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煮字集 -- 漢化姓氏知多少

煮字集 -- 漢化姓氏知多少*

每個現代人都有姓與名﹔而中外古今,有關姓與名的知識,相當多樣有趣。限於篇幅,在此僅談及東亞各國漢化姓氏。

一、《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漢姓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據學者考證,「趙錢孫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吳越錢塘地區形成,所以就用當時最重要的家庭姓氏: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王的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的孫氏﹔南唐國王的李氏。而接下來的四個姓氏「周吳鄭王」都是吳越開國國王錢鏐的妻子姓氏。

二、現代百家姓
據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2017 年中國人口最多前 10 大姓氏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中國人口最多前十名總人口約為5.5億人。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8%,接近一億人,王、張姓均超過八千萬人。在中國歷史上,帝王賜姓屢見不鮮,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遂成第一大姓。另一方面,排名第五的陳姓約五千萬人,但為長江以南最大姓,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原因可能是宋仁宗時期,將陳氏分流,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到了南宋時期,因為北方戰爭等歷史因素,陳姓再度向南遷移。如今,陳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
台灣排名前 10 名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據台灣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地區共有姓氏 1989 個,前 10 大姓氏占總人口數的 53%。台灣移民多來自福建省與廣東省,無怪三地排名前三位依次均為:陳、林、黃。與香港排名相同。新加坡排名前三名則是陳、林、李,黃則緊接為第四位。

三、韓國三大姓
金、李、朴為韓國的三大姓。分占人口之21.6%、14.8%與8.5%。據清初吳珍雨所著的《諸蕃傳》,李姓是由唐太宗賜姓朝鮮半島上三小國之新羅國王而來。後來唐朝滅亡,女真人建立金國。征服朝鮮,朝鮮人要求改姓跟金國皇帝姓“完顏”。金主只賜他們姓“金”,從這之後,朝鮮國中姓金者遂多。明朝萬曆年間,滅倭寇助朝鮮復國。朝鮮人為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就多有以“僕”為姓者,以表達世世代代為明朝僕役之意。直到清朝建立後,明朝滅亡,朝鮮人乃改一偏旁,為朴也。這便是朴姓的來源。要注意的是,此三姓起源,韓國人另有完全不同說法。

四、越南第一大姓
越南第一大姓阮姓人士比例高達40%。1232年,越南李朝滅亡,陳朝建立,當時的國王為了防止國民懷念李朝,強迫所有姓李的人都改姓阮,此後這樣的事情又發生過幾次。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享國祚近250年,阮氏更為繁盛。
在古代越南,占人口最多數的底層人民一般是沒有姓的,所以阮姓的優勢,主要是在貴族各姓之間。1887年,法屬印度支那正式形成,在人口普查時,法國人給所有沒姓的越南人都按上了當時已經是最常見的姓「阮」,這為現代阮姓的壓倒性優勢打下了決定性的基礎。
陳朝君主為什麼要讓李姓改阮,據猜測當時阮姓在越南是大眾姓氏,所以讓前皇族改姓阮,類似於身份上的貶為庶民。

*原載 工業材料雜誌 383 期,第33頁 (出版日期: 2018/11/5)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


知名寫實作家岳南先生大作「《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於20179月在北京出版在眾多台灣岳粉(岳南先生粉絲)期盼下,繁體字版終於在時報出版公司清華出版社通力合作下即將問世,為台灣寫實文學再添華章。

岳南先生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包括《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三部曲)》以及《那時的先生1941-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等無不膾炙人口,一時洛陽紙貴。尤其《南渡北歸》,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是「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時時皆聞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在本人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有機緣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為期一年的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201110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兩岸清華活動。

新竹清華大學邀請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部分構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華與見識完成一部以「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為中心的大書,承蒙岳南先生首肯,以約五年時間完成本書。除詳細刻記梅校長之生平外,並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歷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書除序章外,共分二十章,第一至第十章,從梅校長家事到求學過程開展。第十至第二十章,則是梅貽琦治校以後到逝世的清華史。

寫實文學貴在寫實而非「演義要能允執厥中第一手資料最為重要。今年七月中旬梅校長親侄梅祖麟院士乘回台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之便,應邀到新竹清華大學訪問﹔據告其伯母,即梅校長夫人韓咏華,當年乃因其長公子梅祖彥在之前自美返回中國大陸,如返台可能有諸多不便,所以始終未隨梅校長回台建校以至擔任教育部長來台,甚在情理之中,也對大家多年疑惑作了一個合理的解答,可謂 「一語定音」﹔同時梅院士也談及其在194812月中,梅校長搭乘國民政府專機自圍城北京飛赴南京前幾天由親身經歷對梅校長行止的了解,深感歷史紀錄要把握時機,有些事蹟要「當事人」才可能釐清。岳南先生在撰寫《南渡北歸(三部曲)》時即曾走訪多位與梅校長相識的「當事人」使用的材料來自海峽兩岸,而對新竹清華大學的材料特別注意並加以引用,力爭實事求事,探尋歷史真相讓讀者對梅貽琦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清華大學,以及相關人事有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不僅是力作也堪稱巨作。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成績斐然。正如與其共治「西南聯大」的前北大校長蔣夢麟執椽祭文中所說:「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岳南先生以如椽之筆費時五年,精心完成巨著,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是對華人教育與清華大學最珍貴的獻禮,是值得我們深深感謝與與讚揚的。


陳力俊 謹識
於新竹清華園
二○一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