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一) : 鹼、鹼土、主族金屬元素

化學元素中西文名稱溯源 () : 鹼、鹼土、主族金屬元素

所有材料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原子核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到2018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8種(1號的氫至98號的鉲),其餘則是人工合成元素。

許多人在中學上化學課,都背過元素週期表,對於其命名法,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事實上元素命名的決定不斷變化,混雜了人類各種語言、文化、及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對於元素命名和符號有最終決定權。根據大陸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說法,兩岸化學專家經研討對中文定名達成一致,本文則對金屬元素中鹼金屬鹼土金屬、主族金屬中文名稱溯源

鹼金屬鋰、鈉、鉀、銣、銫、鍅,共6,均為週期表第1族的元素。

鹼土金屬:鈹、鎂、鈣、鍶、鋇、鐳,共6,均為週期表第2族的元素。

主族金屬:如鋁、鎵、銦、銻、鉍等,10,週期表中s區及p區的金屬元素。

從古代就有名稱的金屬元素有7個金、銀、、銅、鐵、錫、鉛。其中汞原叫水銀,因單字命名法而改為汞。其他金屬皆以金為左偏旁,取原文第一或第二音節為音,中文右偏旁則含義。 

依原子序:

3. (Lilithium): lithion / lithina”,源自希臘文,意為“石頭”,以反映其在固體礦物中的發現 ”(lǐ)表示裡面,內部,即不外露,兼表示字音。

4. (Beberyllium): 原始來源可能是梵語,它起源於南印度,可能與現代城市Belur 的名稱有關 beryl(綠柱石)為含鈹的礦石中文字源為中醫器具,長如針,形似劍,刺破皮膚癰疽,排出膿血。從金皮聲——《說文解字》解要: ”(pí)表示皮膚,兼表示字音。

11. (Na,拉丁語 natriumsodium ): sodium 起源於阿拉伯   suda (蘇打水),意為頭痛,因為碳酸鈉或蘇打的緩解頭痛的特性早就眾所周知表示在煤油內部,兼表示字音。

12. (Mgmagnesium ): 起源於希臘語,產地與   Magnetes 部落有關燃燒時能釋放出美麗的白色光。美表示美麗,華美,兼表示字音。

13. (Alaluminum) : 拉丁文名稱 alum (明礬),即從中收集的礦物。拉丁語“alūmen” 源自原始印歐語詞根 alu-,意為“苦味”或“啤酒”質地輕軟,易變形,ㄌㄩˇ呂表示交疊狀的脊椎骨,兼表示字音。

【玉篇】與鑢同。【博雅】鋁謂之錯。【揚子·方言】燕齊摩鋁謂之希。【註】鋁,音慮。(鑢) 厝銅鐵也。厝作錯。誤厝者、厲石也。故以爲凡砥厲之字。厲銅鐵謂之鑢。故其字从金。周禮注作䥨。

19.  (K,新拉丁語 kaliumpotassium ): 它首先從植物的灰燼 Potash (鉀鹽中分離出來,因此得名質地柔軟,指甲能壓出痕跡。字源為古代兵器中的金屬防護服。甲表示爪甲,也表示第一,兼表示字音。

20.  (Cacalcium): 源自拉丁文的 calx (石灰),該石灰是通過加熱石灰石獲得的人體缺少鈣時會得病,如同乞丐一樣直不起腰。丐 (gài)表示乞丐,兼表示字音。

31.  (Gagallium以「高盧」(Gallia)為這個元素命名,在拉丁語中這是對法國高盧的稱呼。

32. (Gegermanium):以德國 (Germany) 為名;ㄓㄜˇ zhě屬於半導體物質。礦石多為赭紅色。“者”(zhě)是“赭”(zhě)的簡寫,表示紅色,兼表示字音。

37. (Rbrubidium): 名源於拉丁語rubidus指最暗的紅色: 質地軟而輕,“如”(rú) 表示順從,即隨便彎曲,兼表示字音。

38. (Srstrontium): 礦物在蘇格蘭的   Strontian 村莊附近發現有缺少時人容易出現抽瘋、思維混亂的病症。 “思,恖”(sī) 表示思想,意識,兼表示字音。

49. (Inindium): 光譜中呈現 indigo blue line (靛藍線) ㄧㄣyīn質地極軟的易熔金屬。“因”(yīn)表示圍守,看護,即熔斷後以保護電路及電器設備,兼表示字音。

50. (Sn,拉丁語: stannumtin): Tin 在日耳曼語種之間共享,可以追溯到原始的重建版德語tin-om;知名的包括德國的   Zinn,瑞典的   Tenn 和荷蘭的   Tin。拉丁名稱   stannum 最初的意思是銀和鉛的合金,並在4世紀時變成   tin ,拉丁語中的較早單詞是鉛白鉛,即“白鉛”。Meyers Konversations-Lexikon則推測stannum是從Cornish stean的祖先那裡獲得的,這證明公元前幾個世紀的Cornwall是錫的主要來源質地軟,易變形,熔點低。“易”(yì)表示轉變,改變,變化,即變形、熔化,兼表示字音。

