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讀朱雲漢教授新書「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有感
截至4/2止,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破百萬人,死亡人數則已超過五萬,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全球主要國家幾已全面封國,在塵埃落定之時,過去數十年的超級全球化必然一去不復返,全球化的未來在哪裡?
中央研究院朱雲漢教授在今年一月底所出的新書「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Fission vs.
Fusion,天下文化) ,雖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出版,但其對全球化的深刻精闢分析、理性基本判斷,真知灼見,躍然紙上,仍是探討全球化的未來必讀,不僅開卷有益,而且領悟良多。
全球化在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是推動國際經濟整合的主要力量,同時也讓世界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但近年來,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尤其美國在享盡全球化的好處以後,由於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發現不能盡如人意,又片面採取許多措施,掀起中美貿易大戰,一時之間,全球化似有倒退之勢;全球化何去何從,對未來世界發展必有深遠的影響。
朱雲漢教授在本書中除了剖析全球化現況,特別是1980年代歐美新自由主義革命導致超級全球化的由來以及所遭遇的反彈;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
國際秩序由於中國的崛起,讓歐美各國感受到威脅,由美國帶頭採取圍堵打壓政策,有機會挑起強權間的熱戰,也就是落入學者所稱修昔底德陷阱,或者以經濟戰為主的金德伯格陷阱;因此世界面對的是全球化的裂解;但朱教授認為全球化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有其重大意義與價值,動力仍極充沛,因此有相當大的韌性;尤其中國再興,揚棄西方殖民主義巧取豪奪路線,宏觀的協助亞、非、拉丁美洲發轉中國家的開發,以「天下為公」的精神,促進世界大同,已斐然有成,但與歐美國家的衝突必會加劇,世界動盪將會持續相當時間。
作者列舉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一、全球化的前景,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之前景,三、中美關係前景,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均有精闢的分析,並探討全球化的下一步是邁向滅亡,還是能進化成不同樣貌?曾經輝煌的西方模式,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模式,究竟該如何應對?他提醒讀者:全球化的裂解危在旦夕,國際秩序與人類命運將岌岌可危,唯有徹底理解美中關係與中國的發展道路,方能為全球趨勢的未來走向,理出清晰視野。
針對這些問題,朱教授有五個基本判斷:一、全球政治經濟大格局的變化,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二、全球化的動力仍十分豐沛,全球化的融合能量仍遠大於裂解能量,將會演化,而非退化,三、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有機會進行一場良性競爭,四、美國放棄多邊主義與戰略收縮,正好給全球政治經濟秩序轉型帶來契機,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於中美關係,朱教授說明美國菁英幾乎一致的看法,是必須壓抑中國的崛起,在這個背景下,煽動對抗易,理性處理難,可能不容樂觀。
本書的出版,是在武漢封城之前,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發「百年未見的變局」,可謂是橫空飛來的黑天鵝,對全球化的發展亦必有深遠的影響。在各國封城、封境、封國之際,去全球化變得益發真實。可以預見的是,在全球經濟大衰退趨緩之際,迄今受創最深的美國與西歐各國,除經濟因素外,必會在維安的考慮下,加速去全球化,譬如防護器材與設備、藥物原料等以及重要產業供應鏈等都要求分散或自給自足,保護主義更加抬頭;各國對於跨國行動及旅遊管制的升級可能長期化,走向「去全球化」的回頭路。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其他地區,則會加強各種經貿關係,未來全球有可能大體上割裂成兩個板塊,直到美國與西歐各國體會到得不償失,而重加檢討,但也有機會行險,乾脆掀起熱戰,兩敗俱傷,後者雖然機會不大,也不能完全排除,殺機重重,可能導致文明社會的滅絕,極為凶險。有專家認為: 「美中實質上已經進入了大戰,而疫情的全球大擴散,配以油價戰和併發的金融危機、經濟生產斷鏈危機,整個世界都連帶捲入了美中戰局。雖然形式不是熱戰,但它已經具備了「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條件」: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美國菁英們是否有此智慧與能力,力挽狂瀾,目前看來,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是很需要世人全神關注努力拆除衝突引信,以免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