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

彩繪白色捷豹

簡訊通知

準時上車

仍留駕駛座

平穩上路

面板顯示路況

即將到達

抵達目的地

光達感測器

十字路口

準備停車

令人驚艷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九月中有美國北加州一行,因而有機會試乘無人駕駛計程車。一段十來分鐘的短程車程,不僅是一次嶄新的交通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未來社會相遇的預演。


當天是在舊金山南端的 Burlingame City 一家 Mints and Honey 咖啡店前乘車,到約定時間前八分鐘,所訂 Waymo計程車以簡訊告知正在讓前一位乘客下車,將準時到達約定地點,並告知車號,以及提醒限載四人。屆時果有一輛彩繪的白色捷豹 (Jaguar) 車在路邊停妥,等待乘客上車。

由於是試乘,所以將目的地訂在約十分鐘車程的街邊。當車輛停妥後,用應用程式解鎖車門,車上仍設有駕駛座,以備不時之需,上車繫好安全帶即可開始行程。行車 Waymo Driver 系統利用多種感測器和 AI 軟體來偵測、分析周遭環境,並規劃最安全的路線與行動。大型面板上則一面顯示估計到達目的地時間,一面則展示光達或雷射雷達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感測器所偵測的路況,包括行車、路人、交通號誌等,按 LiDAR是一種遠距感測技術,透過發射雷射光並測量其反射時間來偵測物體的距離、形狀與位置,進而產生周遭環境的3D點雲圖像。 它能提供精確的空間資訊,被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擴增實境 (AR) 等領域。

行車頗為平穩而舒適,由於是在市區街道行駛,最高時速未超過六十公里。有趣的是,到達目的地,車停路邊後,因與原約定再乘時間還差五分鐘,計程車在確定眾人已下車後,即揚長而去,五分鐘後原車再返回接客,讓人感受到自動駕駛系統的「冷靜智慧」與「人性化設計」,並好奇 AI 演算法如何決定它在空檔期間的逛街路線。

總結此次試乘經驗頗為讓人驚艷,全程收費21美元,以美國現今高昂物價而言,應在可接受範圍,同時據統計,無人駕駛要較真人駕駛安全,在高齡化社會,普及化應是未來趨勢,也不啻高齡長者福音。

據報導, Waymo 源於 2009 年 Google 內部的一項自動駕駛汽車計畫,於 2016 年 12 月獨立出來,成為 Alphabet 公司(Google 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專門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猶憶 2015年參訪 Google 總部時,即有緣見到其開發中的展示車,基於安全考量,技術須更精進,以及法規限制。幾經周折,終於 2020 年 10 月開始推向市場,並在 2023年獲准在加州等地行駛。使人意識到,今日能搭乘無人計程車,不只是偶然,而是產業持續投入與制度漸進調整的結果。

目前在美國多個地點提供名為 Waymo One 的自動駕駛叫車服務。 該服務允許使用者透過 Waymo 或Uber 應用程式叫車,利用其 Waymo Driver 自動駕駛系統,透過感測器和人工智能規劃並執行安全行車。

無人駕駛計程車無疑將會逐漸普及。據《經濟學人》報導,初步數據顯示, Waymo 於 2023 年在舊金山推出,現在擁有該市五分之一以上的拼車市場(其中包括 Uber,但不包括傳統出租車)。最近,仍有備用駕駛的 Tesla的機器人出租車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不久之後,Amazon 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 Zoox 將在該市免費提供出租車服務。

無人計程車熱潮可能造成的問題是,當科技使職業自動化時,對人類工作會有甚麼影響?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自主駕駛車的興起已經以兩種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首先,它提高了舊金山對計程車的整體需求,限制了失業。其次,它迎合了高端市場,而非大眾消費。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舊金山在「出租車和豪華轎車服務」公司工作的人數同比增長了7%。該行業的總薪酬增長了 14%。該市的數據顯示,老式出租車出行的數量與去年大致相同。在高峰時段仍然很難找到黃色出租車。人力叫車公司 Lyft 的首席執行官最近表示「隨著自動駕駛汽車進入市場,它們實際上將擴大市場。」這樣的觀察有助於釐清「自動化必然奪走工作」的單一敘事。

