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煮字集: 數字年談中文數字根源

煮字集: 數字年談中文數字根源

2025是神奇數字 (GPT-4o生成)

二零二五是數學年 (GPT-4o生成)

2025 年是在數字上有特別意義的年份,因為 2025 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有許多讓人驚嘆的例子。例如它等於 1加到 9的平方,也等於 1到 9各三方的和,同時是 1到 89奇數的和等
非常神奇,堪稱數字年

漢字從 1 到 10 的寫法源於甲骨文,
1: 一橫「一」,象徵「起始」或「整體」(如「一生一世」),
2: 兩橫「二」,代表並列的兩件事物,
3: 三橫「三」,表示「多數」(如「三思而行」),
4: 最初寫作四橫「亖」,後借用「四」(象鼻孔呼氣形),小篆後固定為「四」,
5: 像交叉的兩線「╳」),可能源自算籌或手掌五指的抽象,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核心數字,
6: 像房屋形「宀」,後演變為「六」,原因不明,古人認為「六」是「屋宇」的象徵,代表安定(如「六六大順」),
7: 像切物的一橫一豎「十」,後加彎曲避免與「十」混淆,「七」在傳統文化中與「週期」相關(如「七夕」「頭七」),
8: 兩筆分開「八」,象徵「分開」之意(如「分」字從「八」),因諧音「發」,現代成為幸運數字,
9: 像手肘彎曲形「𠃌」,後抽象為「九」,古代「九」是陽數之極(如「九五至尊」),
10: 一豎「丨」,代表完整結算,後加點成「十」,「十全十美」象徵圓滿
100: 從「白」(明亮)+「一」,表示「眾多」。「百姓」原指「百官家族」,後泛指民眾,
1,000: 從「人」+「一」(小篆),表示「人活一世(千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0,000: 像蠍子形(萬),後假借為數字(因發音相近)「萬」代表「極多」(如「萬壽無疆」)
0: 零本義是「雨滴」(從「雨」),後借用表示「空缺」
半: 從「八」(分開)+「牛」,表示「將牛分為兩半」
雙: 從「隹」(短尾鳥)+「又」(手),表示「兩手抓兩鳥」
「廿」=「二十」的合寫,「卅」=「三十」的合寫「皕」是二百。

大寫數字是漢字特有的防偽寫法,這些字大多源自古代假借、同音字或複雜化書寫,
壹: 源自「壺」(酒器),假借表示「專一」,
貳 :  從「貝」(財物)+「式」(防偽變體),
參 : 原為「星宿名」(參宿),後借用,
肆 :  本義是「陳列」,假借為數字,
伍:  從「人」+「五」,古代軍隊編制單位,
陸: 本義是「高平地」,假借為數字,
柒 :  從「木」+「七」,原指漆樹汁液,
捌 :  從「手」+「別」,農具「耙」的變體,
玖: 從「玉」+「久」,黑色美玉名,
拾: 從「手」+「合」,表示「撿起」,
佰 :  從「人」+「百」,軍隊百人長,
仟: 從「人」+「千」,軍隊千人長,
萬 :  與小寫同形,但書寫更工整
零 : 與小寫同形,但會刻意寫複雜。

下一個數字年是 3015年要等一千年,所以是千載難逢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會: 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

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會: 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


清華校史閃亮光輝一頁

深厚情誼

梁啟超立像

梁啟超坐像

校訓受梁任公啟發

兩岸清華一家親

棗樹象徵生生不息

與台灣校友合影

很高興也很感動來參加今天的盛會。一百年前,清華國學院成立,震動學術界,也讓清華成為國內學術重鎮,是清華校史上閃亮光輝的一頁。今天兩岸清華校友在國學院的靈魂人物梁啟超先生家鄉共同追念先賢以及國學院的過往,意義非凡。

兩岸清華人才濟濟,有關梁先生的學問、事功、行誼與事蹟,學者專家們多有深入研究或耳熟能詳,所以我今天報告的重點放在大多數人可能必較不熟悉的「梁任公與台灣以及新竹清華」方方面面。

