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我的學思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陳力俊

首先非常感謝工學院舉辦這次慶祝會,當初周主任跟我提要舉辦這活動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非常的不敢當,不應麻煩、驚動大家。剛才陳校長說我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在清華大學完成的,這句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我如果有一點小成就的話,都是清華大學所賜,因此清華大學要做什麼事,只要能力所及,我一定配合演出,真的很謝謝大家。今天我選「學思歷程」作為我的演講題目,是以為有一些個人的經歷和想法也許可以提供同學們做參考,由於時間有限,我採取以條列的方式來闡訴我的學思過程。
第一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從小在新竹長大,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平平,不過我的作文一直是甲上,小學五年級時更得到全省作文比賽第五名,三年級起默讀測驗則始終是全年級第一名。小學高年級後,漸懂得用功,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也履得各種競賽優勝,民國五十三年以全年級第一名自新竹中學高中畢業,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一直被師長同學認為很聰明。我從小喜歡下象棋,而且很少碰到敵手,但到台大唸書時,有一次跟同年級一位電機系的同學下棋,竟然感覺動彈不得,完全不能發揮,在我在自認棋下的很好的情況下,發現完全不是他的對手,讓我領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有所成就,必須把握時間作有效運用。事實上,在學校裡面同學間的資質不會差很多,如果要比別人表現好,努力是不二法門。大作曲家-巴哈曾經說過「我必須要很努力,因為我知道當別人跟我一樣努力的時候,就會跟我一樣的好,」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要出類拔萃,必須比別人勤奮。
第二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這一生最崇敬的人是我就讀新竹中學時的辛志平校長,他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看似平易,能秉持健全教育理念、貫徹始終「三十年如一日」則甚為不易。而他能在威權時代、「升學主義」盛行時期堅持教學不但沒有理組與文組之分,而且也沒有主科與副科之別,建立竹中優良傳統,持續發揚光大,是真正的一流人物,值得我們崇敬效法。我對辛校長的一個深刻印象是經常看到他彎腰撿紙屑,他曾引劉備白帝城托孤時要阿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語教導學生,自己更身體力行。我近年來頗為滿意的一件事就是原來常見工四館研究室外中庭有很多紙屑,多年以前,決定將研究室附近區域當作責任區,看到紙屑就撿,不多久就少見人亂丟紙屑,效果很好。達爾文說「微乎其微的優勢,往往會帶來勝利,」道盡生命演化的奧秘。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日久自見功效。
其次是「人生有很多的不可預測性,在作重大決定時求心安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我在念大學時,並不知道材料科學是什麼,當時高能物理是顯學,但是到美國留學時發現高能物理可能不是一個有很好機會的領域,而選擇固態物理為研究方向。在柏克萊加大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由一位物理系與一位材料系教授共同指導而與材料科學研究結緣。我在台大時,原沒想到以後會在大學教書。直到我到美國讀書時,發現如果一位稱職的老師好好的提點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我們在念大學時代,台灣沒有做研究的環境,因此大多老師沒有做過研究,對較高深的課程,多有心無力,所以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助益不大。但在美國唸研究所時,由於教師的點化,本來覺得很艱深的課程學習起來輕鬆的多,尤其物理學的特色是重要的科目只要弄通幾個重要的觀念,其他主要是數學的處理,如果你觀念正確而數學不錯的話,念書就可得心應手,因此開始發願以在大學教書為志業。當我拿到博士要離開柏克萊到UCLA當博士後研究員時,材料系有一位研究正在巔峰狀態的老師希望我留下跟他一起做研究,我在考慮一陣子後,履行當初的承諾到UCLA去。在六十年代留學生畢業後,往往徘徊在要回國,還是繼續留在美國就業之間。我民國六十六年來到清華大學教書,主要原因是我的母親在前一年去世,從發病到逝世只有短短四個月,讓我深感人生的變化不可預測,同時因為從小與我們住在一起,隻身在台的年老姨媽需要就近照顧,所以選擇回台灣工作對我來說變得很自然。我母親原在工研院化工所的前身聯工所服務。工研院光明新村宿舍與清華大學緊鄰,我從民國四十七年起就住在清大旁邊。中學六年,上下學都經過現在工一館、工四館與學府路。很巧合的是初到清華時所住宿舍離我光明新村的家只有五十公尺,可說與清華淵源非常深。
