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創新之國以色列


去年清華在五、六月間邀請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到校參訪與演講,雖因不同的機緣,巧合的是五位都屬猶太裔,其中有三位來自僅有七百萬人口的蕞爾小國以色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了約占猶太裔人口三分之二的六百萬人;在重創之餘,猶太人於一九四八年在中東故地建立以色列國,自始周圍強敵環伺,戰雲密佈,卻已培育出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七人(另有和平獎得主三人),近年並有創新之國之譽,對亟欲在學術上更上層樓,藉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的台灣,是頗足借鏡的「他山之石」;在以色列駐台與台灣駐以双方代表處精心安排下,清華團隊得以於一月下旬走訪以色列頂尖學術與研究機構,啟動雙方在高等教育與產學合作更多瞭解和合作。

以色列理工大學(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chnion)設立於1912年大學部則於1924年成立為以色列最老大學;設有理工科十八個系,目前有約一萬兩千餘學生,六百多位教授,學生中,博士班、碩士班與大學部約各一千、兩千與九千五百人,大學部中工程領域學生約七千五百人,醫學系八百五十人,而基礎科學領域學生不多;歷年來Technion培育以色列本土出身百分之七十工程師,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該校在技轉方面也相當成功,包括開發治療Parkinson症之新藥Azilect@,為學校帶來相當可觀收益。

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設立於1934年,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是僅收研究生,有約兩千五百名學生,兩百五十位教授,以基礎科學研究出名,分為生物、生物化學、化學、物理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五個學院,以色列有約三分之一的科學家出自該院;教師中除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並有諾貝爾獎級的Turing獎得主以及多位Wolf獎得主;另一方面,該院成立的Yeda(希伯來文意為知識研發公司在世界聞名,在全球大學中專利商業化居首,每年權利金收入超過一億美金,主要是由研發成功治療多發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新藥Copaxone以及B型肝炎疫苗而得。值得一提的是WIS捐贈基金高達二十五億美金,來源主要來自海內外猶太人的慷慨捐贈以及技轉營收,每年挹注研究院經費約占學校預算四分之一。

以色列共有七所大學與一空中大學,七所大學約共有十二萬五千學生,除TechnionWIS,另有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Tel Aviv University,共四所列名於「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二百大內,屬於菁英教育;以色列七百萬人口約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之三分之一,而台灣光是研究所學生就有約二十一萬,但一百多所大學中,能躋身「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五百大內學校不多,相當不成比例,很值得作為參考。

以色列七所大學都有亮眼的技轉成果,以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Yissum(希伯來文意為實踐)最為突出,正與以色列近來以創新享譽國際相呼應。根據二零零九年出版,中譯「新創企業之國: 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一書,以色列是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最興盛的國家,有全球最活潑、成長最快的新興企業;初創公司密度全球最高,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的新興企業加總;二零零八年,每年的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二點五倍,是歐洲的三十倍;民間研發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是法國、德國、美國和新加坡的兩倍,日本的一倍半; 投資之神巴菲特於二零零六年打破不投資外國公司的紀錄,花四十五億美金買了一家以色列公司;「谷歌」總裁表示,美國是世界企業家的首選,「但在美國之後,以色列是最佳地點」;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當中,有一半都買了在以色列創業的公司,或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和經濟成長最基本的源頭;以色列在創新科技領域傲視群雄,可歸因於擁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又具有高度創意的人才,願意冒險,勇於投入,有堅忍毅力,又有強烈動機;以色列天生就能快速適應新事物,據統計,他們是世界上花最多時間上網的人,手機持有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電腦工程師人口比率以及研發支出占GDP比率都是世界最高;同時猶太文化認為有自信是正常的,習慣容忍失敗,只要能高明處理風險,總是能學到教訓,產生真正的創新,而以色列正是即使你公司破產了,仍然是全世界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國家之一;以色列人自懷疑與辯論的文化中,習慣質疑成規、激烈辯論,並勇於挑戰高層,最顯著成效之一是在開發行動裝置低耗能處理器晶片上,因而拯救了全球第一晶片大廠英特爾公司,發揮了扭轉公司命運的功能。

以色列創業人才中最突出的包括具有軍事背景的創業家,以及專業移民;由於人力短缺,以色列國防軍把作戰權力下放,讓中士做中校的工作,故意讓高階軍官員額較少,表示低階軍人有較多機會隨機應變,由於中東多次爆發戰爭,又有境內恐怖份子滲入活動,現場有無數困局需要解決,戰場試煉提供許多磨練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善於解決問題正是優秀工程師的特質; 同時以色列國防軍菁英單位是學生服役競逐的目標;未來雇主從所服役的軍中單位,就知道年青人通過的篩選、訓練過程,以及他可能擁有的技能與經歷;有些單位服役期長達九年,施予最精良廣泛而深入的培訓,要將千挑萬選的學員轉變成因應任務而生的領袖,成為具創新且適應力強的解決問題的人;雖然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以色列國防軍的科技優勢,但結合領袖經驗與科技知識的訓練,卻很適合用來創建新公司,軍中菁英單位成為高科技創投公司溫床,經過洗禮的過來人也確實為經濟與社會帶來重大的貢獻。

