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名人堂/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名人堂/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2025-10-30 聯合報/ 陳力俊

九月中於美國舊金山灣區旅途中,有機會試乘無人駕駛計程車。一趟來回約廿分鐘的車程,不僅是一次嶄新的交通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未來社會相遇的預演。

預約車輛到出發的過程井然有序:出發前八分鐘,手機即收到Waymo簡訊,提示車號、提醒限載四人,並說明正讓前一位乘客下車。果然,一輛彩繪的白色捷豹準時停靠路邊。乘客以應用程式解鎖車門,繫上安全帶即可出發。車內仍設有駕駛座,以備不時之需,但整趟旅程完全由AI系統操控。

車輛行駛平穩安靜,最高時速不過六十公里,因而即使坐在前座,也不會有不安全感。中控面板上,除顯示預計抵達時間,並展示由接收光達感測器訊號而繪出的3D路況圖,車輛、行人、交通號誌一目了然。到達目的地後,因與原訂再乘時間尚差五分鐘,車輛竟自行離開,五分鐘後再回來接客,讓人好奇AI在空檔期間如何規畫「逛街」路線。

Waymo源自二○○九年谷歌的自駕車計畫,二○一六年獨立為其子公司,二○二三年獲准於加州等地行駛。筆者早在二○一五年參訪谷歌總部時,曾見過其雛形展示車,當時仍受限於法規與安全考量。如今,終於能在舊金山街頭見證它載客營運,可謂科技落地的重要里程碑。使人意識到,今日能搭乘無人計程車,不只是偶然,而是產業持續投入與制度漸進調整的結果。

就市場而言,無人計程車正快速拓展。據「經濟學人」報導,Waymo服務已占舊金山五分之一以上的拼車市場,甚至吸引外地旅客專程前來體驗。Waymo和保險公司合作研究發現,與人類相比,無人車每英里涉及的財產損失索賠減少了八成八,傷害索賠減少了九成二,很明顯的在安全與保險上占有優勢。最近,仍有備用駕駛的特斯拉機器人計程車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亞馬遜亦將在該市推出類似服務。這股浪潮,正改變城市的交通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未立即造成大規模失業。相反地,舊金山「計程車和豪華轎車服務」的從業人數在二○二四年仍成長百分之七,總薪酬更增加一成四。部分原因是自駕車吸引了額外需求,也促使部分居民減少私家車使用。這說明「自動化必然取代工作」的線性預測,未必符合實際。至少在初期階段,新科技往往先擴大市場規模,再逐步改變產業結構。同時與私家車不同,它們可以近乎連續使用;它們愈受歡迎,就愈能釋放空間,讓城市生活更加舒適。

然而,問題並非不存在。首先是價格,Waymo車資往往比「優步」高出二至四成。其次是速度,自駕車嚴守交通規則,遇到強勢駕駛多半選擇退讓,導致在市區中成為「最慢的一輛」。此外,其營運尚局限於部分都市範圍,距離全面普及仍有相當距離。據估計,每輛Waymo汽車及其所有傳感器和最新軟件的價格約為十五萬美元,測繪和測試功能更加高成本,在道路規畫較落後及交通紊亂地區,上路機會也較低。

從更宏觀的層次看,無人駕駛計程車帶來的挑戰,是人類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與科技的關係。汽車自問世以來,象徵著人類掌控方向、自由馳騁的意志;如今,方向盤交給演算法,人則退居為純粹的乘客。這種角色轉換,既是解放,也是失落:解放在於長者或無法駕駛者可享受更安全便利的出行;失落則在於自主感的淡化,甚至衍生新的依賴。(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美中相爭 勝負漸分曉

 美中相爭 勝負漸分曉

2025-10-28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二○一八年,美國總統川普展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橫柴入灶加關稅。繼任的拜登總統不僅維持高額關稅,更以「小院高牆」政策增加貿易限制。川普第二任,從今年四月起大打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戰」,主要對象還是中國;半年下來,這場牽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對抗,其勝負已逐漸浮現。