額外的乘客來自不同的地方。Waymo 聲稱,有些人前往舊金山是為了試乘無人出租車,這純粹代表著額外的需求。更有可能的是居民使用私家車的頻率降低。在無人駕駛出租車中,乘客可不受打擾,享受寧靜。有跡象表明舊金山人正在改變他們的行為。與其他城市居民相比,出租車支出似乎增長得特別快。自 Waymo 推出以來,根據人口調整後的私家車數量有所下降。

儘管如此,自動駕駛出租車距離成為大眾市場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Waymos 很舒適,而且總體上很乾淨。但它們可能比 Lyft 或 Uber 貴 20-40%。它們也很慢。與人類駕駛的計程車不同,自動駕駛計程車很少違反交通規則。舊金山的人類司機現在知道,如果他們欺負機器人出租車,它就會讓路,這意味著 Waymos 通常是移動速度最慢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出租車公司可能會通過降低價格等方式消除其中一些缺點。但不要指望自動駕駛出租車很快就會在舊金山或其他地方主導市場。「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坐在機器人出租車裡;如果你趕時間,還是傳統黃色出租車最快。」這種對照本身,就是科技進步初期最真實的縮影 - - 它並非一夕之間取代舊事物,而是在共存與競逐中逐步推進。

體驗無人計程車的深層意義,在於映照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課題:當科技走入公共空間時,我們如何適應它?無人計程車的安全性、舒適性與市場拓展潛力,無疑將在高齡化社會中成為一項福音;然而,它也逼使城市治理、勞動市場與法規制定不斷調整。

從文化角度來看,汽車長久以來象徵「人類掌控駕馭世界」的意志,如今卻把方向盤交給演算法。當人從駕駛者轉變為純粹的乘客,我們是否會因此失落某種自主感?還是會發現,這樣的「放手」反而帶來新的自由?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名人堂/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名人堂/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2025-09-22 聯合報/ 陳力俊

八月卅日驚聞杜經寧院士在洛杉磯辭世,心中一時只湧現「天人同悲」四字。經寧兄的離去,不僅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更令相知數十年的友人深感哀痛。

杜經寧院士大學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赴美深造,師事哈佛大師滕博教授,取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其後長期服務於美國IBM華森研究中心,直至一九九三年轉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材料系教授。彼時IBM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並稱科研聖地,杜院士不僅是學界翹楚,更是華人研究員中少見的高階主管。他治學嚴謹,謙沖為懷,在國際材料科學界早已享有盛譽。

我與杜院士的緣分始於一九八○年。當時我在康乃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從事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杜院士與康乃爾材料系梅爾教授同為該領域巨擘,亦是摯友,兩人合開相關課程,使我得以結識杜兄。自此結下長達四十五年的深厚情誼,也因他的引介,開啟了我此後廿年間的重要研究方向。而他長期為半導體元件中薄膜材料領域領航人,在個人研究中賦予莫大的助力。

回顧與杜院士的交往,歷歷在目:一九八四年,他邀我赴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受邀演講;一九八五年,他促成滕博教授以及另一位世界級大師來台開設「材料相變化」課程,為清華學界帶來難得啟迪;一九九一年,我們為頂尖回顧期刊《材料科學報告》合撰「磊晶金屬矽化物」專文;次年他與梅爾教授共同出席「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並作主題演講。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間,我們又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持續合作無間。這些經歷不僅是學術上的佳話,也是華人學者逐步登上國際舞台的縮影。

一九九三年起,杜院士轉任UCLA教授,其後並擔任多年系主任,繼續開枝散葉。二○○二年當選中研院首位材料領域院士,更是對他學術貢獻的肯定。二○○九年,他還特別接待我率領的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二○一六年退休後,他返台擔任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主持與台積電合作大型計畫,並在二○一九至二○二一年擔任玉山學者。這段期間,由於清華與交大比鄰,我們互動日益頻繁,不僅常一同參加中研院評議會,也結伴旅遊海南島、緬甸等地,甚至數度於農曆春節在寒舍共享年夜飯。這些溫馨時刻,成為記憶中最珍貴的部分。