在座的鄭晃忠教授是我指導的第一屆碩士生也是第一屆博士生,他碩一的時候,同一研究室的四位同學都非常優秀,研究進度相當好,到暑假時我到美國去做為期兩個月的研究,當時沒有e-mailSkype,聯絡很不方便,如果打越洋電話每三分鐘花費現值大約要一千元,因此兩個月間沒有與他們聯絡。待暑假結束自美返國時發現他們研究幾乎都在原地踏步。為什麼這麼優秀用功的學生研究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沒有進展?主要是因為遇到小瓶頸,小瓶頸如果你有經驗是很容易迎刃而解的,之後他們又開始順利的做研究,這次經驗讓我體認到當指導老師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在清華,我從研究中得到許多樂趣,看到指導的學生成材也很有成就感,不覺一愰近三十年。人一生中,要作重大決定時,很難說那種選擇是最正確而聰明的,我認為人生既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作選擇的時候,讓自己心安的可能是最好的。我現今回顧以往的生活,大体上感覺很充實,而沒有多大遺憾,也許可以供大家參考。
「有效率不見得有效果、有活動不代表有成就,」多年來我在材料界發現很多同儕都很忙,可是整體效果卻不好。探究原因可能是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各種成效不彰的活動上,舉例而言,我曾經擔任過兩個學會的理事長,對學會辦活動略有經驗。目前國內與材料相關學會約有二十個,大部份學會規模都很小。看到每個學會除定期開理監事會外,每年舉辦年會還要出學術雜誌,年會如大拜拜,研討會紛雜而冷落,學術雜誌運作要有人編輯,有人投稿,有人審查論文,再付諸編印、校對、寄送,花費太多的人力、時間與金錢,但大多沒有人看。為改善這種情況,我在擔任材料學會理事長時,成立了台灣材料學會聯合會,推動聯合出版期刊、舉辦年會以及其他活動,獲得一定成效。其他這類耗費時間、精力而效果不彰的例子很多,實應檢討改進。
「聞過則喜,」前幾年到義大利旅遊,一位在當地住了幾年的導遊談起義大利人「聞過則怒。」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我們活在一個精明人的世界,要指出他人過錯而惹人不快是很少人願意做的,也因而人年紀稍大即無法「兼聽。」有人說「人過了三十歲就不會改變,」我的觀察也大致如此。人生的悲劇,是稍為注意即可大大改進,而不自知。忠言逆耳利於行,一般人應不願意從年青起即停滯不前,「聞過則喜,」可能會很有幫助。
最近有位博士後研究員問我,歷年實驗室畢業那麼多的同學,比較有成就的具有那些特質?我對這有趣而重要的問題的答案是:大略可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曾兼任實驗室總務,第二類則是會主動跟老師親近的同學,如果兩者並兼的更佳。我想這是因為當總務的同學有領導的特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樂於服務,自助助人,願意主動跟老師親近,表示他比較成熟喜歡與學識、見識比他高的人接近,把老師當成是「貴人,」我定義「貴人」是會幫助你成功的人。每個成功的人都有某種形式的導師,給你適切的指引與協助。人生中有貴人相助是很幸福而且重要的,但貴人不會從天而降,值得細心尋覓,而你的師長們是很好的候選人。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感嘆「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說道「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人生潮起潮落,把握方向與意義是千古賢哲也都碰到的難題。有一個希臘老人海邊垂釣的寓言很可以給我們參考,寓言內容是一個遊客看到魚群成梭,但老人釣到兩條魚後便收竿回家,於是遊客問老人為什麼不多釣兩條魚?老人反問,為什麼要多釣兩條魚?遊客說可以賣錢,賣錢多了可以買船、買房子、開店投資、擴大營業後當老闆,老人又問,然後呢?遊客答這時你可以有閒暇到海邊釣魚,而回到原點。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個悲劇,一個是達成心願,另一是不能達到,」也很值得我們深思。一時得失,往往如過眼雲煙,「人爵不如天爵,」「放開放鬆,從長遠看」也許是比較健康的處世之道。如果問孔老夫子,他會說「未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庶幾俯仰無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