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與原科院劃上等號。初期不但順利執行我國第一座核子反應器的建造與運轉,也培育台灣至今唯一在本土完成碩士研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校友。明年清華大學歡慶在台建校五十五週年,也正代表台灣發展核能五十五年,在我國核能發展史上,別具意義。而清大自始至今,為全國唯一兼備教學與研究的核能科技之教育機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其歷史地位更是不可撼動。
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一方面受到侷限,另一方面則可聚焦於核能基礎研究和平應用,包括同位素與輻射、保健物理、核能發電。由本書第十一章清華與核能發電記載,我國與核能發電有密切關係的原子能委員會與所屬核能研究所以及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部門,清華人可說扮演「中流砥柱」以及引領的角色,台灣核能發電有今天的規模與績效,清華人居功厥偉。
由於美國三哩島事件影響,國際間彌漫反核風潮,核能發展受到強烈質疑,原科院招生也遭遇衝擊,乃有改名之舉與轉型之議。一方面擴展至奈米系統、微機電系統、電漿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生醫光電、醫學物理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再出發的元氣,2007年為滿足國內核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核能的復興熱潮,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核工所得以恢復成立碩士班,而博士班也獲教育部核定於2008年開始招生。充分顯示清華人的軔性與耐力。
核子工程系是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最先設立兩個學系之一。1968年畢業生也是清華大學在台第一屆大學部校友,包括民國92-98年擔任校友會理事長的許明德校友。本年第二屆(1969)校友李偉德博士,捐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是清華在台建校以來,最大一筆畢業校友以個人名義進行的捐贈,極具歷史及啟發的深義。李偉德校友並非巨富,但他選擇投資教育,「希望協助清華大學早日邁進世界一百大」,嘉惠更多學子,尤為感人。另外清大為籌建「多功能體育館」,以成立「百人會」方式,希望招募百位校友,各捐款一百萬元以上,募集一億元資金,配合學校經費,早日達成興建新體育館的目標,獲得校友熱烈廻響,而其中核子工程系校友至十一月底捐贈已超過一千七百萬元,代表校友對學校培育的感念,展示出強烈向心力。

展望未來,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是清華大學發展的優勢與機會,也是本校對台灣社會應盡的責任。一方面要面對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受到侷限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認清中等規模國家如台灣的迫切需求。觀諸過往,清華人展現出無比智慧與毅力,未來本校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應是「前途光明,風景無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