杜院士晚年仍持續貢獻學界,二○二一年受聘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直到今年七月返美前仍活躍於學術場合。今年八月原訂來台講學,卻因病情急轉直下,未能再見最後一面,成為無可彌補的遺憾。

在我心中,杜院士既是良友,也是貴人。他不僅以卓越的研究與教學奠定國際聲望,更以溫和謙厚的人格,贏得學界與朋友的敬重。他的一生,正是華人學者如何以專業、品格與努力在國際舞台立足的典範。

杜經寧院士的音容笑貌,將長存於所有認識他的人心中。他的逝世提醒我們,學術之路並非僅是論文與成果的堆疊,更是一種人格的實踐與典範的傳承。謹以此文敬悼杜經寧院士,並寄望後進繼承他嚴謹治學、謙沖待人的精神,讓這份典範長續不絕。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名人堂/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名人堂/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2025-09-10 聯合報/ 陳力俊

短期繁榮與長期隱憂 (GPT-5 生成)

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與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它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號召,建立起龐大的多邊制度網路,不僅帶動自身繁榮,也推動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成長。美國因此被視為「民族大熔爐」、「山上的光明之城」,霸權地位延續數十年。然而,進入廿一世紀後,隨著財政赤字擴大、製造業空洞化與對外戰事連綿,美國霸權出現結構性裂縫。川普再次上台,正是這種裂縫的極端表現,他以「顛覆者」自居,推動一系列挑戰既有秩序的政策,尤其在經濟領域,掀起強烈震盪。

今年四月,川普宣布對等關稅,要求主要經濟體對美大幅讓步,包括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以及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除了中國大陸外,多數國家被迫妥協。這使美國有效關稅率在八月上旬攀升至十八%,幾乎是前一年八倍,亦重回大蕭條時代水準。川普陣營認為,此舉每月能為美國帶來兩百億美元收入,藉此彌補財政缺口並增加就業。但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對貿易原理的根本誤解。高盛分析指出,關稅成本最終多由美國公司與消費者承擔,且占比隨時間上升,汽車產業尤為顯著,福特與通用僅在一季就分別支付八億與十一億美元額外成本。

更嚴重的是宏觀影響。前白宮經濟顧問傑森.弗曼估算,美國今年經濟成長將因此減少半個百分點,相當於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損失,且是年年累積的結構性衰退。換言之,川普以「立竿見影」的方式展示強硬姿態,實則是「飲鴆止渴」,代價龐大且持久。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川普摒棄了WTO倡導的多邊主義,強推雙邊談判。結果是各國都要與美國一對一博弈,全球規則碎片化。這種「交易型外交」固然符合川普的商人邏輯,卻極大增加國際不確定性。各國雖短期讓步,但對美國信任感大幅下降。「經濟學人」直言:「川普自認在貿易上獲勝,但真正輸的是美國。」

此外,不可忽視「棘輪效應」:即便未來總統欲降低關稅,既得利益者仍會極力阻擋,因為他們已習慣於依賴關稅壁壘維持市場。長此以往,美國產業將愈發缺乏國際競爭力,陷入保護主義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

川普政策的另一後果,是加速全球經濟秩序的重組。中國大陸拒絕讓步,中美摩擦勢必升高。歐盟、日本與新興經濟體雖在談判中被迫讓步,卻也將更積極尋求區域合作機制,以分散對美依賴。這意味美國雖短期「贏得交易」,卻在長期戰略上自我孤立,領導力與道德高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川普的政策並非純粹出於經濟思考,而是具有明顯的內政動員功能。美國藍領工人因產業空洞化與收入停滯而不滿已久,川普藉強硬關稅政策展現「保護工人」的姿態,爭取支持。這種內政考量與全球經濟秩序間的矛盾,使其政策充滿短期效益與長期風險的張力。

