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名人堂/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名人堂/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2025-09-10 聯合報/ 陳力俊

短期繁榮與長期隱憂 (GPT-5 生成)

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與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它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號召,建立起龐大的多邊制度網路,不僅帶動自身繁榮,也推動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成長。美國因此被視為「民族大熔爐」、「山上的光明之城」,霸權地位延續數十年。然而,進入廿一世紀後,隨著財政赤字擴大、製造業空洞化與對外戰事連綿,美國霸權出現結構性裂縫。川普再次上台,正是這種裂縫的極端表現,他以「顛覆者」自居,推動一系列挑戰既有秩序的政策,尤其在經濟領域,掀起強烈震盪。

今年四月,川普宣布對等關稅,要求主要經濟體對美大幅讓步,包括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以及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除了中國大陸外,多數國家被迫妥協。這使美國有效關稅率在八月上旬攀升至十八%,幾乎是前一年八倍,亦重回大蕭條時代水準。川普陣營認為,此舉每月能為美國帶來兩百億美元收入,藉此彌補財政缺口並增加就業。但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對貿易原理的根本誤解。高盛分析指出,關稅成本最終多由美國公司與消費者承擔,且占比隨時間上升,汽車產業尤為顯著,福特與通用僅在一季就分別支付八億與十一億美元額外成本。

更嚴重的是宏觀影響。前白宮經濟顧問傑森.弗曼估算,美國今年經濟成長將因此減少半個百分點,相當於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損失,且是年年累積的結構性衰退。換言之,川普以「立竿見影」的方式展示強硬姿態,實則是「飲鴆止渴」,代價龐大且持久。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川普摒棄了WTO倡導的多邊主義,強推雙邊談判。結果是各國都要與美國一對一博弈,全球規則碎片化。這種「交易型外交」固然符合川普的商人邏輯,卻極大增加國際不確定性。各國雖短期讓步,但對美國信任感大幅下降。「經濟學人」直言:「川普自認在貿易上獲勝,但真正輸的是美國。」

此外,不可忽視「棘輪效應」:即便未來總統欲降低關稅,既得利益者仍會極力阻擋,因為他們已習慣於依賴關稅壁壘維持市場。長此以往,美國產業將愈發缺乏國際競爭力,陷入保護主義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

川普政策的另一後果,是加速全球經濟秩序的重組。中國大陸拒絕讓步,中美摩擦勢必升高。歐盟、日本與新興經濟體雖在談判中被迫讓步,卻也將更積極尋求區域合作機制,以分散對美依賴。這意味美國雖短期「贏得交易」,卻在長期戰略上自我孤立,領導力與道德高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川普的政策並非純粹出於經濟思考,而是具有明顯的內政動員功能。美國藍領工人因產業空洞化與收入停滯而不滿已久,川普藉強硬關稅政策展現「保護工人」的姿態,爭取支持。這種內政考量與全球經濟秩序間的矛盾,使其政策充滿短期效益與長期風險的張力。

孔子曾言:「放於利而行,多怨。」對等關稅正是典型例子,以利益為唯一標準,忽視規則、公義與互信,必然招致反彈。短期內或許能藉霸凌手段迫使他國退讓,但長期將使美國失去作為全球領袖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稅短期仍在徵收,但八月下旬上訴法院已判多數措施違法,意味著在最高法院裁決前,關稅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不確定因素。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在華森研究中心附近餐廳 (~ 1984 年)

與橋本教授合影 (1994 年)

與梅爾教授合影 (1994 年)

攝於李澤藩美術館 (~ 2000 年)

在台南舉行的國際研討會 (2008 年)

院士論壇 (2016 年)

烤鴨宴後 (2017 年)

緬甸之旅 (2020年)

台灣聯大總部啟用典禮 (2020年)

中華湖旁 (2020年)

除夕年夜飯 (2021年)


攝於胡適紀念館 (2021年)

杜經寧院士於八月三十日在美國洛杉磯市病逝,有朋友傳來訊息,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天人同悲」,萬分不捨他的逝去,確實會令眾多親友們格外悲傷。

經寧兄大學畢業於台大機械系,後來到美國留學,從哈佛大學名師 David Turnbull 獲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到美國 IBM公司華森研究中心任職,一直到 1993年轉赴 UCLA材料系任教。

早在 1980年
即有緣認識經寧兄,當時我有約一年時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 Jim Mayer (梅爾)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擔任訪問學者,鎖定的研究主題是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而經寧兄與梅爾教授同是此領域巨擘,且是摯友,同時兩人正在康乃爾材料系合開薄膜材料課程,因此得與經寧兄結識,並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以及深厚的友誼。

在 1980年代 IBM 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齊名,是國際研究界的「山上之城」。而經寧兄在華森研究中心不僅是鼎鼎大名的學者,並且擔任自底層第一階算起第三階的經理,是華人研究員中最高階經理人之一,在材料科學學術界華人圈裡已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他一本謙沖為懷,與人為善的態度,同時不吝提攜後進
享有極高的聲譽。

由於在康乃爾大學的機緣,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成為我在其後二十年研究的主題,與經寧兄的互動也很頻繁,記憶所及,印象較深刻的有:

一九八四年: 邀請我到「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一受邀演講,

一九八五年: 促成材料相變化領域兩位大師 David Turnbull 和 John Cahn 到清華材料系開授「材料相變化」短期課程,

一九九〇年: 與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期間在劍橋晤面,

一九九一年: 為「材料科學報告」(Materials Science Reports) 合作撰寫題為「Epitaxial Metal Silicides」回顧性文章,

一九九二年: 與梅爾教授共同擔任「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主題演講講座,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 與本人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

一九九三年: 轉任UCLA 材料系教授,後曾任系主任


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五年: 擔任教育部「追求卓越」項目中本人「超高真空電鏡原子動態研究」計畫評審委員,

二〇〇二年: 當選中研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二〇〇九年: 接待本人率領的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

二〇一六年: 自 UCLA 退休,轉任新竹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

二〇一六年: 在材料學會「院士論壇」擔任講座,

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一年: 擔任新竹交通大學玉山學者,

二〇二〇年: 參加「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部啟用典禮

由於新竹交通大學是清華大學緊鄰,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一年,與經寧兄互動機會陡然增多,包括多次聚餐、同遊以及同車到中研院開評議會等,比較特別的是曾結伴同遊海南島以及緬甸,另外有好幾年過農曆年時,有緣請到他到寒舍一起吃年夜飯,有許多共渡的溫馨與歡樂時光,讓人懷念不已。

經寧兄於二〇二一年轉赴香港城市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到二〇二四年為止,幾次見面都是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以及評議會時候。今年八月他原本預定受邀來台灣講學,不料於七月初返美後,病情急轉直下,如今天人永隔,緣慳一面,深感遺憾。

與經寧兄相交四十五年,對我個人來說,始終是良友與貴人,他治學嚴謹,教學熱誠,待人溫和善良,慷慨大度
他的音容相貌,將永遠令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