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畢業40年的學弟們,編纂第41期《新竹中學校友會會刊》,盛情邀稿,身為「竹中人」,以往只要有新竹中學校友邀稿要求,我直覺的反應都是一口答應,這次自然也不例外;不久前學弟們來催稿,要動筆時,才想到歷年來,寫了有關竹中與辛志平校長好幾篇文章;這篇文章,也許可談談校長生平對學子的啟發。
我心目中的新竹中學,自然與辛志平校長連結在一起;在竹中三年多,從新生訓練時看見他彎腰檢垃圾,到朝會與週會諄諄善誘,身教言教,竹中學生在優良的師資授業解惑下,接受五育並重、文理兼修的完善教育,都與辛校長以全部心力辦學,息息相關,而這種關聯,在越是年長之際,感受越深切,越覺其可貴。
最近從閱讀中,看到所謂 life sentence (生命之句)的說法。英文無期徒刑的判決,常作sentenced to life,結了婚,一路相守,白首偕老,也可戲稱 sentenced to life,但此處 life sentence 是以一句話,總結一個人的一生;大物理學家Boltzmann的墓碑上刻的是 S= klogW 公式,道盡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劃時代的貢獻;美國大學籃球賽保持得到冠軍次數記錄的教練John Wooden說,他希望熟人記得他「對待別人的方式是『和藹與體貼』(kindness and considerateness)」;每個人的生命之句,代表一個傳承(legacy), 設想在生命終了時,熟人以一句話總結一個人的一生,他們會說什麼?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會留下什麼?希望認識的人怎麼記得我們?
那辛校長的生命之句是什麼?他曾說(大意):「一生以兩件事為榮,一是抗日,一是辦新竹中學」。所以應可以說,他的生命之句在早期是「抗日有功」,到後期則是「辦好新竹中學」。竹中的校友們很多會同意辛校長的生命之句是「把新竹中學辦成讓莘莘學子五育並進的中學」。多少人敬佩他、感念他;大家可曾想過,如果我們的生命中少了辛校長,會有什麼不一樣?
約在我唸新竹中學時期崛起的「披頭四」(Beatles)樂團,至今普遍被認為是對世界社會與文化最有影響力的樂團,他們有一首告別曲「漫長與曲折的路」(The Long and Windy Road),比喻人生是一段漫長與曲折的旅程,難於掌控並預見終點;美國知名的領導專家、演說家John Maxwell說:「人們會以一句話總結你的一生」(People will summarize your life in one sentence,pick it now),勉勵人及早擇定目標並努力以赴:辛校長在青少年時期寫「我的志願」作文時,很可能沒有發願做「一個偉大的校長」,但在新竹中學辦學有成,名聞遐邇之時,也很可能沒有想過以做「一個偉大的校長」為「生命之句」;大家應熟知辛校長曾獲選天下雜誌「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顯示不止竹中人,同時是台灣民眾普遍推崇的教育家;雖說生涯不一定是規劃來的,只要方向正確,成事畢竟在人。所有竹中人經過竹中「誠慧健毅」洗禮,至少是辛校長「無心插柳」下而得為成蔭之柳,何其有幸,當思索自己的生命之句是什麼?如果以此為念,豈不應該從今天起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用心開創傳承,在身後仍能影響別人?辛校長典範在昔,是很好的指引。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全三冊) 已分別出版。 同時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部落格。由於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本人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刊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清華行思與隨筆」(上)、(下) 與 ( 三)、(四) 冊以及(五) 冊 (全五冊 ) 紙本分別於2019年11月與2023年2月以及2024年11月出版。另「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增訂版)」與「地景旅遊與漫談 (2023-2024)」則分別於2022年9月與2025年1月出版。
標籤
- 人才 (8)
- 人文社會 (83)
- 大學 (1)
- 工業材料 (15)
- 中共 (4)
- 中西 (10)
- 中技社 (6)
- 中研院 (1)
- 中美 (16)
- 中國; 中美 (1)
- 中基會 (1)
- 文化 (1)
- 文集 (12)
- 台灣聯大 (2)
- 司法 (2)
- 民意論壇 (1)
- 交流 (11)
- 名人堂 (17)
- 名家綜論 (1)
- 百人會 (5)
- 竹中 (7)
- 序言 (59)
- 材料系 (24)
- 材料科學學會 (38)
- 兩岸 (22)
- 社會 (1)
- 社會人士 (16)
- 花木 (140)
- 政治 (27)
- 政論 (5)
- 科技 (61)
- 科學月刊 (4)
- 美國 (32)
- 美國; 西方 (1)
- 展覽會 (2)
- 旅 (1)
- 旅遊 (192)
- 校友 (43)
- 校長 (37)
- 框架 (1)
- 追思 (10)
- 退聯會 (2)
- 參訪 (3)
- 國際關係 (10)
- 專文 (25)
- 專刊 (32)
- 專書 (43)
- 推薦 (17)
- 教育 清華 (1)
- 教育 清華 附小 (2)
- 教職員工 (22)
- 清華 (225)
- 清華; 人才 (1)
- 清華; 人才; 中基會 (1)
- 清華; Deepseek (1)
- 清華; GPT-4o (1)
- 產業 (5)
- 報告 (26)
- 報導 (14)
- 煮字集 (12)
- 筆記 (79)
- 經濟 (1)
- 漫談清華故事 (30)
- 論文集 (3)
- 論壇 (1)
- 學生 (35)
- 學術團體 (8)
- 隨筆 (34)
- 聯合報 (13)
- 藝文 (16)
- 攝影 (13)
- AI (21)
- AI; ChatGPT (26)
- ChatGPT (4)
- ChatGTP (8)
- COVID-19 (11)
- DeepSeek; AI (4)
- Stable Diffusio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