首先我本人與梁先生可謂有特別緣分。遠在一九六零年代我唸高一時,作文比賽題目「學問的趣味」,取自當時教科書裡同名的梁先生文章,本人忝得全級第一名,獎品即為一本梁先生的《飲冰室文集》,讓我很早就能接受到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思想的薰陶,梁先生也成為我最崇仰的歷史人物之一。因此當我在一九七零年代末期有緣到新竹清華任教,對梁先生與清華的深厚淵源有些了解後,更多了一分親切感。

2011 年除是清華百周年慶,也是紀念梁任公來台訪問屆一百周年的年份
新竹清華曾舉辦「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除邀請駐校作家岳南先生主講「梁啟超與西方科學」,台師大國文系許俊雅教授主講「百年之遊:梁任公來台始末」外,也展示以梁任公為主題的珍貴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出席的有梁先生的曾孫女梁帆女士。當時在新竹清華擔任經濟系客座教授。同時岳南先生在2007年的著作《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以及 2011年以介紹梁啟超等大師故事完成的巨著《南渡北歸—南渡、北歸、傷別離》,都對啟超先生有很生動的描寫,其中述及梁啟超,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梁從誡先生分別是梁帆女士的曾祖父,祖父、祖母及父親。

接著是 2012年曾邀請北京清華名師梁啟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周先庚及史國衡等先生後裔專程從大陸來台參加校慶活動,
「尋清華源流,留世間絕響」。也特別感謝當時住在台北的王國維先生么女,百歲人瑞王東明女士以及梁啟超曾孫女、時任新竹清華客座教授梁帆女士也共襄盛舉。在名師後裔中有梁先生的外孫女北京大學吳荔明教授。她是梁先生四女梁思莊、女婿吳魯強之女,著有《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名師後裔聚首清華,漫談先人風采,是一場豐盛的歷史饗宴。

在次年
,也就是 2013年 12月,「清華名人堂」開幕,承蒙顧校長親自蒞臨參加。「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是希望突顯清華立校以來,為清華、社會、國家、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的清華人;一方面感謝他們的重大貢獻,永誌紀念,一方面也由彰顯清華人的事蹟,在人格、事業、著作方面有永遠存在的價值,以激勵莘莘學子,引為典範,「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同時也希望能讓參訪賓客與民眾了解清華大學能推出如此鑽石級「名人堂」的特色。「名人」中,包括大門口梅校長與四大導師浮雕以及堂內胡適、楊振寧、李遠哲三先生半身銅雕,門前「清華名人堂」五個大字則由胡適先生墨寶集成。

以上主要是在本人擔任校長期間,清華與梁先生有所交會活動的紀要。最近一次,我有相當參與的則為 2023年,清華通識中心以「四大導師」為主題,所舉辦的通識人物系列演講活動;以梁先生為焦點的包括賴建誠教授講「梁啟超的經濟面向」、王汎森院士講「清華時期的梁啟超與王國維」、黃源盛教授講會通中西的梁啟超法學世界」以及陳國球教授講「群治與感情:梁啟超的文學思想之路」,共四場演講,豐富而精采。

另一方面,在 2022年出版的拙著《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訂版中,載有多篇以梁先生為重心的文章,包括「清華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是受誰影響?」「震動學術界「國學院四大導師」是如何成局的?」「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啟超傳略」、「梁啟超為何鼓勵其二子梁思成與梁思永分別赴美研習建築學與考古人類學?」「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致詞」、「清華學院與清華國學院對談會致詞」、「憶清華名師演講會致詞」、「介紹岳南先生與梁帆女士記者會致詞 」、「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致詞」等,可看出梁先生在新竹清華人的心目中是真實的存在,而普受景仰的。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江門校友會」的邀請與熱情接待,尤其能與已有六年不見的顧校長重聚,備感溫馨,而有幸與顧校長共同在梁先生故居種植象徵生生不息的棗樹,更具深長意義。同時很高興看到來自各地的清華校友,共聚一堂,落實「兩岸清華一家親」的美好願景,謹祝兩岸清華校運昌隆,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