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終戰指導不可少
2024-03-27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城鎮戰 (GPT-4 生成)
斷壁殘垣 (GPT-4 生成)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持不同意見,主張弱國沒有「終戰指導」,成功抵抗與存活是唯一目標,在敵人未放棄侵略前討論「終戰指導」,易被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投降計畫。丁則補充明言,「終戰指導」議題很敏感,不宜公開討論,但總統與國安團隊一定要有所準備,若將之視為投降主義而不做準備,才是最不負責任。可謂金玉良言,令人起敬。
李的主張有其一部分道理,但前提是對方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敵人。如果看馬政府時期,兩百萬台人在陸經商、就業、就學或旅遊,每年遊台陸客以百萬計,兩岸經貿熱絡,交流頻繁而友善,沒有反目成仇之理;而蔡政府意識形態掛帥,逢中必反,使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因此立論如果前提有疏漏,由於強弱懸殊,驅全民打不對稱戰爭,是極不負責任的夸夸之言。
台灣被外媒稱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由於兩岸間超過六十五年無戰事,島內幾乎沒有人感受到大戰在即。也許是天佑台灣,俄烏戰爭與以哈戰爭相繼發生,讓六十幾年與戰爭絕緣的台灣人民,透過媒體深切體會到現代戰爭的殘酷,傷亡慘重,一片斷壁殘垣,滿目瘡痍,歷歷在目,應該認真開始「居安思危」。
美國近年來一再敦促台灣在兩岸戰事中採取不對稱戰略,認清以往拒敵於海灘外的思維已不可能,要讓台灣在解放軍登陸後,全體軍民發動城鎮戰、山地戰,以嚇阻中共攻台,並拖延時間,等待並不可靠的「美軍來救台灣」。丁渝洲直言:「台海一旦爆發戰爭,台灣處境恐比烏克蘭更嚴重,國軍雖應充分準備城鎮戰,但該不該進行?」
另一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在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中,即明言此一戰略的盲點,是假設台灣人民會像烏克蘭人民一樣奮勇抗敵,戰至一兵一卒。現實則是,國人習於趨吉避凶,很少人願意棄身家性命,與政客「炮製的敵人」拚戰到底。民進黨政府高唱「備戰才能避戰」,各種言行事實上不啻引戰,後果應為政客承受,而不應由全民埋單。
教宗方濟各不久前就俄烏戰爭表示:「審時度勢,考慮到民眾,有勇氣舉起白旗談判的一方,才是強大的一方」、「談判從來都不只是投降,而是一種避免把國家引向自我毀滅的勇氣」。兩岸同文同種,並沒有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怨,大可不必做美國的小弟窮攪和。「小事大以智,可以保國」,今古皆有明訓,不可不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