孔子曾言:「放於利而行,多怨。」對等關稅正是典型例子,以利益為唯一標準,忽視規則、公義與互信,必然招致反彈。短期內或許能藉霸凌手段迫使他國退讓,但長期將使美國失去作為全球領袖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稅短期仍在徵收,但八月下旬上訴法院已判多數措施違法,意味著在最高法院裁決前,關稅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不確定因素。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敬悼杜經寧院士: 旅美華人學者典範

在華森研究中心附近餐廳 (~ 1984 年)

與橋本教授合影 (1994 年)

與梅爾教授合影 (1994 年)

攝於李澤藩美術館 (~ 2000 年)

在台南舉行的國際研討會 (2008 年)

院士論壇 (2016 年)

烤鴨宴後 (2017 年)

緬甸之旅 (2020年)

台灣聯大總部啟用典禮 (2020年)

中華湖旁 (2020年)

除夕年夜飯 (2021年)


攝於胡適紀念館 (2021年)

杜經寧院士於八月三十日在美國洛杉磯市病逝,有朋友傳來訊息,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天人同悲」,萬分不捨他的逝去,確實會令眾多親友們格外悲傷。

經寧兄大學畢業於台大機械系,後來到美國留學,從哈佛大學名師 David Turnbull 獲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到美國 IBM公司華森研究中心任職,一直到 1993年轉赴 UCLA材料系任教。

早在 1980年
即有緣認識經寧兄,當時我有約一年時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 Jim Mayer (梅爾)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擔任訪問學者,鎖定的研究主題是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而經寧兄與梅爾教授同是此領域巨擘,且是摯友,同時兩人正在康乃爾材料系合開薄膜材料課程,因此得與經寧兄結識,並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以及深厚的友誼。

在 1980年代 IBM 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齊名,是國際研究界的「山上之城」。而經寧兄在華森研究中心不僅是鼎鼎大名的學者,並且擔任自底層第一階算起第三階的經理,是華人研究員中最高階經理人之一,在材料科學學術界華人圈裡已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他一本謙沖為懷,與人為善的態度,同時不吝提攜後進
享有極高的聲譽。

由於在康乃爾大學的機緣,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成為我在其後二十年研究的主題,與經寧兄的互動也很頻繁,記憶所及,印象較深刻的有:

一九八四年: 邀請我到「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一受邀演講,

一九八五年: 促成材料相變化領域兩位大師 David Turnbull 和 John Cahn 到清華材料系開授「材料相變化」短期課程,

一九九〇年: 與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期間在劍橋晤面,

一九九一年: 為「材料科學報告」(Materials Science Reports) 合作撰寫題為「Epitaxial Metal Silicides」回顧性文章,

一九九二年: 與梅爾教授共同擔任「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主題演講講座,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 與本人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

一九九三年: 轉任UCLA 材料系教授,後曾任系主任


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五年: 擔任教育部「追求卓越」項目中本人「超高真空電鏡原子動態研究」計畫評審委員,

二〇〇二年: 當選中研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二〇〇九年: 接待本人率領的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

二〇一六年: 自 UCLA 退休,轉任新竹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

二〇一六年: 在材料學會「院士論壇」擔任講座,

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一年: 擔任新竹交通大學玉山學者,

二〇二〇年: 參加「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部啟用典禮

由於新竹交通大學是清華大學緊鄰,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一年,與經寧兄互動機會陡然增多,包括多次聚餐、同遊以及同車到中研院開評議會等,比較特別的是曾結伴同遊海南島以及緬甸,另外有好幾年過農曆年時,有緣請到他到寒舍一起吃年夜飯,有許多共渡的溫馨與歡樂時光,讓人懷念不已。

經寧兄於二〇二一年轉赴香港城市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到二〇二四年為止,幾次見面都是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以及評議會時候。今年八月他原本預定受邀來台灣講學,不料於七月初返美後,病情急轉直下,如今天人永隔,緣慳一面,深感遺憾。

與經寧兄相交四十五年,對我個人來說,始終是良友與貴人,他治學嚴謹,教學熱誠,待人溫和善良,慷慨大度
他的音容相貌,將永遠令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