51. (Sb拉丁語:stibiumantimony)銻是中世紀的拉丁語形式,現代語言和拜占庭晚期希臘語都以此為銻名。其來源尚不確定。一說為“僧侶殺手”,許多早期的煉金術士都是僧侶,而銻是有毒的。但是,銻的低毒性使得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另一個流行的詞源是假想的希臘單詞 “反對孤獨”,解釋為“未發現為金屬”或“未發現為非合金”。銻的標準化學符號記為Sb,是stibium的縮寫ㄊㄧ

55. (Cs, cerium): 以矮人穀神星(Ceres)為名,而穀神星以羅馬農業神仙Ceres命名化學性質活潑,易氧化變色,遇水濕自燃,存貯於良好的隔絕環境中。“色”(sè)是“絕,絶,絕”(jué)的簡寫,表示斷絕,隔絕,兼表示字音。

56. (Babarium): 鋇的名稱源自煉金術希臘語衍生詞“ baryta”,意為“重”其鹽類色澤潔白光亮,如同打磨後的貝殼,是各類高級塗料的基礎顏料。原意為性能優良,價值很高的銅或鐵。 “貝,貝”(bèi) 表示貝殼,表示錢財,兼表示字音。

81. (Tlthallium): 來自希臘語,thallós,意為“綠芽”,因其光譜呈現明顯的綠色光譜線ㄊㄨㄛˊtuó讀作 ㄊㄚˉ。字源本意為繩鏢類的兵器。用作“砣”的簡體字“它”(tā)表示蛇,表示毒性,也是“拕,拖”(tuō) 的簡寫,表示拖拉,即移動方式,兼表示字音。

82. (Pb,拉丁語 plumbumlead): 現代英語單詞lead起源於日耳曼語;古老的英語單詞源自假想的原始德國德語lauda-(“ lead”)。關於原始德語lauda-的起源尚未達成共識。一個假設表明,它是從Proto-Celtic *“ loud-io-”(“ lead”)中藉用的。這個詞與拉丁文的plumbum有關氧化物灰黑色,如同淤泥,質地比較軟,古代稱為青金。表示山谷間的淤泥,即金屬的樣子如同淤泥 。李時珍曰:鉛,易沿流,故謂之鉛。

83. (Bibismuth): ㄅㄧˋ;鉍Bismuth的取名源於16世紀初老德文Bismuth, Wismut, Wissmuth;也許與古老德語   hwiz白色Weisse Masse,取其白色物質、白色金屬之意;合金熔點很低,可做保險絲和汽鍋上的安全塞等。本意為槍矛的金屬把手。 ”(bì)”(bì)的簡寫,表示槍矛的木柄,也表示分界木樁,表示分斷,阻隔,兼表示字音。

84. (Popolonium): 得名於發明人居里夫人的故鄉波蘭(Polska,“卜”(pǔ)表示占卜,即预测,兼表示字音。

【集韻】匹角切,音璞。【玉篇】金釙。

87. (Frfrancium): 得名於發明地法國(France

88. (Raradium): 源自放射姓 (radioactivity)放射線穿透力很強。字源應當是道士收集雷電時使用的金屬器具。“雷,靁”(léi)表示雷電,放射性,兼表示字音

參考資料

[1] 徐壽《化學鑒原》: 是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本無機化學教材,也是中國第一本近代化學理論教科書,是根據D.A. Wells的《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中的無機化學部分翻譯而來的,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化學翻譯著作之一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

[] 徐壽(1818-1884),清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化學鑒原》由美國傳教士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完成,1871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發行,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無機化學的譯著。《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對它的描述是:“英國威爾斯撰,傅蘭雅口譯,金匿徐壽筆述,所以鑒別原質,無機化學為首務也”。

原著《威爾斯化學原理及應用》是由DA.威爾斯(David Ames Wells)在1858年編寫的。原著前後經歷了15次再版增訂,一直為當時美國流行的化學教科書。

[2] 化學元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

[3] 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4] 漢典: https://www.zdic.net/: 收錄超過八萬個漢字,二十萬個詞語。

[5] 漢字567:  http://www.hanzi567.com/hanzichaxui.asp

網站包括漢語查詢,文字專刊,教學課件三個主要部分,同時通過新聞動態反映當代漢字研究、漢字教育的最新消息。

[6] 林震煌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中文和日文在元素與化學名詞翻譯上的異同,臺灣化學教育, 29/201901 (2019)

[7] 李祐慈,2019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IYPT):鉻不叫Chromium,也是五彩繽紛!元素名稱字源趣談臺灣化學教育,第29/201901 (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