十月廿三日出版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標題即為「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文中分析,中國已學會了像美國一樣有效地升級報復,它正在嘗試建立自己的域外貿易規則,從而改變世界經濟的路徑。川普對中國貿易的立場很明確,加大從他第一任期內開始的施壓運動。這意味著更多的關稅、對高科技貿易的更多控制及積極制裁;目的是阻礙中國的製造業巨頭,強索金融和商業讓步,並減緩中國的技術發展。

六個月後,中國很明顯占了上風,原因有三。首先,事實證明它能夠抵禦美國的脅迫,並巧妙地進行報復。川普四月對中國徵收的「解放日」關稅,在華爾街暴跌後被撤銷。最近中國針對用於高科技製造業的稀土出口實施限制,川普威脅徵收百分之百關稅,卻又再次讓步。那些斷言中國陷入危機的人應該注意到,今年中國股市以美元計算上漲了三成四,是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漲幅的兩倍。

中國已學會巧妙的報復,一直努力消除中國供應鏈裡的外國成分,同時使中國成為其他國家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講,川普可以透過切斷中國進入美元銀行體系來加大賭注,但他可能不會這麼做,因為由此產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將嚴重傷害美國。

在所有針鋒相對的鬥爭中,中國正透過反覆試驗制訂一套新的全球貿易規範,它希望在舊的自由貿易秩序廢墟上,建立一個由中國領導的體系,該體系將與川普的關稅帝國相媲美。中國已經改變了貿易地域。截至九月,一年來其商品出口增長了百分之八以上,對美國的出口卻下降了二成七。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威脅引發了恐懼,因為它主導了市場,並可能削弱西方製造業供應鏈,這比美國用來控制半導體產業的劇本更激烈。

中國可能獲勝的最後一個原因是,貿易戰反而使習近平和共產黨變得更強大,而不是更弱。局外人指出中國存在巨大的問題;然而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川普的霸凌行為,反而證明了習近平長達十二年的計畫是正確的—使中國成為科技工業超級大國,以便為面對充滿敵意的世界做好準備。

川普仰賴美國超強地位,提出違反經濟學原理、霸凌全球的「對等關稅」後,唯一選擇「不跪」的中國,深信只有施加壓力能讓川普讓步,而非奉承和退讓。最後還是靠著七年前因窮於應付川普貿易戰的教訓,進行長遠規畫部署而獲得的底氣,如今不致任人宰割。正如孫子兵法所云:「多算勝,少算不勝。」

如果川普和習近平真的於十月卅日會面,雙方可能會進行緩和局勢的表演。然前景不是兩個國家克服分歧,而是好戰的巨頭將其經濟實力武器化。即使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當中美都以防衛代替互信、以封閉取代開放時,則輸家不僅是彼此,而是整個世界。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名人堂/美國正滑向「香蕉共和國」

名人堂/美國正滑向「香蕉共和國」
2025-10-12 00: 聯合報

「香蕉共和國」原指美國政府與企業在中南美洲扶植的傀儡政權。這些國家往往依賴單一出口作物,政治體制脆弱,司法與行政皆受強權操縱,亦缺乏法治保障。今日若用這個詞來比喻美國,無疑充滿諷刺─一個自稱「民有、民治、民享」,號稱世界第一自由民主的國家,竟逐步展現出與專制國度相似的特徵。

據日前《紐約時報》的連續報導,使外界不得不提出疑問:美國是否正滑向「香蕉共和國」的危險邊緣?其中五個事件尤其耐人尋味。

首先是檢察官的被迫辭職風波。一位奉命調查川普政敵的檢察官,因無法交出「成果」,在總統壓力下被迫下台。司法本應超然獨立,但當總統公然要求檢察體系「辦人」且不看證據,制度的根基便受到侵蝕。

其次是媒體自由受侵害。兩位長期取笑川普的知名脫口秀主持人節目被取消,背後傳出聯邦通信委員會施壓。若屬實,這不僅是媒體經營問題,而是直接觸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冷戰時期美國常以「自由之聲」自豪,如今卻出現政府暗中打壓異議的情況,形成諷刺的歷史反差。

第三是哈佛大學的案例。哈佛因為不願完全服從川普政府的要求而被凍結聯邦研究經費。學術自由一向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如今卻被行政力量左右。令人想起麥卡錫主義,當年許多學者因被懷疑同情共產主義而遭追捕,對美國知識界留下長遠陰影。

