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賴須改弦更張挽回民心

賴須改弦更張挽回民心
2025-08-27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危機可成轉機 (GPT-5 生成)

觀察賴政府在七二六、八二三「大罷免大潰敗」後,檢討力道嚴重不足;賴清德總統選後的發言,僅對所謂「公民團體」致謝,對「更大民意」則以尊重帶過。同時閣揆卓榮泰獲得慰留,人事更動迄今無法令人耳目一新;加上所提總預算追加預算案,回編被刪預算浮濫,似乎仍預備與在野黨正面對抗;在關稅問題上,答詢依舊語焉不詳,缺乏政策的回應力與改革誠意。

事實上,賴清德政府上任已逾一年,從內政操作到外交處境,爭議頻仍,社會氛圍也呈現高度分裂。

首先是「大罷免」策略的失敗。執政黨原本企圖透過罷免在野黨立委來重新塑造國會版圖,卻因訴求過度政治化,反而激發社會反感。罷免制度原本設計在民主框架內,應屬例外性的監督工具;然而當它淪為政黨動員的武器時,民眾不僅質疑其正當性,甚至感受到社會對立的加深。罷免投票結果不僅未能如預期「團滅在野」,反倒成為執政黨民意支持度下滑的轉捩點。

再者,七月豪雨帶來中南部嚴重災情,政府救災動作卻顯遲緩。災後堆積的光電設施廢棄物,更牽動過往光電政策爭議,讓人聯想到產業發展與政商關係的不透明。這些事件疊加起來,使政府陷入「效率不足、責任不明」的困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族群的民意流失。過去民進黨在世代議題與價值認同上具有優勢,如今卻因執政風格顯得強硬,與青年族群的期待逐漸背離。近期網路上嘲諷執政黨的創意短片與戲謔文宣廣為流傳,正反映了年輕選民對政治失望的另類抗議。

在對外上,賴政府強調「深化與美國合作」,然而,現實卻並不樂觀。與美方的經貿談判傳出不透明與條件失衡的質疑,台積電加碼赴美投資、軍購增加、關稅議題,皆被視為「先送大禮」卻未必換得相應回報,也引起社會疑慮。

在兩岸方面,政府雖提出「賴十七條」作為應對策略,但基本思路是以「敵我定位」為前提,限制兩岸交流、強化防範。這種路線固然能呼應部分民意,但長期而言,是否會使台灣喪失彈性與談判空間,值得思考。當前台海局勢風險升高,若僅以政治口號應對,而缺乏具體的務實規畫,恐怕難以保障台灣真正的安全。

賴政府的困境,不能僅歸咎於現任領導人的決策。蔡英文政府八年執政期間,民進黨長期在國會獲得過半席次,政策推動缺乏在野勢力的有效制衡。當權力高度集中於單一政黨時,用人唯親、政商糾葛、審查機制弱化的問題容易積累。許多爭議案件輕輕帶過,結果在新政府延續下來,甚至更加放大。

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在於權力的制衡與透明。國會雖然可能阻礙行政效率,卻同時具有「防腐劑」的功能。

若執政者無視這一點,將制衡視為阻力而非保障,長遠而言便會使體制失去健康運作的空間。當「上下交相賊」的氛圍逐漸形成,再多的政治動員與媒體資源,也難以彌補民心的流失。

另一方面,危機亦可能成為轉機。若執政者願意真正「改弦更張」,包括重新檢視兩岸政策、調整與美談判的策略,並在內政上展現有效治理與清廉用人,仍有機會挽回民心。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不是權力的壟斷,而是治理的正當性與回應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社會失望而加速政權輪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