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大共同精神連結: 百年巨人顧毓琇先生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 由中央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四校組成,各校恰巧都有大陸遷台背景,而近代碩學鴻儒顧毓琇先生,一生與四校均有深厚的交集,成為其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精神連結。
顧毓琇先生在 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1923年畢業,並由清華基金支持赴美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電機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學成返國後,擔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1932.8-1933)、工學院院長(1933-1937.1),並於 2001年獲頒新竹清華大學名譽工學博士。
另一方面,他曾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1931.1-1932.8)、中央大學校長(1944.8-1945.8)、政治大學校長(1947.8-1949.6),同時擔任過交通大學教授(1945.9-),教授電機與微積分兩門課。在政治大學校長任內,也曾在中央大學授課。
顧除在四校任教外,歷任教育部次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1945.8.17-1947),還曾兼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1950年,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正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1952.9-1971.12)、榮譽教授。顧氏以專研「非線性自動控制」聞名於世。1959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3屆 (數理科學組) 院士榮銜。並為國際無線電工程學會會士(1961.1),獲頒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蘭姆獎章(1972.3.22),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路及系統協會金禧獎章(1999.12.10)及千禧獎章(2000.1.24)等殊榮。
顧氏一生廣交名流。求學時與梁思成、梁實秋為同窗,留美時更是室友。政壇領袖如江澤民、朱鎔基,皆曾是他的學生;與前教育部長陳立夫亦保持長期往來。他的交遊圈涵蓋政、學、藝各界,既反映其人格魅力,也印證他在不同領域的深厚影響力。 另一方面,他曾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1931.1-1932.8)、中央大學校長(1944.8-1945.8)、政治大學校長(1947.8-1949.6),同時擔任過交通大學教授(1945.9-),教授電機與微積分兩門課。在政治大學校長任內,也曾在中央大學授課。
顧除在四校任教外,歷任教育部次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1945.8.17-1947),還曾兼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1950年,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正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1952.9-1971.12)、榮譽教授。顧氏以專研「非線性自動控制」聞名於世。1959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3屆 (數理科學組) 院士榮銜。並為國際無線電工程學會會士(1961.1),獲頒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蘭姆獎章(1972.3.22),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路及系統協會金禧獎章(1999.12.10)及千禧獎章(2000.1.24)等殊榮。
晚年移居美國的顧毓琇,仍心繫故土與教育,持續撰寫、授課與推廣中華文化。其家鄉無錫設立的顧毓琇紀念館,以六大展廳展示他在科教、文學、藝術、愛國情懷等方面的成就,讓後人得以全景式認識這位百年巨人。
回望顧毓琇的一生,他與台灣聯大四校的聯繫,不僅體現在職務與授課,更在於精神與價值的傳承。他將「理性之嚴謹」與「文心之溫潤」融於一體,既能在控制理論的數學推演中精確縝密,又能在詩詞戲曲中抒發情懷。對今日的高等教育而言,這種跨界整合、兼收並蓄的精神,正是面對全球化與科技化挑戰時不可或缺的養分。
台灣聯大以四校合作推動資源共享與跨域學習,顧毓琇正是這種「會通」理念的生動化身。他的學術志業與人生實踐,提醒我們:大學之道,不僅在專業之精,更在視野之廣與文化之厚。這不僅是對顧毓琇的致敬,也是對當代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