在移民方面,以色列政府有最開放的移民政策,至少有七十個國家猶太人移民到這裡;由於猶太人長期在世界各地受到迫害,對能提供一些保護的教育特別重視,例如在前蘇聯,猶太人僅占人口百分之二,卻占了醫師人數約百分之三十,工程師人數約百分之二十;一九九零年代,國際情勢巨變,蘇聯解體,意外的讓高達一百萬的蘇聯猶太人,包括大批的教授、醫師與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得以移民以色列;以色列由接納與盡力安置移民,適時的提供發展科技產業榮景的動力;據報導,在許多以色列新創公司,員工常以俄語交談;很多人認為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者的國家,因為「你不知道還能失去什麼,只知道你能得到的。」

政府的產業政策,在以色列創新科技的發展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研發人才占人口比率(140/10,000)與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以色列所有大學都有如WISYeda技轉組織,政府輔導在以色列七所大學附近,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在一九九零年到現在,在政府刺激之下使私人企業蓬勃發展,轉變成全球創新產業的領導中心。以色列工業貿易與勞工部統領政府創新資源,設置創投基金,提供資金與顧問指導,幫助企業家建立公司,成立二十四個科技育成中心,使企業家在發明創新的早期研發階段,就能得到所需資源與資金;一項Yozma(優茲瑪,希伯來文意為開啟)計畫設立的十個新創投資基金,基金必須有創業投資家、國外創投公司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或銀行三方代表,政府提供2:3 1:2 相對資金,如為2:3,以色列政府可以得到新基金百分之四十股份,如果成功,基金夥伴在五年後可選擇是否便宜加上年利買斷股份,這表示政府會承擔風險,好處卻全給投資人,是成功的關鍵,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所創立的十個基金,都在五年內被買斷或私有化,至二零零九年,以色列約有兩百四十個創投基金;另一方面,透過與美國合資成立的「雙邊工業研發基金會」支持美以合作企業,幫助以色列公司在美國做生意,一九九二年,百分之六十的以色列上市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列入美國高科技股Nasdaq股市的公司,曾接受「雙邊工業研發基金會」的協助,可謂績效斐然;由於在稅率與政策環境都鼓勵科技創新公司及外國投資人,在公元兩千年,全球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後,以色列在全球創業投資比率反從百分之十五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同時藉由銀行業改革,釋放出大量投資基金,並允許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皆有利於創新產業發展。

以色列自建國伊始,即陷於強敵環伺中,不僅屢興戰事,且無時不刻身受戰爭威脅;以色列成功的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警覺注意匱乏與災禍,成為全民最佳的能力培養場;歷史學家Barbara Tuchman曾說:「動機常會遭到富裕扼殺」,在危境中,以色列人有強烈求生存的動機,再加上猶太人天生的進取心、團隊適應力、在工作上隨時採取機動變化、相互間連結力、不畏失敗以及政府移民政策、兵役制度與鼓勵創新科技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值得世人了解與學習,尤其台灣與以色列國際處境相似,華人與猶太人有許多相似互補之處,兩國經驗可以加以比較,效法以色列新興企業精神,將對台灣科技產業轉型與提升有莫大助益。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清華大學的IT(印度-台灣)策略


印度為臺灣近期經略全球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其崛起之新興勢力須加正視;清華大學與印度有相當深厚的淵源,我國在印度獨立後駐印第一任也是唯一的正銜大使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期間率軍駐印名將孫立人將軍也是清華人;清華大學早在約三十年前即開始招收印度籍學生;101學年度印度籍學生共94名占我校國際學生人數之冠,另校內尚有印度籍博士後研究員26名;全臺四百餘印度籍學位生中,近四分之一選擇本校就讀。民國98年清華實施「印籍學生實習推動計畫」,提供與本校簽約印度姐妹校之大學部大三以上或研究所印度籍學生申請校內實習機會,與本校師生及其它國際學生交流。

    Diwali  (光明節 )重要程度相當印度教徒之新年;校自民國96年起由校方補助印度學生舉辦Diwali節慶活動,展現對其風俗文化之重視與關懷;清華主辦之Diwali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今年參加人數超過500人,盛況空前。

    清華先後與多所印度頂尖大學簽署合作協議;由於我國和印度貿易量急速成長,華語成為不可或缺工具,自民國100年起,教育部支持本校於印度設立兩座「印度臺灣教育中心」,開設華語課程、教授正體中文及協助招收優秀印度籍學生來臺並配合推動臺印文教交流,目前計畫擴充至五座;本校於去年主辦「印度臺灣高等教育展」,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同時清大正積極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除深化學術交流外,由於本校鄰近科學園區,與園區企業有良好產學合作經驗及關係,並充分掌握其脈動與需求,將有效推動引進與培育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