第四是勞工統計局長被解職。原因是他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招聘人數下降,令川普不滿。經濟統計本應以專業和透明為基礎,若數據因政治壓力被操弄,不僅誤導政策更動搖外界對美國市場的信任。民主制度的強健,正是建立在數據公開透明的基礎上。

最後是聯準會理事的去留爭議。美聯儲本應獨立於行政機關,保障貨幣政策免於短期政治干預。然而,當川普以「涉及房貸欺詐」為由撤換不聽話的理事,卻讓人質疑其真正目的在於迫使降息。若金融體系失去獨立性,對全球市場的衝擊恐比單一政爭更深遠。

這五件事呈現一個共同趨勢:制衡機制逐步被侵蝕。這不僅是川普個人風格的問題,更反映制度設計在極化政治氛圍下的脆弱。

美國歷史上也曾面臨相似挑戰。尼克森時代的水門案曾動搖民心,但最終透過調查與彈劾程序,展現了制度的自我修復力。問題在於,如今美國政黨的極化程度遠超過一九七○年代;制度是否還有足夠韌性,值得懷疑。部分歐洲國家也因民粹主義抬頭,挑戰了司法與媒體的獨立性;然美國身為「全球民主樣板」,其倒退的示範效應尤為嚴重。

所幸美國仍有獨立的法院、活躍的媒體與公民社會。但當權力習慣性地跨越制度紅線,當司法、學術、媒體與金融監管接連受壓,這個國家已不再是世人心目中那座「山巔之城」。美國的困境,也是對民主制度的一記警鐘。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煮字集: 應用文書的品類

煮字集: 應用文書的品類

劉勰與《文心雕龍》 (GPT5 生成)

談到文書,最先會想到書本,集文字成書,其次是書寫,將文字寫於載體上的動作。在應用上,品類繁多,如南朝劉勰在所著《文心雕龍》「書記」篇中就列舉二十四種,包括譜、籍、簿、錄;方、術、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關、刺、解、牒;狀、列、辭、諺。現今大家常用的名詞,原來各有所本。

「書記」篇開宗明義就說:「書所以記時事也」。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後漢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書記體例廣大,包含多種事類,如「筆札」異名等許多品類。

在統領民眾日用文書上,則有譜、籍、簿、錄;
譜者,普也。事蹟得以周全普遍,如「家譜」,
籍者,借也。官府借民力,條列於板牘上,如「戶籍」,
簿者,圃也。文書如草木類聚,區分真偽,如「帳簿」,
錄者,領也。整理出帝王貴族的系諡名號,編以簡策,如「名錄」。

醫曆星筮,則有方、術、占、式;
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如「藥方」,
術者,路也。方法、策略,必須發現理路,如「算術」,
占者,覘也。星辰動靜,窺伺偵查乃見,如「占星」,
式者,則也。有一定規則,如「公式」。

申明法度敘述兵制上,則有律、令、法、制;
律者,中也。以律為名,取中正也,如「韻律」、「法律」,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使民從也,如「軍令」,
法者,象也。兵謀奇正有一定取法,如「民法」,
制者,裁也。上行於下,如「規制」。

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
符者,孚也。徵召防偽,如「兵符」,
契者,結也。上古以結繩為契約,如「地契」,
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防範虛偽,如「票券」∙
疏者,布也。布置物類,提示近意,如「上疏」。

百官諮詢公務上,則有關、刺、解、牒;
關者,閉也。出入由門,關閉當審;庶務在政,通塞應詳,如「關文」,
刺者,達也。事敘相達,若針之撥解繩結,如「刺貼」,
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如《經解》,
牒者,葉也。短簡編牒,如葉在枝。議政未定,故短牒咨謀,如「戒牒」。

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
狀者,貌也。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如「訴狀」,
列者,陳也。陳列事情,昭然可見,如「列證」,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如《春秋》「聘辭」,
諺者,直語也。坊間淺言,有實無華,並引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如「諺語」。

書記將言辭錄於文書,雖非文學上的主流,但切合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