「淡」取沖淡空氣之意。
8. 氧 (8) (O,oxygen) : 源自希臘詞根(oxys,酸,酸味)和(genēs,根源);徐壽譯為養氣,「養」取「養育」生命之意。
9. 氟 (9) (F,fluorine): 螢石 (fluorite) 被添加到金屬礦石中可降低其熔點以利其冶煉,所以礦物名稱以拉丁語動詞 fluo (流動)命名。氟的主要礦物來源極為螢石 (fluorite),因而命名;日文音譯德文 Fluor的第一個發音而稱之為「弗素」。1871年,徐壽譯為弗氣,直至1933年,化學家鄭貞文在其主持編寫出版的《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中改成氟,一直沿用至今。
10. 氖 (10) (Ne,neon): 名稱源自希臘詞 neos,意思是新的;「氖」取第一音節造字,
17. 氯 (17) (Cl,chlorine) :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hlôros,表明其顏色的“淺綠色”; 徐壽譯為綠氣,後改為氯,一直沿用至今。
18. 氬 (18) (Ar,argon): 源自希臘語單詞,表示“惰性”,表明 argon幾乎沒有化學反應的事實;中文也是取第一音節造字,氬的音應該讀作「亞」,但是英文的第一音節讀作「啊」!這可能是古音和今音差別。
36. 氪 (36) (Kr,krypton): 從羅馬化的古希臘語:kryptos,表示“隱藏”;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4. 氙 (54) (Xe,xeon): 源自希臘語單詞 xénon,表示“陌生”,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86. 氡 (86) (Rn,radon): 源自 radium emanation,即放射性氣體;
中文取第二音節「don」去造字,因第一音節「Ra」以為鐳所用。
二、固體的非金屬元素使用石字旁。例:硼 (5)、碳 (6)、矽 (14)、磷 (15)、硫 (16)、砷 (33)、硒 (34)、碲 (52)、碘 (53)、砈 (85),共10個。
5. 硼 (5) (B,boron): 由古希臘人即已用於清潔,保存食物之硼酸 (boric acid) 還原而來,原命名 boracium;“石”(shí)表示砂石;“朋”(péng)表示朋比,朋友,兼表示字音;醫學中有解毒、消腫作用。“彭”(péng)是“膨”(péng)的簡寫,表示膨脹,膨腫,兼表示字音。
6. 碳 (6) (C,carbon): 源自拉丁語 carbo (木炭);碳是木炭的基礎成份。“炭”(tàn)表示木炭,兼表示字音。
14. 矽 (14) (Si,silicon): 拉丁語 silex 代表火石 (flint),是一種常見矽質岩石;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夕”(xī)是“多”(duō)的簡寫,表示豐富,兼表示字音。
15. 磷 (15) (P,phosphorous): 在暴露於氧氣時會發出微弱的輝光-因此,其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 “發光者”(拉丁Lucifer),指的是“晨星”,即金星;“粦”(lín)表示其自燃時的狀態,兼表示字音。“米”(mǐ)字形在古文中寫作“炎”(yán),表示火炎,即著火;“舛”(chuǎn)表示雙腳,即踩踏。
16. 硫 (16) (S,sulfur): 源自拉丁語 sulpur; 俗稱硫磺,形成粉沫後容易迅速燃燒。古人留在家中引火。“留,畱,畄”(liú)表示保留,留存,兼表示字音;“?”(tū)是“流”(liú)的簡寫,表示流動,即成為液態,兼表示字音。
33. 砷 (33) (As,arsenic): 源自希臘語 arsenikon ,意為 "有毒";舊時稱作砒礵,因其有劇毒,為維護安全,製造使用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申”(shēn)表示申束,束縛,兼表示字音。
34. 硒 (34)
(Se,selenium):
源自古希臘文selḗnē,意為 "月亮";
其導電能力隨光的照射強度而改變,可用來製作半導體電晶體和光電管。屬於光敏材料。“西”(xī)是“曬”(shài)的簡寫,表示日光照射,兼表示字音。
52. 碲 (52) (Te,tellurium): 源自拉丁字 tellus,意為 "地球";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53. 碘 (53) (I,iodine): 源自希臘語 ioeidēs ,意為 "紫色";中文碘用最後音節,“典”(diǎn)表示典型的,即無需解釋說明的,容易識別,兼表示字音。
85. 砈 (85) (At,astatine): 源自希臘語 astatos ,意為 "不穩定";中文取第一音節造字。
三、液態元素使用水字旁(在左偏旁時作三點水)。溴 (35) 、汞 (80)。
35. 溴 (35) (Br,bromine): 源自希臘字根 bromos ,意為 "惡臭";中文因其味道臭,原翻譯作臭氣。
80. 汞 (Hg,拉丁語 hydrargyrus,mercury): 以羅馬神明 Mercury命名, 以前被稱為 quicksilver (水銀) ,即 hydrargyrum,在常溫下呈銀白色液態,原叫水銀,因單字命名法而改為汞。汞為澒簡寫,銀白色液體,有劇毒,用於器物鎦金及黃金純化工藝。使用時其放置高度不得高於頸項,即脖子之下。“水”(shuǐ)表示水,即液體;“項,項”(xiàng)表示頸項,即脖子。
參考資料
[1] 徐壽,《化學鑒原》: 是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本無機化學教材,也是中國第一本近代化學理論教科書,是根據D.A. Wells的《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中的無機化學部分翻譯而來的,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化學翻譯著作之一,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
[註] 徐壽(1818-1884),清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化學鑒原》由美國傳教士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完成,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無機化學的譯著。《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對它的描述是:“英國威爾斯撰,傅蘭雅口譯,金匿徐壽筆述,所以鑒別原質,無機化學為首務也”。
原著《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是由D.A.威爾斯(David Ames Wells)在1858年編寫的。原著前後經歷了15次再版增訂,一直為當時美國流行的化學教科書。
[2] 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了化學譯名審查委員會,由教育部聘鄭貞文負責起草化學譯名草案。他採用中國文字的特點,有些則另創新字。他以徐壽所定的部分命名為基礎,在他的專著《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中提到金屬元素名加金字旁,對非金屬氣態元素加上氣字頭,對於液態非金屬元素加上三點水,對於固態非金屬元素加上石字旁等原則。
[3] 化學元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
[4] 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5] 漢典: https://www.zdic.net/: 收錄超過八萬個漢字,二十萬個詞語。
[6] 漢字567: http://www.hanzi567.com/hanzichaxui.asp
[7] 林震煌,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中文和日文在元素與化學名詞翻譯上的異同,臺灣化學教育, 第29期/2019年01月 (2019)。
[8] 李祐慈,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鉻不叫Chromium,也是五彩繽紛!元素名稱字源趣談,臺灣化學教育,第29期/2019年01月 (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